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
大安国寺是唐睿宗李旦做相王时的王府旧址。等到李旦即位为皇帝后,就在这里建了一所寺院。李旦曾经布施给寺院一颗宝珠,让以此珠做寺院的镇库之宝,并说:“这颗宝珠价值亿万。”寺僧把它放在了柜子里,却没有把它看成宝物。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寺僧要扩建寺院,打开柜子检视宝物,将要把它卖掉,见盒子的封签上写着:“此珠价值亿万。”僧人们打开盒子,见珠子的形状像一块片石,红颜色,到晚上能发出微光,光高数寸。寺僧们议论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怎么能价值亿万呢?先拿出去试着卖卖吧。”于是让一个和尚拿到市场上去卖,姑且试试它的价钱。过了几天,也有贵人前来打问,但等到看了珠子后,就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同瓦砾没有什么区别,怎么能这样乱要价钱呢?”都讥笑而去,卖珠的和尚也感到羞愧。十天后,来打问的人知道珠子有夜光,有的出价数千贯,价钱就越来越大了。一个多月后,有西域的胡人到市场来浏览,以寻求宝物,见到珠子后非常高兴,捧起珠子高举过头顶,表示敬意。胡人的地位很尊贵,派翻译问道:“珠子的价钱是多少?”和尚说:“一亿贯。”胡人抚摩玩赏,徘徊了很久才离去。第二天,胡人又来了。翻译对和尚说:“宝珠确实价值亿万,但胡人在外旅居时间很长,现在只有四千万贯钱,想用这个价钱买这颗珠子,不知行不行?”和尚很高兴,就同他一起去拜见寺院住持,住持答应了。第二天,胡人缴纳了四千万贯钱,将珠子买了去。同时还对和尚说:“这个价钱同珠子的实际价值相比,差得确实很多,但愿你们不致于责难我。”和尚问胡人从哪里来,而这颗珠子又有什么奇特功能。胡人说:“我是大食国人。我们国王在贞观初年与大唐通好,来进贡了这颗宝珠。后来国王常常想念此珠,下令说谁能寻回宝珠,将唐代小说中胡人识宝的传说授予相位。已经寻找了七八十年,今天我才侥幸得到了它。这是一颗水珠,每当军队在行军休息时,掘地二尺,把珠子埋在下面,泉水马上就会涌出,可以供给好几千人马饮用,所以行军时从来不会缺水。自从失去宝珠后,军队行军经常苦于干渴困乏。”和尚表示不相信。胡人便让掘地埋珠,过了一小会儿,便有泉水喷涌而出,水质十分清澈。和尚亲口喝了泉水,才明白了宝珠的神奇。胡人于是带着宝珠子离开,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附原文:
大安国寺,睿宗为相王时旧邸也。即尊位,乃建道场焉。王尝施一宝珠,令镇常住库,云:“值亿万。”寺僧纳之柜中,殊不为贵也。开元十年,寺僧造功德,开柜阅宝物,将货之,见函封曰:“此珠值亿万。”僧共开之,状如片石,赤色,夜则微光,光高数寸。寺僧议曰:“此凡物耳,何得值亿万也?试卖之。”于是市中令一僧监卖,且试其酬直。居数日,贵人或有问者,及观之,则曰:“此凡石耳,瓦砾不殊,何妄索直?”皆嗤笑而去,僧亦耻之。十日后,或有问者,知其夜光,或酬价数千,价益重矣。月余,有西域胡人,阅市求宝,见珠大喜,偕顶戴于首。胡人贵者也,使译问曰:“珠价值几何?”僧曰:宝珠“一亿万。”胡人抚弄迟回而去。明日又至,译谓僧曰:“珠价诚值亿万,然胡客久,今有四千万求市,可乎?”僧喜,与之谒寺主,寺主许诺。明日,纳钱四千万贯,市之而去。仍谓僧曰:“有亏珠价诚多,不贻责也。”僧问胡从何而来,而此珠复何能也。胡人曰:“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来贡此珠。后吾国常念之,募有得之者,当授相位。求之七八十岁,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军行休时,掘地二尺,埋珠于其中,水泉立出,可给数千人,故军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后,行军每苦渴乏。”僧不信。胡人命掘土藏珠,有顷泉涌,其色清泠,流泛而出。僧取饮之,方悟灵异。胡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
——原文出自唐·牛肃《纪闻》,后录入宋·李访编《太平广记》第九册卷四百二十,中华书局1961年9月印行。
径寸珠
