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8300000008

第8章 古与今(1)

古今之变,要研究的是社会历史的变迁。社会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规律,决定力量是什么。这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很难研究的。中国古人认为研究天人关系和研究古今之变都是最大的和最高的学问。对于社会的存在,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中国先圣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社会秩序要靠制度来维护。制订制度要根据人的性情。社会的发展,制度要不断改革,来适应新社会。因此制度的变化不是个人的意愿,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些内容非常丰富,以下只作简单介绍。中华民族是重视历史的民族,有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史学理论,是世界文化瑰宝。

1.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管子》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国颂》)管子就是管仲,是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相,齐桓公称霸,他出了大力。《管子》不是管子个人所著的书,而是战国时代齐国管子学派的论文汇编,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有些内容保存了管子的语言和思想,大部分的内容只是后学的新发展的思想。《管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到汉代已经很流行,流行以后就不会有新编的内容。因此,《管子》书的内容应该说在汉代就已确定。这一段话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大意是:凡是统治者,务必要按四时节令,做好粮食储备。国家富裕就可以吸引远方的人民来,土地开垦就可以留住人民。仓库粮食充实,百姓丰衣足食,他们就会重视礼节,知道荣辱,社会就会形成文明的风气。这是最早的关于物质基础决定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的明确说法。

推崇管子的孔子也认为管理人民要先物质后精神。《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古代的教化,包括政治说教、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美学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有他的合理性。一个人温饱没有解决,就没有心思接受教育。要稳定人心,也是要先解决生活基本条件。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根本理解。

孟子也认为,人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这个恒产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就是土地。为了保证每个人有土地,就必须由统治者对土地进行划分管理。孟子说,实行仁政,就必须从划分土地开始。土地分多少呢?孟子倡导井田制:九百亩地按井字分为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围八块各一百亩为私田分给八家人耕种。这一百亩地可以养活八口之家,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有了生活保证,人民就不想移到别处去。如果生活没有保障,有饿死的可能,为了生存,他们就会逃荒出走,迁移到别处去。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生活有了保证,人民都富裕了,怎么办?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生活富裕了,如果不进行教育,那么,人将失去人性,变成像禽兽那样。孟子所讲的教化的内容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例如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同上)儒家所提倡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例如君臣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但是,有时候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呢?韩非提出一个著名的见解:因为天生万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韩非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馀,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丈夫就是男子。男人不耕地,草木的果实足够人们食用;妇女不织布,禽兽的皮毛足够做衣服穿。不必劳动,天生的物品足够供养。那时人民少而财富有馀,所以人民不争。不实行厚赏重罚,人民自然很安定。现在不同了,一个人有五个孩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死,已经有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富少,劳动强度大,供养还不充足,所以人民争。虽然加大赏罚的力度,也不能避免动乱。由于人口增长快速,自然物供不应求,就产生竞争、动乱。这一理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相似之处。韩非子认为人民的争与不争,是由人民生活的贫富决定的。他还认为,人际关系也跟物质条件有关。例如,粮食少时,自己的弟弟都不让多吃;粮食多时,不太亲近的客人也一定要热情招待。不是“疏骨肉爱过客”,而是粮食多少不一样。古代让天子的位子,不是道德高尚,而是那时的天子只是特别劳累,没有什么享受。后来的天子位尊权大,操生杀之权,掌赏罚之柄,锦衣玉食,声色犬马,极尽人类所有欲望,享受天下所有美好的事物。因为利大,后来的人都极尽武力,穷尽智慧,来争夺天子的位子。韩非认为这不是道德高低的问题,而是当天子的利益多少决定的。因此,“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惩罚宽严只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对于治乱问题也提出类似的看法。他说世界混乱是指盗贼众多,人民造反,战争连年。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由谷食乏绝,不能忍饥寒。”由于很多人忍受不了饥寒交迫,才起来参加战乱。为什么会出现饥荒?王充认为是由于天气不好,产生水旱之灾,粮食歉收。粮食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治乱。这些说法也认为物质条件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有重大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说: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1]应该说,在马克思以前,中国古人已经有了先吃穿而后才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的活动的思想。古代概括为“民以食为天”。天就是最大最重要的意思。用马克思的话表达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已经有了一点萌芽。

