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500000015

第15章 先秦至西汉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5)

由于《左传》中已有语气词“焉”,而《左传》前的文献并不足以让我们对语气词“焉”的形成过程进行历时描绘,因而我们尝试通过对《左传》(前八公)这一共时语料的考察来勾勒语气词“焉”的形成过程。之所以仅选择《左传》前八公的语料,主要是考虑到前八公和后四公的语言差异[24]。

以下是我们对《左传》(前八公)中“焉”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语义和指代性的强弱:具有明确指代性的归入指代词;具有指代性,同时又有语气功能的归入兼词;没有指代性的归入语气词。而我们判别“焉”语义和指代性的强弱时则主要依据它的句法功能,因为语义的强弱往往会在句法层面上体现出来。具体标准如下:

1.如果“焉”在句首或句中,负载整个句子的疑问信息,则划入疑问代词。

2.如果“焉”在句末,做动词的宾语或补语,不能删除,或者删除后句子有歧义,则为指代词。

3.如果“焉”在句末,可以替换为“于此”或“此”等,但是删除后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则为兼词,即兼有指代和语气功能。

4.如果“焉”在句末,不能替换为“于此”或“此”等,同时也可以删除,则为语气词。

根据以上四个标准,《左传》(前八公)共有303例“焉”字,具体分布如下:

1.疑问代词38例,可译为“哪里”或“在哪里”,指代性很强,句子的焦点信息所在。如: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隐公元年》)

(4)(三甥)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庄公六年》)(——抑:连词。血食:祭祀时必杀牲畜,称血食。)

2.指代词179例,在句子里作补语,译作“于此”;偶或也作宾语,同“之”。如: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隐公元年》)(佗:他)

(6)(僖负羁)乃馈盘飨,置璧焉。(《僖公二十三年》)

(7)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桓公十八年》)(通:通奸。)

上面三例“焉”的指代性非常明显:“虢叔死焉”就是“虢叔死于制”,“置璧焉”就是“置璧于盘”,“齐侯通焉”就是“齐侯通(于)文姜”。

3.兼词69例。如:

(8)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僖公二年》)

(9)季文子饯之(按:指韩穿),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成公八年》)(——制义:处理事务合乎道义。)

例(8)“焉”指代“于楚丘”,同时含有提示语气,提示读者:“也是在那里(楚丘)封卫的”。例(9)“私焉”就是对前文“季文子饯之”的注解,“焉”和“之”都同指“韩穿”,但是“焉”除了指代,还有提示语气:饯韩穿是因为季文子同韩穿有私。

比较例(5)~例(7)的指代词和例(8)、例(9)的兼词,可以看到它们明显的句法差异:兼词“焉”可以删除,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而指代词“焉”一般不能删除,或者删除后会影响语义的表达。如“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可以说成“诸侯城楚丘而封卫”;但是“虢叔死焉”不能说成“虢叔死”,“齐侯通焉”不能说成“齐侯通”。也就是说指代词“焉”比兼词“焉”的句法地位更重要。

“焉”还经常出现在对话体的反问句“何V焉”式中,如:

(10)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庄公十年》)

(11)(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隐公元年》)

(12)(郤伯)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成公二年》)

上面三例“何V焉”式都具有反问语气,但是这种反问语气来源于句式义,而不是“焉”的功能。“焉”字在上述反问句中,具有指代作用,如“又何间焉”就是“又何必跻身于肉食者呢”;同时“焉”又具有提示语气,暗示对方不应该这样说或这样做,这正是《马氏文通·卷九》所说的“案而不断”语气。

4.语气词17例。如:

(13)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隐公六年》)

(14)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成公十六年》)

(15)(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僖公二十三年》)

上三例“焉”字没有指代性,在句中表提示、确认语气。“必获胜焉”“则就木焉”中的“焉”不能译为“于此”。

根据语义的强度和指代性的强弱,《左传》“焉”字使用情况可以排列为:

主语(话题),句子焦点补语或宾语补语非句子成分(语用成分)

焉(指代词,句首句中)焉(指代词,句末)焉(兼词,句末)焉(语气词)