近代有一位波斯胡人,来到扶风县的一所旅馆,见主人门外有一块方石,便在此盘桓了好几天。主人询问缘故,胡人说:“我想用二千贯钱买这块石头去捣洗布帛。”主人为能得到这么多钱非常高兴,便把石头给了他。胡人把石头拉出去后,当着众人把石头剖开,从中得到直径在一寸左右的珠子一颗,于是用刀割开胳肢窝,把珠子藏了进去,便启程回国。胡人搭船渡海,航行了十几天,船忽然颠波起来,面临着沉没的危险。船夫知道是海神索求宝物,便搜遍了整艘船,但并没有发现什么宝物能献给海神,就想把这位胡人投人海中,胡人害怕了,便割开胳肢窝取出了珠子。船夫对海神祝祷说:“如果您索求的是这颗珠子,那就把它取走吧。”海神便伸出了一只非常大而且多毛的手,把珠子捧走了。
附原文: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风逆旅,见方石在主人门外,盘桓数日。主人问其故,胡云:“我欲石捣帛。”因以钱二千贯求买。主人得钱甚悦,以石与之。胡载石出,对众剖得径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还本国。随船泛海,行十余日,船忽欲没。舟人知是海神求宝,乃遍索之,无宝与神。因欲溺胡,胡惧,剖腋取珠。舟人咒云:“若求此珠,当有所领。”海神便出一手,甚大多毛,捧珠而去。
——原文出自唐·戴孚撰《广异记》,由《太平广记》第九册卷四百二十辑出。
破山剑
近代有一位书生,在耕地的时候耕出了一把剑,磨洗之后带到市上去卖。有一位胡人要求买这把剑,开始时还价一千钱,逐渐加价到一百贯,书生不卖给他。胡人随书生来到他家里,拿着这把剑,玩赏不舍,于是加价到一百万,并约定好第二天带钱来取剑。恰好当晚月色很好,书生便同他的妻子在月光下共同看剑,笑着说:“不知道这把剑能做什么用,怎么能卖这么贵的价钱呢?”院子中有块洗衣石,书生用剑指向石头,石头马上从中间裂开。第二天,胡人用车拉着钱来到,取过剑一看,叹息道:“剑的光芒已经没有了,怎么会这样呢?”便不再买了。书生询问原因,胡人说:“这是破山剑,只可以用一次。我想拿它去破宝山。现在光芒已经完全没有了,我怀疑你拿它砍了什么东西。”书生夫妻俩非常后悔,向胡人说了破洗衣石的事情。后来胡人以十贯钱把它买了去。
附原文: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剑,磨洗诣市。有胡人求买,初还一千,累上至一百贯,士人不可。胡随至其家,爱玩不舍,遂至百万。已克明日持直取剑,会夜佳月,士人与其妻持剑共视,笑云:“此剑何堪,至是贵价?”庭中有捣帛石,以剑指之,石即中断。及明,胡载钱至,取剑视之,叹曰:“剑光已尽,何得如此?”不复买。士人诘之,胡曰:“此是破山剑,惟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宝山。今光芒顿尽,疑有所触。”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说其事。胡以十千买之而去。
——原文出自唐·戴孚撰《广异记》,由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二辑出。
魏生
在唐朝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有一位魏生,因为出身于有功勋的皇亲国戚之家,所以年青时同许多王侯为友,家财万贯。但他喜欢结交一些行为不轨之徒,因此而变穷,被世家大族所排斥。为了躲避战乱,他带着妻室逃往岭南。几年后,到战乱平息方才返回。船行驶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地界,由于下起了暴雨,便靠岸停船。雨停后,魏生顺便登岸游览眺望,忽然在砂石滩上看见有个地方有一股气往上直冲几十丈。他便顺着这股气找过去,在乱石间看见一块石片,其大小如手宝珠掌,形状像一块碎瓦罐片,又像一块石头,颜色半青半红,非常分明。魏生姑且将石片取回,把它放在了书箱中。等回到家,故交旧友全都离散消逝,他又没有钱财去活动,让朝廷登载自己的身份,只好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市场上有许多胡人客商,其中有些过去就同他相识,大家都可怜他,就都分给他一点钱财。有一次,胡人自己举行宝会——胡商的做法,是每年举行一次同乡人的大聚会,各自展示宝物,宝物最多的,戴帽子坐于首座,其余的依次分列——邀魏生去观看。魏生忽然想起自己所拾到的石片,就取出来放在怀里带去,也不敢先说这件事,坐在最末一个座上看着。吃完饭,众胡人都拿出宝物来比试。坐在上座的一位拿出明珠四颗,其直径均超过一寸。其他胡人都站起来,对他磕头行礼。随后依次出示者,有的三件,有的两件,都是宝物。