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迸出来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他号啕大哭。父亲口里还不断骂着“笨蛋”“蠢牛”“没出息”。
一直到了9岁,对学经书他还是没有兴趣。父亲打他也不起作用。爷爷祖昌是当时主管建筑工程的最高级官员,认为孩子不见得只有读经书,才能有出息。他主张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于是,祖冲之就随爷爷到了工地上。这样,他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祖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
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儿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决定带祖冲之出去见见“世面”,他们去拜见在天文方面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向祖冲之问道:“小孩子,天文研究起来很费劲、很辛苦,研究它不能发财,更不会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答道:“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就这样,祖昌因势利导,为祖冲之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从小走上了爱科学的道路。祖冲之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
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是祖冲之最早计算出来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他还制定了比较符合天象的《大明历》,并且制造了灵巧的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父对孙子祖冲之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以哪儿为突破口,去启发、引导孩子,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做父母的应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争取在某方面有所建树。
9、发挥孩子的天赋
——达·芬奇父亲对达芬·奇艺术感的培养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画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而他创作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更是人们所熟知的名画。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画家,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及时地发现了他的爱好,并为他发展绘画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比埃罗是一名律师。母亲特丽娜是一位普通的农妇。
小时候,他的家里还比较富裕。达·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他和父亲,他是在父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童年时代的达·芬奇,对色彩很敏感,同时,对画画也很有兴趣。有时候,他一个人蹲在草丛中,用心地观察着各种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描绘着那些花瓣和树叶的形状。
为了探索动物的秘密,他还经常钻山洞,每次从山洞走出来时,身上总是弄得很脏,并总要捉几只小动物出来,带回家里,以便按照小动物的样子进行描绘。开始时,他画的并不像,但是,时间久了,他就画什么像什么了,镇上的人们都称他小画家。
一天,邻村一位农民拿着一块大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达·芬奇的父亲,并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什么东西。”达·芬奇的父亲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忘记告诉儿子了。
过了一些天,达·芬奇偶然发现家里有一块白白的木板,就制作了一番后把它弄成一个盾牌。盾牌做成之后,他看上面什么也没有,不怎么好看,便想在上面画点画。画什么呢?他琢磨来琢磨去,就将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画了上去。画好后,他拿去给父亲看。
比埃罗看到上面画有蛇、蝙蝠、蝴蝶、蜻蜓、蚱蜢,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小动物。数量均匀,而且结构合理,栩栩如生。
比埃罗高兴极了,心想孩子真的能画出点东西来,他决心支持孩子去学习画画,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画家。
1466年的一天,比埃罗同儿子去了佛罗伦萨。他们遍访名师,终于带着儿子找到了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和雕刻家罗基奥,向他说明了来意,并将达·芬奇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番。
罗基奥看达·芬奇既有画画的天赋,又有画画的毅力,就答应收下这个小徒弟。达·芬奇实在太高兴了。
从此,他就在画家罗基奥的细心指导下,在罗基奥的画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画画。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当时的绘画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达·芬奇的成功,不乏名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勤奋,但是父亲比埃罗对达·芬奇好奇心的呵护起了重要作用,这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更富于启发意义。
10、对孩子的期望要恒定
——费狄亚对儿子阿基米德的培养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发明家。
他毕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在数学、几何学、力学、流体静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诸方面皆有造诣;他应用数学知识巧妙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物理定律,诸如浮力定律、杠杆原理、滑轮原理,以及重心理论等。
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数学理论和力学用之于工程技术之中,作出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贡献。恩格斯评价阿基米德是对科学作出了“精确而有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阿基米德有一句豪言壮语流传至今,那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的父亲费狄亚是当时希腊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可是到他这个时代,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经衰落了。费狄亚多么盼望自己的儿子能承前启后,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振兴祖国的科学文化,所以他给儿子取了这个不平常的名字——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希腊语里,它的意思是:杰出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思想家。
在阿基米德很小的时候,费狄亚就对儿子进行启蒙教育。费狄亚本人知识非常渊博,自然是儿子最好的老师。
费狄亚开始教儿子学习语言,同时,他还注意从生活中教儿子学习各种知识。
一有时间,费狄亚就带儿子去植物园辨识各种植物,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用这种方法来激发阿基米德的好奇心,培养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随着阿基米德一天天长大,费狄亚开始教阿基米德一些书本知识了。他亲自当儿子的教师,教学内容有数学、几何、天文学等,同时,费狄亚还教儿子哲学、文学以及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如何推理、如何证明一些哲学问题等等。
费狄亚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是阿基米德成长的主要营养来源,阿基米德的智力也得到了充分全面的开发,这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阿基米德11岁那年的一天,费狄亚带着阿基米德来到海边,指着远方问道:“孩子,你知道地中海的对岸是什么地方吗?”
