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3900000008

第8章 宣先王教化,弘人道文明(5)

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道之所以能王天下,在于它是符合人性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为了行王道于天下,孟子极力向统治者提供以仁政得民心的方法。

他说:“得其心有道”,我所希望的,就帮助人民得到它;我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人民身上,如此而已。他提出如下一套仁政方案:停止战争,正经界、行井田、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以使其不受饥寒,谨庠序以明教化,与民同乐。

他认为,只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实行王道易如翻掌。他论证说:当今之世,天下人君没有不嗜杀人的。“如有不嗜杀人者,是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仁政必从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悦;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悦;查询而不征关税,是天下之旅悦;助耕而不征田税,则天下之农悦;居住而不收人口地头税,则天下之民悦。若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则邻国人民仰之若父母,必不会跟随统治者来攻打。果真这样,自然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王道又有何难?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所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包含着一种十分可贵的民本思想。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界,固国不以山谷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他还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其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其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其君如寇仇。”他甚至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有人问他:“臣弑其君,可乎?”他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思想已经相当激烈了,真有点“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味道。

孟子道性善,是希望人人通过自我努力而成圣,则天下归仁,王道之施自不待言。为此,他以先知先觉自况,把对广大民众的思想启蒙看作是义不容辞的天命。他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他表示,天未欲平天下则已,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首先,孟子阐发了一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天人规则,要人们勿为一时的不幸而灰心。他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实虽然很糟,处境虽然悲惨,但人们不必因此而颓丧。发展的契机往往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苦难的处境正是自我修养的好机会,只有悲惨的生活才能使人体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他指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蘖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总之,一时的忧患不足惧,而应把它看作是炼心的好机会。

其次,孟子强调,不管在何种境况下,人都应该知耻,坚守正义,保养善心。他指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因为知耻,所以有所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所为。”所以,道德修养并不难,“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有时候,为了正义,甚至连生命都可以在所不惜。“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为对人来说,所欲所恶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贤者之贤,就在于未丧此心而已。

为了保持良心,提高道德修养,寡欲以养心是很重要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共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操存良心,修养性情,是为人事天立命的根本,“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存心尽心之所以能够知性知天,是因为万物皆备于我的缘故:“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诚身求仁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所求者在我自己身上:“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弗求耳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只要善求善养,没有不成功的:“荀得其养,无物不长;荀失其养,无物不消”,“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为了鼓起人们修养道德的信心,孟子花了很多功夫来劝导。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小大贵贱,是指肉体和心灵,他强调心灵对肉体的统率作用。“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使人被外物引诱;“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这是上天赋予我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

他要求人们应该努力把放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弗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为此,他还对自暴自弃者提出严厉批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为了杜绝自暴自弃者的借口,孟子明确提出,居仁行义绝非不能,而是不为:“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最后,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期望。

他先教人如何培养勇气:北宫黝养勇的办法是,皮肉被刺不屈退,眼睛被刺也不转睛,想着有一毫受挫于人就像在大街上被人鞭打一样的屈辱,既不忍受贱民的侮辱,也不忍受万乘之主的欺辱,把刺杀万乘之主看得像刺杀卑贱小人一样,他心目中没有值得畏惧的诸侯,所以受到辱骂必然予以反击。孟子施舍养勇的办法是,把不能战胜看得和能战胜一样,这样就无所畏惧了。

孟子认为,只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还不够,更要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只有培养起配义与道、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才能理直气壮、勇敢无畏,作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他看来,倘若人人成为满腔正气的大丈夫,则除霸道而兴王道,废虐政而行仁政,使天下归仁,人民安乐,又有何难?孟子的这一思想,无疑对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儒教别宗荀学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赵国人。荀子生逢战国之末,“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横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

当此之时,天下归一在即,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荀子广裁道、法、名、墨诸家学说,而会归于儒,遂成百家争鸣的总结者。他自命“大儒”,别立一宗,弟子以为贤于孔子,遂成荀氏之儒。

像孔孟一样,荀子同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以推行王道,甚至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见过秦昭王和应侯范睢。荀子年五十而游学于齐,适逢宣王与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学宫而尊宠之。荀子有秀才,善为《诗》、《礼》、《易》、《春秋》,以为诸子之事皆非先王之法。在齐稷下学宫,荀子“三为祭酒焉”。

荀子曾企图说服齐君实行王道,以争取天下统一。他要求齐国君臣选贤任能,重用儒士,“求仁厚通明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这样,“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但他的言论没有被采纳。后来,有人谗害荀子,他便离开齐国而去楚国,楚相春申君用之为兰陵令。可是不久又有人向春申君谗害他:“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听信谗言,遂辞荀子,荀子又去了赵国。可荀子刚去不久,又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去夏人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离)之国,其不安乎?”

