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000000015

第15章 高等教育(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并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3105万人,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1998年中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不到800万人,到2010年已增加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预期发展目标。

(一)世纪之交以来的规模显著扩展

在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决定大幅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强烈需求,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上大学难的问题。从“扩招”前后的毕业生总量看,2001—2010年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合计5107.1万人,同1991—2000年的1492.2万人相比,增长2.4倍。其中,毕业研究生增幅最大,增长4.7倍,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增长3.5倍,增幅远高于成人高校。尽管国务院在2005年开始宏观调控招生总量,但因之前“扩招”的原因,2006—2010年间的毕业生增幅最大,除成人高校外,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所有类别研究生数均超过前15年的毕业生总和。[2]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小,1998年已有明显增长,再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比1998年增长近3倍,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增加5.5倍,超过了同期成人本专科在校生的增幅,其中,普通专科和成人本科的增幅十分显著,成人专科的增幅最小。2010年,原计划成人本专科在校生600万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未能实现,但普通本专科增量很大,拉动高教在学总规模比原计划3000万人目标多出105万人。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逐渐改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再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看,中国从1990年的3.4%,到世纪之交刚刚接近10%,2002年达到15%,迈入通常所说的大众化的门槛,2010年达到26.5%。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中国政府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进高水平教师从事基础教学工作;重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建设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培训网,鼓励高等学校建立校内培训教师制度,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提高;组织开展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重点奖励在本科教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部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项目,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中国政府同英、法、德、澳等39个国家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基本质量得到了国外同行认可。

(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2000—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迅速,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1.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规模

中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持续增长。据统计,2000—2010年,在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从22.32万人增加到32.29万人,增长44.7%;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从19.37万人年增加到22.07万人年,增长13.9%。高等学校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从113.5亿元增加到733.95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63.7亿元增加到475.12亿元,年均增长22.5%。

2.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中国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等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实验室试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000—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发展机构从1866个增至5010个,增长1.7倍;从事研究与发展的人员从33180人增至80166人,增长1.4倍;研究项目也从27243个增至125513个,增长3.6倍。其中,依托中国高等学校筹建的国家实验室4个,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08个(包括省部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7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同时,依靠“985工程”的支持,有关高等学校共建设科研创新平台252个。研发基地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高等院校科学研究能力,而且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

3.承担科研项目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的地位日益凸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2000—2010年,高等学校累计承担的全国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超过半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80%,重点项目占64%。同期,中国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由9.3万项增至32.1万项,增长2.5倍;其中,基础研究由2.7万项增至11.7万项,增长3.5倍;应用研究由5.2万项增至16.7万项,增长2.2倍;试验发展也由1.4万项增至3.7万项,增长1.6倍。中国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由2.8万篇增加到7.4万篇,增长1.6倍;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由2.6万篇增至17.5万篇,增长5.7倍。高等学校依靠自身学科齐全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在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承担力量。

4.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成果奖励

在中国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高等学校获奖数量逐年递增,每年都占较大的比例。仅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70.0%;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75.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71.0%。

北京大学王选院士、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王忠诚院士、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分别获得了2001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和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南京大学闵乃本教授所属的科研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了2003年度和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南大学黄伯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广军教授,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军教授所属的科研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2004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共获得授权专利43153件,比2009年增长54.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9036件,占全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28.8%。2010年高等学校签订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金额196.6亿元,比2009年的134.97亿元增长45.7%。

(三)高等学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进入21世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高校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通过战略谋划,扎实推进,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建立了一批堪称“国家队”的研究基地,搭建了现代化的信息和科研服务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风气;研究硕果累累,产生了一批有深度、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增强了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提高。据统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达到44.05万人,比2000年的24.36万人增长80.8%;其中,教授约54.97万人,副教授约11.6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两倍和为97.8%。通过高端人才建设计划,共支持学校聘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0多名。

据统计,201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年在研项目总数22.6万项,各类项目经费投入总额达到45.5亿元,比2000年的3.46亿元增长12.2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项目资助范围面向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并特别向西部地区和民族院校实行政策倾斜,极大地调动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从1999年实施以来,共设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基地135个,省部共建重点基地16个),分布在全国66所高校,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该计划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学术精湛、作风严谨,具有多学科背景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学术队伍。151个重点研究基地有专职人员近2000人,兼职人员3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约占9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约占70%,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达到各自总数的1/3。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以不到全国高校文科10%的研究力量,取得了占全国高校近1/3的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0多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0多项,分别超过各自总量的50%和75%。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约1.5万篇,人均逾5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2000篇,被SSCI和A&HCI收录500多篇;以基地名义出版学术专著6000多部,人均近两部,其中在境外出版著作100多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50多项,占获奖总数的1/3强;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00多项。另外,还培养博士研究生1万多名,50多人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超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人文社科类总数的50%;为社会各界10多万人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800多期(次)。先后举办各种国际学术会议500余场,与国外300多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0年间,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24.19万部,发表论文约258.59万篇。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四届和第五届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共有1074项优秀成果获奖。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推出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精品,在决策咨询服务、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集合高校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历年立项的330多个重大攻关项目牵动高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数百家,汇聚研究人员3000多名,推出学术专著68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5760多篇,提交各类咨询报告720多份。

通过加强网络管理平台、文献基础数据库、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收藏和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提供多项专业化、高质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访问量大幅上升,日均访问量近2万人次。

同类推荐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住房大庇了天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回首30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变迁,就会发现,房地产业记载的既是一部中国3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史。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热门推荐
  • 随缘的人生自在多

