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0100000006

第6章 导言(2)

在经典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中,学者们所关注的是系统的理性而不是个人的理性[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34~39页。]。比如罗依·拉柏波特(Roy Rappaport)曾于1968年发表了《献给祖先的猪:新几内亚人的生态仪式》,那是一部研究人类生态环境、文化与仪式的经典著作。他成功地把生态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个叫做“新功能主义”的领域。他把文化定义为关联着生态系统的机制,因为在他看来,环境与文化综合作用的承载量和资源消耗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通过在新几内亚进行的田野调查,拉柏波特完成了仪式、宗教、生态的基础系统研究,这项研究又被定义为具有“共时性功能主义”性质的学说。他深刻地指出:一个社会所遵循的规则、习惯和群体文化系统,他们从系统和总体上来看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可能也会与自然世界实现平衡。但是,作为个体的具体的文化参与者,他却并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知识。那些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们也许并不需要知道,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态系统规范了与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人口密度。

拉柏波特多方面表述,通过对文化因素的边缘化而突出人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体内平衡等概念,从而使他的研究和理论更接近于生态学,因此学者们将他的理论研究和贡献概括为生态系统论。相反,前述的斯图尔德则不同,他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强调而与生态学保持距离,所以学者将他的理论研究和贡献概括为文化生态学。深入地评述拉柏波特的理论表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其不再去寻找特定物质文化的环境解释,而是去注意生态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整体平衡,因而,他的系统生态学同时也被称为“新生态学”和“新功能论”。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化,文化生态学家们开始深入地思考所研究的社会。他们认为,那里不再是未受外部世界影响的孤立不变的系统,而是充满了变数,即有着文化变迁的文化系统。尤其是当被研究的群体正在经历着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急剧变化时,研究者就会被迫地、更多地直接关注他们是如何作出选择的。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后,一些生态人类学家便去更加贴近生活地研究,究竟人们是如何认识和联系周围的自然环境。这种趋势也引导着一些生态人类学家探索模式化人类决策的形式逻辑方法。例如一种“理想搜集理论”,其起源于生态学,曾用于研究食物分配如何影响鸟类搜集和社会组织的状况[Ingold,Timothy,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Essays on Livelihood,Dwelling and Skill,London:Rutledge,2000.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90期),第34~39页。]。与此同时,一些生态人类学家则借鉴了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技术和理论,例如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和总体系统学等学科,他们试图促使经济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走向联合。伊丽莎白·卡史丹(Elizabeth Cashdan)于1990年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游牧与农业经济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该书较好地体现了这种联合趋势。但是,正如中国青年人类学理论工作者张雯所注意到的,经济人类学与生态人类学的联合趋势,受到了一个有关人类本性和人类条件的非常难解的哲学问题的阻挠。对于此点,卡史丹也是毫不回避,她在自己编辑的论文集导言中指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之间,在一个中心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差异,即:人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试图最大化什么?生态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人们试图最大化的是“健康”,意味着给下一代作出好的基因贡献。然而,经济学家则认为人们试图最大化的是“效用”,通常指的是当前即时的满足[Cashdan Elizabeth(Ed.),Risk and Uncertainty in Tribal and Peasant Economies,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0.]。或许是因为这一点,经济学与生态人类学很难最终走向联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生态人类学领域内,民族生态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世代居聚某个地域的民族如何认识自然环境现象,这是民族生态学所涉及的一个学术领域。民族生态学经常把视野放置于那些当地人的等级制度,因为等级划分制度往往暗示了环境状况,例如土壤类型、种植物、动物等。民族生态学关注的一些重点是,生态系统研究、系统机能和能量的流动。这些研究方法需要一些计算项目,例如热量、蛋白质消耗量的评估等。一些学者深入细致地在这些方面思考,形成了一些有别于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理念,它们包括承载量、环境限定因素、自我平衡和适应制度等。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民族生态学侧重于具体人与动植物关系方面的研究,一些人类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建动植物清单,并且记述其使用状况。虽然这样的研究缺乏理论框架,但是却有助于发现传统社会民众制定的动植物分类体系的本质。此后,由于受到认知理论的影响,民族生态学研究开始采用其他的一些科学方法,即把个体视作文化生成体和把语言视为信息编码的媒介。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虽然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记述动植物分类及其应用,但其研究目的却依此透视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及其深层结构。民族生态学采用了这些方法论的转变,最终的结局是转化形成了一门认知人类学[Nazarea,Virginia D.Ethnoecology:Situated Knowledge/Located Lives,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99.]。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正如中国张雯所指出的那样,民族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环境决定论的反面。因为,民族生态人类学家主张,文化对于环境具有决定作用。这种作用通过人们界定环境来实现,即对环境赋予一定的意义和真实性来体现。但是,这样的社会建构论显得有些极端,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而且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其被视为“非主流”的生态人类学。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末,还出现了“过程论”的生态人类学。该理论采用了“行动者模式”的观点,其将分析重点从社会结构转向社会过程,同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观点,由此深化了分析与结果。以上两种学说克服了旧生态人类学理论的弱点,这些学说为80年代后环境人类学的出现做了铺垫[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90期),第34~39页。]。

