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51500000005

第5章 适变十三(1)

据说,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是“人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治人”。其实,这在领导艺术中被称之为:因事制宜,以变应变。这一问题已被西方管理学发展为一种学术理论,称之为“权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因事制宜就是权变的灵魂。“法宜其事则有理,事适其务故有功”,这是对权变理论最简明的概括。

【经文】

昔先王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令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事与务易,是以法立而时益乱,务为而事益废。故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皇由仁义,五霸用权智。”

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惟王霸二盛之类,以定古今之理焉。

【译释】

从前先王根据当时的实际建立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任务制定政策,制度和政策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相符合,国家才能治理好,事业才会有成绩。形势和任务变了,制度和政策还要死搬已经过时的那一套,使制度与时代、任务与政策脱节,这样一来,即使有好的制度和法规,也是劳而无功,徒增混乱。所以圣人治国,一不法古,二不贪图一时之宜。因时变迭,只求实效。这样,遇到烦难也容易解决。

怎么知道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呢?桓范说:“三皇(神农、女蜗、伏羲)时代的特征是以道治理天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用德化育天下,三王(大禹、后稷、文王)是用仁义教导人民,春秋五霸却用权术和智谋制服别的国家。”

五帝以前的事已太久远,经传上也没有记载,惟有“王道”和“霸道”盛传于今,只好用它们的利弊得失作为我们讨论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教训了。

【经文】

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论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年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数口之家,耕稼修理,可以无饥矣。鸡啄狗吠之畜不失其时,老者可以食肉矣。夫上无贪欲之求,下无奢淫之人,藉税省少而徭役不繁,其仕者,食禄而已不与人争利焉。是以产业均而贫富不能相悬也。”

然后教以礼仪。故明王审己正统,慎乃在位。官室舆服不逾礼制,九女正序于内,三公分职于外。制井田以齐之,设诸侯以牧之,使饶不溢侈,少不匮乏,然后申以辟雍之化,示以揖让之容,是以和气四塞,祸乱不生,此圣王之教也。

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虞帝先命禹平水土,后稷播植百谷,契班五教,皋陶修刑,故天下太平也。

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王者,父天母地,调和阴阳,倾四时而理五行,养黎元而育群生,故王之为言拄也。盖言其惠泽,优游善养润天下,天下归往之,故曰王也。

【译释】

王道的统治,是先铲除祸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让人民丰衣足食。

所以说:“五亩以上的宅第,种上桑树,养上蚕,一个女子养蚕,就可以供五十人穿衣了。数口之家耕种百亩之田,就不会挨饿了。饲养六畜,老人也可以吃到肉了。上层的官吏不贪求,下层的民众不奢侈,苛捐杂税少,徭役也不繁重,当官的只不过是拿薪水罢了,不要与老百姓争夺利益。这样一来,各行各业收入均衡,贫富也就不会差距太大了。”

经济状况得到保证后,就应该进行文明礼仪、伦理道德的教育了。因此英明的君主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谨慎地巩固统治地位。宫室舆服不超过规定,三宫六院尊卑有序。按井田制统筹农事,让诸侯来协助管理民众,丰收时不骄奢,欠收时也不感到匮乏,然后设立学校推行教育,朝中众臣任职于朝堂,也都得到合理安排,为天下百姓作出谦恭礼让的榜样,这就可以使得上下左右和睦相处,祸乱不生,这就是三王治理国民的办法。

然后建立法规、刑罚来树立国威,让人民群众分清善恶,明白自己前途之所在。比如虞舜的时代,就首先命令大禹去治理河流,然后又让后稷去播种百谷,让契分管教化,让皋陶制订刑法,因而天下太平。

由此可见,最伟大的盛世,是通过多种因素,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从而使普天之下一片安乐平和的景象,这就是王者的治国艺术。王的职责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调和阴阳,顺应四季的变化,使金、木、水、火、土五行合理消长,教养百姓,哺育众生,所以王的含意就是万民向往。总而言之,作为一国之王,他的恩泽浩荡,惠养四方,天下人民争相投向他的怀抱,因此才称之为王。

【经文】

《道德经》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文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谓其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故曰: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舲舟,泛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服。孔、墨,博通也,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出险阻。由是观之,人智于物浅矣,而欲以昭海内,存万方,不因道理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远。故智不足以为理,勇不足以为强,明矣。然而君人者,在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

【译释】

《道德经》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我教育。”《文子》上说:“所谓无为,并不是叫他不来,推他不走,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坐着不动。无为就是指按规律办事,借助一定的条件去夺取成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商汤和周武王虽是圣主,却不能和越人一起乘游艇,泛江湖;伊尹是贤相,却不能和胡人一道骑野马驰骋;孔、墨虽然都是博学的通人,却不能像山里人那样钻山入林。

