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700000008

第8章 世界的异化还是自我的异化——阿伦特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4)

三、个人的丧失

现代人总是喜欢张扬个性,个性(personality)这个词在现代被看作个人主义的、主体性的体现。但是,个性在此之前始终与人的德性相连,它不是仅与自我相关,而是德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在古希腊,个性是在城邦中呈现自己的神(daimon),每个人都有相伴自己一生的神,这就是人的个性。差异性与独特性都源自每个人带着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神,去除面具就不可能有个人。在古罗马,个性体现的是人文精神(humanitas),是那些受到自由教育的有德性的人所展现出的自由精神。那么,在现代社会,为什么愈强调个性,却更多的是没有个性的人?

个人的丧失是阿伦特对现代社会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判断。它是指个人的个性、德性的丧失。它是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的描述,即个人找不到在世界中的位置。个人(person)的丧失正是从现代发现自我(self)开始,由此造成个人与世界的日益疏离。在世界的丧失中,个人也丧失了,代替个人的是“大众”“消费者”和“生产者”。

(一)主体性与个人的丧失

个人的丧失首先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宗教和信仰的丧失。阿伦特认为,这并不是宗教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正如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所表明的,一种资本主义精神完全可以只关注自我,不关注世界。这正体现了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主体主义的兴起,而近代哲学思想实际上深受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阿伦特批评自然科学发现了“阿基米德支点”,从而认为我们可以脱离地球;伽利略运用望远镜观察世界,从而认为人可以在观察中发现世界的规律。这种思维被运用到人对世界的理解中,哲学中的普遍理性主义正是对自然科学精神的模仿。问题在于,在绝对和普遍中,自然界与人的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人渴望模仿自然的永恒,渴望通过改造自然来创造历史。现代人对“自我”的发现正是源于自然科学精神的感召。“笛卡尔正是将阿基米德支点转向人自身,这个支点就是人的内心,它能在自己设计的数学公式的框架中找到现实性与确定性。”[36]笛卡尔用“怀疑一切”的精神怀疑常识、习俗,一直怀疑到人的身体。这种怀疑如同伽利略的观察一样,将自我置于内省中,并在其中发现了理性的“自我”。“现代把共通感称作理性,它在内心和自我中展开,它只有当内心躲开所有现实和‘感性’,只留下自我时,才会产生。”[37]

阿伦特批评近代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是为了恢复被它们破坏的现象世界。她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现象世界,在其中存在就是现象。例如,我睁开眼睛看到事物,我听见声音,我移动身体,触摸到有形的物体。这些都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怀疑这些基本的现象,就根本无法判断。“我们总是先去‘看’,然后才去认识的。”[38]任何存在与现象的二分都会破坏现实世界。

理性主义的怀疑精神和宗教的信仰根本对立,当克尔恺郭尔把怀疑的精神引入到对宗教的解释中,信仰遭到致命地一击。而且,理性主义用沉思内省的世界代替了现象的世界。这样,不仅是理性主义,甚至是作为反理性主义的浪漫主义,都处在“自我世界”的传统中。

我们在前面讲到,卢梭开创的浪漫主义既不能在社会中、也不能在世界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卢梭的问题在于极端的主体性,在其中根本没有能够与外在世界和生活连接的桥梁。卢梭从世界退回到内心领域,强调个体性,导致了公共性的私化。卢梭用个体性抵御社会的“私人性”,但无论是个体性还是“私人性”都是社会的产物。这个内心领域中的“主体”,正是近代理性主义中沉思内省的“自我”。按照阿伦特的看法,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是社会崛起的产物,主体性导致了世界的丧失。在世界的丧失中,作为“自我”的个人失去其个性,成为拥有同样“天性”的“自我”。