总之,生态学是一个边缘学科,人类学领域里生态系统概念的存在为其理论增加了新的光彩,同时,生态学调查又为人类学注入了不同元素的活力。因此,生态人类学可以说是人类学与生态学的完美组合。一方面,人类学知识推进了生态学的研究;另一方面,生态学的引入也为人类学增添了新鲜的、科学的视野。生态人类学理论对建立人类可持续发展变化模式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由于存在这些历史的学术成果,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人类学在一些西方工业化国家成功地转向为环境人类学。几乎同期,一些人类学家做了不少对原始部落在生态学范畴内的调查研究,他们由此认识到诸多隐秘的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例如,20世纪90年代,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对那些问题的研究提升了人类学家们的感知能力,从而为现代环境人类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现代环境人类学

与早期生态人类学相比,现代环境人类学除了更多地关注环境的理论问题,同时也非常注意对环境问题的应用研究。在社会实践之中,环境人类学家虽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有限,但是他们从地域性观点到全球性视野的研究路径是开放与有活力的,这样有助于把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联系起来,从而对科学地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难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环境人类学还突破了原来的“文化孤岛”的研究方式,从而关注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不同主体的环境话语和实践进行分析,这里的不同主体包括当地人、政府、企业、非政府机构等。现代环境人类学新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生态人类学探讨的主题,使之不再局限于“环境适应”和“当地智慧”[张雯:《试论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90期),第34~39页。]。相反,这门新学科的研究与更多主题的讨论广泛相连,例如,发展主义与现代性、知识与权力的生产、统治与抵制技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存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其环境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例如,“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指导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人类应用文化的调适作用而研究的成果,也是借鉴了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属于新的生态文明理论[崔明昆:《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首次出现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ker-Establishment Characteristic Database,WECD,或者称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于《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其定义,经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而为各国所接受。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生态人类学,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大方面的协调与适应,因为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对环境危机根源进行探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人类只有尊重并正确理解自然价值,才能建立一个新的生态观、发展观和价值观,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因此,这也是现代环境人类学研究的主体内容[[英]杰拉尔德·G·马乐腾著,顾朝林译校:《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环境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仅仅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更多地给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带来了新的欲望和冲动。正是这种欲望和冲动促使工业发达国家利用人类发明的新技术盲目地快速开发、利用本国资源,而当本国的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欲望时,他们就用欺骗、战争等非市场手段掠夺整个世界的资源。在这个现代物质和技术文明扩散的过程中,一方面,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把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撒到了被他们侵夺资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全球化进程,尽管在许多时候这并非是他们主观上的自觉和自愿;另一方面,他们也把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带给了世界,使得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这个难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人类无限制的物质欲望下,疯狂地发展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会给后代人的发展带来制约和生存环境的艰难?[Haenn,Nora and Richard Wilk,The Environment in Anthropology:A Reader in Ecology,Culture,and Sustainable Living,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West,Paige,Conservation is Our Government Now:The Politics of Ecology in Papua New Guinea,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同类推荐
  •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佳航同志的专著《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即将付梓面市。作者经过悉心淬炼,对其毕业时获得好评的同名博士论文加以梳理、充实和提高,以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第一读者,我深为自己所带的第一个学生的刻苦精进和可喜收获而感到欣慰。记得初次与佳航见面时,她刚从媒体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踌躇满志地要从记者、编辑转型做新闻学学者。三个春秋过去,她虔敬地捧出这本十几万字的著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其间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选取舒新城先生谈教育的文章22篇,其中有专论初、中等教育的文章,也有对社会现实与教育实际间关系之论述,见解之深刻,对于当世之教育亦有借鉴意义。或许有读者会想,民国时所谈的教育于今有什么意义。读罢本丛书这10位真正教育家的文章,你会发现,中国今天所有的教育问题在那时都已经存在,他们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超前的。对于思想,有时跟你所处的时代关系不大,跟思考的人有关。
热门推荐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城绝恋:福晋难当

