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600000019

第19章 王东(7)

在“《资本论》逻辑”中,细胞生长为机体的内在机制是“双重分析方法”的展开:“两种分析:演绎的和归纳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价值形式)。”演绎的方法与归纳的方法在这里是统一的:一方面,《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式主要采取演绎法,构成了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演绎体系,仿佛是按某种铁的逻辑推演出来的先验结构;另一方面,这种演绎法又建立在大量事实的科学归纳方法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演绎过程中穿插和交错着归纳方法。在这里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也是统一的:一方面,《资本论》主要采用逻辑方法,重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部机理;另一方面,这种逻辑的方法无非是摆脱了个别曲折和偶然性的历史的方法,并且随时穿插了以历史方法为主的若干片断。价值形式的科学分析是双重分析法融为一体、综合运用的典范。

4.“《资本论》逻辑”的基石

“《资本论》逻辑”的基石是实践,是科学事实:“在这里,在每一步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

也就是说,“商品——货币——资本……”这个概念推演过程,这里所作的抽象的、有时好像是纯粹演绎式的叙述,实际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成和发展史的大量实际材料。[27]在这里,概念的转化是以历史发展为依据的,理论分析中每一个逻辑上升点都以历史的上升点为依据。在这里,不仅要求有铁的内在逻辑,而且要让概念推演的每个步骤都接受实践的检验,终审判决是由实践法官作出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承和发挥了黑格尔把实践列入认识过程一个环节的深刻之处。同时,他克服了黑格尔这方面的唯心主义缺陷:有时范畴的转化是主观随意的,让现实的历史迁就自己的逻辑。

5.“《资本论》逻辑”的归宿

“《资本论》逻辑”的归宿是达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上升到对直接现实的认识,完全解决科学认识运动中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列宁在这一纲要的最后写道:

参照本质对现象的关系问题

——价格同价值

——需求和供给对价值(=结晶化的劳动)

——工资同劳动力的价格

在这一纲要的开头,列宁曾列出了逻辑学《本质论》的逻辑结构:作为实存根据的本质——现象——现实。作为逻辑终端的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这里的合理内核在于:科学认识不仅要从现象入手,深入到本质中去,而且要用本质来正确说明现实中的现象形态,达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统一。像庸俗经济学那样停留在现象形态上,不能叫做科学认识;像以李嘉图为最后代表的古典学派那样,虽然抓住了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却不能说明生产价格的现实,终不免在科学认识之路上半途而废。

马克思则要求:首先通过科学抽象,把外部的现象形态归结为事物的内在本质,真正的内部运动;然后再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使本质再与现象统一起来,通过概念体系再现和还原活生生的现实。这是《资本论》的完整逻辑进程和终端。在这一点上,《资本论》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深刻思想,从而达到了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所不能企及的科学高度。

上述各个方面有力地证实着列宁在概述中提出的总的结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同一的“《资本论》逻辑”,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活东西,并且使它们在肥田沃土上真正生长起来。“《资本论》逻辑”的骨骼在许多方面吸取了逻辑学整体结构的思想精华,并且使它们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大放光华。这里再一次证明,在《哲学笔记》研究中,目光仅仅集注于黑格尔一个中心,而忽视“《资本论》逻辑”同样具有的中心地位,是不科学的。也许可以说,好像椭圆形有两个焦点一样,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列宁研究辩证法史、辩证法理论时最为注视的两个中心。就《哲学笔记》直接花费的笔墨而言,似乎《逻辑学》重于《资本论》;而就列宁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资本论》确乎重于《逻辑学》。这一纲要和八个笔记本的最后,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列宁思想的本色。

这个纲要是前面几个纲要的继续和发展。它直接发挥着“第一纲要”的第一部分,把“辩证法包括认识论”这个命题,发展成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同一”的基本原则。它把“第二纲要”中揭示黑格尔逻辑学真实意义的三条途径加以具体化,尤其是对《逻辑学》与《资本论》的整体对比研究作了新的开拓。它也把“第三纲要”中所做的改造黑格尔、构思唯物辩证法理论结构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提炼个别要素、规律、范畴,上升到整个体系的整体建构。

