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26400000002

第2章 引子:管理要革谁的命?(1)

看来,中国的管理学界确实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了。因为它已经病入膏肓,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理想太多,迷信太多,教条太多,口号太多——一句话,大忽悠太多。只有一样东西太少——“地气”太少。这样的管理学,带给员工的绝无可能是茅塞顿开和醍醐灌顶,只能是煎熬折磨、无所适从与深深的痛苦;带给管理者的,也绝无可能是高超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只能是可悲的教条僵化与简单粗暴。

所以,带给老板们的,也绝无可能是奇迹般飙升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而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劳而无功的穷折腾,一笔又一笔白白让人家忽悠走的真金白银。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向军队学管理”;“没有任何借口”;“不抱怨的世界”,等等,所有这些最近几年风靡管理学界的标志性观点,无一不打下了深深的“忽悠”的烙印。

先来说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坦白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有诚意的表现,体现了人的高素质,彰显了高境界的价值观。这个说法,似乎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只有极少数素质极高的优秀人才,才会自觉自愿地拥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强烈动机。这完全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堆砌这么多华丽的辞藻作修饰,解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本质很简单,说白了,它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就是说,即便没诚意、没素质,也没什么了不得的世界观打底,只要你是个正常的人,你就自然而然地会向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是一个社会人的本性使然,原本就和“素质”“诚意”“价值观”神马的高端名词无缘。

另外,这个观点的持有者还鼓吹“零缺陷”工作法,认为只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也即意味着零缺陷)成本才会最低”。但很明显,这也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废话,因为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压根儿就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用这种理论指导现实生活中的管理工作,是否能够达到它所宣扬的目的。

我的看法很简单:不能。坦白说,我认为,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越是强调“零缺陷”,缺陷就会越多,越与“零缺陷”的目的背道而驰。同理,越是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越“做不对”,而且,从“做不对”到“做对”之间的时间跨度反倒会越长。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因为“零缺陷”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尽管是所有人的本能愿望,但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反人性”的特点。其实,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你就会立刻认可我所言非虚。打个比方,你来到了某个新的工作环境,甭管是做公司职员还是车间工人,一般情况下,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相信你会毫不迟疑地告诉我,你会忐忑不安,甚至是手足无措。所以,如果在这样的心境之中,有个上司过来对你严肃地说:“你要一次做对!”又或者,你抬头看到墙上贴满了“必须一次做对!”“零缺陷是我们的唯一追求!”之类的宣传标语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会觉得心里特踏实、特有底气,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跟打了鸡血似的浑身都是干劲儿吗?

不出意外的话,我想你会扑哧一下笑出声儿来:想什么呢,门儿都没有!估计不吓得我尿裤子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就对了。

就是说,对于你而言,你肯定会非常容易地认可这家企业“第一次做对”的管理理念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不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即便你能轻易地接受这种观点,你的身心反应却会掉链子、跟不上趟儿,会不由自主地扯你后腿,让你越想做到“第一次做对”,就会离这个目的越遥远。

这才是人性中赤裸裸的真实。所以,结论一目了然。

如果你想达到“零缺陷”和“第一次做对”的管理目的,那么,你就一定要宣传相反的管理理念,亦即“包容缺陷”“允许做错”,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偿所愿。

这才是一种真正符合人性的做法,因此,也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其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最荒谬、最反动的一点,就在于它对“犯错”的苛刻,简单点说,这是一种绝对禁止犯错的管理理念,因此也就是反人性的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砖家叫兽以及管理者都抱持着一个极大的误解,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企业管理以及产品质量方面能够达到几乎完美的程度,就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完美文化”“一丝不苟的文化”“绝不犯错的文化”。

所以,如果我们要赶超西方,首先要借鉴人家的管理理念与文化,向人家虚心学习。

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学习与赶超之声可谓甚嚣尘上,“零缺陷”“第一次做对”这样的观点也便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不过,我必须要说,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完全曲解了外国老师们的理念精髓。

