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才是真正的“向解放军学管理”的绝佳教材。先来说说许三多。许三多的案例,可以说再经典不过地证明了“天下没有废物的员工,只有废物的领导”这个道理。那么,许三多为什么能从一块“不招人待见的烂泥巴”(剧中人物伍六一语),变成一个威震军营的兵王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因为他身上有股独特的气质,按照北京人的话讲就是“”,凡事认死理儿,一根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得承认你说的确实有点道理,可还是没说到点子上。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废物的人。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火山,只要爆发出来,都能干成一番大事业。但毕竟能把自己心中的火焰成功释放出来的人还是极少数。所以,尽管许三多是个极富潜质的人才,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必定会成才。事实上,他身边所有的人,甚至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抑或不断地否定“此人身上藏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这几乎差点毁了许三多的人生。把话说到这里,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
没错,许三多这块烂泥巴,之所以最后能成了人形,完全归功于他生命中的一位贵人——班长史今。
如果没有班长的温柔、包容、呵护与鼓励,许三多的军旅人生,应该早就止步于钢七连了。
所以,有人说史今是军中之母,这个“母”字就很能说明问题。它代表着人性中最真挚、最善良、最温馨的一面,散发着人性最夺目的光辉。试想,如果哪家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也能被他们的员工冠以“公司之母”的称号,那么这家企业将会拥有何等的战斗力?还用得着费劲巴拉地满世界去找所谓的管理妙招吗?
估计这位老板只要派出几个“许三多”式的员工,就已经能够把他的对手打得满地找牙了。
而且,提到许三多和史今,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个经典的场面——史今命令许三多抡锤砸战车履带。
这个场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许三多彻底走出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第一次做到了自己把自己当人看。从此往后,许三多将推开另一扇命运之门,阔步走向一个崭新的人生。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当许三多说“掌钎没意义”“抡锤才有意义”的时候,史今脑子里立刻闪过了一个念头:也许这是一个能够帮助许三多摆脱强烈自卑感的好机会!于是,他立马付诸行动,不顾伍六一的坚决反对,力劝许三多抡锤。可遗憾的是,在伍六一充满愠怒的凌厉目光的注视下,许三多心虚了。他动作走形儿,一下子砸到了史今的手。史今痛苦地滚倒在地,身体蜷缩成一团。眼前的一幕让本就心虚的许三多彻底傻掉了,他紧闭双眼,大脑一片空白,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可史今却并没有怪罪他,相反,他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说是由于自己太过心急才造成了许三多的失误,让他不要放在心上,勇敢地再试一次。但是,吓成筛糠一般的许三多,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
在伍六一搀扶史今去医务室包扎期间,许三多躲进了战车,希望他的世界、他的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刻,好让他可以一辈子不从战车中出来。
但是,史今并没有放弃。
当他从医务室回到车库后,发现了躲在战车里的许三多。他怒不可遏,把许三多拽了出来,亲手把锤子塞进了许三多的手里,又一次命令他抡锤。
当许三多再一次表现出迟疑,支支吾吾地说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时,史今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他几乎使出了全身的力量,冲许三多怒吼道:“不要让你爸再叫你龟儿子!砸啊!”
这句话,让许三多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咬咬牙举起了锤,狠狠地砸了下去。哐、哐、哐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车库里,史今坚毅的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个夜晚,许三多实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凤凰涅槃,一个未来兵王的雏形,终于初步显露出了轮廓。
而“军中之母”史今的光辉形象,也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被他在那个夜晚的所作所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如果作为领导的史今没有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没有对许三多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人性关怀的话,那个夜晚又会发生什么呢?
假设那个夜晚,被许多无良的砖家叫兽忽悠得不轻的史今,拿着铁锤走到战战兢兢的许三多面前,严肃地对他说“绝对不允许有失误,第一次就得砸准!”许三多会作何反应?