(38例,12.5%)(179例,59.1%)(69例,22.8%)(17例,5.6%)

从左至右,“焉”的指代性在逐渐减弱,句法地位逐渐下降;同时,提示语气和语用功能在逐渐增强,这正好构成一个语法化斜坡(cline):指代词→兼词(指代+语气)→语气词。

今文《尚书》中只有四例“焉”,都是指代词,而后《诗经》中的“焉”逐渐多起来,但是也主要为指代词。从上面我们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左传》(前八公)中的“焉”更多的也是作指代词,一部分处在指代词向语气词过渡的阶段,纯语气词的用例较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左传》的时代还是语气词“焉”的产生阶段,或者说语法创新阶段,故而兼词和语气词的比例较少。

(二)《左传》(前八公)与《史记》(《本纪》部分)“焉”字比较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传》以后的文献中兼词和语气词“焉”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为此我们统计了《史记》(《本纪》部分,下同)的“焉”,与《左传》(前八公)相比较。我们鉴定“焉”的语法功能时仍然采用的是上面四条标准。《史记》(《本纪》部分)的“焉”字共75例,具体分布如表2-2:

表2-2《史记》(《本纪》部分)“焉”字分布

比较《左传》和《史记》可以发现,“焉”纯指代词的数量在大幅减少,兼词的数量有很大提升,纯语气词的用例也有所增加。《史记》中“焉”的各类用法我们也举例如下:

1.指代词(7例):

(16)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周本纪》)(——节:时节,这里指春秋聘享之节。)

(17)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秦始皇本纪》)(——罘音浮。成山、之罘皆山名。)

例(16)的“焉”置于句末,例(17)的“焉”在句首,指代性都很强。试将例(16)与下例(18)比较:

(18)甘茂德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樗里子甘茂列传》)(——德:动词,感激、感恩戴德。)

2.兼词(50例):

(19)成王命周公诛之(按:指武庚),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殷本纪》)

(20)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孝武本纪》)(——杂铸银锡为白金)

兼词在句中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同时又兼有语气功能。如上面两例,“焉”既可以分别看作为指代词“于宋”“于天子苑”,也可以看作语气词而删除,不影响句意的完整性,因为在前面已经分别出现了“宋”和“天子苑”,读者根据语境,也不会误解。所以例(19)、例(20)中的“焉”更多地是表提示功能:“立微子于宋是为了续殷后”;“造白金是为了发瑞应”。兼词的句法地位从下面两例的对比看得更清楚:

(21)a.夫人卒,少翁以方术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孝武本纪》)

b.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外戚世家》)(——说:悦。)

c.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解:解释、解脱。)

(22)a.天始以宝鼎神筴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孝武本纪》)

b.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孝武本纪》)

将例(21)三句“望见焉”“望见”“望见之焉”作比较,可知“焉”的指代性并不强,c句“望见之焉”中的“焉”已经是纯粹的语气词了。例(22)也是如此。

3.语气词(16例):

(23)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五帝本纪》)

(2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高祖本纪》)

(25)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孝武本纪》)

(26)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孝武本纪》)

例(23)前面已有“之(到)中国”,故而其后的“焉”已经没有指代性了;例(24)“家沛”即“在沛地安家”,“焉”的指代性自然也无从谈起;例(25)既然已经说的是“祠上有光”,“焉”自然也无所指代;例(26)类似。

从《左传》到《史记》,“焉”的语气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从以下各组例子的比较也可以进一步看出:

(27)a.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传·宣公十三年》)(转引自何乐士1988b)

b.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史记·楚世家》)

(28)a.(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史记·晋世家》)

(29)a.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左传·成公十七年》)

b.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史记·晋世家》)

(30)a.赵孟曰:“……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左传·文公六年》)

b.赵盾曰:“……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可乎!”(《史记·晋世家》)