不错,“完美主义”和“一丝不苟”确实是西方人的基本价值观,但是,正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的,西方人绝少宣扬神马“零缺陷”“第一次做对”这类僵硬不堪的理念,恰恰相反,他们对待“犯错”,往往抱持着极为宽松的态度。甚至说得夸张点,他们认为,“犯错”是一种美德,是要被鼓励的行为。比如松下幸之助就曾经明言,绝不雇用不犯错的员工。因为对他而言,不犯错就意味着偷懒,意味着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主人格,严重缺乏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就拿对完美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于己于人都十分严苛甚至是刻薄的乔布斯来说,“犯错”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众所周知,苹果是世界上历经坎坷最多的高科技巨头,迄今为止,曾几经大起大落,推出过数不清的失败产品,连乔布斯本人都曾经被他一手创建的公司炒过鱿鱼。要是换了其他的企业,尤其是已经具有了如此规模的企业,恐怕早就“改邪归正”,彻底学乖,再也不敢冒险,开始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了。

可乔布斯身上就有着那么一股“偏偏不想第一次就做对”的拧劲儿,他偏偏要主动去犯错,憋着劲儿地想看看下一次错误给他带来的会是什么。

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犯错”巨大包容性的支撑下,终于让他鼓捣出了一系列超越人类想象极限的、匪夷所思的革命性产品来。

所以我们说,西方人的完美结果,恰恰是他们对过程不完美性的包容带来的。在人家那里,过程的不完美不但不是件丢人的事儿,相反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

也许有人会说,你举的这些案例有点儿跑题。提倡“第一次就做对”的那些人也并不反对创新、反对开拓进取,他们的这个理念,完全是针对那些“必须做对”的事情而言,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可我还是要说,即使这样,这个理念也是大错而特错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做事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永远不会存在“必须做对”的事情。或者换一个说法,越是“必须做对”的事情,你越不应该强调“必须”这两个字。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在一家著名的物流配送工厂和一家食品加工厂打过工,亲身体会了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

先说说那家物流配送工厂。那家厂子是专门为花王公司的日化用品代理配送业务的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几乎全部都是临时工,他们当中有家庭主妇、退休的老者、学生、失业者、社会盲流、破产不久的前大款,甚至身体有轻度残疾的残障人士,总之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杂牌军。

但是,不要小看了这个杂牌军。就是这样一个队伍,战斗力却绝对超强,估计拿到国内来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松摆平绝大多数同行业的正规军。

也许你会立刻认同我的说法:那当然,人家日本人是什么素质?我们的人是什么素质?两者之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咱当然不是人家的对手!

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完全误解了我。因为我从来不信,也极端反感那种肤浅的,认为中国人的素质“必定”比外国人差的观点。恰恰相反,通过我在国外的亲身体验,我认为中国人的素质是超高的,远远超过他们。这一点,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因为最优秀的员工往往就来自我们这些中国的打工者。

因此,我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战斗力,绝不仅仅归功于他们身上所谓的高素质,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的心态。

简单点说,人家日本人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干工作,而没有一丝一毫的“被迫”与“牵强”。

与之相比,我们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欠缺的恰恰就是“愿意”这两个字,而过剩的,则偏偏又是“被迫”与“牵强”。

一个是“我要干”,一个是“要我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它们给生产力带来的不同影响,可谓有着天壤之别。

这几乎是我们的企业与日本人的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存在如此巨大差距的最本质原因。而造成这种差距的罪魁祸首,首推以“第一次就做对”为代表的、大量僵化腐朽的管理理念。正是在这种充斥着糟粕的管理理念的戕害下,我们的员工才最大限度地失去了“我要干”的动机,几乎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要我干”。

日本人则不同。我发现,在我打工的那家物流配送企业里,那些杂牌军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地上位,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自己变成素质超高的熟练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家企业的管理者采取了一种与“第一次就做对”完全相反的管理方法。

他们温柔地包容,甚至大胆地鼓励员工犯错,使员工得以彻底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一种清清爽爽的心境下,如鱼得水般地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举个具体的例子。

新员工上手时,往往容易紧张出错,比如看错了商品名、拿错了数量,等等。一般来说,极其神经质的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导致更多的错误出现。