但是,卢梭发现的内心世界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抵制社会的同质化的武器。尤其是在大众社会中,艺术家有可能是其中最后的个人。尼采晚期寄希望于艺术家,海德格尔晚期用诗化的方式写作,都是把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阿伦特显然并不是否认这种内心世界的重要,但她看到,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的模糊中,内心世界同样无法抵御社会的侵入。这种反社会的艺术同样是非政治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建立以人的复数性为基础的世界。在此意义上,阿伦特批评尼采的“超人”、海德格尔的“自我”超越了人的复数性的基础,这只会加剧世界的丧失。

(二)孤独、无思与个人的丧失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揭示出:共同体是令人信赖的共同生活。社会是孤独和陌生的生活,每个人在孤独中抵御他人的侵袭。[39]孤独是现代社会人的体验。阿伦特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大众社会,人的个性和复数性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被打破。在大众社会中,人的共同世界以及维系这个世界的各种组织结构都被瓦解。当个人在大众社会中失去了他的独特性,就成为完全孤独的个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动员大众的。极权主义正是利用了这些孤独的个人,并把他们组织起来。“作为极权统治的心理基础的忠诚,只能产生自完全孤立的个人,他们没有其他的社会联系,例如家庭、朋友、同志,或者只是熟人。忠诚使他们感到,只有当他属于一个运动,在政党中是一个成员,他在世界上才能有一个位置。”[40]

这种孤独(alone)与思想者的孤寂(solitude)不同,思想者在孤寂中,仍在与自我对话。但是孤独中的人失去了与自我的沟通。在孤独中确实只有一个人。孤独者不仅离开了其他人和世界,而且也离开了自我。在此情况下,自我与世界、思的能力和体验的能力都同时消失。极权主义之所以能够使“意识形态和恐怖”作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正是看到孤独的人是无力的,是无法共同行动的;孤独中的人是无思的,他们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无法与自我进行对话;孤独中的人缺少判断力,他们失去了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艾希曼的审判使阿伦特进一步看到这种危害。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判断由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所描述的“极端的恶”转变为“恶的平庸”,正是看到大众的思考和判断力的丧失。这样的大众更不可能有真正的行动,哪怕是恶行。这使我们想到了尼采所说的“末人”,现代人的平庸时代不仅没有伟大的善行,而且连作恶都是平庸的。

晚年的阿伦特致力于研究思考、意志、判断与世界的关系。她想表明,心灵的能力并非是孤独的。“密纳瓦的猫头鹰黄昏时的起飞也绝非完全无声。”[41]她想做的正是要打通思考与行动之间的断裂。这个问题也是政治伦理的问题,人们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才能够判断好坏与善恶。

第三节世界的异化还是自我的异化

如果说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阿伦特看到的是世界的丧失,那么在《人的条件》中,她则通过批判现代社会,提出世界丧失的更根本的原因所在——世界的异化。阿伦特指出:“现代的特点是世界的异化,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我的异化。”[42]阿伦特的世界异化的概念显然是针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提出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批判决不是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更不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抽取极权主义的因素,她是在批判整个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问题上批判马克思。以下我们将阿伦特世界异化的思想概括为四个问题:

第一,劳动代替制造。在阿伦特看来,马克思是劳动本体论的思想家。他继承了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并将其提高到“劳动创造了人”的高度。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劳动代替制造。制造是人按照目的-手段的方式,运用工具造出物品,物品的有用性与持续性体现了物性和世界性的存在。但是劳动体现的是产出性与消费性。马克思所说的物的生产和人的自身的生产,其共同特点在于生产出人类生存必需的物品,这些生产的物品又很快在市场上被消费,人的活动处在生产-交换-消费的循环中。在阿伦特看来,劳动是处在黑暗中无限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它在古代一直被看作私人领域的活动。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必然性,但在前现代从来没有思想家去赞美劳动,并把它作为人的本质行动。阿伦特彻底批判现代社会的劳动。物性的丧失就是在劳动中体现的,因为劳动过程的延续靠消费需要来保证,在被消费的产品中看不到物性,它很快被用尽、被废弃。消费品的短暂性与物性的稳定性相违背。所有事物的价值都是按照是否有用、能否被消费来衡量。但是在消费者社会,所有事物都难以逃脱被消费的命运,并最终像消费物一样被毁灭。这样,劳动的消费性使劳动不再是原来制造意义上对物性的贴近,而是使物性丧失,使人与世界越来越疏远。