2.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都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但不一定都在进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就是古代的制度;因,就是继承;损益,就是减少和增加,就是修改。殷朝继承夏朝的制度,作了修改,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殷朝的制度,也作了修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过了百世,要修改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这就肯定了社会制度必须不断改革。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朝因为借鉴了前两代的制度,所以更加文明。他认为周朝的制度最好。说周朝制度最好,是肯定夏殷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发展进步的。周以后的制度应该比周朝更进步。但是,他还经常讲到尧舜,表示非常赞赏。难道那时候还会比春秋时代更文明?那不是倒退了吗?尧舜是远古时代,他已经很不清楚了,这只是他虚拟的理想社会。是为了批判现实而虚拟的。他也讲应该恢复周朝的制度,是否周初以后的几百年中倒退了呢?春秋时代天下大乱,一是礼崩乐坏,制度乱了;另外各诸侯国经常战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不是每天都在前进,经常有后退的情况。不了解这种情况,以为每天都在前进,那是极幼稚的想法。孔子赞扬古代,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示,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方式。如果认为他批评现实就是复古倒退的观点,这是严重的误解。

韩非在《五蠹》中详细叙述了人类发展史:上古之世,人类少,禽兽多,人民斗不过禽兽虫蛇。这时有圣人出来,创造了在树上搭巢的办法,来躲避禽兽虫蛇。人民很高兴,就拥护他当王,这就是“有巢氏”。人民吃了鲜鱼与蚌蛤之类的水产品,腥臊气味伤害肠胃,引起多种疾病。这时有圣人出来,创造了钻燧取火,用火除去腥臊气味。人民很高兴,就拥护他当王,这就是“燧人氏”。以后又有许多圣人不断地克服困难,创造各种文明,使人类的生产更加先进,生活不断提高,精神更加文明,社会也因此逐渐进步。西汉政治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也讲了历代圣人不断发明创造,使社会不断进步、完善。东汉哲学家王充有更为详细、具体的论述。他将汉代与过去最文明的周朝进行比较。周朝的地方才五千里,而汉朝的地方有几万里;周朝时还是戎狄的地区,汉朝将这些地区的人民变成文明的良民,同时从宾客变成同胞,有了美丽的服装,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政治方面,周武王诛杀殷纣王时还相当残忍,殷纣王自杀后,周武王还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旌旗上示众,而罪行比殷纣王更严重的秦二世和王莽,汉朝统治者对待他们都没有这一类残忍的做法。汉朝统治者对于有谋反嫌疑的人也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受灾的人民采取从丰收地区调拨粮食进行赈济办法,雪中送炭,使灾民顺利渡过难关。王充认为这些政绩是三皇五帝都难做到的,从综合情况进行全面比较,周朝也不如汉朝。这也是明确的社会进步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秦代的郡县制比周代的封建制有了很大的进步。儒家赞扬周朝,批评秦朝,都是非常强烈的。柳宗元能够从理论与历史事实上论证秦制好于周制,也是有相当的勇气。

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来实现,改革需要有改革家。改革家对于历史与现实都有深入的了解,并有改革社会的信心、决心。但是,由于改革开始总是违背世俗群众的意愿,又必然损害既得者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当然会受到他们的反抗和迫害。多数改革家在上下夹攻中,下场都比较悲惨。但是,他们的勇气与献身精神令人钦佩,强烈地鼓舞着后人。

商鞅是战国前期的改革家,秦国相。他提出变法的理论:“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高明人的行为,总是要受到世俗的批评;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被普通的人认为是倨傲的人。愚蠢的人对于明显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智慧的人对于没有发生的事就已经预见到。不能与人民商量事业的开创,可以与人民共享成功的快乐。讨论最高道德的人不跟世俗一致,要建立大功的人不跟群众一起谋划。所以,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富强,不一定要效法传统的做法;如果可以使人民得到利益,不一定要遵循习惯的礼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夏、商、周三代实行不同的制度,都一样成为天子;春秋时代的五霸实施不同的法律,都一样称霸一时。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受到制约;贤人改革制度,不肖的人受到拘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治理社会不只是一种道,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因此,商汤和周武王不遵循古代的制度,都一样当了天子;夏桀和殷纣王不变革制度,都一样灭亡。因此可以推出,改革古制,无可厚非;遵循旧礼,不算高明。这是有代表性的法家改革理论,司马迁精选这些内容,也是很有见地的。历史事实是,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再经过六世的不懈努力,最终由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以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到登上九五之尊,一统天下,充分说明改革所带来的效益,也说明改革家的事业成功以及对于社会的贡献。改革既要改变世俗的观念,又要摧毁贯彻变法的障碍,没有爱民之心与献身精神,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以2016年第七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与会论文为基础汇编而成。书中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为主题,按照各篇文章所论的侧重点,分为五个板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梦研究”“‘四个全面’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反映了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展现了当时的学术研究进展。
  •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本书主要通过讲述《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将其中的奇妙哲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读者。全书分十篇,从不同的方面讲述天地、讲述人生,给读者一个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对于尼采,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停留在“形而上学家”的认识上。当然,这个“形而上学家”是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别的“新形而上学家”,或者是一个“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就尼采早期提出“审美形而上学”命题以及中晚期提出的“权力意志”等学说而言,这种认识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仅止于此,我们就会忽略尼采思想、特别是其晚期思想的高度复杂性,忽视尼采在其写作生涯最后两年中彻底反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谱系学,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异质性的体现。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热门推荐
  • 妖尾之数码召唤

