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木德》中记载着:“学识和谦虚同样重要,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快乐,那他一定是很快乐;但如果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那么他一定是个愚蠢的人。”所以,智慧在犹太民族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生的旅途中,生存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因此犹太人最讲究用智慧去战胜困难,赢得自我。
在犹太人中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犹太富翁身染重病,死期将至,但是儿子又不在身边。富翁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趁弥留之际,口述遗嘱。这份遗嘱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将全部财产留给把遗书送至儿子处的奴仆;另一部分是儿子可以从中任选一项继承。
这位犹太富翁死后,这个仆人平白地获得一份家产,所以便急不可待地先把遗嘱拿给拉比看,然后拉比拉着他去找富翁的儿子。
在找到富翁的儿子后,拉比对他说:“你父亲的遗嘱上写着将所有的家产都留给这位忠实奴仆,只允许你选择一样东西,你将选择什么呢?”这位犹太富翁的儿子听后,毫不犹豫地说:“我决定选择这个忠实奴仆。”于是,聪明儿子拥有了奴仆,同时也拥有了父亲留下的所有家产。
这个富翁的确很有智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如果不这样写遗嘱,奴仆很可能吞没所有财产,而不去告知他的儿子。而现在儿子果然像父亲想象的那样得到了财产,这个故事充分地体现了智慧的力量。
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犹太人能以高超的商业智慧而独步其中,与他们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底蕴,而这些也正是犹太人在商海中独占鳌头的根基所在。
若想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需要有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基础。当然,知识本身就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但是犹太人看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物质财富,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本领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智慧。
犹太人对财富的重视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有着追求财富,崇尚金钱的动力。然而他们从来没有被财富与金钱的诱惑所困扰,而是一直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来追求财富,对待生活。这也许就是追求财富,享受生活的智慧。
那么,聪明的犹太人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智慧的呢?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智慧的根源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这需要与知识紧密结合,假如没有知识,人要变得聪明起来是不可能的;要获取知识,首先要渴望知识,追求知识,就是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能够使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也能历练人的心智,让人永远保持年轻与活力。因此,犹太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完善知识结构,来提高个人的能力。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犹太民族非常注重学问,但是与智慧比较,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只有知识而不能运用为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为此,犹太人说,知识是为智慧做贡献的。如果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如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形同浪费。
犹太人蔑视普通的学习,他们认为普通的学习只是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思考的基础。
正因为这些原因,《犹太法典》上记载:学识即能力,就像是价值最昂贵的怀表。
知识或许是“死”的东西,只有将它用来思考问题时它才能“活”起来。知识通过人的思维活动,与存在的问题发生联系时其价值才得到体现。也可以这样说,观察思考是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
学会观察思考是人运用智慧的最高境界之一,它又必须在知识被理解、掌握,能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并且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开阔胸怀。
善于学习,灵活运用知识是犹太人获取成功的经验,不论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个真理。
6.人贵在于“新”
通往天堂的路只有一条,通往地狱的路有许多条。
——犹太智语
《塔木德》里有这样的规定:在犹太法庭上,首先由年轻的法官发言,然后大家再依次发言。这样在犹太人的内部就形成了让年轻人首先发言的体制,这个体制让法庭一直保持着新鲜的氛围。
犹太人非常注重这些体制。在古代的犹太社区里,每到有事情商量的时候,大家就聚集起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在讨论的时候,主持会议的老年拉比总是让一些年轻人先发言,然后再让那些有资历和经验的人发言,接着大家再自由地讨论和辩论,最后是年老的、富有权威的拉比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公正地评价和总结,并且做出决定。
如果年轻人在众多的上了年纪、颇有资历,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人面前发言感觉拘谨而羞涩的时候,他们的拉比就会热心地鼓励他们:“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们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我们相信所有人的发言都是有用处的,你们的发言也是一样的。”在拉比的热情鼓舞下,羞涩的年轻人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是非常新奇、出乎别人意料的,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也会让别人感觉到有火一般的热情。
为什么犹太人在发言的时候要让年轻人首先讲话?在《塔木德》中有这样的讨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师从年轻人犹如什么呢?如同吃不成熟的葡萄,从酒瓮里喝新酿的酒;师从长者犹如什么呢?犹如吃成熟的葡萄,喝陈年的老酒。”而另一个人则反驳说:“不论新酒还是陈酒,只要质量好就是好酒。”
犹太人认为:年轻人因为没有经过太多的世事,缺乏处理社会各种事情的经验。因而显得过分的幼稚,但他们绝少有保守的心态,相反,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尽管这些显得过于浪漫和不现实,但它体现着一个年轻人面对社会现实的理想化。而老年人经历过了世事的一切,已经变得十分现实,不会再去追求那些他们觉得不现实的东西。他们没有了生活的激情,没有了奇特的想法,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但是在社会上、在商业中,激情和想象却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天真和想象才能让人类蹒跚地前进,没有了大胆甚至是天方夜谭式的想象,这个社会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
在商业中,大胆离奇的想象更是不可缺少的。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是所有儿童以及成年人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有着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机智聪明的米老鼠、笨拙傻气的唐老鸭、活泼可爱的三只小猪等等。这么多可爱小动物的诞生就是想象的结果。