第二,制造代替行动。阿伦特看到,劳动和制造在现代社会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由此替代了真正的实践——行动。制造活动是在过程中体现,有始端和终端,是手段-目的性的活动。现代人把行动放在历史过程中,用外在于人类世界的“绝对精神”作为支配行动的目的。霍布斯最早说出,近代的政治哲学是用各种手段制造出一个国家,制造出半人半兽的神——利维坦。马克思把行动理解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这种现代观念对行动的理解,是主体把客体对象化,从而实现主体对个体的支配与统治。由此,近代的政治理论是支配与统治的权力哲学——对物的支配、对人的支配与对世界的支配。

世界的异化,不仅仅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自我的异化和类的异化,而是行动的异化。当行动被等同于劳动和制造时,实际上是对行动的技术性的理解。行动的丧失,使人与世界的意义面临着危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性(存活意义上)被当作了最高的善,作为必需物品生产和消费的劳动被置于最高的位置,幸福被理解为生产和消费中的痛苦和快乐,一种只与自我相关的内心的感觉。人的存在性(体现人的自由)被置于边缘,行动、思考和判断,这些体现人的存在性的活动,在现代社会日益衰落。

第三,社会代替政治。在阿伦特看来,由于劳动和制造代替了行动,现代社会成为劳动者社会,这样以劳动和制造活动为主的社会中无法产生真正的政治。只有现代社会才会如此赞美劳动,赞美这种在古代被看作痛苦和耻辱的必需性活动。由此,在现代社会中,人既非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政治的动物”(zoon politikon),也不是中世纪意义上的“理性的动物”(animal rationale),而是“劳动的动物”(animal laborans)。[43]这样的社会与古代的政治精神完全相悖,因为其中没有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行动。社会完全被私人性所统治,从而吞噬了政治的公共性。

第四,“行动”代替“思考”。这里的引号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既缺乏真正的行动,也缺乏真正的思考。阿伦特说行动代替思考,指在科学和技术精神影响下的现代人对实用行动的崇拜。即“人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在他相信自己双手的创造性时才有可能”[44],在此情况下,所谓理论服从实践,意味着理论只有在劳动和制造的活动中才能被检验,理论本身的意义荡然无存。理论在现代社会始终面临成为意识形态的危机。另外,思考自身面临危机。在现代自然科学观察精神的影响下,思考成为可以脱离世界的纯粹内省的活动。思考追求的“客观真理”,成为与人的生活及其意义脱离的抽象思想。阿伦特所要探讨的是思考与行动是如何分离、又是如何被异化的。

同类推荐
  • 儒的气场

    儒的气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为中心,形成了一套自我修养的理论,帮助人们修炼好德行、具备仁爱之心,从而在“内外兼修”中成就完美的气场氛围、凝聚强大的气场能量,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以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技巧。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全新解读。全书围绕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展开,即反对神权及一切“旧社会的权力产物”,伸张自主权力,激励人们摆脱奴性,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焕发生命的璀璨光华。全书从总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体系,多方面系统介绍尼采的学说,客观点评其观点论断。它名为哲学,实则旁及方方面面,涉及不少学科和知识领域。它还将尼采的思想观点加以演绎,并且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掌故和逸闻,既反观历史,也针砭时弊。因此,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场等领域比较多,主要讲述有关游说、辩论、韬略的理论,另外,还讲述了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其中修炼自身、养精蓄锐部分,是全书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万界屠圣