    妖尾之数码召唤

    史上第一个因噎死而穿越的倒霉孩子。这里是妖尾的世界?那我为什么能够召唤数码兽啊?完全不是一个流派好吗!嘛,谁管那么多,去吧,亚古兽,究极进化!
  • 故乡故事

    故乡故事

    从大足县城往东,坐1个小时的汽车,就到了回龙镇。回龙镇,镇域北面与铜梁县小林乡接壤,到铜梁县城约30公里。1989年我曾带我的学生去过,参观了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烈士的纪念馆。耸立在纪念馆前的烈士纪念碑高15米,碑顶是烈士5米高的青铜像,碑名由朱总司令题写。西面紧邻保顶镇和智凤镇。宝顶镇的宝顶山是闻名世界的大足石刻主要所在地,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千手观音造像。我不知道智凤镇有什么,只知道它是大足石刻创始人赵智凤大师的故乡。南面与金山镇相邻。
  •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中国年轻人和日本年轻人是性格反差很大的两个文化群体,本书围绕爱情与婚姻、职业与梦想、情绪与自我展开讲述,是作者近藤大介先生在日本成长、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中国年轻人与日本年轻人的区别。分析了日本人没有梦想、家庭教育失败、工作方式僵化、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日本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在对比中日两国年轻人的一些迥异的同时,点出了属于两国的优劣之势,让我们更加了解青春,也通过一个异国人的眼睛参透自己应如何度过青春。
  • 绿牡丹

    绿牡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神凰后

    医神凰后

    (新书《医品帝仙》已发,男女双强)【本书原名:医神凰后:傲娇妖帝,宠上瘾!】隐忍八年,浴火重生!曾经将军府废柴傻女五小姐竟然美得冒泡,强得要命!医毒双绝,是世人尊崇的医神!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剔骨抽筋的原则,想要安分度日。然,总有一个妖孽美男不让她称心如意,带着两个腹黑萌宝上门讨债!“偷了本王的东西,就想逃走?还不快滚过来还债!”慕华臣不动声色。美男妥协:“得!本王滚过去!但要罚余生让我陪你走!”【群号:921547910】
  •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

    本书简要介绍了血型心理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在家庭生活中的特点一一作了阐述。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并可据此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哈佛经营管理学(上)

    哈佛经营管理学(上)

    哈佛商学院在近百年的辉煌历史中,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他们已成为世界工商界的巨头和中坚,为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哈佛的经营管理学成了人们追踪的热门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政经界名人、商界弄潮儿纷纷前往哈佛进修深造。以期从中了解工商管理的真谛,深刻理解哈佛经营奇迹的不解之谜。本书不但生动地描述了哈佛商学院鲜为人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介绍了哈佛经营的特殊精神和管理的特殊方法,向人们展示了哈佛经营管理这一不朽的精神食粮。
  • 霸汉(9)

    霸汉(9)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酿就天下大乱。汉室武皇刘正七次蹄踏皇城,以无可匹敌的武力屠尽王莽的各道势力,但其仍不是宿命之帝,心灰意冷终让复国大业由天而定。无赖少年林渺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他巧造声势,妙借诸雄之力,更以无人能敌的勇猛与战无不胜的军事天赋,带领一群忠心不二的部下征战天下,慑服群雄。历经千战终独霸大汉江山,成一代无敌皇者。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 天机2

    天机2

    善良的人啊!当你身处绝境,你是否还是原来的你?小方、司机、屠男三人骤然离奇死亡!神秘女孩小枝究竟从何而来?沉睡之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继《天机》第一季《沉睡之城》上市60天狂销20万册后,第二季将带领你继续探险之旅,一步步揭开南明城的神秘面纱。罗刹之国不会沉寂,它将是天机故事最后的关键!所有的毛骨悚然、所有的荡气回肠……尽在《天机》第二季 “罗刹之国”如果你爱蔡骏,你一定要看《天机》,因为《天机》是他一生无法逾越的高度!如果你爱悬疑,你一定要看《天机》,因为《天机》是中国悬疑里程碑!
  • 王者之魔戒

    王者之魔戒

    第一次,两个人没能向对方说出自己的心声,也许也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