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7900000003

第3章 前言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仅关涉个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而且关涉社会的民主与进步。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成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工具。然而,全球高等教育入学规模的扩张——1970年大学注册人数为2800万,2005年达到1.5亿人——并没有有效缓解人们在获得教育机会时面临的歧视和不公正现象,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可能遇到更大的障碍。因此,如何确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各国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供给,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都在积极建构社会改革方案,以弥合人们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方面的鸿沟。但是,任何一项改革或社会方案的提出或实施,都必须立足于对本国国情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一种“最佳的做法”在一个国家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也同样会成功。一种社会改革方案只有对一个体系的性质进行反复的思考,才能在这个体系范围内发挥有效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把研究重点转向本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高校招生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出台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以此来透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机制,勾勒出不同时期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实然”角色。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现状的实证研究;其二,有关中国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实证研究对于我们发现和认识存在的问题不无裨益,但这些研究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研究,在揭示了“是什么”的问题后,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如此”的问题,研究者并没有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政策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而有关中国教育政策历史变迁的研究和分析,缺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教育政策整体性、连续性的发展路径及价值取向的梳理和分析。另外,研究者一般采取政治、经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等二分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或者把“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政策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政策相割裂,国外研究者多侧重从权力斗争的视角分析中国的政策变迁。事实上,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策略从来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互相包含共同的因素。历史是具有连续性的,“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连续而非断裂的关系,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因此,就存在着对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机制,背后的价值、理念,以及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机制中政府角色的历史变迁和实践逻辑进行重新认知和解释的必要。

本书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和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机制呈现出哪些基本特征。在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分配机制具有不同的特征,本书依据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按照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来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致对应1950—1957);第二个阶段,政治标准成为主导(大致对应1958—1976,不包括调整时期);第三个阶段,学术标准被重新确立并且逐步向多元化标准转变(大致对应1977年至今)。(2)探究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力图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来分析和比较“毛泽东时代”与“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以及高校招生政策背后的价值、理念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3)透过历史事件分析国家、高校、社会、个人之间的动态关系。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既体现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理念,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还体现着民主化进程中个体的权利诉求,存在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勾勒出不同时期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实然”角色。

基于这样的目的,在研究视角方面,本书更强调历史性的研究,强调真正关心一个具体的国家——在本书中就是指中国——这一意义上,政府在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实际的实践活动。遵循这一研究视角,本书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辅之于少量的访谈法开展研究。在文献整理方面,以近60年的《人民教育》《人民日报》文献资料为核心,结合不同时期领导人文集、各类回忆录、档案、统计年鉴等资料开展研究,尽可能比较详细地了解不同时期的背景、理念和制度设计,克服研究者“不在场”所产生的偏见和误读。

本书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为切入点,将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角色厘定为三类:作为标准制定者的政府角色;作为资助和补偿者的政府角色;作为供给者的政府角色。对不同阶段政府角色的认知基于以下逻辑:首先,阐释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必然体现为不同的制度设计。对高等教育使命和任务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认识不同时期分配标准选择的价值基础,而且有助于认识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其次,梳理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办学体制,包括高等院校的层次和类型结构。这关涉政府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后,对不同时期的分配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由此认识作为资助和补偿者的政府角色。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历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而非断裂的过程。在其发展历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要求而被赋予新的职能,从总体趋势而言,它从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经济,到目前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职能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一变迁过程,高等学校、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必然面临新的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也是各个主体利益不断厘清的过程。总体而言,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角色总体趋势是逐渐从控制走向协调。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由政府垄断供给、独家经营的局面逐步走向多元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分配标准多元化,资助主体多元化)。当然,这一过程伴随着踯躅与徘徊,矛盾与冲突。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政府的角色不断被调整和修正,每一次都面临着对权力的重新界定,对责任的重新划分。在面对现实和未来不确定的矛盾和冲突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调整和修正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同类推荐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一书分为两个部分,共收录陶行知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3篇。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教学合一》《生活教育之特质》《活的教育》《行是知之始》等;第二部分的文章是陶行知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回忆育才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教育宣言等方面的文章。
热门推荐
  • 捡到一座金靠山

    捡到一座金靠山

    前世季云菀救了座金靠山自己却不知道,把他当成了杂役使唤,后来过的是战战兢兢,生怕金靠山找她算账。重生后季云菀在见到金靠山的第一面,就是把他带回去当贵客供着,讨好的朝他笑,你以后可要报答我呀。再见面,金靠山竟然假装忘了她的救命之恩,半点想要报答的意思也没有。季云菀:呵,男人。金靠山那么多,我要换一座。祁承:……不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八八年

