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幽谷拾光
王拐子敢于直面沧桑世道、冷漠人情,以博大无私之爱谱就自己生命的旅程,冲破半个世纪的束缚,用一担水,架起人与人之间融融的柔情。
好人总有好报。王拐子,一路走好!
蛟龙出海
一绝巷紧靠着淮河码头。因榴城人没有忘记王拐子门前那块“清宫御点”牌匾,愣是把酥皮糖糕当做一绝。
就像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一绝巷的酥皮糖糕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若不,县志办的人也不会左三番右五次地来找王拐子,非要他在地方美食这一章节里,把酥皮糖糕806的来龙去脉说个仔细不可。王拐了今年六十有à八,是酥皮糖糕的正宗传人。他做人也同他制作糖糕一样,斤是斤两是两从不含糊。他清楚,虽说这“清宫御点”的牌匾挂在了自家门前,可王家并没有资格独享专利。光绪年间老佛爷慈禧路经这里时,为她做糖糕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早已作古,一个是王家的先人,另一个便是对门街坊仇俊发。为争这块匾额,两家人明争暗斗了几辈子。自从王拐子被爹打跛了腿,仇家人带着痴恋上王拐子的独生女儿远走他乡,这“清宫御点”牌匾才算稳稳当当挂在了王家的门口。如今,挂着它招揽一下生意倒还可以,真要是白纸黑字地入书立志,王拐子自觉问心有愧。
王拐子如果不说,这酥皮糖糕的故事怕真的就要失传了。晚清时节,这巷子口原本有两家糖糕铺子,做出的糖糕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刚好那一年老佛爷巡游四方,船泊码头,她一时心血来潮要品尝一下民间小吃,王仇两家便遵旨把糖糕奉上龙船。那天老佛爷玩得高兴,胃口大开,把仇家的糖糕一口气吃了三个,连声称好,端上王家的糖糕时,不知为何她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王仇两家糖糕孰高孰低算是被老佛爷这金口玉牙一咬定了音,“清宫御点”的牌匾此后便一直挂在仇家门口。
王拐子自小就能体察到王家人对仇家人的敌视。他倒觉得仇家人蛮好,仇家的糖糕也蛮好吃的,尤其仇家妮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引得他伸着脖子往当街对面望。他不明白,老爷子为什么会动那么大的肝火。那天,他只不过想给仇妮送一担荆山白乳泉里担回来的泉水,还没挑到仇家门口,竟被疯似的老爷子失手打残。人丁不旺的仇家无意再与王家对峙,一天夜里便搬了家什人去屋空。
残了腿的王拐子更是倔强,他一辈子没有婚娶,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报复了只剩他一根独苗的老爷子。
近日对面新开了一家糖糕店。店主是个中年汉子,姓卜,朝鲜族人。这店一开,王拐子的“清宫御点”便一日不济一日。这天趁顾客多的时候,王拐子也混进店里看一眼,一看顿觉耳目一新。小店洁净温馨,雪白的桌布,锃亮的桌椅,墙壁上挂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小饰品。为糖糕佐餐的是口味极佳的朝鲜族咸菜、辣白菜、道拉吉……还有白白嫩嫩的豆腐脑。姓卜的店主认出了王拐子,热情地请他就座,叫上糖糕小菜让王拐子品尝指点。王拐子本意是来刺探情报,这一来倒叫他愈加羞愧。店主说本来在延边生意做得挺红火的,可寡母年纪越老越怀旧,非要回到这榴城开店不可……王拐子一震,刚咬了一口的糖糕掉在桌上。店主并未察觉,仍旧侃侃而谈。他说办这个店全凭阿妈早年的手艺,只不过后来融进了打糕的做法,多了几道工序,口感就更没说的了。
王拐子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店门的。从此一绝巷的人们再没有见到他做过糖糕。他家门上挂的那块“清宫御点”牌匾也不知何时摘掉了。
这日,王拐子从城郊的荆山白乳泉里挑了一担泉水下来。此刻他才明白了老爷子当年为何下那狠手。用这泉水和面炸出来的糖糕格外酥软香甜,仇妮的手艺虽然无人能比,但细细品味还能觉出水管子的铁腥气和自来水里的消毒剂味。王拐子一瘸一拐地挑担走过一绝巷,当要叩响卜家大门时,万千感慨涌心头。嘿,送这一担水,竟然足足走了半个世纪。
诗文并茂
牵动月光奔跑
即使黑暗加深,即使什么都看不见了
我知道你也依然牵动月光
在我的心间奔跑
荡开我周围的黑暗
扫清这个季节
最后一场彻骨的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