这其实是一个极端弱智的问题,因为所有人都能轻易地猜出答案:许三多一定会被吓得呆若木鸡,瑟瑟发抖,不但彻底会把史今废掉,而且那个未来的兵王也绝无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所以,我们说七连之所以可以成为钢七连,功劳其实并不在连长高城的身上,而在史今这样的好班长、好战士身上。
因为无论高城有多高的心气儿以及多厉害、多牛的业务本领,没有史今这样出色的管理型干部的强力支撑,他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业务过硬的个体,纵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鼓捣出一个像钢七连这样成功的团队。
按照史今本人的话讲“全团最棒的八个兵,咱们班就占了两个(伍六一、许三多)”,这个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一句夸张点的话,没有了史今这样的干部,高城什么都不是;而没有了高城,像史今这样的人才,无论走到哪儿,都能辅佐别人再建一个钢七连。
其实,高城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史今是极为珍惜的。同时,事实也对此作出了无可辩驳的证明:史今的离去,明白无误地预告了钢七连的没落。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大的轰动,感动了这么多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电视剧极其接地气,引起了无数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就雄辩地证明了两件事儿:
第一,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有着强烈的许三多情结,对自己的笨拙,对自己的胆怯,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感到极度自卑,而比他们还笨拙、还胆怯、还自卑的许三多,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生活中的替身,成了他们那强烈自卑心理的绝佳代言人。
第二,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人都盼望着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出现像史今这样的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光芒的领导。所以,《士兵突击》这部剧的火爆,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中国企业现在的管理环境有多么糟糕。
总而言之,“零缺陷”“第一次就做对”“向军队学管理”“没有任何借口”“不抱怨的世界”这些管理理论都有一个异常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领导(老板)本位”的观点为基本立足点,凡事以“领导(老板)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诉求,同时,致命地欠缺“员工本位”意识,严重缺乏站在员工立场考虑问题的动机与诚意(有些书籍也会假惺惺地说两句“老板与员工之间要建立共赢关系”之类的话,但是,任何稍有正常感知能力的人都能一眼看穿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虚伪本质)。这就等于在客观上把广大劳工阶层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使“管理”这项工作可悲地沦为了奴役员工的沉重枷锁,而不是激励员工的强力发动机。所以,这些管理理论中的绝对糟粕堪称管理学界的“五毒”,毒害了一批又一批老板和管理者们的头脑,戕害了一颗又一颗员工的心灵,严重败坏了员工对“管理”二字的胃口,扭曲了管理学的科学本质。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碰到过这样一个被砖家叫兽们毒害之后变得五毒俱全的老板。
这位老板曾经留过洋,照理应该是一个相当开明的人,可没承想满脑袋都是一些过时腐朽的东西。
他疯狂地信奉那些荒谬的管理理念,并忠实地在日常工作中逐一体现出来。
员工只要出错,或让他对同一个要领进行指示的次数超过两遍,他就会勃然大怒,咒骂员工是“猪脑”“饭桶”“职业素养太差”——这种时候,他总会把自己喜爱的格言“零缺陷”“第一次就做对”搬出来,以此证明员工的素质到底“有多差”,与他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形象距离有多远;只要有员工对他不近人情的要求或命令产生抵触情绪,他也会把“向军人学习”的理论搬出来,以此强调“绝对的服从”和“钢铁般的纪律”的重要性;只要有员工对过于微薄的收入、过于恶劣的工作条件发牢骚,他就会把“没有任何借口”“不抱怨的世界”请出来,用以证明员工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可悲、多么不可救药。
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不惜血本地购入了大量鼓吹这些理论的各类书籍,所有员工必须人手一本,定期组织学习,定期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
这一举动极大地败坏了员工的胃口,许多员工在通过死记硬背考核合格之后,都把书扔进了抽屉,绝不再翻一页、再看一眼。看到这儿,这家企业的员工是否能像那位老板所期望的那样,后来个个都成了“高素质的人”,相信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出个七八分。
无独有偶。我有个好友在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型汽车经销集团公司就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据他讲,这家集团公司的老板对于员工的素质培训一事已经达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每年用在这方面的资金高达上千万元,国内各类“大师”几乎请了个遍,各种培训课程的花样儿也可谓层出不穷,可无论怎么折腾,就是收不到效果,员工死不买账。
面对这些“不争气”的员工,这位老板一气之下发了毒誓: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把培训工作坚持到底!不给员工彻底洗脑,把他们全部打造成一等一的人才,绝不善罢甘休!
这位老板坚定的信念令我甚为感动,同时也很好奇为何他使出这么大的力气却总也收不到成效的原因。我拜托这位朋友给我捎了几本该公司作为培训教材的书籍,一看便真相大白:这位老板也是一个深受那些无良砖家叫兽毒害的可怜人。他所指定的所有书籍都是那些五毒俱全的东西。更有甚者,有些书籍的封面干脆赫然印着这样的大字:在公司里,什么样的人最受老板欢迎,而什么样的人最让老板讨厌;做个老板喜欢的人,你的职场生涯将一片坦途,等等。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员工看了这种宣扬“做个讨老板喜欢的人”之类的“老板本位”理念的书籍,心里都只会更增加一分对老板的厌恶情绪,而绝不是相反。尽管他们可能会在行为上效仿书里的某些东西,但是情感和心灵只能离老板越来越远。
对于这位执著的老板而言,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天大的悲剧。
而尤为可悲的是,这样富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真是何其多也!恐怕用“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都绝不为过。
也许你所在的公司里,就正在发生这样的悲剧。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们对“企业管理”这四个字必然会发自内心地反感与厌恶,心中充满抵制情绪,不可能有任何的认同与配合。这就等于从根本上扼杀了“管理”这项工作,使我们的管理者看到和得到的除了假象还是假象,即便遍寻天下名医,也永远治不好身上的毒疮,只能无可奈何地任由其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发作。
但是,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这些荒诞不经的歪理毒害如此之深,为何还会让我们的老板和管理者们如此上瘾,乃至乐此不疲呢?
简单。俗话说“缺什么就想补什么”,人们往往会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拿现实生活中的老板们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成为“不吃饭也能干活”的机器人,或者“捏什么就能成什么”的橡皮泥人。尽管潜意识里也知道这玩意儿不切实际,可仍然遏制不住心中的幻想。
常言道“有需求必有供给”,老板们的渴望就意味着大把的金钱,既然如此,此钱没有不赚的道理。于是乎,各类砖家叫兽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过江之鲫一般迅速遍布于大街小巷。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地投其所好,大肆炮制那些令老板们赏心悦目的荒谬理论。其实,他们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老板们兜里那白花花的银子。
所以,管理学界有必要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