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9600000002

第2章 导论:论人的“本性”[1](1)

解脱“抽象人性论”走向“具体人性观”

人类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能量,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灾难,以致人类的自身生存都陷入了危难。人真是一种怪物。人的本性究竟如何,人在世上的生存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应当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方式?自从人类意识到自己与他物应当有所区别,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本性的探索,其中历经了神话意识阶段、哲学认识阶段、科学认识阶段,迄今关于“人”的说法已有不下千百种之多,可以说把人看成什么的都有。我们能否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人和人的性已经了解得很多、很透彻,已经无须再为此去耗费精力,关于人的认识也不可能翻出什么新的花样了呢?我认为并非如此,事情或许正好相反。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同人和人的本性的历史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人性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之前,人们不可能把握到它的真实的和真正的本性。20世纪以前,人们的思想主要限于对人性的抽象化理解,流行“抽象人性论”的观点,应该说这在那时是完全不可避免的现象。自培根提出“人是人自己的上帝”命题以来,人性已有相当程度的表演,近二百年来人类历史又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人对人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当前现代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迅猛进展,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诸多新的关系,包括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热战冷战之后人际之间新形式的争斗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人性得到相当充分的暴露和展现。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在今天通过反省自我、透视自我,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去重新理解自我,达到比前人更接近于人作为人的真正本性的认识,也就是克服抽象人性观点、对人性形成具体的看法,是具备了更充分条件的。也就是本着这样的看法,下面我综合近年所思,提出对人性的一个总体理解。

一、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

认识“人”的关键,在我看来,主要不在于把人看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对人认识的方法论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完全不同于人以外的其他存在。人虽来自于物,却已超越一切物之上,不能再把人归结为物;人是生命存在,人作为人又超越了生命局限,也不能再把人看成简单的物种生命。人有物性,又有超物性,人是生命存在,又具超生命本质。“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人的这一本性就表明,人已跨越了自然的物种规定,人作为人的本性应该说是属于人的“自为本性”。

我们通常说,人有肉体,又有灵魂,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结合成的。人的这种特异性质,人们从直观和体验就能够了解,这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中已有所表露。肉体,属于物质本性,它连通着自然世界;灵魂,属于精神本性,它连通着超自然世界。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本性怎么能够结为一体,人怎么可能同时来自两个世界?人们从体验和直观能够了解的问题,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当着人们要用“理性”去理解时,反而成了困惑人们的最大难题。在理性看来,人作为统一的本质,两种相异的本性是绝对不可能结合于一体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自哲学产生以后,关于人、人的本性,不论有过多少种不同说法,归结起来,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不外这两种基本看法:或者把人“物化”,归结为物质本性,如“人是‘机器’”的观点;或者把人“神化”,归结为精神本质,如“人是‘纯粹理性’”的观点。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又在实际上彼此补充,双方难以达到统一,谁也驳不倒对方。这就是对人的抽象化观点,所谓“抽象化”,也就是把双重本性割裂开来,只承认单一本性的观点。

物化观点,神化观点,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思维方式却是一个,它们都把人性看做单一不变的本性。“或这,或那;或是,或否”,追求单一、前定、不变本性的这种思维,正是属于“物种本性”的规定。人类最先达到的是物性认识,由此形成了形式逻辑的“非此即彼”原则,人们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按照物种规定去理解人性,这就是历史上对人性总是陷于抽象化理解,难以跳出“抽象人性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根源。物种的规定用来说明物的本性可以,用到人的身上就不灵了。人作为“超物之物,超生命之生命”,本性恰好属于“是这,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断变异之中的本性。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要全面地和具体地把握人和人的本性,首先就要破除这种前定论、预成论、单极论、不变论的“物种观点”,然后才能按照人的方式,贯彻人的观点,把物性和超物性统一起来。

二、物性与超物性交接的“关节点”——必须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

人不是突然蹦出来的,人来自于自然,是从非人生成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性,超然于物性之上。这就是说,人与物,本性上既相连通,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既相连通而又本质不同,这里体现的实质就是对物的超越性。这个“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既不能割断人性与物性,更不能把二者混同。我们理解人性的主要难点和关键也就在于此。