    清城绝恋:福晋难当

    初遇,我们素不相识,却结下不解之缘。再见,我已是你的十四福晋,却没能成为你心中所爱。后来,我两次变换身份,完颜安沁的名字渐渐消失在人们的心中,重新归来,已是物是人非,待到最后,我能选择谁?胤祯,我爱你,你都知道的。
  • 红色交通员

    红色交通员

    钟法权,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湖北荆门,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政治委员,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百余篇,出版小说集《情书撰写人》《行走的声音》《脸谱》,长篇小说《浴火》,长篇报告文学《那一年,这一生》《废墟上的阳光》《陈独秀江津晚歌》《雪莲花开》。近年来,每年都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1934年10月,被国民党军队蚕食的鄂豫皖根据地英山、商城和太湖等县,稻田里本应是金黄的谷穗,如今却像是干旱过后的枯黄野草;零星的村庄凋敝得让人不敢置信,几个月前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红色根据地,如今却少见炊烟,少闻鸡犬之声,少见青年男女。就在这么一个荒芜的乡村,却出现了两个青壮和尚。
  • 零度寻找

    零度寻找

    您能想象一位美丽而才情横溢的少女,坐着轮跋涉于茫茫大漠吗?为了寻找白马王子,寻找人生理想,她,简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零度寻找。由零开始的寻找会不会回复到零呢?西部戈壁出生的作者纯懿,以大漠长风和诗化语言引我们进入情节的迷宫,带给我们一份阅读的惊喜!
  • 增强免疫力食谱

    增强免疫力食谱

    如何来增强人的免疫力,已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美食天下(第2辑):增强免疫力食谱》可以使您和您的家人能通过食疗方法不断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人体大多数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制订行之有效的饮食方案,通过食补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吃出免疫力,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与病毒的侵害。
  • 励志羊皮卷(下)

    励志羊皮卷(下)

    她把爱藏在虚假的剧情里,独自承受,只希望那个人拥有与她无关的幸福。牵手是两人在一起的盟誓,是爱情的开始,是一种美丽宣誓。由于牵手缘分变为爱情,爱情变为亲情。这是最痛苦的告别,当生命只剩下倒数的时间,真爱才会突然显现,只可惜,一切已经太晚太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震撼心灵的世间真情,刻骨铭心的温馨感动!
  • 我的鬼尸新娘

    我的鬼尸新娘

    我的太奶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有标准的三寸金莲,而太爷爷当年爱上的是一个卑贱的戏子,太奶奶派人把对方给杀了,挖去双眼割其舌头,从此可怕的阴霾便笼罩在家族之上。我叫铭扬二十岁,是南屿大学艺术系大一的学生,在父亲死后孤独无依,二十岁生日当天铭扬打开了一封古老的信。死亡的气息如瘟疫一般蔓延,早知道会这样,便不该贪图那一笔财产,把自己的一生都改变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恐惧中我冷静下来试图将谜团打开······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太太要休夫

    太太要休夫

    一场阴谋,她不得不牺牲自己嫁给霍家太子爷,人称冷面阎王的男人。某天,“爷,太太在微博公开征婚,说、说她单身……”男人淡淡掀起眼皮,“买下明天各家报社的头条,把结婚证登上去。”“爷,不好了!太太伪造离婚证,贴微博上了。”男人不疾不徐挽起袖子露出强劲有力的手臂,“告诉大家,昨天我们很愉快的度过了结婚纪念日。”“爷,太太她……她说您太无趣,要带球改嫁……”“反了她!”男人的声音沉冷如冰,都宠成这样了还能搞事情!是夜,太子爷把人逼到墙角,“听说你要带着我女儿改嫁,嗯?”
  • 医品庶女

    医品庶女

    梅宜轩从在古代醒来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生死危机,她一路救姨娘、护幼弟,在梅府一波又一波的风波中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足之地。可是,却在无意中得知自己的亲人要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她将计就计,离开了那座人人称羡的高门大院,踏上了逃亡之路。外面的世界虽然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却也自由自在,神秘空间更是让她如鱼得水。可是,正当她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之时,却被某人连哄带骗的又回到了京城。重新回来,改变的不仅是梅府所有人的命运,就连国运也随之改变了。不一样的庶女,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