    重生八八年

    【新书:九零奋斗甜娇妻】今生重来,我打算做一个低调赚钱的小能手当个可爱村姑,听爸妈的话,娶一个男人当上门女婿让姐姐妹妹全都站起来,走在幸福的小康大道上干亲哥哥,青梅竹马,前世前夫,还有这位前世没见过的小哥喂喂,你们别捣乱我的姻缘,先去前面领号,再到后面排队去--又名《重生1988》又名《重生村姑》又名《我爱我家》这是一个从小被人骂白痴笨蛋的女孩,带着全家全村致富发家的故事
  • 无敌战魂

    无敌战魂

    本是人尽可欺的普通少年,备受歧视十数年,可,终有一日,他遇云化龙。手提破魔灭神剑,身燃无尽吞噬火,举手之间,吞噬天地。有无敌战魂,管他什么天才。有无敌神剑,管他什么神佛。从小小宗门崛起,诸天神佛避让,无尽仙帝颤抖!
  • 至尊小狂后:救驾100次

    至尊小狂后:救驾100次

    随便玩个角色扮演游戏就穿越了?!可为嘛人家都穿越成王妃、皇后啥的,她要穿越成一个暗卫,苦逼练功十三年,只为保护别人?呃……看在这个人超级帅的份儿上,她就忍了。“快来人啊,有刺客!”“天啊!刺客?快跑……咳,不,不是,属下这就去抓刺客!”“刺客来了,保护皇上!”“啊?又来?”“皇上被刺客刺伤了!”“我次奥,奶奶的,不知道皇上是我罩着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怪茶话会

    妖怪茶话会

    躺椅上,萧骁手半搭在额头上,双眼半睁半敛。上方枝桠纵横,挡住了过于明媚的阳光。白梅剔透,冷香清冽。一截素袖垂落而下。......院子另一边的梧桐树上有“啾啾”“嘤嘤”声偶而轻轻响起。间或还杂有“咯咯”的叫声,好似稚童的笑声,却无端透着几分诡异。......脸边的柔软触感让他笑了笑,迷迷糊糊间他想着:不知不觉中院子里已经这么热闹了。可以开茶话会了。
  • 与白羊座男的恋爱日常

    与白羊座男的恋爱日常

    莫:为什么别人家男朋友可以吃掉自己女朋友吃剩的东西?而你从来不?莫:你说话呀!你是不是嫌弃我!L君给了我一个白眼:你剩过吗!!em。。。。。错怪他了?
  • 动荡的日子

    动荡的日子

    范小青的短篇,严峻有中温情,沉重中有轻松,或者说,在严酷的生存状态的描写中,有浪漫的人文情怀。范小青以她风和日丽的韧性、风调雨顺的恬然,穿越着我们的日常、穿越着我们得以生存的时空和精神世界,静水深流、空山鸣响,这是范小青小说的智慧,更是范小青小说的力量所在。
  •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被千年蛊王夺去意识的习若瑶,成了江湖学院里的危险分子,人人喊打,却又神秘失踪。醒来时,她已经身在苗寨,四周被熊熊烈火包围。危急时刻,一个银发少年冲入刑场,将习若瑶救了下来。他自称独孤遥,对习若瑶非常温柔,却唤习若瑶作“晴儿”。他到底是谁?一场暴雨让苗寨陷入灭顶之灾,小金球背后的真相揭开,原来这一切都是大巫祝的阴谋,蛊王的复活不过是一场戏。终于摆脱了被追杀命运的习若瑶,回到江湖学院后,发现早已人心不再,老师们纷纷辞职,很多同学也转学到了普通学校,南谦泽重伤未愈,在实践课上又添新伤。江湖曾经的乐土,如今危机四伏。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 重生万界之旅

    重生万界之旅

    被追杀的杀手严风,在龙老的帮助下在异世界重铸肉身,并拥有了未知的系统,由此开启了万界的旅途。
  • 七剑下天山

    七剑下天山

    本书讲述了清朝初年,以凌未风为首的天山七剑和反清志士一起为推翻清廷暴政而多方奔走的故事。纳兰明慧与多铎江南杭州大婚前夕,杨云骢潜入将军府,期望明慧和他出走,但明慧不能负累家族,杨一气之下由她手中抢走女儿,在钱塘江畔遭遇仇家纽枯鲁,与纽枯鲁同归于尽,奄奄一息之时,遇见正要投江自尽的少年(梁穆郎)。少年看到云骢的痛苦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杨临终时将女儿托付给穆郎带上天山学艺。这是楔子。十六年后,“天山神芒”凌未风(即穆郎)得晦明禅师真传,名震江湖。他当年带上山的女婴易兰珠(宝珠,“易”是杨的右边,“兰”取自纳兰明慧,“珠”取自宝珠),学成天山剑法,立志杀多铎以报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