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鲁迅为了招待客人从饭店里买了几个菜,其中,有一盘鱼丸子,海婴吃了一个便说不新鲜,客人们吃了都说新鲜的,许广平以为海婴是在瞎说。于是,她又给了海婴一个鱼丸子,海婴一吃,还说不新鲜。别人都没在意这件事,鲁迅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子拿过来咬了一口,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当场就肯定海婴的说法:“海婴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决不能不加查看就抹杀他的说法。”
在鲁迅眼中,孩子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理解,需要尊重。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鲁迅注重培养海婴的求知欲和想像力。他常常给海婴讲故事,比如:讲狗熊如何生活,蚂蚁如何运粮等等。他记得自己读私塾时,曾问先生什么是“怪哉”,先生的回答却是“不知道!”他绝不愿意海婴也遭受这种不能问和不敢问的冷遇。鲁迅总是主动启发海婴提问各种问题。
海婴稍大,开始用好奇心观察探索世上的奥秘时,就用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去打扰父亲了。尽管他的问题是幼稚荒唐的,可鲁迅对这一切,总是含笑地倾听着,耐心地解释着,尽量能使小海婴的各种离奇问题得到解答,不使海婴失望。
一天晚上,海婴骑马式地坐在鲁迅身上,边吃东西边问这问那,一个幼稚的问题又提出来了:“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
“是我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这要追寻到物种起源的问题”,鲁迅告诉他是从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没有单细胞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回答的,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理解的。”为了不使海婴失望,鲁迅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读书,教你的老师会告诉你的。”
鲁迅很珍惜自己的时间,但还是挤出时间来回答海婴没完没了的问题,而小海婴正是通过“问”得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一次,幼儿园的考试小海婴得了第一名,回到家里,便对鲁迅说:“爸爸,你如果有字写不出来,只要问我就是啦!”鲁迅看到自己教的知识,已对小海婴起到了作用,高兴得连声答道:“好的,我一定来问你。”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鲁迅也认为是“极平凡的”。许广平回忆说:“赤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并不禁止海婴的走进走出。”
实际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释,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了,再也没有什么惊奇了。
在孩子以及孩子众多的问题面前,做父母的应该高兴,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总是板着面孔。
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也不要搪塞、哄骗,而要留有余地。当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时,更应当高兴地和他交谈,决不能武断地加以干涉。
4、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兴趣
——丁肇中的“成长自白”
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丁肇中,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兴致勃勃地谈到了关于自己的教育问题。
他说:“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天才。因为在12岁之后,我才入的学。”
小学时,丁肇中读的学校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他的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
所以,她很注重对丁肇中兴趣的培养。
当时的小丁肇中对上学没有兴趣。到学校看看,如果不喜欢的课就走掉了。
到哪儿去?有时候到池塘游泳,有时候到河边摸虾。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丁肇中一家的生活过得很困难。
丁肇中的父母都是著名教授与科学家。家里来往的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他听,耳濡目染,培养了丁肇中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可以这样说,是兴趣把丁肇中牵引到科学的“峰巅”。
说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心里感慨万分。
他说:“影响我最深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对我很好,但是她从不要求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其实,我的父母也不管我,他们让我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所以,我不赞成强迫孩子读书。”
“可是我的弟弟妹妹全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望子成龙’的态度,担心孩子学不好这、学不好那,早早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
“实际上,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代表不了什么,现在,在我认识的科学家当中,他们都不是每学期都考第一的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
“我只是对科学充满兴趣。每天,我不到7点就踏进实验室,到很晚才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有人曾问我如何安排家庭生活、整天搞试验会不会影响到家庭?我想,这要问我的妻子才对呀!不过,我这位开明的妻子经常把孩子带进实验室。”
“女儿3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说清各种仪器是干什么的,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有人说我女儿长大肯定是一名物理学家,我当然想让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物理不感兴趣。”
“对这,我不去干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别的学科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
“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选择的,有时孩子即使出于孝心,勉强顺之。可因缺乏兴趣做基础,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5、给孩子一座“书房”
——博格斯如何激发儿子的学习兴趣
乔治·路易斯在阿根廷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899年,乔治·路易斯生于布宜诺斯艾丽斯的郊区。他的父亲乔治·博格斯是一位民事律师,同时也是一位兼职的心理学老师及作家。
乔治·路易斯每次谈起自己的父亲,那种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他曾经在许多场合声称,父亲是一生中给他鼓舞最多的人。
乔治·路易斯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的父亲非常有学问,而且他像所有的读书人那样心地善良。
从前父亲曾经告诉我应当好好看一看士兵、军装、军营、军旗、教会、主教及肉铺,因为它们有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掉。
而我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确见过它们。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父亲的预言还没有得到验证。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喜欢默默无闻地工作……
