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该说的留一点,不该说的莫开口
做人要做到该说的话留一点,不该说的话莫开口。因为,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既然说了,就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何人也无法预测一句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说不定哪句不该说的话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说话之前必须要经过大脑深思熟虑。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其财富、势力有多雄厚、多强大,话语既能使人平步青云,也能使人遗臭万年。所以,管不住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生活中,免不了有这样一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后,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像大喇叭一样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正是愚蠢的表现。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指的就是多嘴多舌导致的后果。
有人认为:“人长了一张嘴,如果不说不就浪费资源了吗?”当然,人长了嘴巴不用确实可惜,但是说话要讲究个分寸,大凡处世精明的人在说话时总会三思而后行,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闭口不提,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说。
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要权衡一句话说出后的利弊。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考虑结果,往往会惹出祸端,遭人厌烦。尤其是处世尚浅的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他们说话不分场合,不论时机是否成熟,口无遮拦,滔滔不绝,虽然有时言者无意,但听者有意,这样可能会吃亏上当。
日常生活中,因说话惹出风波的事情很多。不负责任背后瞎说,捕风捉影四处乱传,闲言碎语、添枝加叶,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有些还可能会造成人间悲剧。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把话说得到位的人却屈指可数,有人认为写文章难,而说话比写文章更难。文章写得不好还可以修改,可话说得不好,却无法修改,“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无法修改也无法收回,所以说话要谨慎。有这样一个因说话不恰当而酿成笑话的故事:一位工会主席要召集委员开大会,但是开会的时间早已过了,可到会场的却只有3个人。
他叹气说道:“唉,怎么会这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啊!该来的都不来!”到场的一个委员听了这话后,感到很不舒服,心想:该来的都不来,难道我是那个不该来的人?随后就悄悄地离开了。主席见状,又叹道:“唉,该来的人还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其余的两个委员听了这句话后,心中十分不悦,误认为他俩才是该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全走了。
可见说话不当的后果,会议不但没有开成,还得罪了人。如果工会主席对在座的说几句场面话,也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以上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在说话前必须考虑清楚,用脑子想想再说。“投其所好”,说别人爱听的、顺心的话,体现出亲和力。
有位文学家在作品中曾这样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
言由心生,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好,要靠大脑支配,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前,首先要用大脑仔细思考。在每句话说出口前,必须先经过大脑筛选,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的言辞一定不能让它溜出口。
9.巧妙周旋,由被动变主动
有的人说话经常掩饰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知无不言,直来直去。这样的人与其说是诚实,不如说是鲁莽,结果不仅使自己没有台阶下,有时也在无意中得罪了他人。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有时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说的是一种说话艺术。谈话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有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对待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得游刃有余。他巧妙的一句话,常常可以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令人佩服不已。有次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还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此话真高明!
其实在社交谈话中有很多诀窍,可以给那些直话直说的人作为参考。预备几个有趣的题目,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安全话题呢?可以考虑以下几项:
(1)使用模糊性语言
就暧昧模糊而言,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这个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世界的本质为题,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愕然、面面相觑,便忍不住偷笑。
(2)选择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为话题
可以选择某位不太出名的历史人物为话题,他不必有什么精彩的奇闻逸事。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国家大事,用这类题目转移话题再适合不过了。你可以说:“某某怎么样?”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政客就是这样的,谁能反驳?
