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200000005

第5章 宁都·翠微峰(一)(1)

第二天有雨,我们仍依照原计划去了宁都县城西的金精十二峰。刚刚在位于山中的度假村安顿下来,就撑了雨伞,由李先生向导,向翠微峰的方向走。北方苦旱,久不闻这样的穿林打叶声了。曾灿有“遥望翠微峰,草先春气绿”(《望翠微峰》,《六松堂诗文集》卷二)的诗句,于是想到了早春时节,山里山外若有若无的草色,迷蒙在春雨中。

魏伯子说过:“赣属邑十二,而文物则在宁都。宁都林壑最名胜者,又莫如金精,所谓天下福地三十六者也。”(《重修莲花山古寺序(代)》,《魏伯子文集》卷一)季子则以为这里“岩壑灵奥”,未必不能“与通都名胜相轩轾”,只不过行旅者少,不能为世人所知罢了;这种命运,也正与“僻乡之贤”相仿佛(《宁都先贤传》)。

金精洞,因传说汉末张丽英在此飞升而成名胜。“自洞迤西北,奇石四十里,拔地倚天”,即所谓“金精十二峰”。当魏氏丙戌山居的时候,这里的殿宇已“日就倾圮”,此后易堂中人曾屡次参与修复(《重修金精山碑记》,《魏叔子文集》卷一六)。

距金精洞百十丈的翠微峰,乃金精十二峰之第一峰。乾隆六年刊本《宁都县志》卷一《舆地·山川》:“翠微山在金精山前,色如丹霞,故又呼‘赤面砦’。”峰并不高峻,叔子说“四面削起百十余丈”(《翠微峰记》,《魏叔子文集》卷一六),邱维屏说“赤石三十仞”(《寄寿熊养及尊公见可先生》,《丘邦士先生文集》卷一七)。但诸子状写此峰,说它巉削,陡绝,却是真的。由色赤的这面仰视,这峰的确如叔子所形容,“如孤剑削空,从天而仆”(《翠微峰记》)。

登翠微峰的路在“坼”即山体的缝隙中,那坼也如叔子所说,“自山根至绝顶,若斧劈然”。至于山路之陡,还是林时益“前足接后项”说得切实(《己亥正月十二日蚤同吴子政过岭迟躬庵友兄登翠微峰访魏叔子季子……》,《朱中尉诗集》卷一)。来宁都前读诸子文字,设想过那些人登山,或有可能借助“荀舆”,由人抬了上去,到了其地,才明白必得手足并用,“扪壁”且“猿挂”。我已爬过了据说最难的一段,却因两臂无力,在有金属杆揳入处停了下来。岂料此后的两天雨下个不停,竟没有了再试的机会。但那十几米的攀爬,已让我约略体会了“猿挂”的滋味。动身之前,我其实已经知道,那山我多半只能“望望竟去,不复上”的,倘勉强攀登,多半会“色勃骨战栗”,以致不能下的吧。据登上了峰顶的同伴说,那里确如当地人所说,一派荒芜,但我仍然以为倘若我能登上,所见所感会有不同。对于未能登顶,我其实也并不那么懊丧;我不知道未亲履其地,是否真的有那么可惜。

翠微峰

石磴中至少应当有部分为当年所凿。由下文将引到的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看,九子当时也装设了“榰木”,使攀登者有所“凭翼”,但照明设备,多半是他们梦想未及的吧。想到那些书生,甚至他们的女眷,就由此上下,甚至叔子七十二岁的业师杨文彩,也能“百磴陟翠微”(《寿杨一水先生七十有一》,《魏季子文集》卷二),而邱维屏返回其河东旧居后,“尝自河东一日往还翠微山教授弟子”(叔子《邱维屏传》),不能不有一点汗颜。谁说书生就必定文弱!宁都的李先生告诉我,据说叔子之妇每由此峰上下,总要痛哭一场。他疑惑地问,“九子”隐居,为什么要选择这里?的确,对于那些妇人,这攀爬是太艰难了。

