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她跑出了丛林,这时,天也放晴了。她的车就停在附近,她赶紧跑了过倒吸几口凉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艾米这时候才思考自己刚才是不是反应过头了,她转过头看了看。就在那时,一只漂亮的小鹿正从丛林中走出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周围。同时,另外一个散步的人带者狗走了过来,那条狗冲鹿叫了几声,鹿很快也跑回丛林中去了。
从这个案例中,你能辨别出艾米的理性思维在什么时候发挥过作用吗?她的行动是否完全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如果是,这种情感是担忧还是恐惧呢?很容易得出结论:她决定跑开的决定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这时是大脑杏仁核在发挥作用,著名学者丹尼尔·戈尔曼创造了一个很专业却也很形象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情感劫持”。一个人当他的情感作出迅速反应的时候,“情感劫持”就发生了。“情感劫持”轻而易举地取代了理智反应。
为什么大脑结构中的大脑杏仁核能够成为信息处理的第一个港口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它在保护人们。在丛林中漫步不会总是安全的,有时候也可能有危险。树枝可能是被某个行凶抢劫的人用刀割断的,而这时花时间去理性判断声音的来源或是去调查核实一下,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让情感做出迅速反应是最好的方法。
情感拥有战胜理智的能力,那么大脑究竟怎样控制情感呢?大脑必须能够控制情感,否则它们将完全脱离人们。
这一系列工作得依靠新大脑皮层来完成。新大脑皮层位于前额正后方,是情感大脑的一部分。它负责“控制”情绪,重新评估情境,找出一个可能更合适的反应。
然而,重新评估的时间比大脑杏仁核及时反应的时间要长。这就是为什么艾米第一反应就是跑到车里,这一步决定便由大脑杏仁核所驱使,后来她的新大脑皮层才对情况作出更为理智的思想判定。
表面看上去大脑杏仁核和新大脑皮层是很亲密的合作伙伴,其实不然,大脑杏仁核比新大脑皮层要强。大脑杏仁核的本能情感反应如此强而有力,以致它完全战胜了新大脑皮层,更进一步导致了大脑短时间内无法作出更冷静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心烦的时候,他经常会说出“我无法作出理智选择”之类的话了。他们的确是“无法”冷静思考了,因为大脑杏仁核已经劫持了新大脑皮层。
大脑杏仁核储存已有的经历,把现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与之联系起来。一旦它发现现在的状况跟某个曾经的经历类似,它就能启动已有经历中对应的情感,就像是在重复过去,把情感反应到现在一样。
在做出一系列反应之前,理性思维会去检查当下情境,但是感性思维反应的速度更快一步,从而导致人们不会花时间去衡量这些迹象然后去比较不同的情况。感性思维反应提前一步到达了大脑,情绪也就优先高涨了。
这就是一个心烦的人为什么没法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因了。情感捷足先登,理智自然也只能先退避三舍了。
情感既然有如此强势的战斗力,那么它从何处而来呢?如果让你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发现其来源吗?
