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1981年11月底,笔者到天津“老美华鞋店”采访。该店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专门经营尖足鞋的商店。这个商店1979年恢复老字号以后,每年销货量和销货额都增长10%以上。这个数字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当时笔者想,解放后我国给女孩子缠足的现象基本上绝迹了,小脚女人越来越少了,穿尖足老太太鞋的人当然也会随之减少。为什么这个店的尖足鞋在建国后的今天却越卖越多呢?采访中,经理同志热情地向笔者介绍了一些情况,但笔者总觉得太一般化,无非是些不太具体的好人好事。为了掌握一些具体事例,获得细节,笔者不再和经理交谈,而是来到营业厅仔细观察售货员怎样卖鞋。只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在两个青年的搀扶下,满脸堆笑地来到柜台前。她先选了双棉鞋,接着又挑了双条绒夹鞋。见别人买的礼服呢牛皮底尖足鞋质量好,她也美滋滋地买了一双。笔者走上前与大娘拉起了家常,问道:“您怎么一次买了春、秋、冬三个季节的鞋呀?”大娘说:“俺从沧县老家来天津卫看大姐,俺姐叫外孙女们带我来这儿买双过冬的棉鞋。可到了老美华一看,啥样鞋都有,挺称心如意的,就又买了两双留着春秋时穿。”老人的话很平常,可细琢磨一下,笔者觉得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于是笔者继续站在柜台外,从来来往往的顾客中寻找采访对象。前后仅半个小时,笔者就掌握了三件比较典型的事例。
当笔者第二次坐在经理对面采访时,笔者不再提出什么问题,而是给经理讲起故事来,没想到,笔者在现场看到的三件事,竟成了三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经理的思路。原来,尖足鞋越卖越多的奥秘在于:这个店恢复“老美华”店名以后,干部职工改变了官商作风,把顾客当成亲人,处处为尖足妇女着想。不仅建立了十几个加工点恢复了传统的老品种,还增加了几十个新品种,柜台货架上做到品种多、规格齐全,尽量让顾客来了就能买到鞋。同时还采取了十几项便民措施,如一些孤老户小脚老太太们行动不便,他们送鞋到户;遇到特殊脚型的,他们就亲自画图,找加工点订做。另外还对外地顾客开办了邮购业务。
掌握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后,一个“做独家买卖,想着天下人”的报道主题便在笔者的头脑里形成了,而且比原来的想法要深刻得多。稿件发回编辑部很快就被采用了。
二、用眼睛采访可提高新闻的时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一件新闻产生后,能不能及时报道传播出去,和记者的水平关系很大。同一件新闻事实,几个新闻单位的记者都在采访,有的很快就拟出了文稿,有的别人都回去发稿了,他还得找有关人谈情况。这样,新闻时效感就有明显差别,产生这一差别的主要因素就在于记者的采访能力不同,而能力的不同往往又在于记者的采访方法、手段不同。采访快的记者,除了他经验比较丰富、新闻敏感性强以外,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善于用眼睛采访,耳、眼、手、口并用。由于他在耳听手记的同时,又善于用眼睛观察,捕捉现场的细节,同样的场合,同样的时间、空间里,能比别人多掌握一些新闻素材。反之,有的记者往往不善于运用眼睛观察,即便身临其境,也是外行看热闹,习惯于事后找有关人谈谈,靠记述别人的目击经过来报道新闻事实。这种做法,其时效要比记者写自己在现场直接看到的慢得多。假如报道一场足球比赛,一次体操表演,一次日食观测,记者到了现场不认真观察不把生动的场面纪录下来,事情过后他根本无法动笔,只能靠找裁判员、教练员或行家谈情况,如果赶上对方当时无空闲时间,一拖就是几个小时。相反,如果记者在现场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口问、耳听、眼看、手记地把运动员的成绩、比赛场面、观众情绪等都看在眼里,记录在本上或心里,在比赛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可抓空边写稿边采访了,到比赛结束时,填上最后的结果,即可送审或发稿了。
许多成功的事例说明,注意用眼睛采访不仅可以加快体育新闻的时效,只要记者多发挥眼睛的作用,还可提高一些动态新闻的时效。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视察或慰问,时间安排得都比较紧,有的甚至在一两个小时中连续去几个地方。在这种特殊场合下,记者纵然有十八般采访手段,也难以施展,因为此时完全处于旁听者的被动状态,既不能与人谈,也不能提问题,只能靠耳朵旁听各方的谈话了。此刻,记者如果善于运用眼睛的功能,是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的。尽管采访活动像走马观花,但由于口、耳、眼、手并用,仍能迅速采集到有用的新闻素材,既可写消息,又可写特写,从而圆满地完成任务。在这里不妨举一例子:1983年春节大年初一早上6点多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李瑞环等陪同下,乘汽车前往河北迁西县引滦入津工程隧洞工地看望慰问施工指战员。这天上午,万里同志在驻津某部接见了团以上干部和有功人员并讲了话。午饭后又到遂洞里慰问节日坚持施工的干部战士,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时间很紧张。为了及时把稿件发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笔者在采访中充分发挥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千方百计采集新闻素材,在跟随万里副总理下了两个隧洞后,便利用乘车转移洞口的短暂时间写稿。下午3点左右,当万里副总理视察完最后一个隧洞口时,稿件已送给有关领导审定。在部队电话员的帮助下,下午4点40分返津之前,我们已把稿子传回北京。返津途中,我们从广播中听到,这条消息分别在当天的17点、19点新闻节目和20点《联播》及次日《新闻与报摘》节目里播出了。由于时效性强,这条消息不仅比通常早发出3个小时,而且多播出了两次,也提高了收听率。
