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华
佟教授与古师傅同龄,生日,佟教授长2个月。
从小,两家住对门,两人在一个院里长大。
一岁“抓周”,佟教授的父母把饼干、黄梨、铜锁、铅笔,摆在大床上。佟教授盯着,三下两下爬过去。母亲说:他拿黄梨。父亲说:他拿铜锁,下面拴着小铃铛,一摇叮当响。他却一把抓起那根铅笔。父母惊喜:这孩子,将来爱读书。
古师傅一岁也抓周,他抓了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父母说:这孩子嘴壮,好养活。
佟教授上学后,年年甲等生。大学毕业,到“师大”当老师。
古师傅,自小嘴壮,手也巧。他会做溜冰车,冬天带着一群伙伴去什刹海滑冰;会做弹弓,打落在房檐上的麻雀,当然,少不了打碎街坊邻居家的窗玻璃。他那聪明劲儿,没用对地方,初中没念完,就到印染厂饭堂学厨技,后来当厨师。
佟教授的老伴,是中学老师,他们有一儿一女。
古师傅的老伴是工人,他们也有一儿一女。
佟教授的儿女,大学毕业。
古师傅的儿女,高中毕业。
早些年,佟教授的儿子去美国读研,儿媳陪读。女婿在外企,派驻加拿大,女儿考研,也去了加拿大。
古师傅的儿子、儿媳是公交公司员工,女儿、女婿在工厂当工人。
20世纪90年代初,大院拆迁,安置房在幸福家园,佟教授和古师傅还住对门。
新居三室一厅。佟教授家,住老两口。古师傅家,住祖孙三代。
佟教授退休,每天读书写字。天气好,到楼下花园散步,生活平静悠闲。
古师傅退休,常坐在院里与人下棋、聊天,打发时间,碰上佟教授,便低头、叹气,欲说还休,满脸失意。
佟教授见状,心里不禁感叹:这日子……
岁月流逝,数年后,古师傅家,先是女儿、女婿做服装批发。接着,儿子开饭店,生意都很红火。买车又买房。
古师傅的儿孙常回来。外孙女出电梯,边跑边喊:“姥爷,开门呀。”她手提食品袋,鼓鼓囊囊,快拖地了。古师傅开门,忙接过去:“瞧,宝贝儿跑的,脸都红了。”女儿、女婿随后进屋,手里也是大包小包的。
儿子一家,也常回来,带吃、穿、用的,从不重样。
古师傅如今常去花园遛弯,神清气爽。碰到佟教授,老远的就打招呼,说到儿孙们的事,收不住口。
佟教授颇为感慨:他家,两个老板,这日子……
去年,佟教授的老伴病逝。他家请来小保姆。
住宅区花园,幽静温馨,阳光和煦。小保姆说:“爷爷,咱们下楼走走吧?”她觉得爷爷越发不愿出屋了。佟教授放下手里的书,神情若有所思:“不去了。”说着,目光早已投向窗外。
最近,佟教授坐在屋里,时常陷入沉思,还自言自语:“古师傅的孙子来了”,“外孙女放学了”。小保姆闻声走出厨房,站在门厅里听,果然,门外有“蹬蹬蹬”的脚步声,或是小姑娘的欢笑声。
古师傅的外孙女上学,他每天接送。小保姆买菜常碰上。古师傅问:“咋不见佟教授下楼?”小保姆嗫嚅着,半天答不上来。古师傅拉着外孙女的手,有说有笑地离开了。
临近春节,古师傅的儿女送来年货。孙子、外孙女放假搬来住,他家欢声笑语不断。
佟教授家,小保姆回老家过年,屋里没了说话声。
古师傅忙年,忙出合家团圆、岁月甘甜。佟教授不忙年,岁月如常。
除夕夜,佟教授家门铃突然响起。此时谁会来?佟教授迟疑片刻,疑惑地拉开房门。
古师傅站在门外。
楼外烟花绚烂、爆竹声声……
餐桌旁,古师傅笑容满面,他对佟教授说:“尝尝咱的手艺。”古师傅的儿孙们,围坐在古师傅和佟教授身旁,不停地给两位老爷子夹菜敬酒,望着满桌飘香的酒菜和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佟教授双眼模糊了,他声音颤抖地说:“这日子……”
选自2015年第1期《燕赵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