这个时候,车间管理者就会主动将流水线停下来,帮助犯错员工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而且,其他线上员工也绝无半点怨言,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不耐烦的表情。他们或者在自己的位置上耐心等待,或者主动跑过来伸出援手。总之,那将会是一幅异常和谐与温馨的画面,你绝对听不到任何抱怨之声,更别提厉声呵斥了。

当然,不止是新手,即便是老手也难免犯错,但不管是谁犯错,你所看到的场景都是一样的,都是那种温馨与包容的氛围,绝无半点的僵化、严厉与苛刻。

在这种职场环境的温柔包裹与悉心呵护之下,你想不迅速成才都难。一旦你成了才,找到了状态,成了名副其实的熟练工之后,其实即便你想频繁地犯错都不可能,闭着眼睛都能把活儿漂漂亮亮地干了。

按照初中语文课本里那个“卖油翁”的说法,这就叫“无他,唯手熟尔”。

这种准确率超高、“不犯错”的状态,完全和神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革命口号没有任何瓜葛,而是靠着“千万别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的理念换回来的。

反之,如果你的员工即便工龄很长也总是犯错且屡教不改的话,你即便使出这个“第一次就做对”的狠招儿来也照样没戏,因为病根儿根本就不在这儿,需要你从其他方面好好找找原因。

而这个原因,很有可能恰恰就存在于以“零缺陷”“第一次就做对”为代表的、你那糟糕腐朽的企业文化里。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打工的那家公司可是给花王这一世界日化用品巨头做配送业务的公司,综合素质当然会高。所以,这玩意儿很有可能是个特例,根本证明不了什么,因为别的日本公司,尤其是那些普通公司,未必都会这样。

别急,再听我讲一个故事,你就明白了。除了那家物流公司,我还在一家地方上的小型食品加工厂打过三年工。这家工厂与那家物流公司类似,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杂牌军,有许多人甚至在入厂前没有过任何流水线工作的经验。所以,每每有新人进来,失误率都会骤然飙升。可我注意到,这家工厂的老板、车间负责人乃至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所谓“监工”(日语叫“正社员”,即这家企业为数不多的正式员工)们对这种现象的包容度都非常之大,他们总是非常宽容地用大量的废品与频繁的返工去打磨这些新员工,使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成为熟练工。即使新员工中有个别天性愚钝、迟迟上不了手的人,所有人也都能以极大的耐心来配合他,从来不会有人发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之类的牢骚,在这种事情上,日本人对团队精神近乎偏执的执著,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头猪,十个日本人是条龙”。单从智慧、悟性和手脚麻利度等个人素质方面来讲,日本人真是比中国人差了许多,但是只要人家几个人聚到了一起,迸发出的惊人战斗力却绝对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而凝聚这种团队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武器,看来就是他们对“犯错”持有的宽容态度。这种宽容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精神按摩器,既能让员工抛开顾忌,迅速成才,又能增加团队的亲和力,使所有人都对团队氛围迷恋不已,自觉自愿地融入到团队中去,为团队贡献出自己所有的能量,心甘情愿地榨干自己。

同类推荐
  • 个体赋能:新时代加速成长隐性逻辑

    个体赋能:新时代加速成长隐性逻辑

    你能成长得多高,成长得多快,完全取决于你对人生发展底层逻辑认知的深度与做到的程度。个体能力提升的4个底层逻辑:格局、观念、方向、方法。格局:职场上,最被信任的人从来不是能力强、工作努力的人,而是严格遵守心理契约、不违约的人。观念:“科层制”的公司组织架构瓦解后,传统爬梯子的晋升模式很容易让人遇到职场瓶颈。走“内职业发展”,持续放大你的职业价值,永远保持巨大竞争力的势能,才会拥有真正的职业自由。方向:绝大多数人对未来工作的预测,都站在过去看现在,再站在现在线性地揣测未来。但未来会怎样?谁都说不清楚,与其在“正确的”工作上搏概率,还不如先学会“正确地”工作。方法:大多数人的积累都是“堆沙堆”式的,一次次地重来。更高效的工作提升应该是“砌台阶”,将每一次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都系统地沉淀下来,下一次再在更高的起点上出发。个体能力放大的1个底层逻辑:人脉。人脉的根本在于你的“可交换价值”。可交换价值=个体价值x可交换系数。成功建立个体价值后,就要尽可能地放大你的可交换系数。
  •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
  • 选一条人少的路走:做令人尊敬的金融从业者