    随缘的人生自在多

    本书分八章讲述了怎样恪守随缘的态度,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忧愁,如果面对得失,如何面对贫富,如何面对荣辱,如何面对顺逆,如何面对恩怨,如何面对成败,如何面对爱恨等。
  • 哈佛家训大全集

    哈佛家训大全集

    “一个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则故事,可以滋养饥渴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这是奉献给天下父母与孩子的一部精心之作,须知小故事中见大世界,小细节里有大乾坤,通过阅读与反思,来净化孩子的心灵,感悟七彩人生。愿所有的父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与孩子一起静静阅读,举一反三,咀嚼那些貌似简单,实则丰富的故事。培养孩子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精巧独立的表达能力,与众不同的视角,开放灵活的思维。”
  • 末日君王之主

    末日君王之主

    公元2035年,盛夏,灾难在夜晚降临,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同时下起的绿雨,改变了全球人的生活。原本的钢铁城市,一夜之间变成了森林的海洋,而动物则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史前巨兽,而已经安逸的许久的人类,在这灾难中该何去何从?而万物归灵,空间壁垒消失,曾经的人上人,却变成被肆意屠杀的异类。且看小人物董小白如何在这混乱的时代,起起伏伏,看穿人情冷暖,最后耸立在万物之巅。
  • 跟直男将军谈恋爱

    跟直男将军谈恋爱

    面瘫将军:“身为女子,当举止端庄,你成天对男人乱抛媚眼成何体统?”乔瑾瑜:“你懂什么?我这叫天生丽质眸若春水!”**一朝穿越至农家,面对四面土墙和村里虎视眈眈的地主儿子,乔瑾瑜一捏拳头,抱大腿!必须抱住有权有势的金主大腿!驻守边城的龙威将军年轻力壮仪表堂堂,还正好单身,果断就选他了!龙威将军古板无趣像个老头儿?不怕!看她使出驯夫三十六计,分分钟将军中铁汉调教成二十四孝忠犬相公!
  • 情局

    情局

    一个是家财丰厚的富家娇小姐苏小落,一个是曾经相恋四年的前女友汪晓歌,到底谁才是自己的真爱?在兄弟情、爱情和亲情之间犹豫不决的韩龙,内心充满迷茫,明明被朋友出卖伤害,但知道朋友遭遇骗局时,又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帮;明明为情所伤,却仍然不得不勇往直前。在一次次的选择与被选择之间,在一个个朋友和爱人设下的局里,韩龙左冲右突,时而深陷局里,时而置身局外……
  • 这样领导最给力

    这样领导最给力

    本书详尽系统地阐明了领导者必须遵守的领导法则。并辅以真实、典型、新鲜、趣味、可读性强的事例,告诉你如何做好一位好领导,如何管理员工,如何让员工尽心尽力,如何帮助员工,如何为员工谋求发展,如何让员工看到你公司的希望,如何管理公司。如何使公司赢得发展……
  • 古神纪:山海奇缘

    古神纪:山海奇缘

    云端之境,半步之巅,长问亭,不归居……这里居住着六界九天最后一位古神,荼夭掌管异兽之力,见过异兽与外界的爱恨别离。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个重要的人,是你无法忘记。不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还是轮回百载的常人……闻羲:“荼夭,我乃三司上神之司命,掌命格,执天命。却唯独,解不开你的心,看不透你的命……”夙白:“为你成妖,为你化魔。为你生,为你死。荼夭,早在你将我拾回不归居那日起,我此生所背负,只因你。”
  • 傻王的嗜血魔妃

    傻王的嗜血魔妃

    机缘偶得的一块血玉凤凰佩环,使得月琉璃一个仙帝后期剑修遭到仙界仙帝及他修仙者的封杀,不甘却无可奈何,最后运用自身最后一丝灵力自爆而亡。寒眸睁开,冷光四射。重生异世,很好。既然上天多给自己一次机会,欠我的债迟早是会要还回来的。嫁给傻王,很好,这样就不会有人烦,可以专心修炼。只是为何看到那傻子被人欺负自己会心痛呢?既然,是名义上的夫君,那也是我的东西,他人休想染指。敢欺负我的人,嫌命长了是吧!本小姐不介意送你们一程。
  • 电视里的哀嚎

    电视里的哀嚎

    露西躺在床上,凝视着剑桥旅馆客房的天花板,盘算着是否到城里找个人来让自己娱乐一下。她刚刚从芝加哥拜访一位客户回来,身负使命到这里参加一个技术座谈会,但最后疲劳占了上风。露西下了床,打开电视机,电视上正在播报晚间新闻。男播音员正在报道发生在M5公路上的一起撞车事故,一段模模糊糊的视频出现在屏幕上:警车上闪光的蓝灯、呈V字形的拖挂、被路障挤得皱皱巴巴的小轿车。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事,她从晚间新闻里听到一个尖声尖气的男人哀嚎的声音,这个男人无疑正处于极大的痛苦中。
  • 冷帝的倾城皇后

    冷帝的倾城皇后

    初遇时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世间有百媚千红、而我唯独对你情有所终。皇帝:我想用这江山如画、换你笑靥如花,你可愿陪我君临天下。纳兰幽若;“好”万语千言表达不出我内心的悸动,简简单单的一个“好”字是我对余生的托付,君若不离不弃、妾定生死相依。从冷情到深情、从霸气侧漏到温柔妻奴,他萧宸昊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是因为遇到了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一个冰山皇帝的宠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