轮到最后一个座,众胡人都笑了起来,开玩笑地对魏生说:“您也有宝贝吗?”魏生说:“有。”于是取出怀里揣的石片给众人看,自己也笑了起来。哪知三十几位胡人全都站了起来,把魏生扶在了首席上,各自分别磕头拜见,行礼行了个够。魏生开始以为是调侃自己,十分惭愧惶恐,后来明白了他们的诚意,感到非常惊异。那些老胡人看见这块石头,有的竟然激动得唐代小说中胡人识宝的传说哭了起来。众胡人于是请求魏生把这件宝贝卖给他们,说可以完全满足他的要价。魏生便狮子大张口,要价一百万。不料众胡人都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辱没我们的这件宝贝呢?”由此一直加价到一千万才算成交。魏生悄悄地问胡人:“此宝叫什么名字?”胡人说:“这是我们本国的宝贝,因为战乱而遗失,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国王广为寻求,下令说:‘能找到它的人,位拜国相。’这次我们回去都能获得厚赏,何止是几百万呢!”问它有什么用处,胡人回答说:“这是宝母。但凡每月十五,国王亲自来到海岸上,设坛进行祭祀,将此宝放在坛上,过一晚上,明珠宝贝就都自行聚集在它的旁边,所以叫做宝母。”魏生由此得到的钱财是他过去财产的好几倍。
附原文: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少以勋戚,历任王友,家财累万。然其交结不轨之徒,由是穷匱,为士旅所摈。因避乱,将妻入岭南。数年,方宁后归。舟行至虔州界,因暴雨息后,登岸肆目。忽于砂碛间,见一地,气直上冲数十丈。从而寻之,石间见石片如手掌大,状如瓮片,又类如石,半青半赤,甚辨焉。试取以归,致之书箧。及至家,故旧荡尽,无财贿以求叙录,假屋以居。市肆多贾客胡人等,旧相识者哀之,皆分以财帛。尝因胡客自为宝会——胡客法,每年一度与乡人大会,各阅宝物。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坐上,其余以次分列——召生观焉。生忽忆所拾得物,取怀之而去,亦不敢先言之,坐于席末。食讫,诸胡出宝。上坐者出明珠四,其大逾径寸。余胡皆起,稽首礼拜。其次以下所出者,或三或二,悉是宝。至坐末,诸胡咸笑,戏谓生:“君亦有宝否?”生曰:“有之。”遂出所怀以示之,而自笑。三十余胡皆起,扶生于座首,礼拜各足。生初为见谑,不胜惭悚,后知诚意,大惊异。其老胡见此石,亦有泣者。众遂求生,请市此宝,恣其所索。生遂大言,索百万。众皆怒之:“何故辱吾此宝?”加至千万乃已。潜问胡:“此宝何名?”胡云:“此是某本国之宝,因乱遂失之,已经三十余年。我王求募之,云:‘获者拜国相。’此归皆获厚赏,岂止于数百万哉!”问其所用,云:“此宝母也。但每月望,王自出海岸,设坛致祭之,以此置坛上,一夕,明珠宝贝等皆自聚,故名宝母也。”生得财倍其先资也。
——原文出自唐·皇甫氏撰《原化记》,由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辑出。
紫(羊末)羯[1]
唐肃宗乾元(公元758年—759年)年间,国家因为收复长安、洛阳二京,粮饷供应不足。监察御史康云间出任江淮度支使(掌管钱粮、财政收支的长官),征收江淮地区商人、百姓五分之一的财产,以补贴国家的开支。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是江淮地区的一座大都会,康云间派录事参军李惟燕掌管其地的征收事宜。有一名和尚,请求征收他一百万钱。说着便从胳肢窝下取出一个小瓶子呈上,瓶子有两只拳头合起来那么大小。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他闪烁其词,而不以实话回答。李惟燕要以所征收来的钱粮供给众人,当然不能拒绝和尚的主动捐纳,而接受和尚的主动捐纳,就很难不按他所说的百万之数计算,无奈之中,只好故作惊讶地说:“上人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宝物?如果我们出售这件宝物,一定不违背您所说的价钱。”有一位波斯胡人见到了这个瓶子,就按和尚所说的价钱买了去。胡人到了扬州,长史邓景山知道了这件事,就去问胡人,胡人说:“瓶子里装的是紫羯,人得到它,就会被鬼神所保护,在火里头烧不死,在水里头淹不死。世上有这样的宝物,但没有这件宝物的价格,它不是普通的明珠、杂宝所能比得上的。”邓景山就又征收胡人一万贯(一千万钱),胡人很乐意地交出了钱财,而毫无意见。瓶子里有十二颗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