阿基米德极目望去,除了湛蓝湛蓝的海水和翱翔着的点点海鸥,什么也望不见。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里有一个名叫埃及的国家,爸爸。”
“对的。”费狄亚高兴地点点头,“在埃及,有一个港口叫做亚历山大里亚。在那里,集中了很多著名的学者,还有藏书丰富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物馆。亲爱的孩子,你愿意到那里去学习吗?”
阿基米德向往极了,他睁大了明亮的眼睛,肯定地点点头说:“要是能够到那里去学习,我真是太高兴了,爸爸。”
海浪卷着白色的浪花,一浪接着一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轻微的响声。
费狄亚说:“孩子,大海现在很安静,可是,有时候它会发怒的。你不怕航行中浪涛把你吞没吗?”
“不怕。”
“你将离开家庭很远很远,不想念爸爸和你亲爱的妈妈吗?”费狄亚望着孩子稚嫩的眼睛,又试探地问。
“我当然会想念您和妈妈。等我学习完了,就回家来看望你们。”
“你不会感到孤单吗?亲爱的孩子,在亚历山大里亚,可只有你一个人啊!”费狄亚将手伸向年幼的阿基米德,轻轻地抚摸着被海风吹乱了的蓬松卷发。
“怎么会呢?爸爸。您不是说过,在那儿有许多的学者和去求学的年青人,还有藏着许多许多图书的图书馆吗?我可以在那儿认识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我会有新的朋友,还可以看很多的书,我不会感到孤单的,您放心吧!”
费狄亚看到阿基米德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就决定想办法送他到亚历山大里亚去求学。
紧跟着,出现了问题,费狄亚没有钱送阿基米德到埃及去求学。幸好,费狄亚和叙古国王希艾罗是亲戚。得到希艾罗的资助,年仅11岁的阿基米德终于乘上了去往埃及的商船,勇敢地横渡波涛汹涌的地中海,向世界文明古国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进发了。
在世界闻名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阿基米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终于成了名扬千秋的“想撬动地球的人”。
阿基米德的父亲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世界上许多父母都可能是这样,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父亲认认真真地去实现这一期望,而且最终成功了。
无论是亲自教孩子还是为他选择求学道路,每一步都要走得扎扎实实。不要空喊着要儿子或女儿去做一个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而是看看需要为孩子做点什么,引导着他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11、积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熊庆来父亲的“问答式”教育
熊庆来是我国出色的教育家和近代数学的先驱,他1893年生于云南省的竹园坝。
父亲熊国栋在当地从事教育、水利等工作。他思想开明,酷爱科学,经常和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士们来往。这对熊庆来影响颇大。
熊庆来5岁时即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各种知识。父亲经常考他以前学过东西,由于他聪慧好学,每次父亲都很高兴。
像很多聪明的孩子一样,小庆来很爱动脑筋,凡事爱问“为什么”,对此,父亲总是给予积极的引导。
一次,父亲检查完庆来的作业后说:“很好,你都写对了,能出去玩了。”庆来却说:“不,爸爸,有一个问题我弄不明白,请您给我说说吧!”说罢,端来一碗水,拿来一根筷子,又把筷子插到水里,问父亲:“您是不是看到筷子折了?”父亲看了一看,说:“好像折了。”庆来说:“筷子其实没有折,为什么插到水里就像折了呢?”
父亲觉得儿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便鼓励他说:“爸爸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以后你进了学校,学了更多的知识,就会明白了。”
熊国栋在工作之余,经常与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们聚会,他们在一起谈人文、地理,有时还发表一些政治观点。每当他们谈论的时候,小庆来总是很好奇地听着。
和父亲来往的朋友中,有两位教师,他们很喜欢熊庆来,便主动向熊国栋提出担任庆来的教师,他们一位教法语,另一位教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在他们的细心指导下,小庆来的成绩提高很快。他的好学精神使两位老师深受感动。于是,他们建议熊国栋将庆来送到昆明继续深造。
在昆明学习几年之后,熊庆来经过考试获得了去欧美留学的资格。可是,他的大伯坚决反对他出国,庆来的祖母力排众议,认为孩子的前程最要紧,支持庆来去走自己想走的路。
正是因为祖母的竭力支持,熊庆来才得以到法国深造了8年。后来,他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12、培养孩子的好奇感
——达尔文父母的“解谜式”教育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进化论的奠基人,是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他曾乘船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达尔文经过长时间的考证和研究后,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举世闻名的著作,在生物科学上进行了一次新革命。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尤其热爱大自然,喜欢探险、采集各种标本。
他的父母对儿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重视,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努力学习,探索真理,这为达尔文以后能成为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起了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一起到花园里种树。妈妈对达尔文说:“泥土是个宝,小树只有在泥土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别小看这泥土,它能长出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填饱肚子,才有衣服可以御寒。泥土太宝贵了。”
这些话,又让小达尔文想到了一个问题,他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里能不能长出小狗来呢?”
“当然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从狗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微笑地回答。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妈妈说。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穷追不舍地问。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儿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快快长大吧,这些谜需要你去解释呢!”
达尔文六七岁时,和同学们相处得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总在“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