不过需谨慎的是,有时跟其他客人周旋时,谈些不相干的话,要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王某有一次大谈“文化大革命”,谈了20多分钟,殊不知,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史权威,其结果自然不用多说,让人贻笑大方。
(3)用涵义广泛的形容词
所用的形容词最好能适用于任何一个方面。如果有人要你对你毫无所知的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作风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些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4)讲述一些历久弥新的趣闻逸事
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给人一种学识渊博的印象。在节骨眼上讲出一桩人所罕知的事,会使人深信你满腹经纶。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趣闻的时候,再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一来,别人肯定会为你的博学所惊叹。
(5)发表别人无从驳斥的见解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6)高明地搪塞躲避
如果有人想戳穿你的把戏,千万别慌。你可以采纳如下几个对策:
第一,含糊其辞。马上用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所讲的“真理有大小之分。与小真理对立的,当然是错的;与伟大真理对立的,则同样是真理”应对。然后,趁质问你的人还在琢磨这一番话,找个借口离桌。
第二,指着窗外大声喊:“瞧那个!”可以借此转移同桌人的注意。
第三,把一块肉放进口里细嚼,同时做思索状,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着屏息并慌张地指指喉咙,奔出饭厅,挺着肚子朝沙发背猛扑过去,使人以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来,转身对吓坏了的众人从容地说:“没事了。”如果你演技够好,大家便会忘记使你突发急症的诱因,反而称赞你有医学知识,救了自己。
总之,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话不能直接说出口。应采用一种技巧,使自己可以由被动变为主动。
10.场面话该说还要说
会说场面话并不是为人狡诈的象征,而是疏通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场面话说得到位不到位,会影响人脉网的广与狭。但是,听场面话时,必须要动动脑子,认真辨别真伪后再确定真假与是非,否则吃亏上当的还是自己。
李强在一个单位埋头苦干了许多年,一直都没有升迁,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李强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另一个单位的营销部有一个空缺,李强便通过朋友牵线搭桥,拜访了那家单位人事部的一位主管,希望能走走他的后门,把自己调到那个单位去。
当时,那位主管热情地招待了李强和他的朋友,对李强的请求拍着胸脯说:“绝对没有问题,你就回去等待佳音吧!”李强得到了该主管的承诺后,兴高采烈地回家等消息。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办调动的事一点消息也没有,李强给朋友打电话,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情况,朋友却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被人抢先占了。
他顿时火冒三丈,问:“既然答应我了,而且还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状况?”他的朋友对李强的质问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其实,那位主管拍着胸脯承诺李强的话,不过只是碍于情面的场面话而已,可李强却信以为真了,所以才吃了个哑巴亏。
“说话”在人类社会交流中,被当做一个重要工具使用,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应用它。
因此,场面话是待人处世中不可缺少的客套话,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办事的成功几率。
与人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场面话,例如:“你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像这一类型的场面话,该说时,还要说。如果你当面回绝了对方,势必会将场面弄得很尴尬,难免会得罪人。
另外,如果你碰上的是那种难缠的人,为了让你帮忙,他死缠着你不肯离开,那将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这时,只能用场面话先将其打发掉。然而对于他所托你办的事情,能办到的尽力办,不能办到的日后再说。
总而言之,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该说还要说,有时候,不说场面话真的很难脱身,而且还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说场面话的重要作用,但场面话以不要太离谱或引起别人误解为好,否则就有麻烦了,起码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既然场面话不可缺少,那么怎样才能说好场面话呢?
与智慧型的人说话,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学识渊博的人说话,辨析能力一定要强;与善辩的人说话,就没有必要啰啰唆唆;与上司说话,就要把话说到他心坎里;与下属说话,必须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慷慨,从你这里他们能得到好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而别人喜欢做的,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别人喜欢听的话,要多说;别人不喜欢的,要少说,甚至不说。做到这些就算是管好了自己的嘴。
汉高祖刘邦灭楚、平定天下之后,开始对他的臣子论功行赏,这时就出现了彼此争功的现象。
刘邦认为论功劳萧何最大,封他为侯最合适不过,给他大量的土地也实属应该,可是其他人却不服,私下里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12次伤,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论功劳他应该最大,应当排第一,要封地他也应该占最多。”
刘邦心里知道,因为封赏问题,委屈了一些功臣,对萧何是偏爱了一点,只是在他心目中,萧何确实应该排在首位,可身为皇帝又无法对这一想法明言。
正当为难之际,关内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刘邦的心思,不顾众大臣反对,上前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场面话:“群臣的意见都不正确,曹参虽功劳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丢掉部队、四处逃避的事情时有发生。是萧何常常从关中调派兵员及时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才保皇上没受太大的损失。”
“楚、汉在荥阳僵持了好多年,粮草缺乏时,是萧何转运粮食补充关中所需,才不至于断了粮饷啊!再说皇上曾经多次逃奔山东,每次都是因为萧何出力,才使皇上万无一失,如果论功劳,萧何的功劳才称得上是万世之功。现如今,即使少一百个曹参,对大汉王朝又有什么影响呢?难道我们汉朝会因此而灭亡吗?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关内侯鄂君的话,自然是非常高兴,因为关内侯鄂君的场面话说到了刘邦心坎里去了。刘邦连忙说:“好,好,就这么定了。”
关内侯鄂君因揣摩出刘邦一直想封萧何为侯的心思,然后顺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刘邦爱听的话说,刘邦自然非常高兴,刘邦的心愿落实了,鄂君也因此被刘邦封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来的一倍。
由此可见,场面话的重要作用,假如关内侯鄂君没有趁机将场面话说出去,刘邦不会给他封侯,也不会扩大封地面积。所以说,场面话该说时还要说,但必须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实际。
有人认为,说场面话是一件可耻的行为,那是对说出去的话不负责的表现。但是身处复杂的社会,有时不说场面话又寸步难行,所以场面话还是要说,只是在说之前考虑清楚,管好自己的嘴,尽量说一些贴切实际的恰当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