富有想象力的迪斯尼原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不久他就辞去了工作,自己创办了一家动画制作公司,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很快他就拍摄了动画片《艾丽斯漫游仙境》。这部片子吸引人的地方是里面既有一位天使般可爱的真人小姑娘,同时又加入了年轻人大胆、浪漫、虚构的动画设计。这部片子一上市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电影公司的片约像雪片一样飞来。
接着,富有神奇想象力的迪斯尼又创造出了一只名叫“沃丝娃尔托”的乖乖兔,再次受到大家的欢迎。然后是一个聪明淘气、粗心急躁的大耳鼠“米奇”被塑造了出来,迪斯尼把这只大耳鼠塑造成当时个人乘坐飞机成功飞越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的形象,当老鼠米奇从飞机上向着蔚蓝天空一跃的时候,各大剧场都场场爆满了。吝啬的电影评论家也不得不对迪斯尼竖起大拇指。
由于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黑白片,这离迪斯尼的想象还很远,他决定给儿童一个丰富的彩色世界,同时也能丰富他所创造的动画形象。于是,三只小猪出来了;米老鼠、唐老鸭出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也出来了,这些成了世界第一次可以让动画迷们过足瘾的长篇动画片。
几年之后,他建成了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不仅吸引孩子,也吸引了成年人,迪斯尼乐园成了到西海岸所有游人必去的地方,后来还成了与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并称的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
让自己大胆地想象,让世人快乐地消费,已成为迪斯尼一生的生活信条。
《塔木德》是这样规定的:“不要把一种产品和其他产品混合,但为了提高品质,可以把度数高的葡萄酒倒入度数低的葡萄酒里。”看来,注重商品的品质,不仅是现在,早在远古时期犹太人就意识到了。
犹太人认为,同一种作物会因为产地的不同、管理的差异而在品质上有所差别。因此,应对不同产地的同种作物进行区别,对各类商品进行分门别类,这样产品才可以获得好的价格。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人家就会忘却你。没有个性的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个性化的策略,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管理,都是备受瞩目的东西。
犹太人认为:事情的成败往往就看观念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在这个商品琳琅满目的时代,如果没有个性,就意味着被淘汰的命运。犹太人的个性就是他们外表很和善,但是他们的灵魂是偏执和极端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怪异的,他们的眼睛只看重个人能力。
犹太人认为:每个人都要珍视自己,并且真正地尊重自己。一个人诚恳地尊重自己时,便能产生个性,然后才能透过个性,发挥专长以贡献社会。因此,犹太人非常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培养。
犹太民族始终坚信。否定个性的社会难以进步。扼杀自己个性的人也不会有进步。每个人都是尊贵的,神是照着自己造人的,神的造型各异,人形也就各异。倘若一个人只知道模仿大众,那就是忘了神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创造自己。世界和艺术一样,是由每一个人创造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犹太人做人做事往往很注重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世界各民族中,犹太人是最有特色的,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们注重自己个性的发挥。这样做就是要保证有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7.“打破沙锅”问到底
善于思考问题,多想问题是商人应该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少出问题,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塔木德》
犹太人善于学习,但也同样善于思考。在其经典《塔木德》中就曾记载:“不去自己思考和判断,就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让别人帮你看管。”的确,犹太人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从不跟随大众的潮流,他们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在犹太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被鼓励去勇敢地提出问题。在孩子放学之后,他的父亲就会问他,“孩子,你今天向学校里的老师提问题了吗?是什么问题啊?”孩子说:“我问老师,鱼用嘴巴呼吸,为什么不是用鼻子呼吸,它的鼻子在哪里?为什么人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必出来换气?为什么人们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总是亮的?老师今天为什么穿了一件白色的裤子?”
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也许会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随着时间增长,他们的问题就已经很难让人回答了,甚至有一些问题连专业的教授都回答不了。
一个犹太人打电话给日本朋友,要借他的车出去旅游。日本人知道他的朋友第一次来日本,对什么都不了解,于是热情地说:“你要游览东京的名胜古迹,我当你的义务向导怎么样?”
然而,犹太朋友却回答:“谢谢你的一番好意,不过我想用不着了。因为我对东京一带游览区的情况都有充分的了解,我还买了地图和观光指南之类的书,有这些旅游就足够了。”
几天以后,犹太朋友回来了,把车还给日本朋友,并请他共进晚餐。在进餐的时候,犹太朋友便开始提出了一连串他觉得不了解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式的裙子非要用白颜色的布做呢?白色不是很容易脏吗?”
“日本男人外出应酬时不穿和服,为什么回到家中反而穿和服呢?”
“为什么你们要用筷子吃饭而不用勺子呢?是不是你们的祖先太穷了?”
“……”
日本朋友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因为在日本没有对每一件事都问得十分详细,否则决不罢休的现象。
犹太人非常喜欢提问,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求得智慧的条件。不会思考的人,也肯定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懂得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们从来不认为提问题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谁懂的东西比他多,他们就请教谁。这有问题必提的习惯,使犹太人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
犹太人都很善于学习,他们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圣经》有诺亚的第十代孙亚伯拉罕对上帝进行怀疑的记载:
上帝曾经怀疑有两个城镇之中的人民违反了他的谕旨,便准备毁灭这两个城镇所有的人,作为对他们违反谕旨的惩罚。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便代表人民和上帝进行谈判。
他质问上帝:“如果城里有100名正直之人,难道也要跟随那些恶人一起遭受毁灭吗?”
上帝没有回答,亚伯拉罕进一步问道:“难道上帝不愿看在有正直之人的份上而去宽恕其他人吗?”
上帝自己觉得理屈了,只好说:“如果该城有100名正直的人,那么就看在他们的份上饶恕这个城镇所有的镇民。”
亚伯拉罕想到,难道要有100个人才可以原谅该城的所有人吗?于是他接着问:“如果仅仅缺少5个人便凑足100人,是不是还要毁灭所有镇民呢?”
上帝又做出让步,他应允如果有95个正直的人,也饶恕所有的镇民们。
亚伯拉罕更加怀疑上帝了,于是他继续问道:“如果是90名正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