要理解人的超越本质,就必须找出能够联结而又区别二者本性的那个关节点。这个关节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生命”,我们必须从生命入手,才能解开人性特质之谜。然而在以往,人们却很少从这方面去考虑。如果分析人性“抽象化”的观点,人们为什么不是把人物化,就要把人神化,总是陷入两极观点、难以统一?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无法通过“生命”关口而造成的。在传统观念看来,生命只有一种,即生物学的生命,世上除了生命就是无生命,此外不再有别的。按照这样的观念,要说人是生命存在,人与动物就属同类,不会有本性区别,这就是人的物化观点,如近代法国哲学家所主张的;如果认为人与动物在本性上根本不同,那就必须从人的本性中排除生命,把人看成另类,由此便会走向神化、理性化观点,如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主张。可以说,对“生命”的重新理解,是进入人性特质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隘。

其实,应当说,传统的生命观之所以局限于生物学观点,正是由于不理解人和人性才造成论人的“本性”的,如果把人的生命特质估计在内,对生命就会有一种新的看法。我认为,突破传统狭隘的生物学生命观,这既是理解人性的需要,对发展生命科学也是必要的。

那么,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究竟有什么不同,人究竟改变了生命的什么?人所改变的,首先就是生命的生存活动方式。[2]如果说动物是依附性-适应型的生存方式,一切都要依靠大自然来安排、提供;那么,在人这里则变成了自为性-创造型的生存方式,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劳动生产提供的。这就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初始分野。

生存方式的变化,对生命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生存方式的改变,就意味着生命从大自然的绝对主宰中获得了解放,它不再完全依附于自然控制的生存环境;而这也就表明,生命的本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使生命从完全被支配的地位获得了某种自主的本性。

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生命已经不同于动物生命,它属于自主性生命。动物是完全受生命本能(物种规定)支配的,动物属于它的生命,与它的生命直接同一,二者是一回事;人则不同,人作为人已超越了生命本能,成为自我生命的主宰者。[3]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两重化了自身,在本能生命之上又形成了支配生命的生命。生命的自我分化,从本能生命发展为自主生命,这就是人性“超越”于物性、人优越于动物的基础和本源,人作为人的一切特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三、人之为人的特异本性所在——人已非单一生命,应当把人看做“双重生命”的存在

基于上述,我们就应当得出结论:人的生命已经不是单维性的,而是双重化、多维性的生命。人既有与动物相同的生命,这是物种规定的本能生命;又有人自己创生的自为生命,这属于人的自主生命。前者如果叫做“种生命”(有形生命:肉体生命、本能生命),后者就可以称作人的“类生命”(无形生命:文化生命、社会生命、智慧生命)。

人的两重性生命表明,人与动物不同,人要成为人必须经历两次生成。种生命属于个体化的肉体生命,它来自父母的生命;类生命是由人类生命活动积淀而成的超个体性的类化本性,它蕴含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人从父母获得肉体生命,这只是具备了做人的基础,必须通过教育、学习,从社会文化系统吸纳人类已经形成的人性本质,还要把这种本性融化于肉体生命,然后才能生成个体自我的自主生命。人是由两种基因构成的——物种(自然)基因和文化(人性)基因,这是形成人性的两个遗传系统。

人的双重生命还表明,人不是生来具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要由人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猫作为单维生命,生下来就是猫,它不需要讲求“做猫之道”。人就不同了,人必须讲求“做人之道”,只有在“教化”中才能成就为人。在这点上,应当说东方文化有自己的优长,我们是属于注重人性教化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上面说的只是一般道理,具体化到现实的个人,情况要复杂得多。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能获得的文化-人性基因是各不相同的,个人对这种基因的运用和发挥也各有不同。这样,体现在个体身上的人的类性本质便有了差别性,由此形成的是各人不同的“人格生命”。也就是说,人人虽然都是“人”,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的。

这里明显表现出人性与物性的区别。“物性”(即物种本性)作为前定本质与生命结为一体,属于普遍存在于动物个体身上的共同性。同种的动物本性都相同,动物只有个体差别,没有个性的不同(猫有白猫、黑猫的不同,没有猫性之别)。人的类性本质便不同了,它只能以个性化的形式体现在人的个体身上。人的个性化生命既是继承传统而来,又属于个人创造性活动的成果。人的本性因此就是内含个性差异的一种“类本性”,而非通常(抽象人性观点)了解的那种抽象的普遍性。

按照这种理解,人的个体与动物个体也有了性质的不同,人的个体并非仅仅消极地承受类本性,个体在发挥人性、乃至生成人性中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每个人只要致力于自我个性的自由创造,这同时也就是对人类本性的贡献,人的类本性就是通过这种个性创造,在历史上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从而发展出今天的人类文明来。

