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7100000014

第14章 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原文】

故圣人立事①,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②,议论去就③。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④。外内者必明道数⑤,揣策来事⑥,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⑦,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⑧,下乱不悟⑨,揵而反之⑩。内自得(11),而外不留说(12),而飞(13)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1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15)为大仪(16)。

【注释】

①立事:建立事业。

②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书经》来验证自己的学说。

③议论去就: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是否应该做。

④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欲,想;合,与离相对。指根据想法来运用力量。

⑤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

⑥揣策来事:推理判断未来的事情。

⑦产业:产,谋生,财产;业,事情,经营功绩。

⑧上暗不治:暗,昏暗。全句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⑨下乱不悟:乱,昏乱,糊涂。全句是说人民掀起叛乱而不能分辨事理。

⑩揵而反之:固执己见,事与愿违。

(11)自得:自以为自己聪明,得计。

(12)不留说:不接受他人的主张。

(13)飞:表扬。

(14)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命,召令;自来,指君主有令召来;御:防御、抵制,这里是指拒不接受。

(15)退:保全、完成的意思。

(16)大仪:好办法,大原则,秘诀。

【译文】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方法。

【延伸阅读】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本章主要讲和君主打交道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更要有先见之明。本章还提出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揵而内合”、“揵而反之”、“飞之”、“迎而御之”、“因危与之”,等等。

拥有先见之明,在生活上才能避凶趋吉、趋利避害,在工作上才能事半功倍,在敌我斗争中,才能先发制人、克敌制胜。

三国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他的先见之明。

当时蜀军将士大部分在城外,诸葛亮坐守孤城,司马懿率大军前来攻城,寡不敌众,这次必败在司马懿手上无疑。但诸葛亮有先见之明,深知司马懿生性胆小多疑,故大开城门,命少数士卒打扫城门前道路,自己在城楼上安坐,燃香弹琴,司马懿见此情景,恐有埋伏,遂下令退兵,使诸葛亮转危为安。

可见,有先见之明,则可以取得胜利、转危为安。倘若没有先见之明,或刚愎自用,不听别人先见之言,往往会一败涂地、悔之晚矣。

在吴越交战之时,吴王夫差活捉越王勾践回国,吴王军师伍子胥有先见之明,力奏吴王杀掉勾践斩草除根,但吴王不听,并且最后还将伍子胥处死。临刑前,伍子胥嘱咐将其双眼高挂城楼,他要亲眼看到越王勾践反攻回来。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振兴国政,结果果然“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夫差不仅没有先见之明,而且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先见之良言,结果放虎归山,为越所灭。

拥有先见之明,不仅可以取得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还可以“明哲保身”,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纷繁复杂的官场上保全自己。

唐朝名将郭子仪封爵为汾阳王,他的王府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自汾阳王府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出出进进,府中人从不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因外调去某地任职,前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王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拿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洗脸水,使唤郭子仪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回去后,不免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闲人都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笑话在谈论着。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面子。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将其王府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不愿接受。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亲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以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军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郭子仪笑着叫儿子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儿子一个个惊讶万分,忙问这其中的道理何在?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看到这声势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郭府一千余口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家结下怨仇,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必然就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挑拨,制造冤案,那么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到那时,我们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也救不了我们。现在,我们郭府的四门敞开着,府中没有任何隐秘,即使有人想要进我的谗言,也找不到借口!”儿子听了郭子仪的话,恍然大悟,无不佩服父亲的先见之明。

郭子仪有先见之明,并且紧紧把握明哲保身的自救之道,减少甚至避免了皇帝与权臣对他的猜忌,因而成功地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中长期任职,安享富贵。

这个故事提出了“明哲保身”的问题。“保身”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明哲”,即明白道理才能保存自己。郭子仪明白以静制动的道理,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的宦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的聪明才干为社会发挥了更大的效用。如果郭子仪没有先见之明,不能用冷静、理智的行动去防止和杜绝形形色色的流言飞语,那么,很有可能他的政敌们就会抓住把柄,制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整垮。到那时,纵使郭子仪有天大的本事,又怎能为社会作贡献呢?