我猜想,魏氏兄弟的选定了此峰,除了彭氏《易堂记》所举理由外,多半还因了好奇的吧。山为小民提供了现成的避难所,也提供了士夫的避世之地——却往往更在象征的意义上。星子的宋之盛曾引友人说庐山语,说那山“如一巨丈夫,人想慕求识其面,有过李邕”(《续庐山纪事序》,《髻山文钞》卷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士人读山,往往将自己也读入其中,读进了山的性情、风貌中。魏氏兄弟的选择翠微峰,很可能也为了寻求象喻,关于自己的人格、襟抱的象喻,为此不惜忍受诸种不便,支付本可不必付出的代价。

但如已经说过的,这一带山算不得高,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菁深林密,植被茂盛。我们在这一带没有看到古木苍藤、霜皮溜雨、黛色参天,也不曾见悬泉流瀑,甚至绝少听到鸟鸣。那曾经在翠微峰上与诸子争食的“狙公”,自然也早已绝迹,因此少了我设想中的神秘。但山自古,山色自青苍。雨中的凄清,则是肌肤可以直接感知的。我感觉到了山的呼吸。

我知道我所寻访的人物曾在这里生活过,呼吸过这一方空气,踩过这些石阶,曾将话语播散在此处的山风中,播散在苍老而至今依然新鲜的山色树色中。较之遗迹,我所要寻找的,毋宁说更是“气息”,是一些不赖有实物指证的东西。我来到这里或许竟不是为了寻找,而是指望一个尘埋已久的故事,借诸其发生地的潮润空气,在我的笔下苏醒。

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中说:“丙戌冬,闽及赣郡继陷,诸子毕聚,始决隐计。丁亥合坐读史……是冬,诸子言《易》,卜得‘离’之‘乾’,遂名易堂。”据此,易堂的历史应当自顺治三年(丙戌)、四年(丁亥)算起。由此,诸子在翠微峰顶开始了六年左右的聚居。

当时魏氏对于此山,是拥有“产权”的。一些年后,季子之子魏世俨还说:“翠微一片石,虽不得与五岳、五邱相比并,然甲乙之间,邑人以重金营一室基而不可得。”(《送梁质人归南丰序》,《魏敬士文集》卷三)至于“买山”之外,在决定了隐居后,诸子有过何种准备,由他们的文字就不能得其详了。

丙戌正是多事之秋,南明隆武、绍武朝于此年相继覆灭,丁魁楚、瞿式耜等立桂王于肇庆府,以第二年为永历元年。丙戌这年,为易堂诸子所仰慕的方以智,还在南粤漂泊;顾炎武因母丧未葬,欲往闽中赴唐王职方(兵部职方司主事)之召,不果行(《顾亭林先生年谱》)。王夫之于是年上书章旷,“指画兵食”,而在诸子居翠微峰期间,曾举兵衡山,并一度任职永历朝。这一年黄宗羲的经历尤其复杂:曾在鲁王“行朝”,兵溃后一度入四明山结寨;山寨被焚,奉母避居化安山,当易堂诸子在翠微峰上读《易》,黄氏则在另一处山中,“双瀑当窗,夜半猿啼伥啸,布算簌簌”(《叙陈言扬句股述》,《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36页),从事有关历、算的著述。

彭士望的《翠微峰易堂记》与叔子的《翠微峰记》,都详细指点了登山路线,犹如一篇旅游指南。《翠微峰易堂记》开篇写金精一带形势,翠微峰的险峻,以下即登山路径:

“峰东首坼微径,仅可容一人,初入益暗,稍登丈余,抵内壁,一孔偻出暗桥下,孔可三尺许。出孔,径益隘,更扪壁侧行,旋折登数十步,渐宽。崩石欹互,如游釜底。再上及阁道,孔出如暗桥,忽开朗轩豁。石穹覆,东向纳朝日,曰‘乌谷’,可容百十人庇风雨。乌谷上栈道梯磴杂出,径视初入益隘。顶踵接,更千步,壁尽,旷朗,磴道益宽。人翔步空际……”

我的同伴登山所经,想必已没有如是之复杂曲折。

据彭氏说,翠微峰“脊坼三干(按即峰顶向三个方向伸展),环周二里许,下视城郭,溪阜陵谷,村圃畎浍,人物草树屋宇,圜匝数百里,远近示掌上”。易堂的位置在中干,“堂广二丈,深二之一有半,北向”,“堂前门外隙地,旧有泉涌出,亦甘冽……”以下写此堂周围的房舍屋宇,于是你知道了,除了“澄碧甘冽寒洁”的泉水之外,这里还有高柳,“垂条拂地”,“濯濯可爱”,有藤萝,有叔子所钟爱的桃花。

