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600000002

第2章 总序:马克思与我们同行(2)

这些社会思潮、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其意义不仅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流派,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突破单一的模式,呈现出解释的多元化格局;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途径,而且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例如,卢卡奇和柯尔施的总体性方法启示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为整体来把握,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分割为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阿尔都塞的症候式解读方法启示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努力追踪它的问题框架,发现表象背后隐秘的、被遮蔽的方面;吕贝尔、费切尔的文本解读方法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研究马克思哲学在各个领域的思想特征,而且要深入研究马克思著作中概念、范畴乃至思想的演变;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方法则启示我们,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一文本中也存在着张力和冲突,要善于思考其间的断裂和缝隙;沙夫的“人的哲学”启示我们,关注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和人的困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哲学研究应当探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到哲学中的问题;科普宁的“认识论主义”研究方法启示我们,认识不是盲目地跟随客体,而是创造性地反映客体,如此等等。

毋庸讳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关于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关于交往和社会本体论的研究,以及文化哲学、生存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等等,从争论的议题到基本的依据,都既有中国现实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激发。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一类的研究进路,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的影响。对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不能采取简单拒斥的态度,而应在批判它们错误的同时,对它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进行反思,以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忽视对同时代理论成果的批判考察和借鉴,把自己同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隔离开来,就会由于孤立而走向枯萎。

在充分肯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启示性的同时,对它们的局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负面影响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还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俄罗斯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终极真理”状态。它们的确看到了某些合理的事实,但往往又把这些合理的事实溶解在不合理的理解之中。即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在今天也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乃至符号的、修辞的批评,由此一路狂奔和下滑,走向虚无和颓废,并没有为社会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向。因此这样的批评很难称得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挥。更重要的是,自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实践无缘,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书斋里的批判。正如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所说,这些学说“以自己密码式的语言说话”,其“首要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而德里达在苏东巨变后之所以不断“靠近马克思”,实质上是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为马克思辩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旁证解构主义。在这一“联姻”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已被德里达在解构性的阅读中重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解构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不同的学派、学说和思潮中被肢解了。在当代,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抑或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已经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了。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我们摆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过高评价它们,则会妨碍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笼统地谈论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高度,无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相反,倒有可能混淆它们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乏深刻之处,同时也有许多误读、误解乃至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质言之,它们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把它们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境界”“最佳视角”“终极真理”来仰视,不仅丝毫无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且会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迷途。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终极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如何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并继续在做出积极的回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指向,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四种路径。

哲学研究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深入现实,超越现实。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活动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构成了一场极其特殊、复杂、艰难,史无前例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必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这一现实,由此引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形式和当代形态的思考与建构,反过来,以一种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现实运动,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良心和使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辱使命,无论是从研究深度来说,还是就研究广度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因此,我们编纂了《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丛书。这套丛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力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性、广泛性和学术性,按照当代西方、当代东欧和苏联、当代俄罗斯和当代中国四个角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我们并非完全同意这套丛书所选材料的观点或结论,但我们不能不敬佩这些思想家在如此广泛的领域里所进行的认真探索;我们未必非常欣赏由这些材料所构成的画面,但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方面或那一点上燃起我们探索的激情。同时,透过这些观点、学说和学派,我们会体验到,在当代,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流派能够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思潮、学派走马灯似的生命周期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也必须研究新的课题,应当也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式,应当也必须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但是,课题的更新,形式的改变,内容的丰富,应当也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方向进行,另谋“出路”是没有出路的。在编纂《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仍然活着,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同类推荐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体例参考了法国人韦伯的《哲学史》,对西方哲学史上颇具研究性和争议性的哲学家做了简明的介绍。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有一定比较,表达了其写作时的“中国人的立场”,除了在体例上附以中国年代外,还将中西关键节点的人物的进行比较,这让当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文人很容易有代入感和亲切感,也便于现在的中西哲学文化研究。
  • 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高谈阔论的时期,通过辩驳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而这些玄妙的思想又都是阐发和辩论老子、庄子和列子的玄学思想为主。本书通过白话故事的方式介绍魏晋时期的名家学说,其中有崇尚有的,也有崇尚无的还有主张非无非有的,亦有辩论名和心、言与意的,等等。是一本关于魏晋玄学的通俗读物。
  • 明心宝鉴

    明心宝鉴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为范立本。《明心宝鉴》是一部汇集了儒释道思想精华,荟萃了明代之前中国圣贤有关修身养性、安身立命、言行交友等方方面面处世哲学的人生教科书。全书分为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共二十篇,六百余段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在明代,本书是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曾多次重刊、重印,万历皇帝还命人重辑修订一遍,是当时最流行的通俗读物之一。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热门推荐
  • 龙翔九界

    龙翔九界

    一颗龙珠,一生的记忆,超凡的能力,九界永恒的传说......
  • 娇妻良医

    娇妻良医

    两度生死,棺中醒来,肚子里带着一个“包子”的柳轻心,听着外边给她守灵的一对狗男女你侬我侬,不禁犹豫,本姑娘是该坐起来,吓死这两个王八蛋,还是消停儿的在棺材里面躺着,找个机会,带着肚子里的小兔崽子远走高飞?年代是明朝,人物属虚构,除了书里的药方,是出自各大医典和偏方手记验方,其他部分,都是故事~ps: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视病情方剂增减,若生病,请及时就医,勿自行依表症判断,草木常伴毒性和生克,用药需谨慎~千【娇】百媚终将老,一世繁华伴平生。
  • 弗洛伊德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

    弗洛伊德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第一部且唯一一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第一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最权威、最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本卷仅收录《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弗洛伊德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入手,挖掘了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性,说明了潜意识的活动和对潜意识的压抑不仅存在于变态心理活动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当中。
  • 四婶

    四婶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其实财富离你很近

    其实财富离你很近

    有的人月薪几千就可以买车买房,而有的人月薪几万却是“穷忙族”,银行卡上的存款从未有过5位数;在股市中,每次熊市一来,有的人会赔尽家产,有的人却能日进斗金……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投资理财观念的不同。很多人希望好好学习投资理财,但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本书会为读者答疑解惑,内容包含从初学入门必须知道的投资理财知识和观念,到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认真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财富与你零距离。
  • 末世危途

    末世危途

    末世之中,最可怕的不是怪物,是人心!!!
  • 不灭生死印

    不灭生死印

    意外穿越异界神州的周天,身具逆天灵根却沦为卑微外门弟子。世人以灵根修武道,武道极致终究逃不过生死轮回。周天却偏要以武道修灵根,上古生死神印为法,逆天灵根为身,夺万物之灵,铸不死不灭之魂。自此闯人族圣地,斩妖族至强,踏上伐天之途。
  • 矛盾的足迹

    矛盾的足迹

    推理作家碰头了,可是,冬天的第一场雪中,有一个作家却陈尸在她的小屋中,足迹宄竟是谁杀了她?他们能通过这次真刀实枪的考验吗?想不到,别墅有这么大。外壁为粗圆木建筑,构造虽不甚讲究,但上下楼台起来,将近有一百坪之多。庭院相对就感觉不怎么大了。但若把屋前蜿蜒展现的那须高原,当做是自家庭院的话,情况就大为改观了。这一幢别墅并非一人所有,而是我的数名推理作家朋友共有的财产。说来那已是五六年前的事。
  • 随手杂录

    随手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孔祥熙全传(下)

    孔祥熙全传(下)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