有先见之明、明哲保身还体现在能够功成身退,敢于舍弃来之不易的功名利禄上。张良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词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

当初高祖刘邦在论功行封时,曾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韩灭后他家败落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夙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

张良很有先见之明,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而且他深知刘邦的为人,所以选择了功成身退,因此避免了韩信等人的悲惨命运在自己身上重演,可谓高明。

孔子曾说过:危险的邦国不要进入,混乱的邦国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从政治国;无道时,就要隐居不出。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明哲保身”之道。不过,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它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吃、穿、住、用、行等各种生存和发展条件,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绝不能为求自保,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思进取,因为孤立自己无异于故步自封、自寻死路。清王朝若不是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就不会让中华民族遭受近代百年的耻辱。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提到了明哲保身的消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群应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党政办公室具有参与政务、辅助决策的重要职责,因此,作为办公室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以积极谏言献策为荣,以明哲保身为耻的荣辱意识,积极履行谏言献策的职责,真正做到敢于谏言,真心谏言,善于谏言。

所以,站在积极意义的角度,我们在当代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不能一味选择明哲保身,其理由在于一是大势不允许、不合时宜,二是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和生存之道。

客观地说,明哲保身在当代仍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在当代,利益是人们追逐的首要目标,为了利益,人们难免会自私自利,所以每个人都难免会遭遇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的际遇,在这种际遇下,如果你想做个温和派、中立者,那么不妨借鉴一下古人应付危险、化险为夷的“明哲哲学”,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保全自己、从而运用自己的才干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是非常有利的。

先见之明在当代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先见之明,就不能在做事之前做好必要的策划和准备,没有先见之明,也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占领市场。所以,先见之明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方法。

同类推荐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热门推荐
  • 文韬

    文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以孝侍亲(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侍亲(中国孝文化丛书)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也是传统中国人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人重视养老,国家也把养老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本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古代孝与养老的关系——养老战略与老人福利、养老与救济机构、家庭养老与养生、退休官员的养老、养老法律保障。
  •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阴森潮湿的大牢里,尖细的嗓子刺得人耳根子发疼。蜷缩在大牢一角的南初雨一个激灵,扑到牢门跟前,殷切地看向大牢外的宁公公——越王赫连楚的贴身宦官,心里无限欢喜,他来接我了!他果然来接我了!
  • 梦回九六

    梦回九六

    2017年,放荡不羁的陆然重生回到了1996年的冬天。什么?重生了,美女要有,钞票也要有……且看我把96年的世界闹个天翻地覆!
  • 现实中的童话屋

    现实中的童话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童话屋。不需要很大,只要我们的心可以在里面休息就好了。童话屋里,有芳香的鲜花,有美丽的风铃,还有我们七彩的梦。
  • 异世龙魂

    异世龙魂

    陆明龙说:“问鼎昆仑,谁与争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话落,红狮摇晃大脑袋,一个水系——水柱,从口中喷射而出,直喷射陆明龙的脸上。陆明龙意外穿越异界,为了完成敖帝给他的任务,与天魔生死较量。他巧夺天书,失意后的他是否能成功打败天魔拯救三界?又是否能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他能做到吗?
  • 站起来

    站起来

    “人哪,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最好还是靠自己站起来,最好还是自己走路。让别人推着,让别人扶着,总有些不踏实。还是让我自己站起来吧。”本书介绍了关于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救援汶川地震的励志故事。
  • 帝武大系统

    帝武大系统

    新书《最强武将召唤系统》已发布,请大家多多关照。一个异界的少年,如何在腥风血雨以武为尊的大世界之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卑微的蝼蚁,如何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系统的辅助下成功跳出天地的束缚,走上永生的道路。帝路尽头谁为峰,一见无始道成空。欢迎加入帝武大系统,群聊号码:本书已进入完结状态,新书《至尊无量劫》已经发布,希望大家对我的新书多多灌溉。
  • 十生诗集

    十生诗集

    现代诗歌发展至今,已经很难辨识流派,事实上也很少有诗人乐意接受被贴上的标签。流派少不代表写诗的人少。诗歌写作大多成为抽屉里的秘密,发表出来的已经不太能代表这些秘密又安静的写作。作者笔名十生,原名马抱抱,青年诗人。让诗歌向本质回归,写诗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情,和刷牙洗脸一样。每个诗人都是孤独的岛,都是宇宙中脱离轨道的自由的小行星。
  •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那条横幅一直挂在那里:大量招收男女工,薪多粮准!宽红布,大白字,如火如荼的感叹号。工厂过去和现在都需要人,而工人并非生来就是工人,在某段时间,工人是被邀请到工厂来的。和传统大厂不同,在珠三角,密集的小楼里拥挤着各类小厂,重复而相像。当镜头展示其内部时,总竭力表现出信息的完整性没有受到损害,然而,遮蔽和裁剪,总令工人的身影模糊不清。 从新疆迁居珠三角后,每当我对某些场景提出疑问——人们为何走路吃盒饭,厢式货车为何横冲直撞,邮局提款机前为何排长队,皆被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所打发:工厂多啊。那条通往镇中心的道路,正午时分,行人稀疏,但在清晨或黄昏,车轮滚滚,人流澎湃,米粉店、小卖部、菜场或水果摊前,到处是穿工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