这个纲要也留下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从各门科学的历史上更加具体地研究人类认识史的一般进程?如何总结黑格尔、马克思以后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制定现代唯物辩证法理论?辩证法叙述方式中,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究竟应当怎样处理?如何把三者同一的原则和对立统一是辩证法核心的原则结合起来,系统叙述唯物辩证法理论?……这一系列问题还在探讨之中。

六、第五纲要——“应当从中形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在第八个笔记本的结尾,在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摘要的后半部分,列宁在一个大方框中拟定了一个图表,提纲挈领地指示着“应当从中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28]。这是一个探讨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来源的总结性纲要,指示着从整个人类认识史和现代科学最新成果的高度来制定唯物辩证法的根本途径,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系统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设想之一。我们称它为“第五纲要”。

对于这个纲要人们研究得不多,误解却不少。为了真正弄清它的思想主旨和深刻命意,一方面需要通过版本考证来澄清这一纲要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手稿辨认摸清列宁写作过程中的思想脉搏。

1.列宁这一纲要的本来面目

多年以来,列宁这一纲要在许多方面受到了不少误解。它的本来面目和深刻命意变得朦胧难辨,简直成了《哲学笔记》中的一个理论之谜。以下四个问题被搞得扑朔迷离,是非不清:

(1)这是一个总结性的纲要,还是随手写下的零星札记?列宁生前的战友和学生阿多拉茨基曾正确指出,这是列宁系统研究辩证法的整个工作纲要之一。[29]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它当成一段无关紧要的零星笔记,例如苏联著名哲学家米丁、罗森塔尔的有关论著就几乎对它只字未提。[30]

(2)这里列举的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是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七个知识领域,还是不包括哲学史的六个知识领域?从列宁的手稿来看,哲学史等七个知识领域是并列在一起的。而在吉谢辽夫的《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白俄罗斯哲学家集体著作《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等著作中,则把哲学史排除在外。[31]

(3)这里列举的知识领域是凌乱无序的,还是有内在逻辑的?上述《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一书,按照如下顺序列了一些小标题,来叙述这一纲要的内容:各门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历史——语言和语言学——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心理的研究——心理学和感官生理学。[32]这里不仅去掉了“哲学史”,增加了“认识史”,而且完全随意打乱了列宁的原有逻辑顺序。

(4)这个图表的中心内容是“从中形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还是“列宁对哲学史的定义”?1978年在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上,有的同志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的某些片面性,从这个图表的开头拼凑出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并且名之为“哲学史的列宁定义”。从此这个提法就相当广泛地流传起来,至今不仅为许多论文、报刊所引用,而且写进了好几部哲学专著。

这些问题被弄得众说纷纭并非偶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列宁这一段话在各种版本的流传中经历了反复变化。为了弄清列宁笔记本来面目和流传过程的历史变迁,不能不作些版本学比较研究。从历史上看,有三种不同的编排:

第一种编排是在1930年《列宁文集》第9卷中。

在《列宁文集》中,左边的偶数页上,是原原本本按照列宁笔记原文刊印的,在俄文中间夹杂着德文[33]:

在右边的奇数页上,在把列宁手稿使用的德文全部翻译成俄文的过程中,在大方框的头几行中有一个微妙变化[34]:

细心对照就会发现,这里的变化在于:后者把本来和“哲学史”不在一行里的“因此”挪到了一行里。这个似乎并不起眼的微妙变化,导致了后来的错误编排和错误解释。应当指出,当时主持出版《列宁文集》这一卷的阿多拉茨基在长篇序言中对列宁这一纲要的复述,还是基本正确的,基本忠实于列宁原意的:“哲学史、各门科学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史+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因此,简略说来,就是一般认识史。这就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35]这里既没有“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这个提法,也没有把哲学史排除在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外。遗憾的是,阿多拉茨基的这种正确理解并没有充分体现在具体编排上。在列宁这一纲要最初公布时,就出现了阿多拉茨基的正确理解和具体编排中的失误这种矛盾。1933、1934、1936、1938年版的《哲学笔记》,没有能够解决这一矛盾,而是沿袭了后一种编排。

第二种编排是在苏联1947年和1958年版《哲学笔记》中。我国现在流行的《哲学笔记》主要是根据苏联1958年版翻译的,因而这种编排对我国哲学界理解列宁这一纲要影响较大。这种编排的变化主要还是在方框的头几行中,可是影响到对整个纲要中心内容的理解[36]:

这里的变化主要是两个:(1)把本来分在三行里的“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近似于完全排到一行里,并在“哲学史”后面加了一个“,”号,于是整个变成了一句话,而列宁笔记中并没有这样一句话。(2)把“哲学史”排除在“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外了,而列宁本来是把它和其他知识领域并列在一起,并且排在第一位的。这样一来,整个纲要的中心也就随之改变了,俨然成了列宁的“哲学史定义”,成了哲学史应当囊括的“全部认识领域”。

第三种编排在1963年新版《哲学笔记》中。这个版本还没有译成中文:

看来,这一版的编者是试图根据列宁手稿写作过程,努力恢复这个纲要原貌的。显著的变动是两处,主要是纠正了1947年、1958年版的两个明显错误:(1)把“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这个说法取消了,把这三段话分别排到了三个地方,第三段话挪到了方框最后的右下角。(2)哲学史重新列入了构成认识论、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经过三种编排的变化之后,也可以说,几十年中转了一个圆圈,走了一段否定之否定的“之”字形道路,基本上又回到阿多拉茨基当年的理解上来。我认为,阿多拉茨基的理解和1963年新版的排法,基本上是忠实于列宁思想原貌的,但还有个别地方不够准确。只有依据列宁的手稿真迹、它的写作过程和《哲学笔记》的整个思想脉络,才能对各种版本的是非得失,作出科学判断。

下面是我试着提供的一种编排,个别地方的译文也稍微作了些变动,主要是力图尽最大可能忠实准确地再现列宁这一纲要的写作过程、思想脉络。

这里首先试图纠正我国现在流行的1958年俄文版的三处重大错误:(1)取消了“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这句话。因为从手稿上看得很明显,这是三段话、三行文字,并不是连贯在一起的一句话。思想内容和标点符号(“哲学史”后面的逗号也按照列宁手稿取消了)也证实这不是一句话。(2)恢复了“哲学史”在形成认识论和辩证法中的作用和地位,按照列宁手稿和一贯思想,把它列为七大知识领域之首。(3)“因此:简略地说,就是一般认识史”这段话,虽然从手稿形式上看是塞在右上角的空白处,但是从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分析来看,却是列举了具体知识领域之后,所作出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应当排到后面。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鬼谷子》原典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哲理深厚,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纵横思想的精华。《鬼谷子》总共三卷,三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主,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本书针对每卷的侧重点进行解读,并相对应地总结出了上、中、下三篇纵横捭阖之诈术。每一篇都从不同的方面,运用翔实有力的案例和分析,为读者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以供不同领域的人士参考。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热门推荐
  • 彊村语业

    彊村语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阶下囚:宋徽宗

    阶下囚: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其人很有文采,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最终落个国亡被俘、折磨而死的下场。当政期间,他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大肆搜刮民财,大建宫观,并且信奉道教,发给道士俸禄,自称是“道君皇帝”;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对外进行战争,在1120年,与金朝订立盟约要夹攻辽国。结果导致后来金军南下攻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后死于五国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阶下囚徒:宋徽宗》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宋徽宗的一生。
  • 他窥见你的梦境

