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是历史名城
1933年9月3日,我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郊略下何家祠堂。当时,父母是靠租何祖奎家的房屋居住。以后,全家又搬到萍乡东门,租住在杨家祠堂的院子里。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个四周筑有围墙、大门上刻写有“杨家祠堂”四个显著的大字的大院,里面住有十几户人家。
1939年我6岁之时起,在萍乡市东门启化小学读小学,从而开始逐渐认识了我的家乡。
萍乡市原叫萍乡县,位于江西省西部,与湖南毗邻,地处东经13度,北纬27度,现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
萍乡是一个古老的县城,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就有三苗族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萍乡隶属吴国,战国时期属楚国,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时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民国15年直隶于省。
萍乡是全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1906年,由黄兴组织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指挥部设在萍乡,这次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路矿成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从1920年到1930年曾10次来萍乡和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9月,在毛泽东、***、李立三领导下,成功地举行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使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又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如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上;该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喷泉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现在,萍乡的秋收起义广场和安源煤矿工人纪念馆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使萍乡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萍乡在解放前还是一个教育之乡,素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雅称,科教文卫事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从1926年起,北伐军兴,民主思潮萌芽,人民对新学的要求与日俱增。当时萍乡有新学二所,即萍乡中学和私立鳌州中学。在邻近的几个县中,萍乡的教育是很发达的。在县城内还有一个孔庙,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它建筑在南门大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它的大红墙院内,有一片林木,庙的大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其余两排是七十二贤徒的牌位。这里很幽静,是读书的好地方。我小时常来此处读书。
解放后,萍乡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国初期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现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由建国初的1.1平方公里扩建到35平方公里。如今,世纪之交的萍乡更以崭新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的家庭
我家的祖先原在萍乡市大安里,即现在的萍乡市芦溪县张家坊乡李家坊村。王氏家族有百余户,分两个自然村,即两个组,一个叫上村小组,一个叫王家塄小组。这里离萍乡城有60多里,离我家住地南坑还有30余里路,周围是高山丛岭。解放前,路都是羊肠小山路,上山下山,路途狭窄,行人稀少,天黑时一个人不敢走。当时不要说通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