由此看来,“人性”,依照通常的本性观念,应当说属于一种特异的本性。因为在它里面,(1)既含有物性,又具有超物性,既包含低于人的“非人成分”,又具有高于人的“超人成分”;(2)从类本性说,它既存在于个体生命之内,又超越于个体生命之外,既表现为个体生命的统一性,又表现为多样化的差别性;(3)对个体来说,人性既属前定的本质,它又永远处在生成之中,它是过去的存在,又体现着未来的规定;如此等等。人性就是这样的奇特,这种奇特表明了人性是复杂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动的,我们决不能再以通常的“本性”观念(实质-是物种的规定观点)去看待它。

四、从双重生命观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按其本质与“人的生存世界”是内在一体性的关系

类生命与种生命,二者的性质不同,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同。

从生物学的意义看,“生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如动物,它们奔波一生只有两件大事:(1)填饱肚皮,保持生命;(2)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两件事做完,动物的生存任务就算完成。在动物的生命链中,相互之间不是你来吃我,就是我去吃你,吃来吃去,还只是为了保持生命。这就是动物生命的本性。动物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维持这个“生命”自身的循环。

类生命的性质与此不同。物种生命具有自我封闭性,人的类生命恰好相反,它的本性是开放的。“类”的含义在这里就意味着突破种的规定,超越种的局限,与生命之外的存在达到了相互沟通。从这一意义可以说,人创造出类生命,也就是为原来生命自我封闭的循环圈打开了一个通向更广大世界的通道、缺口,使生命世界与无生命世界能够连通一体。关于这点,我们从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不同性质中会看得很清楚。

同类推荐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三杯茶

    三杯茶

    “《三杯茶》是一本堪供借镜反躬自省的好书,我们能为我们的孩子做什么?我们能送给我们的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吗?我相信读了《三杯茶》,会让我们深思谦卑反省,“顽廉懦立”。是的,波斯俗谚:天空越暗的时候,你越能看到星辰。只要我们肯择善固执,“莫忘初衷,善爱善爱。《三杯茶》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三杯茶》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三杯茶》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 疯狂谈判

    疯狂谈判

    谈判是实力的较量还是心理的较量?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或许两者都是。但是,一场成功的谈判有一个起码的条件是: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心理素质,赢得一场竞争性的谈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实力均衡的条件下,越是重要的谈判就越侧重于心理的交锋——我们生活和工作中80%的谈判都依赖于心理的战术,而不是实力。看看这样的情况:你因为害怕对方退出谈判,而接受了一个比预期利益小得多的条件。你因为对方足够强硬,而放弃你自己理应坚持的目标。你可能因为对方捉摸不定的态度,而变得惴惴不安,匆忙中接受了对方的要价。……心理的交锋是一场高雅的艺术,如果你置身在竞争性的谈判中,你必须让自己足够坚定,足够强硬,足够“疯狂”。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人生如谷

    人生如谷

    本书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艺评论家、诗评家李国文的散文精选集,书中收录了李国文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内容广泛,涵盖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游历各地的见闻与感受,对人生的理解与体悟,以及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独到的针砭评说。其散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 浮躁

    浮躁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不可浮躁,如果一个企业浮躁,往往会导致无节制地扩展或盲目发展,最终会没落;如果一个人浮躁,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终会失去自我。
  • 常态紊乱

    常态紊乱

    如果有一天所谓的末世只是你眼中的末世,你会坚持到底还是索性装作看不见?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大多数人认知上的“异常状态”,你还会觉得自己正常吗?当世界脱离控制,当认知产生障碍……看不见的隔断才是所有悲哀的根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冰魄时空

    冰魄时空

    最强法王冰魄,出生阿达拉大陆,创立最强佣兵团,给大家诠释一个不一样的冰魄。
  • 万劫重生

    万劫重生

    身负异宝,死而重生,这是他第二次重生!到底命运给他做了怎样的安排?没有显赫的身份,也没有超凡的天赋,重生依旧凡人一个!不甘前世的平庸,不忿后世的恩仇,让他必须愤而崛起,与这世间英才一争高低!
  • 高血压调养食谱与饮食禁忌

    高血压调养食谱与饮食禁忌

    如何更好地利用饮食控制血压?《美食天下(第1辑):高血压调养食谱与饮食禁忌》由专家推荐16种降压食物和近百道黄金降压食谱,高质量食疗配合药物治疗,降压不再愁!选择健康食物,辅助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了解饮食禁忌,远离血压升高的因素。
  • 天岸升禅师语录

    天岸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