    他窥见你的梦境

    失踪已久的前男友突然来信,让她成了逃跑的新娘。追寻前男友的踪迹,她深入秘境……一桩桩神秘事件的突然降临,让她奋勇直前……隐藏在背后的是什么?谜底会在文中揭晓……
  • 我家先生太傲娇

    我家先生太傲娇

    【1V1,深情专宠。】 『一念无悔豪门系列①《寒楚一生》——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慕二公子慕瑾寒是权势遮天的高岭之花,邪魅倾销,杀伐果断。可在别人眼里,他却是她的骨灰级备胎。……楚颜是慕三少的未婚妻,一次夜魅,酒醉的二公子把她圈锢在怀。被一直明面讨厌她的男人如此对待,她震愕惊恐也不懂。但在少年时,很多人就知道慕瑾寒心尖儿有个宝贝——楚颜。他还曾背着她,偷偷对别人霸道而言:“我的宝贝,容不得你们看。”他爱她。从一见倾心,到阴差阳错的错过,就决定终生不娶。痴狂还病入膏肓,她却从不知道。夜,他用身体替她挡住危险,对她深情耳语——“别担心我会死,你在心里,那才能叫活着。”爱很深沉,意义非凡。若没说出口,只因太爱。
  • 重生原始变图腾

    重生原始变图腾

    重生成了一根图腾,还是那种像搅屎棍的图腾。林浩无语了,但是没办法必须收拾心情,帮助部落变得强大,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战斗力不够?没关系,交出信仰点你可以变的更加强大;重伤濒死?没关系,交出信仰点你可以重获新生;异兽来袭?没关系,交出信仰点我护你周全;已经死了?没关系,交出信仰点我助你灵魂转世。什么你不信仰我?看到那边的乱葬岗没,我会让手底下的人,给你留个舒服的位置。广,种田发展;缓,争霸世界。这就是林浩的图腾格言。
  • 极道仙武

    极道仙武

    仙修凌天意,功参造化寿无穷武炼不朽身,万世不朽可称帝一个流落孤星的少年一尊残破的金色的蛤蟆当他们碰撞在一起,誓要成就诸天的辉煌!
  • 舌尖上的健康之道

    舌尖上的健康之道

    《舌尖上的健康之道》是作者依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一部通过饮食来改善健康的养生宝典。本书共11章,分别从饮食细节、饮食安全、饮食搭配以及男女老幼不同人群的饮食讲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引用一系列真实案例,详尽地分析讲解了吃什么、如何吃这一经典课题,并提倡通过饮食疗法来到达祛病保健的目的。文中所述的饮食养生细节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简单易操作,我们只需顺应天时,合理安排饮食,便可发现身体向健康和长寿迈进了一大步。
  • 溺宠鲜妻:霍少,晚上见

    溺宠鲜妻:霍少,晚上见

    一场豪门阴谋,她被未婚夫亲手送上了那个一手遮天的男人。“想要报复那些欺负过你的人吗?做我的女人,生我的孩子。”他在她耳边魅惑低喃,将她禁锢在身边。怀上孩子后,她偷偷去打掉。手术台上,男人骏冷如飓风的伟岸身影赶到,差一点炸掉医院:“谁敢给我的女人做手术,我灭他全家!”再见之时,她华丽回归:“不好意思,霍先生,你是我前任未婚夫的舅舅,不约。”他牵着一个形肖她的萌白团子出现在她眼前,用君临天下的语气冷笑:“你还是我儿子的妈。”
  • 人才

    人才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4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价值、德才、君子小人、态度、条件、知人、识别、举用、掌控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人才理念及实践。人是一切因素中最可宝贵的,治政之术的实施,关键在人才,所谓“治本在得人”。
  •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本书介绍了在清华大学,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修心讲座,无数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都在这里讲解过修心的要诀,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聆听他们的声音,进行一场简单而又不平凡的修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