上面四例a、b两句的语境、事件、人物完全相同,但是《左传》和《史记》中“焉”字的使用却很不同,《左传》中用“焉”的,《史记》或不用,或用了其他语气词。四例的比较虽然不足以说明《左传》中这些“焉”字就是语气词,但是却表明“焉”字的指代性并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焉”字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语气功能越来越强,这正是《左传》中的“焉”到《史记》可以省略或者被其他语气词替代的原因。

汉代以后,语气词“焉”在全部“焉”中的比例就更高了,龙国富更是认为姚秦译经中“焉”语气词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25]。不同学者对“焉”字的分析可能由于标准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些兼词,有些学者会处理成指代词,有些学者会处理为语气词。但是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焉”字的语气功能越来越强,语气词“焉”在全部“焉”字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焉”语法化的动因及主观性

那么“焉”语法化为语气词的动因是什么呢?指代词“焉”常处于句末,主要作补语,少数作准宾语。根据语法化原理可以推测,这一句法位置很容易造成“焉”词义的虚化。问题是“焉”词义的虚化并不必然会使它发展为语气词。另外,“焉”的提示语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以前面所举“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为例,句中的“焉”是指代词,可译为“于制”,作“死”的补语。从句法上看,“焉”字是必有成分,不可省略;但是“焉”字所指代的地名“制”在前文已经出现,因而从语义上来看,“焉”字的指代义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整个句子有这样一种隐涵义:庄公认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况且虢叔死在那里,所以庄公不愿意给共叔段“制”这块封地。也就是说全句含有一种提示语气,告诉共叔段“制”这个地方很重要,但是这种提示意味不是通过语气词,而是通过句法结构“虢叔死焉”来强调。即“焉”字在句法上处于补语位置,在语用上提示:“虢叔都死在那里,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给你呢”。“焉”的这种提示作用是指代词“之”等所不具有的。比较下例a、b两句:

(31)a.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加燕好。(《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a句作“礼焉”,b句作“礼之”,句子的真值条件大致相同。但是细加品味,其间仍有区别。a句“礼焉”的“焉”其实是准宾语,或者说还是补语,与“夫子礼于贾季”(《左传·文公六年》)比较可知,而b句“礼之”的“之”是真宾语。另外,两句的语境也不同:a句是晋国重耳过郑国,郑文公不礼遇他,郑文公的下属叔詹劝郑文公。叔詹认为重耳一定会得到晋国,不礼遇他以后会有灾祸,同时认为晋国和郑国是同宗,礼遇同宗的子弟也是应该的,所以说“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句子提示郑文公注意交往礼节和将来祸福的意味很浓,用“焉”字正是起到了这种语用效果。b句是对普通事件的叙述,不带有提示语气,所以用“之”指代前面的“介葛卢”。又如:

同类推荐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 超级分析力训练

    超级分析力训练

    本书介绍分析力的培养方法,并且附有测试题,使人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力,使人提升素质,丰富自己生活。
  • 中国心绞痛

    中国心绞痛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以一个中国独立文化学者的良知及社会责任感所发表的随笔评论的集结。书中文章谈及文化、政策、教育、民风等诸多方面。其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更催人省思。
热门推荐
  • 蛋糕小姐

    蛋糕小姐

    2004年,国内的期刊行业正处于鼎盛时期,三个不同城市的年轻女孩——聂丛丛、席一一、沈佳宜怀揣青春梦想,会聚在一座二线城市,试图创办一本属于自己的时尚杂志。她们经历了创刊的艰难、资本的介入、创新派与保守派的尔虞我诈……迫于各种压力,一年后聂丛丛和席一一分别从杂志社离职,只有沈佳宜在那里从编辑做到了主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故事曲折紧凑,有年代感,能引起一代媒体人的共鸣。
  • 重生之万界称尊