我家人丁不旺。根据王氏家谱记载,我祖父叫王质昌,为六世,农民。他共生7子,分别叫桂高、月高、声高、思高、敬高、慧高、言高(即信和)。7子活5人,我父亲叫王信和,排行第五,是最小的。当时他们均居住在大安里。我四个伯父均早去世,我未见过面,只有一个伯母在世。四个伯父只生一个男孩,叫王桐生,比我大十岁。而我的堂兄王桐生又没有男孩,只生一个女儿,他们都住在大安里,因此我经常要去老家看一看。
我父亲叫王信和,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月三日已时,即公元1902年生。他读过私塾,在旧社会属有文化的人,父亲长大成人后离开了大安里,先到萍乡做小生意,后托人介绍在萍乡县团管区任伪职员。1943年日寇轰炸萍乡市,我家搬到南坑。1944年到1945年,我父亲在南坑先做过小布匹生意,经常肩背布匹下乡串户去卖。1946年,经人介绍在南坑乡粮管所当管粮员,管理过上千担的粮谷,一直做到萍乡解放,即到1949年7月。1960年父亲病死于南坑,葬于车湘。1979年经由王桐生、王余秀、黎纪林、王生安4人帮忙把我父亲移葬于王家塄后山。
我母亲余桂英,萍乡湘东区龙台乡沙坪村人,1903年(癸卯年)9月10日生,她没有文化,从事家务。在我父亲死后,于1960年跟随我们到了黑龙江省阿城县。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辛勤劳累,吃了一辈子苦,我的四个儿女都是她老人家帮助带大的。1978年7月8日殁于黑龙江省阿城县。
土改时划成地主成分
萍乡于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时,在农村成立了农会。当时,我已参军,没有参加乡下的土改运动。但后来却听说,我家被划成了“地主”成分。
解放前我家长期在南坑居住。当时家中只有父母和我三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亲当伪职员的工资。此外,我们在老家大安里有祖辈遗留的三亩土地,因大安里离南坑有30华里,又是一个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父亲便把这三亩地租赁给我的堂叔叔耕种。这三亩地如果年成好没有干涝灾害就能收到租谷十担左右,但该土地是山区的贫瘠地,如遇干涝灾害就可能颗粒不收。我家长期没有房屋居住,而是靠租住邻居傅连安的房过日。1948年,我家用尽积蓄买下了傅家的旧房,并在原地盖了一座新房,此房屋共有五间。房屋的正面是用红砖,其他几面因没有钱采用土坯砌成。为此,我家还借用了公家的粮谷几十担。房屋建成后,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吃新屋酒,送对联。现在这种习俗萍乡农村还十分盛行。当时,我家为了讲排场,不仅做了十几桌酒,还请了农村的戏班唱了一场采茶戏。未料想到,我家乔迁新居之举,引起一邻居的嫉妒。他是一个贫农,因曾向我父亲借几担公家的粮谷,我父亲未答应他,便耿耿于怀,总想寻机报复。正好第二年,即1949年萍乡解放时,该人当上了农会主席,手中有了权,农会中的其他几个委员又都是他的家族和亲属,所以在评家庭成分时,他执意要把我家划成地主。其实,按毛主席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精神,是小员司、小事务员的我家,应算小资产阶级畴范。按照政策规定,凡是担任国民党乡长、连长以上的职务,才构成反革命。我父亲不是国民党的乡长、连长,他根本不能算反革命。实际上这都是因盖房,未借给该贫农谷子惹的祸。而另外一个在我父亲名下当催粮员的何某,他本是领取公家工资的催粮员,却因对我父亲不满,在土改中,出面作证,说他是我家雇佣的长工,公开与农会主席勾结在一起,非要把我家的成分评高。当时的农会委员黎高林(现仍健在)参加了评成分的会议,现在回忆当年的事,他说:“我当时就认为王信和的成分评高了,提出了不同意见,但被否决了。”由于上述原因,结果在1950年土地改革划分家庭成分时,农会把我家划为了小地主成分。尽管这件事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争论此事也无任何实际意义,但我不可能忘记这一被人为报复的客观事实,因这一成分决定了以后我和全家的命运,甚至影响了我子女的学业、工作和前程。
幼年喜欢游泳
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经常用飞机对萍乡进行轰炸。1943年我10岁时,因躲避日本对萍乡的轰炸,我家搬到了离萍乡县城有30里路远的南坑乡车湘村傅家大院。这个大院的几户人家都姓傅,我们租的是傅连安的房屋。现在该地改为萍乡市芦溪县南坑镇大岭大队第十二组。这里是丘陵地带,周围没有高山,遍地都是农田。傅家以种田为生,其门前有一口大鱼塘,该鱼塘面积约有600多平方米,是傅家用来养鱼的。鱼塘有一米深左右,水质很干净,由于没有污染,村民洗衣、洗菜都是用鱼塘的水。要到冬天才把鱼捞起来。小时候我经常与邻居小朋友在这鱼塘里学习游泳,起初学打“狗泡”,后学“迷水”,即把头完全栽入水中。每到夏天这里就是我们游玩之地。