    万界屠圣

    吾是谁、吾在干嘛丶吾在哪里,睁眼望去,这天地一片猩红,一具具残破的尸体撒满了大地,天空下起了血雨,亦或者说是这方天地对此人的恐惧、惧怕、而留下的泪水。吾不求其它,只求永恒以万界生灵祭吾之剑,以诸天圣人之血,证吾之道。吾是谁?吾是你的噩梦。吾的名字,尔等不配知道。
  • 羲河时代

    羲河时代

    荒兽大陆!虚古界四大陆中资源最贫困的大陆,死亡沙漠!荒兽大陆中人们最不愿意提及的地方,当从中走出了一位戴着泰坦项链的狼族少年时,那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邻班有帅哥:繁星似海

    曾经是“繁星的骄傲”的师情因为爱上同样是“繁星”里熠熠夺目的介海聪而开始隐藏自己的光芒,继而先后换上自虐症和自闭症。为了不让家人和朋友担心,她离开家并和以前“繁星”里的朋友断绝来往,一个人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偶然遇见了为了她来到这个学校的高中时邻班的帅哥——樊京,心怀愧疚的她不忍直接拒绝便偶尔与其来往,不久痴情于“繁星的骄傲”的韦盛便找上了门,为她离家出走多年的介海聪也有了下落......介天威变态的教子计划,情敌们的迫害,周毅的复仇,龙影的默默付出使她开始一点点地苏醒......
  • 像军队一样去落实

    像军队一样去落实

    培训员工高效落实能力的经典读本,打造优秀组织基业长青的通告法则。像军队学习,把落实的种子植入成员的血液。并转化到日常工作的行动中,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一个落实型的企业,它拥有的员工就是落实型的员工,它也就成了长久屹立于优秀企业之林的“常青树”。
  • 方嫣的眼

    方嫣的眼

    一个弱视女教师一座吞噬生命的13号病房一个像守护天使的男护士一个偷窥偷拍的变態狂一个虐恋到虐杀到此仇不报枉为人,孤独寂寞所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死局
  • 玄门报孝追荐仪

    玄门报孝追荐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蛮荒志异

    蛮荒志异

    这里有奇异的种族,吞云吐雾,控水御火;这里还有莫测的神通,摘星拿月,飞天遁地;这里同样有痴情的人,流传的事,我有无数世界,惟愿于君共入梦摘星拿月不是梦,腾云驾雾也能行
  • 璟爷霸宠:女王逆袭拽翻天

    璟爷霸宠:女王逆袭拽翻天

    【本文背景人物等纯属虚构】重生前,第一次遇见他,是在末世。他救了濒死的她,对她百般温柔,最后牺牲了自己助她出末世,得以重生。重生后,再一次遇见他,已经是十二年后。他像‘黑化’了似的,不仅性情大变,还失去所有的记忆。她决定,既然他不记得了,那么这次一定要远离他,不能再次害了他。可她越想远离,他越是凑上来。还总带着萌娃在她身旁晃悠,美名其曰是为了找回遗失的记忆……重来一世,早早就身居高位的她,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表面平和的世界实则并非如此,除了普通人外,还存在着少数‘异能者’……强大腹黑超护短女主vs冰冷如神谪纯情男主,外加一个腹黑可爱萌娃神助攻!注:男女主强强联合,后期会涉及星际等。
  • Yes!早教

    Yes!早教

    在这样的字面认知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散养”的教育理念。孩子刚刚进入早教由于环境不适应哭闹,家长就说他不喜欢,我们走了;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家长说小孩儿都这样,长大就好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家长说这个孩子不喜欢,老师教的太难啦!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是会放下一句“他高兴就好,他不喜欢就不要做,人家国外小孩儿都这样的,长大就好啦!”,却全然忘记了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基础上,自我带教技能的提升以及需要对孩子作出的最基本的引导。“轻松”不等于“没有作业”;“自由”不等于“放纵”;“开心”不等于“没有规范和引导”。
  • 文学艺术家(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文学艺术家(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