    重生之万界称尊

    重生混沌历经百战终于成就至高无上。可是一切真的那么简单吗?洪荒真的是尽头吗,那洪荒的尽头又是什么呢,那无尽的轮回深处到底演绎着一个什么故事。
  • 岚郡主

    岚郡主

    【四国鼎立,强者为尊,没有怜悯,只剩征服。移魂前的她是男人的噩梦,重生后的她是天下的梦想。】她,权尊势重的苏王幼女,人尽皆知的草包废物。痴情善妒嚣张跋扈,有爹没娘臭名远扬,被宗室皇子携带小三当街悔婚,遭人围观死于非命!然,移魂重生的她再度睁眼,眉目如画,眉眼冷硬。三分轻狂,七分深藏。为防苏王护女造反,君主钦封“岚郡主”,赏赐荒城一座,人兽祸乱,孰料荒城因她崛起,一举覆灭千军万马,声震大陆,引无数英雄折腰……回返王城,杀机重重。他人机关算尽,难抵锋芒睿智。玄神之赛,四国俊才齐聚,漫天斗气,宗法瑰丽。一介废物,一场对决,一鸣惊人,一举打响遍场的愚者耳目。苏琚岚:“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本文是废柴大翻身,友情金贵,千金难买。呵呵,万千男儿皆绝色,情路坎坷,但心定如一。
  • 我还是觉得我有病

    我还是觉得我有病

    疑病,不敢碰触心理自我的脆弱,而总觉得身体自我有病,这一心理状态常常被忽视。本书具体分析了疑病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诊断和评估的标准,提出了疑病的心理防护与调试的方法。
  • 天命制符师

    天命制符师

    漫漫仙途,天命在我。这里有最爽的修炼,最真实的感情,最热血的战斗,收获最阳光的心情,绝不套路,请看一代符尊制霸这不一样的仙路。
  • 回首一路征程

    回首一路征程

    主要介绍自己从小时候到成长的过程,May不是成长带来的蜕变,是生命带给的礼物
  • 神之凝视

    神之凝视

    “合作授权”绝对完本,放心订阅。天道是公平的,当上天赋予你某样东西的时候,你必然就要失去某样东西!所以这个世界上多了一种人,一种跟天索要自己失去的哪一样东西,这种人被称为修道之人!少年,司徒鸣同样这群人中的一员,也许他是幸运的,也许他是不幸的,虽然他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不过,司徒鸣说了当我的第三只眼睛开启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要因我而变,我足下的天地都要因我而震颤,万物都要匍匐于我的脚下....
  • 陆先生的闪婚甜妻

    陆先生的闪婚甜妻

    苏墨随便从酒吧中拉了个男人去前男友的婚礼上砸场子,却不想拉到的竟然是前男友的叔叔。从婚礼上下来,苏墨揪着这位叔叔的衣角,“叔叔,你家缺婶婶吗?有名无实的那种。”叔叔看着她,思考了两秒,“缺。”次日看着手中的小红本本苏墨欲哭无泪,喝酒真能误终身啊!拿着本本苏墨凑到男人身边,“叔叔,这事,还能再商量一下吗?”男人系好领带看她一眼,“叫老公。”苏墨......包子在旁边对着男人竖起大拇指,“爸爸,三十多年了,你终于做了一件对的事。”{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包子出没,很宠,很萌,很闷骚。}有人问陆清泽,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什么?陆清泽看着不远处跟儿子玩耍的女人,眉眼温和。“丢了二十多年的宝贝,还能再找到,还有比这更幸运的吗?”
  • 搁浅

    搁浅

    我们八驿镇紧靠松花江,曾是北方驿道上的一个站馆。镇上很多人都是站人的后代,可许建来却不是,他家是后来从外地搬来的。离开八驿镇三里多地,有一座省属监狱,他老爸就在那儿上班,管后勤伙食一类,也穿警服,来回骑车子,从街上日日地驰过,那也是很抖精神的。监狱系统的人归省里统一调动,忽而这忽而那,自己说了不算,一纸调令,许老爸就来了。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许建来的妈妈就病故了。我们都记得当时出殡的场面,许建来手上撅着一根雪白而琐碎的灵头幡,哗哗啦啦地飘拂在劲飕的秋风里,走着很规范也很僵硬的步子,就像仪仗队里的新旗手。
  • 异界末世基地

    异界末世基地

    咸鱼杨帆降临异界,伴随而来的则是病毒爆发,以及,红警基地qq群297029177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