登陆注册
5123200000019

第19章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为慧。

什曰。上四句杂说世间出世间慧方便。今此四句偏明出世间慧方便。亦云。上统慧方便。此旨明处疾中用慧方便故能不灭身取证也。若以身为有病至则恼。若知身非实则处疾不乱。出世间慧亦有深浅。无常则空言初相。故先说无常。无常是出世间浅慧也。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什曰。生死可厌而能不厌。善处崄难故名方便也。肇曰。大乘四非常观即平等真观故名为慧。以平等心而处世不倦故名方便。慰谕之说即其事也。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

什曰。离身则无病故不相离。又云。身病一相故不相离也。

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什曰。此明身病实相无有新故。说出世间深慧也。

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

生曰。虽云方便有慧。而方便中不复更有慧也。以方便造慧者。慧中又有方便也。是以明之而因广义焉。

是名方便。

什曰。不取可灭之相故能不灭。是方便力也。涉有应取相而不取相。不取相则理与有绝。而能涉有巧于难事。故名方便也。肇曰。新故之名出于先后。然离身无病。离病无身。众缘所成。谁后谁先。既无先后则无新故。新故既无即入实相。故名慧也。既有此慧而与彼同疾不取涅槃。谓之方便。自调初说即其事也。慰谕自调略为权智。权智此经之关要。故会言有之矣。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

生曰。观察得失亦调伏矣。

不住其中。

生曰。若欲除不调伏。必以调伏为怀。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肇曰。大乘之行无言无相。而调伏之言以形前文。今将明言外之旨。故二俱不住。二俱不住即寄言之本意寄言之本意。即调伏之至也。生曰。不以调伏为怀耳。非不调伏也。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肇曰。不调之称出自愚人。调伏之名出自声闻。大乘行者本无名相。欲言不调则同愚人。欲言调伏则同声闻。二者俱离乃应菩萨处中之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

非凡夫行。

什曰。凡夫行者有三种。善不善无动行。无动行色无色界行也。上二界寿命劫数长久。外道以为有常。不动义也。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也。

非贤圣行。

什曰。谓行三脱而不证也。

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名者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大乘行乎。何则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德斯行。万德斯行故虽无而有。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是以此章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不异也。魔行四魔行也。久已超度而现降魔者示有所过耳。

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什曰。功行未足而求至足之果名非时求也。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道求证名非时求也。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什曰。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明不证也。肇曰。正位取证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强者超而不证也。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肇曰。观缘起断邪见之道也。而能反同邪见者。岂二乘之所能乎。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什曰。四摄法也。四摄是爱念众生法。今明爱而不着也。肇曰。四摄摄彼慈惠之极。视彼犹己而能无著也。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什曰。心识灭尽名为远离。远离即空义也。不依者明于空不取相也。肇曰。小离离愦闹。大离身心尽。菩萨虽乐大离而不依恃也。

虽行三界。

什曰。现生三界。

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什曰。处而不惑也。肇曰。三界即法性。处之何所坏焉。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有德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相欲除取众生相。而方度众生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作欲不造生死。而方现受身也。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起欲灭诸起心。而方起诸善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什曰。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足然后化人。化人乃知众生心。今虽自行而已能知彼。复次第六度观法无相。不以无相为碍。亦能知众生心也。肇曰。六度无相行也。无相则无知而方遍知众生心行也。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肇曰。虽具六通而不为漏尽之行也。何者菩萨观漏即是无漏。故能永处生死与之同漏。岂以漏尽而自异于漏乎。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什曰。四无量行则应生四禅地。今偏言梵者。以众生宗事梵天举其宗也。亦四禅地通名梵耳。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

什曰。禅四禅也。定四空也。解脱八解脱也。三昧空无相无作也。

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肇曰。取其因而不取其果。可谓自在行乎。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什曰。虽观此四法。而不永灭而取证也。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菩萨虽观此四不永离而取证也。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什曰。精进即四正勤也。不取故言离也。肇曰。小乘法行四正勤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而不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什曰。虽现学神足实已神通自在也。肇曰。虽同小乘行如意足。而久得大乘自在神通。如意足神通之因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唯自修己根不善人根。菩萨虽同其自修而善知人根。令彼我俱顺也。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什曰。尽明现行浅法而内已实入深法也。肇曰。虽同声闻根力觉道。其所志求常在佛行也。