若不出意料,你可能会写某些已经发生的事、产生过恐惧、忧虑、喜悦、兴奋等的“一件事”或“某种情形”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并没能创造情感,而恰恰是你对事件的想法。如果再回到艾米在丛林散步这件事上来就比较容易对之作出解释了。
丛林中天越来越黑,加上树枝被风折断声、树叶被踩的嘎吱声,这些都造成了艾米的恐慌。如果光从表面上看起来,造成这些情感的原因是对事件的思考:“有嘈杂声必然是有人在那儿,我时刻面临着危险”,然而如果让艾米的大脑杏仁核不能先入为主,而是让新大脑皮层来思考以作判断,艾米可能只会简单地这么想:“我想那可能不过是只狐狸或鹿罢了”,尽管她可能还是会有些担心,但是就不致做出那么多本能反应了。
除此而外,情感从儿童时代的经历中也能学习来不少。儿童时代的经历对一个人培养、感受和表达情感影响很大。一个人小时候成长在充满爱的家庭会情感开放,一旦等他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很容易表达情感了。不幸的是,很多小孩因为家庭和父母问题,而不能健康成长,他不仅不能有效地去表达情感,更有甚者,他得被迫学习怎样阻止情感。比如,孩子可能学到:当比他们大的哥哥姐姐嘲笑他们的时候,如果哭的话就会遭到更多嘲笑;当父亲第一次让孩子学骑自行车时候,如果他们表现出害怕,就会被人说成是懦夫;当得到不公正待遇时候,孩子如果表现出愤怒,他们就会因为表达了愤怒而受到体罚。久而久之,孩子就只能学习如何阻止情感、慢慢压抑情感,压抑对生活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很难变得开朗,要改变这种情形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改善,人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系统性地学习情感表达。这种治疗教人们不仅要刺激情感反应,也要控制情感反应,惟其如此,才能正确地培养好情感,理智才能恰当地运用情感。
情感也离不开大脑的控制,大脑就像一个容量非常大的记忆书店。它总是储存着对情感产生过有力影响的记忆,而大脑杏仁核则负责收藏这些记忆。当某个诱发因素启动某件过去的事时候,大脑往往就会在行动之前做出准确的反应,即使这种反应可能不适合这个场景。
不久前有这样一位来访者,她曾经不小心在一次办公楼电梯事故中受伤。从那以后,每次她一看见电梯,就会感到恐慌。她的大脑储存了一种情感记忆,一靠近电梯,这种记忆就会被触发,哪怕电梯明明是安全地在上上下下。经过几个阶段的认知行为治疗,她的错误思想和信念受到了挑战,现在基本已经恢复正常了。其实,她的经历给人们刚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借鉴。大多数情况下,大脑是在已有的经历上运转,如果有什么新情况,它就会启动最合适最有用的情感。
如果能有效利用情感,它能帮助人们提高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各种书籍、话剧或者是历史,都讲述了许许多多激情战胜理智的故事。这些例子正好说明了情感会积极地去征服和囊括理智所试图作出的努力。
这并非说纯粹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反应总是会造成比较坏的结果。纵观历史和心理学研究,没有人曾经这样讲过。它们只是在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情感很强烈,他的情感也是可以容忍理智的。强烈的情感如果能发挥适当,同样会收获好的结果。
其实愤怒也形同与最炙热的爱一样,它也是最强烈的情感之一。愤怒一旦运用不合适,就会成为最具破坏性的和最恐怖的情感,然而愤怒也能给世界带来很多好处。面对贫穷、饥饿、暴君的统治,只有当人民愤怒起来了,他们才会去与暴君暴政作斗争。如果斗争胜利了,就能消除不公平。这时候的愤怒其积极效果可见一斑,在这里,它就得到了高效率的运用。相反,如果仅是冷静的理智,它不太可能挑战不公平。这个本身就很强势的东西,它需要激情来激发。因此,如果一个人最有效地利用了情商,他必然会受益无尽。
6.情绪的感染力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情绪的相互感染。情绪相互感染正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们在交往中,互相之间传输和捕捉着情绪信息,并会聚成各自内心世界的潜流,通过这股潜流的涌动来感染并影响对方的情绪。一个人如果对这种情绪的控制能力越高,他在社交中的影响力自然就会越大。
你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在每一次与人交往过程中,你都能感觉自己在不断地传递着情感信息,去影响周围的人,同时你也在不断接受他人的情感信息。然而,你有可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或者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交流与感染比较间接和隐秘,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察觉,而这种感染作用的的确确地存在着。大多数人都喜欢与热情大方开朗的人接近,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勃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难道他们从来都不曾忧郁、悲伤与痛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只不过是懂得如何将情绪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方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实,情绪的感染力是无处不在的。有时你充当的是一个主动的感染源,有时却会在不经意间成了某种情绪的被动感染者。也许在刚刚被感染的当时,你并不能明显地察觉到,直到你的情绪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时,你才觉察到原来情绪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独特的转变了。