写作上述文字的彭士望,已在垂暮之年,“俯仰陈迹”,不胜“今昔聚散存亡兴废之感”。他借诸书写,回味与怀念,用文字爱抚这个他曾与友人聚居过的地方,爱抚那一段往事,记述之细密足证爱之深切。他导引你由宁都出发,循山路进入易堂,指给你看那些林木泉池,鼓励你想象在这些庐舍间流经的岁月,而他本人则先自感动,低回不已。你于是知道了,即使为了避乱的聚居,也不能阻挡文人营造诗意的努力,或许倒是鼓励了此种努力。

季子说此峰“里之人罕登者,登人亦罕真知之”(《邹幼圃来翠微峰记》,《魏季子文集》卷一二)。叔子也说“相传自上古来,无或登而居者”(《翠微峰记》)。也因此那峰顶才像世外。邱维屏就说过,由翠微峰向东看,距他河东故居仅二十里,却像是“有尘海之隔”(《送邹九侯自翠微还归序》)。诸子居住的当时,翠微峰还“灌木郁勃阴森,见者疑有虎豹”(《翠微峰记》)。叔子说他曾于石磴上失足,险些丧命,竟以为“是日以往,皆余年也”(《述梦》,《魏叔子文集》卷二二)。一些年后,叔子出山而作江淮之游,还向别人夸耀翠微峰,用了挑剔的眼光看所见的山,以为“无足当意”(同书卷九《游京口南山诗引》)。

彭士望写翠微峰,目标在为易堂作传,因而力图全景呈现,巨细不遗,务期将那段生活固定在纸上,使之不致湮灭。叔子的文字,较彭氏差胜,记述也较为简明,但他的写《翠微峰记》,兴趣是更个人的,关心更在他本人的生活环境,尤其他的得意之作“勺庭”。他说,勺庭是一处草堂,因池而得名,那池中满是莲花,环屋则是桃树,“予独居之”。一些年后,当倦游的季子修筑了他的“吾庐”,叔子也为“吾庐”作“记”,极言其胜,说在这一带建筑中,“吾庐”所处地势最高,季子在经营上很用心思,除“高下其径”外,还遍植花木,甚至“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同书卷一六《吾庐记》),以至人们老远就能看到。叔子自称“勺庭氏”,称季子“吾庐子”,都见出对那庐舍的钟爱。季子也颇自得于“吾庐”这一作品,自说“山顶结庐,俯视千峰,烟云来去,日月空朗,时或积雪照床,春花接席”,又每有兄弟朋友“对景谈”(《与刘长馨》,《魏季子文集》卷九),乐何如之。

对高度的追求,与对于超拔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一致——意气豪迈的季子,宜乎有此。

每当世乱,普通人的诸种对策中,会有“避地”这一选择。而在现代武器被用于战争之前,避入山中,通常被作为首选。诸子登翠微峰的次年(丁亥),王夫之曾随其父隐居南岳衡山,只不过时间较为短暂而已。广东的陈恭尹也曾与二三好友入山,有“终焉之计”。顾炎武说卜居华下,那思路中有“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与三侄书》,《顾亭林诗文集》第87页),也关涉着对于山川形势的利用。当然,避地未必非避于山。陈瑚就避于水(崑山的蔚村),也取其处隐蔽,便于藏身。

前于“易堂九子”的登翠微峰,崇祯十一年(戊寅),孙奇逢曾与戚、友有避地之举,“诸友相依而至者数百家”,规模远非易堂所能比拟。其时孙奇逢已年届五十五岁,号称“大儒”,是北方士人中的领袖人物。孙氏避入的,是五峰山的双峰。但孙氏和他的族人徒众次年春天就离去,尽管崇祯十五年十月闻警再度入双峰,甚至第二年三月有守御之事,事平仍然各自归里,较之易堂,属于临时性的集结。孙氏甲申那年春也曾携家入双峰,只是为时更短暂。据《孙夏峰先生年谱》,孙氏“结茅双峰”期间,曾“与同人修武备,兴文学,干戈扰攘之时,有礼乐诵之风”。