游泳是南方普遍开展的活动之一,无论城市、农村,大部分人都会游泳,而且往往都是从小就会。我年幼时就非常喜欢,且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要游泳。学会了游泳,水平提高后,便开始在离家有200多米远的河里游,河水深有一二米,到这些地方游必须要有同伴相随,都是相好的几个同学。因为我是独子,父母总是反对我去游泳,怕出危险,有时我们便偷偷摸摸地不让家里人知道,私下去河里游泳。刚游泳完后的身上用手一刮会起一层白皮屑,回家后父母一摸就知道你去游水了,一定会挨打挨骂。我们几个小孩就想法骗大人,游完水后我们均不急于回家,而是用泥土互相在身上擦一下,只要白皮屑没有,就可不承认去游泳了。
就这样我从小学会了游戏,并且很爱好,因它对锻炼身体很有好处。有时,我们几个小孩在河里游泳时,还经常在一些小洞中去摸鱼。哪怕是摸到一条极小的鱼,也是十分高兴的。不过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摸鱼时,突然摸到一条蛇,当时把我们给吓坏了,虽然我们知道水中的蛇没有毒,且不会咬人的,但大家心里还是很害怕,便赶紧上岸回家。从这以后,我一见到蛇就有点害怕。
车湘村里的“傩神”
“傩神”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很生疏,甚至没有听说过,不知为何物,但是在萍乡许多地方都有。如我家所在的车湘村就有傩神庙,且我小时还耍过傩神。
据说,萍乡的傩神庙很有名,其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傩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而萍乡傩文化保存之完整丰富,实为全国所罕见,法国民间文化研究专家曾专门多次来萍乡考察傩文化。
我们家的住地车湘村有一个傩神庙。庙不大,虽只有二百多平方米,但是却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读小学时,每天都要经过该庙,因为庙就设在路边。每逢年节都要耍傩神。
芦溪傩以南坑车湘为代表(其他乡村傩因保存不好,已难能收集),车湘傩,有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在国内也是罕见。车湘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傩庙古朴雄壮,傩舞风格独特、粗犷诙谐,傩服饰、道具、面具更是庄重古朴,堪为古文化瑰宝。
一、车湘傩传说及立庙
车湘,是南坑镇的一个行政村,古时又称“芦茅州”,是个荒芜之地,野兽出没无常。据传,南坑车湘傩起源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黎氏干公从江西吉安来车湘建基立业,其时定居在车湘院背冲庵门前的观音堂,为求神灵保佑,免受天灾病患,于是在观音堂内立了傩神大帝神位予以供奉。由于天灾战乱不断,无奈人口逐年减少,庙里的香火日渐衰退。
至北宋时期(公元10年),在一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晚上,紧靠现在车湘长房坪内的竹权上,出现了一个铜质傩面具(形似现在的小鬼面具),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最后决定就在现在的庙后盖一茅屋作为傩神庙,把冲内傩神大帝的神位和这一铜面具供奉在内。至黎氏颀公于宋中期定居车湘,人口日增,庙内香火日旺。为了镇邪祛灾,治病救人,练武强身,又不断整修庙宇,雕绣神面具,开展傩舞活动。乾隆年间(约1730年左右)重新建造三栋两间砖瓦结构的庙宇,拆去原来茅屋,现增绣神面具,增创各种傩文艺(舞蹈、武术、赞歌等)。自此朝拜傩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绵延至今。
民国20年秋,因原庙过于狭小,群众集募捐,再修庙宇,扩建为四栋三间的“昌”字形屋,并增设一个大神面,名曰“大老爷”,作为守家之神。同时,为傩神塑金身,庙宇焕然一新,远近朝拜者更盛。
二、面具、服饰、道具等
车湘傩面具给人一种神秘、威严感觉,至今存有面具70只,其中年代久远的有10只,超过400年历史的1只。
傩轿一顶,蜈蚣旗、万明伞共4面,大刀4把,木剑4把,斧头4把,服饰(含头饰、衣裤)共20套,其他响器1套,法器若干。
三、傩仪、傩俗、傩祭、傩舞等
车湘傩的祭祀、礼仪主要表现在傩神的“出洞”和“封洞”。
车湘傩平时除五大神面具敞放在神龛上层外,其余二十多副面具都封闭在下层的大柜内,并加上封条,谓之封洞,即洞天福地之意。只有年底和春节时才开洞,迎出神面具进行傩舞活动。
1.出洞
童谣有云:“噼呖啪拉碰,小年傩爷要出洞。”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一早,便将大柜的封条撕去,把所有的傩面具都拿出来,供在神案上,供人观看玩耍。
2.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