    选一条人少的路走:做令人尊敬的金融从业者

    本书是王鸿嫔对自己过往投资经验的总结,记录了她从2003年来到大陆发展,一直到2010年离开上投摩根这段时期内的投资经历。王鸿嫔总结了这段时期内她自己、客户以及身边同事的各种成功、失败案例,最终将这些经历,汇集成三大核心内容:如何养成正确的投资观念、如何在工作中成长、什么是正确的财富观。
  • 人人都能当老板

    人人都能当老板

    为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一个决定将改变你的一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想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就必须拥有胆识和魄力。本书展示打开财富之门的创业历程,为你解密从打工仔到当老板的成功诀窍,它是创业者的指南,成功路上的帮手,助你早日实现老板梦。
  • 疯狂的天才:创业者必成指南

    疯狂的天才:创业者必成指南

    各行各业都有碰不得的禁区和公认的惯例,而很少人想到,这些所谓的禁区和惯例也许早已不合理,甚至阻碍了行业发展。而能进行突破性思考的创业者,往往取得了不可想象的成就,因为创新、发现和颠覆都需要打破传统思维,释放商业才华。兰迪·盖奇正是敢于向所有人的传统智慧发出挑战的创业顾问。在这本书中,盖奇用他的真知灼见和精彩刺激的预测,激发突破性的创意火花,并向你展示创意的养成之道。这本书会开拓你的思维、挑战你的信念,并激发出你成为疯狂的天才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希望、启迪和自我挑战的勇气。
热门推荐
  • 若能再度拥抱【大结局】

    若能再度拥抱【大结局】

    她的人生,从十四岁那一年开始改变。他自是高高在上、万人瞩目。而她,只是母亲从孤儿院收养的孤儿。他本已有了未婚妻,却因她的出现乱了方寸。不可否认,他爱她。她早已泥足深陷,却因一块玉佩,割断了她所有的幸福,斩断了她所有的憧憬。那个寒冷的雨夜,他低沉轻佻的嗓音在她耳边响起,他说:我跟你,一开始就是假的。可是,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究竟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等到风景都看透,他们才知道——如果没有你,我的世界会简单些;但是失去了你,我的世界将不复存在。
  • 雾障之后终是你

    雾障之后终是你

    夏攸宁带着仇恨而来,想着要报复顾家,但这一切却在遇见他之后慢慢改变。“做我女朋友”,顾容谨也不知为什么看见她之后就认定她了,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变得有担当,这一切也只是为了夏攸宁。当自己幼时喜欢的女孩子出现,当真相一一慢慢浮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她安排好的。当初她的一句“你会后悔的”却变成了现实。顾容谨真的后悔了夏攸宁早已爱上顾容谨,可怀着孩子的她看见顾容谨与他幼时喜欢的女人在一起做不堪入目的事情时,她发现原来顾容谨早已在她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已变成参天大树。一场车祸,他们分隔两地。顾容谨无时无刻不想着她,可再见,早已物是人非。
  • 穿越心灵的西藏

    穿越心灵的西藏

    西藏归来,头顶的天空盘旋着炎炎酷暑,一个个热浪流连忘返,炙烤着人们的耐心。酷热的天气很容易产生慵懒情绪,想要写的进藏感受便一再被搁置下来。近日,偶尔翻看西藏拍的照片,竟然是一种隔了年份的感觉。我有些恍惚了,一再追问自己:你真的去过西藏吗?若说没去过,一些情景又历历在目,特别是那些干净的色彩和神秘的文化,经常会在我心灵间穿越;若说去过,可我又很难捕捉住它的神髓。对于生长在中原内地的我们来说,西藏是遥远和陌生的,“神秘”是我们心里给那片雪域圣地贴的标签。
  • 惠慈康复中心