由此可见,人的智能是有限的,如果想眼观四海,胸怀天下,不掌握真理,仅凭自己有限的本领,就打不破时空的局限。一人的智慧,不能穷尽全部真理;一人的勇敢,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很明显的道理。然而,作为国家的领袖,坐在高堂之上,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奥妙就在于他能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

【经文】

夫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至,精之感,弗召自来。待目而昭见,待言而使今,其于理难矣。

《文子》曰:“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忧喻焉者,情也。”故曰:“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又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也。”

【译释】

天下万物都自觉向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并没有什么人让它们这样做啊!可是在精诚的感召下,万物都不叫自来。如果都等目光的示意,号令的指挥,它们才这样做,这在道理上很难讲得通。

文子说:“刚满三个月的婴儿是不懂利害的,然而仁慈的母亲对婴儿还是唠唠叨叨他说个不停,忧虑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至情使然。”所以说语言的作用是不足称道的,语言后面的至情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文子还说:“不说话就能使人相信,不施惠就仁爱,不发怒就威严,这是大自然的自在精神。施惠才能做到仁爱,说话才能让人相信,发怒才能让人感到威严,这是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施惠也做不到仁爱,说话也不能让人相信,发怒也不能让人害怕,这是由于装样子要人看的缘故。”

【经文】

孔子闲居,谓曾参曰:“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

曾子曰:“敢问‘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敬齿则上益悌,上乐施则下益亮,上亲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

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而封之,分属而理之。使有司月省而时考之,进贤良,退不肖。衣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人矣。

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其于信也,如四时,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验。如视远若迩也,见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曾子曰:“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理;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人和。”何则?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和。”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此谓之“至乐无声而天下之人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上之至亲;所谓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也。故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智贤,政者莫大于能官。有德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此之谓“折冲千里之外”。夫明王之征,必发道之所废,诛其君,改其政,吊其人,而不夺其财矣。故曰:明王之征,犹时雨之降,至则悦矣。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故杨雄曰:“六经之理,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此孔氏之术也。

【译释】

孔子闲居,对曾参说:“从前,英明的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做到了,就可以使内政得以巩固,有备无患;三至做到了,才可对外征伐。明主的防守,对千里之外的敌军都有冲击力量;一旦率军出击,必将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曾子问:“先生,什么是‘七教’啊?”

孔子说:“‘七教’是指执政的人要做好以下七点:一是尊敬老人,臣民才会对老人更加孝顺;二是尊重年长的人,臣民才会对年长的人更加敬爱;三是乐善好施,臣民才会光明磊落;四是亲近贤人,天下百姓才会选择有道德的人接交;五是好德,臣民就没有隐瞒;六是厌恶贪婪,民众才会耻于争名夺利;七是提倡谦让,臣民才会有节操。”

从前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必须划分土地给诸侯,让他们分别有所归属,分别治理。然后让有关主管官员按月检查,按时考核,保留贤德之人;辞退掉不良之辈。同情抚恤鳏寡;抚养孤儿;救济贫穷;奖勉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行为;选拔人才——这七项工作做好了,四海之内就不会有犯法的人了。君王爱臣民如同心腹,臣民爱君王才会像幼儿爱慈母;君王守信如同一年四季一样准确无误,人民之守信才会如同寒暑一样灵验。所以君王能视远若近,并非事物就在近处,而是因为英明的德行,所以兵革末动就显出威力。不施利害就使人亲近,这就是明君防御可对“千里之外的敌军具有冲击力量”的原因。

曾子又问:“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说:“至礼而不谦让,则天下大治;至赏而不浪费,则士人喜悦;至乐而无声息,则举国相和。”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前英明的帝王对全国的名士全都知道。既知其名,也知其实。然后才把权力和地位授予他们,使他们受到世人的尊敬,这就叫“至礼不让而天下治”。用利益和奉禄使天下的士人富有,这就叫“至赏不费而士人悦”。这样一来,光荣的美誉就因此而得以宏扬,这就叫“至乐无声而天下和”。因此说,所谓天下最伟大的仁者,就是能够用天下人民至亲至爱的情感团结全国的人;所谓天下最伟大的英明,就是能够起用全国最有德才的人。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仁者的最高原则是爱人,智者的最高原则是知贤,执政者的最高原则就是善于使用官吏。有德之君如果能搞好这三项工作,那么举国上下都会服从指挥命令,人人奋勇向前。这就是“对千里之外的敌军具有冲击力量”的意思。明君之所以要发动征讨,是因为天道要废弃昏君,借他之手铲除之,变更其政权,但对其灭亡要表示哀悼,也不剥夺其家产。所以明君的征讨就好像及时雨,在哪里降落,无不受到欢迎,这就叫心安理得地凯旋而归。所以杨雄说:“六经的道理,贵在社会尚未动乱就及时加以治理;军队还没有出动就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儒家的治国之术。