他的偶像是英国作家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及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斯温伯恩。
作为一位读者,他对两方面的书籍感兴趣。
首先,他喜欢阅读玄学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其次,他喜欢阅读文学及有关东方文化的书籍。
正是他向我展示了优秀诗篇的力量,让我认识到那些优美的诗句,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且是魔术般的符号,是沁人心脾的音乐。
当被别人问起什么对他早期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时,乔治·路易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父亲的书房。实际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早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父亲的书房中度过的。父亲书房里的情景至今我都仍然历历在目。数千本书都整齐地放在玻璃书架上。以前的许多事情我都忘记了,可那些我时常读的书却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乔治·路易斯爱上了阅读英文诗,并且养成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欢查阅字典和百科全书的习惯。
他写了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其中有两则就是关于百科全书与图书馆的故事。
当乔治·路易斯只有6岁的时候,就骄傲地向父亲宣称:“我长大之后,要当一名作家。”
他写的第一则故事,着重反映了儿童生活。这位著名作家在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依然不忘父亲的养育之恩。
他告诉人们:“我父亲时常激励我好好学习。在他的正确引导下,我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父亲还注重培养我独立做事的能力,他把我引上正路之后,从来不对我如何做事指手画脚。”
“他想让我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他甚至说:‘有些时候,孩子们反倒能给做父母的不少启示。’”
6、给孩子一个梦想
——莱特兄弟父亲对他们的教诲
在美国的北部,生活着一位穷苦的牧羊人,他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了,他只能和自己的两个孩子靠给别人放羊来勉强度日,日子过得很清苦。
一天,父亲和儿子在山坡上放羊的时候,正巧有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提问题。这时,孩子又问他的父亲:“大雁要飞到什么地方去?”
“大雁要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父亲回答说。
“如果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有飞起来的翅膀就好了,那样我们就可以到天堂,看妈妈了,她在那里一定很孤单。”大儿子说。
儿子的话让父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一阵沉默过后,父亲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有想飞的想法,就能飞起来。”
“我们现在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现在就要飞起来了,就能见到妈妈了。”两个儿子伸开手臂试了试,可并没有像大雁那样飞起来。他们怀疑地看了看父亲,很明显,他们不相信父亲刚才说的话了。
牧羊人说:“我来做示范给你们看。”于是张开双臂,但是他同样也没有飞起来。
“我想肯定是由于我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努力并坚定想飞的信念,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能飞起来,飞到你们的妈妈那儿去。”
父亲的话久久地回荡在兄弟两人的心中,从此他们便开始研究自己如何才能飞起来的各项试验,当他们长大的时候,果真如父亲所愿飞上了天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者。
7、挖掘孩子的潜力
——柴可夫斯基父母对儿子的早期教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品种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个内向的人,他很少处理自己的日常内务。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他与家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尤其与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好。
柴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会给他最大的安慰,使他恢复力量。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所以,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维亚特斯基的一个矿区,父亲是一个送矿石原料的马车夫,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
他在襁褓中的时候,母亲常常是横抱着他,一面哼唱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氛围中安然入睡。他醒过来以后,听见“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便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随着声音挥动着小手臂。
他的父亲一回到家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充分享受到了这一“节奏情趣”。
从小在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从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为此,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学校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和勤奋刻苦的毅力,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未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的“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动作,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使柴可夫斯基自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音乐家舒曼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主要在于他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
8、寻找“笨孩子”的突破口
——祖冲之爷爷对其的“突破式”诱导教育
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宋、齐间的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
他编制的《大明历》中记载了岁差问题的计算方法。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记载也比当时的其他历法准确得多。然而,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却要经常挨打,并曾被父亲斥责为“笨蛋”“蠢牛”呢!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在祖冲之五六岁时,就逼他念经书,对那些枯燥难懂的内容,祖冲之实在读不上口,背不下来。
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气得父亲把书摔在地上,并且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过了几天,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教训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如果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