没头脑的春申君又派人复聘孙卿,荀子再次为兰陵令。后来,春申君遇刺,荀子失官,在兰陵家中著书数万言而卒,今存《荀子》中。

荀子为人,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独以为人性恶,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而大显贵,荀子退而笑日:“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由此可见,荀子之为人风格,完全是儒家式的。作为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学说中难免有各家思想的影响,有人因此而称他为杂家。后儒多以为荀子兼刑名而毁先圣,或黜他为法家,而汉儒董仲舒却写书大赞荀子。中国儒家向来以善于广采博取而著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讲“君子和而不同”,荀子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强调人事的传统精神,又有所发展。孔子盛赞天道之健运生生,强调顺天应人以行仁;孟子以人之忠信仁义为天爵,以心官之思为天之所与我者,强调尽性知天以俟命,对孔子的思想有较大发展。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把儒家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表述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治学说。

同类推荐
  • 原本大学微言(下)

    原本大学微言(下)

    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道家思想的千年不衰在于它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然而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庄子》都太过玄妙深奥,艰涩难懂。本书将《道德经》和《庄子》辑录在一起,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以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希望以此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生命质量。
  • 孔子是个好老师

    孔子是个好老师

    本书共十三章,全面呈现了一个多面的孔子,以及孔门生动有趣的学习状况。同时,作者让2000多年前的学习和今天的学习型组织之间实现了“穿越”,更让人们看到了孔门的关注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的教育。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热门推荐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叶思芬说金瓶梅(第3辑)

    叶思芬说金瓶梅(第3辑)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露,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情色描写更具冲击力与持久性。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不是一部人们惯常认为的“淫书”“禁书”,而是一部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写日常生活的书,写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贪嗔痴慢、生离死别。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地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那个时代的官员、商人、妓女与尼姑的生活点滴,以及这样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还有人的可悯;看到数千年来从未改变过的世道与人心。
  • 游击队长

    游击队长

    一部穿越时空的手机,带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个破败的小村庄,牵连一番尘封往事!这是一个键盘侠混迹在游击队里,一步一步的成长。依旧还是个能闪瞎24K高强度硫酸铜硬化畴壁共振防漩涡损耗和共振损耗电子脉冲带放光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之晶圆脉冲散射之光斑照射粒子带发光半导体及光电感应器之光源硬化及反电磁波加硫酸亚铁硬化以及硝酸铜硬化氪金防爆狗眼的故事!!!(PS:咸鱼专用简介,侵权必究)手动滑稽~
  • 战火小故事

    战火小故事

    三个地方,三个人物,三个故事彼此没有交集,各自的经历却能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 盛世王妃之傲世天下

    盛世王妃之傲世天下

    她,智商过人,不幸就是打不过他——司陌。“就算我站着不动你也打不到我。”某王爷说着,一脸嫌弃。“滚,有点远滚多远,最好直接狗带。”白心染恶狠狠地说道。“我要滚到你怀里。”
  • 玄铭传

    玄铭传

    半边海水半边山,一方碧绿一方蓝。漫天细兩漫天雾,不见波来不见船。
  •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由著名作家顾保孜撰写的纪实作品《中南海人物春秋》,详实地记录了特殊年代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沉沉浮浮的人生。本刊从中节选出一段文字,以飨读者。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当年红透中国文化界的三位红主角,他们是如何在江青的“赏识”下,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于会泳:戏剧般的荣辱人生江青召见于会泳时,握着他的手,喜悦地说:“你的文章我看过,我们应该早就认识了。”在得知于会泳是山东人时,江青热情地称他为“老乡”。于会泳不居功,无论是“三突出”理论,还是其他“样板戏”成果,他都无偿地归功于江青。
  • 苍穹武帝

    苍穹武帝

    荒古时,指尖可藏日月星辰,眸中可葬一世乾坤。言出可成法,意动可代天。万载后,一界灿烂,百界凋零,须弥大陆已是末法。谁能继武道,谁能破神禁?少年从下界走出,左手武道,右手符印,一路打上灵虚……
  • 感悟财富

    感悟财富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人生财富。究竟什么是人生财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不尽相同。究竟怎样才能得到人生财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或不知如何运用而已。本书收藏了三百则经典小故事,这些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的观念,洗涤和陶冶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从成败、得失、智慧、金钱、交际、口才、教训、幸福等十五个方面,对人生财富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无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可以给你一些激励,给你一些启迪,给你一些感悟,给你一些感动。
  • 幕后大波士

    幕后大波士

    一个普通的大专小妹来到一家八星级的酒店当客房服务员,咦?这间酒店怎么这么多怪事?那藏在666号房的大boss怎么怎么那么怪?还是新来的前台服务员小哥最好了!啊?怎么?你也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