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强化林业科技支撑,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宁夏生态林业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因素的系统集成和共同作用,投入、人才、政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从根本上和长远发展来看,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创新思维的广泛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两屏两带”“五大生态工程”等重点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宁夏林业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林业科技只有服务于这个中心,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最佳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工作,也是“两屏两带”“五大生态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林业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宁夏生态林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应主要围绕森林资源培育、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林产品高效利用和现代林业建设展开的科技攻关和专项研究。其主要发展方向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批优质、速生、抗逆性的林木新品种,针对宁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恢复问题,重点攻克黄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难题、建立重点生态工程科技示范区,优先解决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荒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利用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同时抓好林木培育、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和森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及控制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针对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核算、环境管理、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投资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的政策经济研究。
5.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监管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和空间分布格局,围绕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内容,划定森林、林地、物种、草地、水源地、文化景观的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审批时限。同时,要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做好生态功能区建设工作,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规范化管理,完善监管机制,提高保护质量;理顺政府管理林区社会职能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管用分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6.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为生态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依法治林,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在林业行业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林是实现“美丽宁夏”建设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就要对林业系统立法、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摸清林业法治建设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围绕建设美丽宁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等领域的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强林业执法和普法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执政,依法管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违法征占用林地、捕杀野生动物等各类涉林违法犯罪,切实加大林木、林地、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维护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林业法治环境,不断提高林业法治水平。
7.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为生态林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依托电视、广播、报刊、标语、广告牌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全区生态林业建设成就,宣传林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对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注重会议宣传、阵地宣传和典型宣传相结合,采取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编写简报等形式,把生态林业建设的内容送进千家万户,力求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同时积极培养和扶持典型部门和个人,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学习,推广先进、激励后进。
8.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宁夏生态林业大发展
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及政治学习活动,加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目标,签订责任状,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林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强化林业队伍建设,通过比业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比成绩,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比奉献,营造一种和谐发展的生活氛围;比服务,营造一种责任第一的行业氛围,为全区林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同时要提高全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意识,督促动员全体务林人保持一种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心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一心一意,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水平、壮大林业后续产业,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完善六盘山区生态补偿机制
充分发挥“西部湿岛”生态惠民作用
六盘山位于宁夏的南部,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被誉为长征“胜利山”。六盘山核心区及其外围生态保护区林地总面积超过695万亩,是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山的水资源承担着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13县、180万人口的水源供给,林区地表水年均径流量2.53亿立方米,林地总调蓄能力为2840万立方米,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被誉为“西部湿岛”。六盘山山地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二级支流泾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清水河向北流入黄河,年径流量l.9亿立方米;泾河向东流入甘肃,年径流量3.3亿立方米;葫芦河向南流入甘肃,年径流量1.6亿立方米。三河年径流量占宁夏自产地表水径流量的71%。六盘山区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碳汇存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巨大生态功能,对所在地区和周围广阔地域及下游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六盘山区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六盘山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现行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小、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入和收益不平衡等问题表现仍很突出。
1.整体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态治理难度较大
六盘山区生态建设欠账多、条件差、投资大,恢复建设需要长期和大量的投入,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六盘山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有些地区属半干旱地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72毫米,水资源总量5.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2立方米,是黄河流域人均值647立方米的57.5%,是全国人均值2195立方米的16.9%。亩均水资源量108立方米,是黄河流域亩均值290立方米的37%,是全国亩均值1437立方米的8%。有效降雨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季节极不协调,林草成活率低,治理难度大,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宁夏固原市仍有186万亩坡耕地、104万亩宜林荒山荒沟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有28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
2.人口密度大,生态承载超负荷
六盘山区是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3.9亩,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现状还没有完全改变,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2011年,固原市人口密度为145人/平方公里,按联合国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压力临界值每平方公里20人计算,人口超载7倍以上,且大多居住在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偏僻分散的山区,农民群众为了摆脱贫困,插花耕地、破坏植被、猎获野生动物等事件时有发生,对现有生态随意破坏、对生态资源无序掠取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破坏生态成果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3.生态补偿范围小,标准低
六盘山核心区及其外围林地总面积超过695万亩,固原市得到国家公益林补偿的面积仅为237万亩。目前,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为:国有林地补贴5元/亩·年,集体和个人林地补贴为15元/亩·年,这一补偿标准不仅偏低,而且只补偿了管护费用,森林的营造、抚育、管理等费用没有给予补偿,所有者或经营者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不能有效解决林农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问题。自固原市实施公益林补偿10年来,固原市累计获得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6亿元,而该市10年的森林管护支出达6.2亿元以上,国家补偿资金占管护支出的46%。
4.生态补偿模式单一
由于不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并不相同,比如,不同区位的重点公益林,其生态价值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受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和不同管护难度的公益林实际管护成本差异也比较大;不同经营主体由于实施的管护模式不同,投入水平和管护成本相差较大。因此,当前实行的“一刀切”补偿模式和标准,不能满足公益林管护需求。
5.生态补偿对群众增收贡献小
六盘山及其外围广大群众为了生态修复和公共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不能彻底解决当地农民对经营开发土地的依赖,生态建设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矛盾还十分突出。2003年实行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加快了六盘山区的生态恢复,但是同时也限制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据统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固原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56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4.1万亩,退耕农民人均年退耕补助313.8元,仅占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8%。而且退耕还林99%为生态林,且处于幼林阶段,经济效益差,生态建设补偿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高,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6.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难度大
2011年以来,宁夏开展了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将移民迁出后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围栏封育。按照《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宁夏将对380万亩耕地、宅基地实施人工生态修复,总投资17亿多元,国家补助投资7亿元,由于宁夏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自治区每年财政仅能配套10%左右,还缺乏总投资的50%。
二、对策及建议
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及长江等大区域跨界生态补偿;在省级层面,由政府主导,以福建、浙江为先行者,实施了一系列生态补偿试点工程,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此,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有必要建立六盘山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将固原市整体和中卫市海原县南部地区列入全国生态补偿试点。
1.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标准
六盘山及其外围地区林地面积695万亩,其中近250万亩已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向国家建议,把剩余的445万亩公益林也全部纳入到国家森林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现有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将国有林地生态效益补偿补贴标准提高到15元/亩·年,集体和个人林地生态效益补偿补贴标准提高到30元/亩·年。根据区域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综合考虑森林质量、地位级差、管护难度等指标,对现有重点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