全场欢呼雀跃的演唱会上,歌手们活力四射,把台下观众的情绪调动到了最高峰,他们的歌声和舞姿令观众发狂,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绪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融入进去;而观众在有时候看一些缠绵悱恻、凄惨苍白的电视剧时,也常常会被剧中人物演绎的悲情所感染,跟着剧中人物一起欢笑,甚至一起流泪,这些正是情绪感染的力量。
平时的情结就像是一股暗流,一直流淌在一条小溪中。除非是在情绪大爆发时期,才会像决堤了的洪水一样滚滚涌来。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候,情绪的交流会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却又无时无处不在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清晨,一个人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让你整个上午都有所不安,心里总是有解不开的结,也许你认为早已把那事儿给忘了,然而它却影响了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能够把热情倾注到你的工作或学习中,这会使一切焕然一新的。许多研究与事实表明:热情具有影响人生成就的重大功效。同样地,热情也是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因素。类似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热情,那他在与人交往中往往更为积极主动,更勇于承担责任,更容易给予他人以关怀和帮助,因而更受人欢迎。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源于个人自身的内部推动力?答案正是情商。当一个人满怀热情地与人交往时,常常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交往对象以及双方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上,从而使两人之间的情绪同步协调,而热情的人常常占据着主动者、控制者的位置。
在情绪互动的过程中,高情商者常常能够成为情绪的主导者,他能够将情绪传导给周围的人。衡量一位领导者是否成功、能否胜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否鼓舞整个团队的士气,使整个团队处在一种较为积极、兴奋的情绪状态中,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
如果你希望能够表达情绪信息,并使他人顺应你的情绪步调,一般有两种形式可供参考: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毫无疑问,语言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情感信息,怎样组织安排语言、运用什么样的词汇跟人交谈,既是智商又是情商的体现。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鼓励、安慰、赞美,那么他必定会拥有一份较为成功的人际关系。除此以外,人的非语言表现也是可以调节情绪的,一个人如果面带迷人微笑、充满自信和热情,那他必然随时随地都会受人欢迎。
人们在交往时,情绪传递的方向总是从表达能力较强的一方指向相对较为被动的一方。很多人比较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也就是极易动容。善于顺应他人情绪或使他人情绪顺应你的步调,这必然能够提升你的影响力,并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凡成功的领导者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家都具有这一特征,能够用这种方式调动千万人的激情。
其实,在每一次人际交往时,人们都在不断地不同程度地传递着情感的信息,并以此来影响对方。一个社交技巧愈高明的人愈能够自如地掌握这种信息。社交礼仪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预防情感的不当传递。然而,如果将这种礼仪运用在亲情关系上,同样会让人感到很不自然。
情绪的感染常常是很难被人察觉的,曾经有几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请两个经过特别挑选的实验者,一个极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则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实验者,写出当时的心情,接着请他们相对静坐,等候研究人员到来。大约两分钟后,研究人员来了,请他们再次写出自己的心情。实验结果很有趣,喜怒不形于色的实验者的情绪总是会受善于表达情感的实验者所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这种神奇的传递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原来,人们会在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情绪表现,诸如表情、手势、语调及其他非语言的形式,从而在心中将对方的情绪重复出来。这有点像导演所倡导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员回忆产生某种强烈情感时的表情动作,以便重新唤起同样的情感。
如果要在日常生活进行情感模拟更为困难,相关研究者们发现,人们看到一张微笑的脸时,会感染同样的情绪,这种变化可以从脸部肌肉的细微改变而得到证明,然而这种改变必须通过电子仪器才能侦测到,肉眼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情绪的传递常常都是由表情丰富的一方传递给相对不那么丰富的一方,也有些人比较容易受感染,那是因为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非常敏感,因此比较容易动容,看到一些较为煽情的镜头很容易流眼泪,和愉快的人稍微谈一谈,便会很容易受到感染。这种人通常也较易产生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