这种在后人看来略具戏剧性的“避地”,在当事者,未必不是在有意地搬演故事。茅元仪(止生)的《扫盟馀话序》,就将孙奇逢的率众入五峰山,与三国时期田畴(子泰)因董卓之乱,“率宗族乡党入徐无山中扫地而盟”相比(《孙夏峰先生年谱》)。只是孙奇逢等人的避地较之于田畴,规模又有不如。无论追随孙奇逢的,还是追随魏氏兄弟的,主要是“衣冠礼乐之士”,双峰、翠微峰均为士大夫的集结,虽有亲族追随,却与其他草民无干。

关于金精山,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其“黄竹、赤面(按即翠微峰)、三岘、冠石诸砦,自昔避兵处也”(卷八八第582页)。

避地自保,选择自然在易守难攻。彭士望《易堂记》说,此峰最利在守:“一弱女子可抗千劲卒。”他还说到“山远望驯伏,近巉峭,浑成一石,隐不见屋,乍至非望见扶阑,疑无居人”——是如此隐蔽的所在。诸子的防守是认真的,据彭氏所记,他们的确曾在隘口处设栅、甃石、施楗,在阁道上下“积刍茭米谷”,以至设置石砲等,“严启闭,隐若敌国”。我猜想这种准军事化的气氛,会使习惯了优游的士夫感到兴奋。至于拟想中的威胁,主要应当来自“乱民”。诸子存留的文字中,关于清兵绝少涉及。曾灿《感乱》一首,有“群凶夜走湖东道,胡骑长驱梅水城”(《六松堂诗文集》卷六)句,多少像是例外。

此种避地的聚居,较之平世的文人社团,自然有其组织的严密性。上述防守设施就包含了有关敌/我、生/死的意义严重的提示。此外翠微峰顶另有禁约,比如“毋别售、毋引他族逼处”、“佩刀者毋得入”、“毋宵归,非山居人毋听上”、“夜呼,虽父子必待晓,辨察然后入”等等,不难令人察觉生存于乱世的紧张。诸子间的亲密之感,多少也赖有这一种紧张的吧。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就这样被极度地强调了。事后的回忆中,他们确也会怀念那种紧张,那种被如此具体地提示着的命运与共之感。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灵魂书

    一个人的灵魂书

    这是描摹了古代大河的图纸,黄色的纸张,褐色的图文,当你的阅读进入了状态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那汹涌的苦水,在凄凉的秋天慢慢将你埋没吞噬的忧伤。黄泥沙,绿草岸,这些古老的艺术美已经没糟蹋得不成体统,满口的烟碱,那是被鸦片一样的文字麻痹的眼睛和心。
  • 王牌特卫2

    王牌特卫2

    李建轻轻地架起狙击步枪,长长地呼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极其平稳,武当的内功心法,慢慢地在经络里流淌,如同清澈透明的小溪,带着一丝凉爽,让李建的内心,如同明镜一般。瞄准镜里,那道刀锋,被李建缓缓拉近,这时的刀锋,比1200米的时候,变得更如同一条线一般。李建的脑海里,一下想起了,小时候,师父教自己用手枪打吊在空中的细线,一直练了多年,自己的屁股不知道挨了多少次荆条的抽打。嘿嘿,今天这1300米的刀锋,就如同小时候用手枪打细线一般。李建慢慢地调整着瞄准镜,直至那道刀锋,变得很清晰,稳稳地套在十字中心,轻轻地扣动扳机。
  • 勇气·挑战不可能的目标

    勇气·挑战不可能的目标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有思想。可是有时候思想不见得会给我们带来好的人生体验,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因为有了过多的思想,而停滞不前或者退缩。所谓的“思想压力”、“心理负担”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这些“思想压力”、“心理负担”比作一道门槛,那么跨越这个门槛的秘密武器就是勇气,只要勇敢地迈过去,我们才能够成长。
  •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仰叹的高峰。它能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本书精选了唐诗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通过作者简介、原文、注释、鉴赏几个版块,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唐诗宋词的美学内涵,由此增强内在的人文修养。
  • 用易经的观点读透西游记

    用易经的观点读透西游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好书确实是要多读几遍才行的。多次阅读之后,很多人发现《西游记》里面不仅有神仙妖怪、风花雪月、刀光剑影,而且还蕴含着一种超强的、超绝的、超越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易经!易学是中国文化生活的根源,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文明的历程,对中国文史学的发展,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一代大文豪,博览群书,他正巧通晓阴阳五行和佛理!
热门推荐
  • 狐魅:三世情缘