    惠慈康复中心

    东琪到达惠慈康复中心时已经是黄昏了,叔叔没有来接她,电话也打不通,好在她记得地址,只是不管怎么说,司机都只肯在桥头把她放下,无奈之下,东琪只得拖着行李箱,一步一步过河穿山,往康复中心的大门挪过去。等她的手终于抓住满是铁锈的大门时,东琪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她坐在行李箱上喘气,打量着自己的实习地点。惠慈康复中心无疑很老旧了,连“惠慈”二字的亚克力“心”字底都没了,只留下模糊的痕迹。灰泥墙面,方方正正的三层楼,一侧的爬墙虎已经攀到了楼顶,楼内没有开灯,昏沉沉看不清所以,窗口又长又窄。
  • 嫡女重生:妖孽权王缠上门

    嫡女重生:妖孽权王缠上门

    她,满门被屠,合族被灭,死在皇后之尊。她,又活了。豆蔻年华,至亲仍在。花她娘亲的钱,还蹬鼻子上脸?统统上街要饭去。渣男情深款款?别恶心她了。渣妹温柔似水?扮白莲花而已,难不倒她。妖孽男穷追不舍?饶了她吧。“破我戒入我心,我这辈子你得负责到底。”
  • 爱情不是一个味

    爱情不是一个味

    初中就被青春期情感困扰着的“我”,在高中时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生紫鹃,俩人很快就恋爱。同时另一个喜欢他的女生陈子超也因为他和紫鹃而痛苦伤神。“我”的父母为了让“我”考上北京的大学,通过叔叔的关系,第二学期转学到北京,离开了紫鹃和陈子超,在北京的第二学期便遇到了曾在武汉遇到的哑女若涵,因为若涵的善良和美丽,深深地打动了“我”,俩人很快陷入爱河,可是这件事被同学发现,很快就引来老师责备和父母的反对,“我”最终因为若涵和父母反目,一气之下与若涵离开北京回到武汉租房住在一起。面对即将失学的“我”,父母只好妥协,与若涵和“我”谈判达成协议,必须考大学,然后再考虑婚嫁。
  •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本书中,有一点会变得日益明显,即你的竞争对手同你一样一脑子浆糊。轻信的顾客比比皆是,不管产品多么毫无价值,多么愚蠢透顶,他们照买不误。简而言之,该是诺查丹玛斯靠边站的时候了。作者披上他的预言家长袍,以极具穿透力的眼光洞察一切,从技术到工作间,从选举到两性大战,从宠物保护到其他星球上有无智慧生命的可能性。书中融笑料和事实于一体,它弹奏出我们社会的热门音符,令读者忍俊不禁,惊诧不已。
  • 鸡蛋的眼泪

    鸡蛋的眼泪

    我没有考大学都是我父亲造成的,因为他拿刀子捅了人。那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看到一辆摩托车开进了学校的大门,车上坐着两个警察。他们在大门口停了一下,那个坐在后面的警察向门卫室的窗口探过身子,然后点了点头。两个警察来学校干嘛?我的目光回到黑板上。王老师背对着我们,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咯吱作响。他指着黑板最上方,扭过头来,嘴巴一张一合,接着又回过头,拿黑板擦把那些蝌蚪般的文字擦掉了。他手中的粉笔是白色的,写在黑板上的字有些刺眼。上课都二十多分钟了,我却神思恍惚,什么也没有记下来。教室是瓦房,房前的白杨树高过了房顶,直入云霄。
  • 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纵横百万年。人类从蓄毛饮血到文明开化,从钻木取火到现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的发展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商业呢?说白了就是人和人之间做生意。由于做生意可以使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变成腰缠万贯的贵人,所以,对于那些执著于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拜金者而言,成功的生意经就连他们在弥留之际也不忘记上下而求索。
  • Six Lectures on Political Economy

    Six Lectures on Political Econom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