三、鉴别真伪,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特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讲究“实”就是要保证稿件不虚假,不夸大,不以点带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新闻报道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呢?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如能善于运用眼睛这个锐利的武器,是可以避免一些失真现象发生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每次采访,笔者听完有关方面的介绍以后,总是要到现场去看看,仔细观察一番。因为记者在采访中常常会遇到下列情况:有的介绍人掌握的情况不确切;有的介绍人怕记者不报道,只讲好的、成功的一面,而不讲坏的、失败的一面;还有的人出于某种动机故意把事实夸大或歪曲。如果听完情况介绍,自己再到现场实地转转看看、问问,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与听来的情况做些分析比较,就可以辨别真伪,防止报道失实的情况发生,也就避免了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即便介绍人说的情况完全属实,记者亲眼看一看现场也大有益处,可以使记者对事实有真切的实感,这样也会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一次笔者从某公司了解到某厂文明生产搞得好,便去该厂采访。厂领导与办公室主任热情地向笔者介绍了一些情况,并送给笔者一份打印材料。当时笔者觉得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写消息报道一下。可该厂文明生产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只有亲眼看一看才行。于是,笔者实地看了厂院车间的环境卫生和生产情况。总的印象,该厂经过整顿确实解决了一些不文明生产问题,但文明生产的水平还不算高,一些基础工作还不太扎实,拿到全局来衡量,还够不上先进单位。与厂方交换了意见后,笔者决定暂不报道。几个月后,笔者再次来到这个厂,亲眼看到厂容发生明显变化,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车间生产也更有秩序了。经过补充采访,笔者写了一条内容充实的消息。由于发挥了眼睛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无意中夸大成绩,搞虚假报道现象的发生。
我们每一个记者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只要大家注意充分发挥眼睛的作用,用眼睛去实地采访,观察瞬息万变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捕捉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新鲜事实,都能为听众、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来。
附例稿(2)
消息:万里同志在引滦工地与施工部队指战员共度新春佳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郑凯报道:
今天(1983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引滦隧洞工程现场,和解放军驻津部队、铁道兵某部指战员一起欢度新春佳节。
上午,万里同志在河北省迁西县施工部队营地会见了立功人员和团以上干部,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引滦入津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是一项关系到天津和华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工程。解放军指战员在施工中打了头阵。你们吃大苦、耐大劳,勤学苦练,使隧洞开凿工程大大缩短了工期。你们为天津、为华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有历史意义的、世世代代忘不了的大好事,天津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的功劳。万里同志高度赞扬说:“实践的结果表明,我们的解放军不仅会打天下,而且会建天下,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万里同志强调指出:引滦入津工程开工8个多月以来,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但要注意善始善终,要保质保量,力求全胜。
今天下午,万里副总理在天津市市长、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瑞环,北京部队负责人阎同茂,河北省委副书记杨泽江等同志陪同下,视察了大黑汀水库和引滦工程的渠首闸,并亲自进入1号、6号和15号隧洞,看望节日里坚持施工的指战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本文1983年2月13日、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第三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笔者下基层采访常听一些通讯员同志说:“中央台的稿子不好上,文章不好写。”产生这种畏难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中央台的宣传要求不太了解,写稿时心里没根。中央电台是国家电台,对稿件质量要求是高一些,但它的节目多,容量大、发稿多。和报纸比,给中央台写稿并不太难。给中央台写稿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总结这两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主要有二点粗浅的体会:
一、立足地方,纵观全国
记者只有纵观全局,才会产生新闻敏感,敏锐地抓住对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加以报道。如果我们把一件事实孤立起来看,没有比较,就难以明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把一件事实,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放在全国的背景之下,加以比较、分析,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就容易显露出来。这个体会的形成是笔者从挫折中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