    狐魅:三世情缘

    她是数千万年前的狐仙,因爱上了一仙人,遭遇云落仙子诅咒,三世轮回,他离落是一只花妖,只因为见过她一眼,便在人间呆上了数百年,木冥,妖王,独孤沧溟,人世间的王只因狐山百年的寂寞无奈,偷偷跑出山的她,不同于在山内的冷漠孤傲,被人间的王射中不小心留了魂玉在他身上,出宫过后遇到了蛇妖差点被害。被花妖所救,闯荡世间遇到了深不可测的木冥,一切,都无法阻止……离落:怎么,浅浅莫不是瞧不起我这小小花妖?木冥:此生能遇见你,为你死一次,也就罢了独孤沧溟:我不管你是人是妖,我定要迎你为后!焕明山上,她嘶声竭力:离落,你给我回来,我宁愿不要活,你忘记你答应过我明年陪我去看十里桃花了么?
  • 诸神

    诸神

    被赋予上古神话中诸神之名的机甲,拥有移动星辰的力量。穿越到白痴少女身体里的叶澄不巧就拿着一台诸神机甲,还陆续收到几个背景复杂实力强悍的帅哥奴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臭嘴点江湖

    臭嘴点江湖

    路人甲:不要在方万鹤面前说“别光说不练”!路人乙:因为他靠一张嘴就能说死你!一样的豪情热血,不一样的一统江湖。
  • 一夕蝶梦

    一夕蝶梦

    爱情就是让人很痴迷,只是望上一眼就念念不忘,可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失落的珍珠(一)

    失落的珍珠(一)

    飞来的谜诗一朵朵洁白的云在蓝天上缓缓飄浮,太阳用有魔法的金梳刷理着羊毛团般的云朵,越梳理越拉长越变薄变淡,像条丝织的纱巾,或是满天星般散落的羊群,更如斑斑驳驳的鱼鳞,终于幻成似有似无的气体消失年轻的林夏斜跨在马鞍上,怀里搂着个录音机,播放着雄浑的《格萨尔传奇》说唱,一只手埋在马鬃里任由马儿在翠绿的撤着闪亮的珍珠般露珠的草原上缓缓而行,像个偶尔闯进草原观光的人,看似非常悠闲从容,其实心里猫抓般乱腾腾的步行送信的邮递员居然找到了他,交给他一封单位的来信,拆开看是同学同事兼情人杨菲写来的,催他火速回城商量要事。
  • 虬枝引

    虬枝引

    乔风不敢掉以轻心,他让乌紫脸开慢点儿,目光扎在车窗外,辨着回去的路。走了半天,却找不见便道,乔风叫乌紫脸停车。乔风辨了一会儿说,走过了。乌紫脸说,这次可是你指挥的,甭怨我。乔说,别废话,往回退。乌紫脸提出加五块钱,他不挣也就罢了,咋也不能赔了。乔风哪有心思讲价,不耐烦地说,少啰嗦,少不了你的,一会儿半夜了。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隐婚100分:神秘老公不见面

    隐婚100分:神秘老公不见面

    姐姐离奇失踪,她遭尽欺负。八个月后,她在手术台上被告知诞下的孩子是个死胎。四年后,在她的结婚典礼上,突然出现了一名小包子喊她妈妈,更让她错愕的是孩子的生父竟然是……
  • 大师还俗吗

    大师还俗吗

    栗千然在雨天玩游戏的时候,被雷给电死了,一朝身死醒来时便是灭门之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竟带着游戏的门派技能穿越了,随后魔教、尼姑庵都是小意思。为了保住小命,抱紧师太大腿,有......有菜吃。山野林间偶然救了一个小和尚,两两相望,倾心相付。可奈何你心有佛祖,又怎能放的下我?阴差阳错,恩怨情仇。时隔多年,明修再度来到与之相遇的地方,脑中闪过的都是那女子的身影,恍惚间似是凝成实体,向他戏谑一笑道:“大师,还俗吗?”明修愣了一愣,半天才道了一句:“好......”
  • 我的老婆很能打

    我的老婆很能打

    写的很渣,不建议阅读。之所以还写,则是因为有一些人还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