虽行止观。

什曰。初系心在缘名为止。止相应名为观也。

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之要法。菩萨因之而行。不顺之以堕涅槃也。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修无生灭无相行者本为灭相。而方以相好严身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行小乘威仪。而不舍大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究竟净相理无形貌。而随彼所应现若干象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肇曰。空本无现而为彼现。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而不永寂还入生死修菩萨法。如上所列。岂二乘之所能乎。独菩萨行耳。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同类推荐
  • 乾隆休妻

    乾隆休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摩诃刹头经

    佛说摩诃刹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琵琶记

    六十种曲琵琶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晋中兴书

    晋中兴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刚般若论会释

    金刚般若论会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本书整合的改变世界的24种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对互联网新思维的认识变得立体、系统起来;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从技术和实践分析互联网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相比较的优势,医治互联网焦虑症。未来属于既能深刻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同时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理论研究

    本书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为研究主题,在考察和平发展思想提出过程与背景、和平发展局面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内涵、阶段、特征、任务、矛盾、动力、主体等相关理论概念。重点探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经济、社会、文教、政治与军事安全等五大支柱,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构的路径,提出“巩固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构建两岸和平制度化的机制”、“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与“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是推进制度化框架建设的有效与可行路径选择。
  • 我的女主很优秀

    我的女主很优秀

    茫茫人海中,他遇见了她,哪怕只是惊鸿一瞥,便让他沦陷,即使因她而死,他也不曾后悔。
  • 情愿为你错

    情愿为你错

    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局,让他们开始了无爱承欢的游戏。十五年前,她是在大火中"丧生"的秦家大小姐,十五年后,她是封氏集团总裁挚爱的法律系才女。他狠辣多疑,不择手段只为得到她,她欲擒故纵,设下圈套只想引他入局。爱曾受制于仇恨,步步皆危情,她编织下一个温柔的陷阱;风花雪月中沉迷,末路仍缱绻,他却卸下自己所有的防备。真相抽丝剥茧,她只不过是一枚棋子,看透人间聚散,他甘愿为她一错再错。往事深藏,爱不由己,这是一场最危险的爱情追逐。如果一切重来会怎样,他们能否成为彼此的地久天长?
  • 嫡手遮天:彪悍太子妃

    嫡手遮天:彪悍太子妃

    “如不是为了王位,朕又怎会娶你这商家之女?”往日恩爱的夫君却是说出此等骇人听闻之言。皇陵中,万箭穿心,身虽死而心未灭。夏璎珞对天盟誓,如有来世定不嫁入宫门、坐那凤椅。所有欺辱,定当百倍奉还!
  • 龙虎精微论

    龙虎精微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洞神八帝元变经

    洞神八帝元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残酷王爷的弃妃(全本)

    残酷王爷的弃妃(全本)

    【古代情殇文】她本是他明媒正娶的王妃,大婚那夜他却当着众人的面要验她的身,她悲凉一笑,没想到自己的贞操不是由自己的夫君来验却是以这样屈辱的方式。也就在那一夜,她由王妃被贬为侍妾,他的美妾三千,却个个要致她于死地。可怜她腹中的骨肉却无辜被他认为是和别人珠胎暗结。他心爱的女子稍有偏差他便算在她头上,她何其无辜不过是一缕幽魂。他亲手将有毒的茶让她饮下只为了替他心爱的女子试药,不顾他在她体内种下的寒毒。而背后那绽开的一朵圣洁睡莲却是一道生死符,只为那残忍邪佞的男子致惑的恨意纠葛……
  • 偶作寄朗之

    偶作寄朗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中的关系学:中国式人情隐规则

    生活中的关系学:中国式人情隐规则

    关系学,纵另一方面脱,就是如何做人的学问。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叮嘱,先做人后做事。否会做人的人,就否会又大事可作。做事是一种技巧,做人则是一种德性,然尔,技巧易学,德性难修。学技巧靠的是聪明,学德性则靠的是悟性。《生活中的关系学》告诉你的就是做人的德性已及处逝的诀窍,谓你编制一张高智能的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