【经文】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为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围风寒。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不以为观乐也。故天下之人,财用可得而足也。当令之王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敛于百姓,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而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难理也。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人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暖,夏则不轻而清。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圣人作,诲妇人,以为人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足以为轻暖,夏则,足以为轻清,谨此则止,非以荣耳目,观愚人也。是以其人用俭约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当令之王,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必厚敛于百姓,以为文彩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由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此为观好也。是以其人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夫以奢侈之君,御淫僻之人,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为衣服不可不节。”

此墨翟之术也。

同类推荐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性质是党的本质特征集中而科学的体现,它指一个政党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集中概括。
  •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1895—1945)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1895—1945)

    本书以台湾与大陆关系史中日据时期的此一断层进行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点,方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整体了解。针对前期研究偏向于台湾义勇队、台湾籍民的状况,增加譬如两岸人员往来、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等等的探讨,从总体上把握该阶段海峡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在书中作者还搜集藏于各地的稀见史料,包括原始档案、报章杂志等,提出了对日据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的看法:尽管日本殖民当局的隔离政策使得海峡两岸的往来受到种种限制,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仍然在夹缝求得了生存和发展。
  •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本书为2013年6月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后的最新版团章。团十七大一致同意在团章中对共青团的奋斗目标进行调整和充实,对现阶段共青团基本任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团的建设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大会认为,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团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团章部分条文作适当修改十分必要。”
热门推荐
  • 喜耕肥田之二傻媳妇神秘汉

    喜耕肥田之二傻媳妇神秘汉

    新文《悍妇当家:娶个相公好种田》已开,求收藏!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年轻火力壮!自从成了杨家老二媳妇;只见过她相公进房,从未见他上过床。“靠,不会出去打野食,偷吃了吧!”小傻子翻身而起,扛刀出门。
  • 太上老君戒经

    太上老君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清王朝4

    大清王朝4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

    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

    《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是一本关于改善人际关系及为人处世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克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将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安逸时光皆因你

    安逸时光皆因你

    (?????)胡安逸每年的生日和新年愿望都会有一个是相同的——成为顾言的女朋友!('?')重遇顾言后,胡安逸更是把“成为顾言的女朋友”定为最终目标!直到在某一天月黑风高的晚上,顾言把胡安逸逼到角落,贴近她的耳朵低声道“我来帮你完成愿望”? 【狗血】
  • 媒人桥约

    媒人桥约

    第一次会面,在他的心中便起了漪涟。为了能找到她,在她的左手腕上留下齿印。自小的承诺,从不改变。说好爱就爱,说好不放弃就不放弃,算不上青梅竹马,对她一见倾情,算不上两小无猜,为她一诺倾心。凌朝世子凌玉对穿越女李湖不折不扣的一见倾情,怎么不叫她动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海蒂(世界文学名著经典)

    海蒂(世界文学名著经典)

    《海蒂》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发生在19世纪风景宜人的瑞士山区。可爱的五岁孤女海蒂被姨妈送到离群索居的爷爷家过活。爷爷自从儿子去世,心态消沉,厌恶世人,独自在山上生活。海蒂的天真烂漫、善良可爱治愈了他的创伤,两人相依为命。不料姨妈又把海蒂带去大城市法兰克福,到一个大户人家去给双腿残疾的克拉拉小姐作伴。海蒂小小年纪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又受到严厉管教,犯了严重的思乡病,被送回老家。医生和克拉拉祖孙去看望海蒂,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山区,奇迹发生了……
  • 圣尊的都市生活

    圣尊的都市生活

    煞,灵,仙,散,武,魔,剑七界遨游,玩出不一样的感觉,乱世岛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岛屿。
  • 漂洋过海来看你(王丽坤、朱亚文主演)

    漂洋过海来看你(王丽坤、朱亚文主演)

    朱亚文、王丽坤主演电视剧《漂洋过海来看你》同名小说,4月2日开播。留居海外的苏芒离婚后怀着人工受精的孩子回国内分公司担任执行总裁。回国的时候与公司的酒店试睡员郑楚产生了误会。后来发现,郑楚竟是自己的员工。后来在工作中,苏芒逐渐发现,郑楚对人体贴,工作认真,是个特别靠谱的好男人,郑楚对苏芒也从误解、同情到最后爱上她。二人感情步步加温,却因为苏芒离过婚而且怀着孩子被郑家人强烈反对。为了不让郑楚为难,苏芒回到英国,郑楚在经历了好兄弟因为犹豫错失所爱之人等一系列事情后,终于不顾一切追到英国,最后二人终于走到一起。
  • 对你大爷有意见

    对你大爷有意见

    一个叫鲜香椿的女子送给叶副书记五瓶香椿,她想当乡里的妇联副主任,而叶副书记居然就被这五瓶香椿打动了。叶副书记把她推荐给了书记,鲜香椿就真的能当上副主任吗?还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乡政府大院里静悄悄的,静悄悄的大院预示着有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般指的是这样的情况。离吃午饭还有三个小时,想的是到镇西街给那头拉磨的老驴拍几张照片。这可能是中国最后一头还在磨道上走动的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