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9600000003

第3章 导论:论人的“本性”(2)

一切物的存在,相互之间都要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无生命物如此,生命物如此,人亦如此。无生命物的交换,属于随机性的相互作用关系。生命物的交换开始有了指向性,它依赖生命的“自主能量”通过交换可以达到自我生长、自我增殖,这是生命物优于无生命物之处。到人这里更进了一步,人除了自主能量、指向性之外,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之外更多了一个“本质交换”关系。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必须先进行具有自觉目的性的本质交换,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的交换。本质交换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通过人与对象本质的相互交换,人性被“对象化”,对象亦被“人性化”,二者达到了内在本质的融合。这就是人改造物、同时也改造自我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真正本性。就人的肉体而言,人的力量原本很小,与动物相比应当说是很微弱的。然而转过来人却能够制服动物,甚至敢于同自然力量抗衡,人的这个强大力量从何而来?说穿了,它不是来自别处,正是取自于自然。人所运用的“力”,都是通过类生命与对象进行本质交换,利用这种方式转化而来的自然力。人是以自然力对抗自然力的。今日的科技文明就清楚地表明了这点。

从这里我们就应当得出结论:人与人的生存世界,并非外在关系,而是一体性的内在关系;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人的生命组成,即类生命的有机部分。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从人身上去掉这个部分,人还怎么能够具有人的力量、乃至于成为“人”!从这一意义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包含有深刻的道理的,虽然在那时他们并不理解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

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能够把自然力转化为“为我所用之力”,人是怎样实现对物的改造的?——从这里我们会更加体认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人对物的“改造”,通常我们把它说成“创造”。这确是人的创造,因为许多产品都是原本不存在的,创造就意味着从无到有。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的这种所谓“创造”,体现的不过是大自然“生化万物”的本性。我们只能按照自然本性,对不同物种进行彼此沟通、重新配置,释放依靠它们自身难以发挥的固有潜在能量。这里通过人力完成的,从本质来说只是一种“自然作业”,它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是什么依靠纯粹理性凭空的创造。在这种创造活动中,人的作用当然是巨大的,这个作用首先就在于,人通过人的类本性即“人道”,与大自然的“天道”融合为一了,然后才能做到看来是按照人的意志、实际实现的是天道对物的重新塑造。

这里表现的关系,我们从人的观点(实质是立足于“本能生命”的观点),往往把它叫做“物为我所用”;如果转换视角,从更广大的视野去看(即立足于“类生命”的观点),人所实现的不过是大自然的“天职”,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反过来说,这也是“人为自然所用”,它不过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现了大自然本有的意愿。

由此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生命不过是大自然“宇宙生命”(即“天道”)的赋有意识的形态,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能够使自然的生态秩序从自发逐渐提高到自觉,这应该就是人的生存价值。人必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宇宙大生命,从生命的有限进入永恒生命,这才会“活”得有意义,不辜负人作为人来到世上生活一场。

从这种观点来看,今天出现的生态、环境、能源种种危机,就思想观念而言,主要就是由于“抽象人性”观点依照“二分法”,仅仅立足本能生命,把人(主体)与物(客体)看做完全外在的对立关系,缺乏“类生命-天道”内在本质统一观念的出发点。这样一来,人作为“老大”就可以尽情放肆地去掠夺、占有自然物,因而造成了人的生存问题。这是人性的片面性发挥,它表明人还没有真正进入“人”的境界,缺乏人的自觉观念。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应当主要从全面发展人性、提高人性自觉,特别是必须把人的基点从主要立足于本能生命转移到类生命,而不是依靠限制人性去求得解决。

五、从双重生命观点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本性与生命本性一样也具有“群”和“类”的双重本性

人是从动物演化来的,人身上始终摆脱不掉动物习性。但人作为人的本性已与动物不同,在人的发展中许多习性终究要转化为超物性。这在人的“群本性”日益提高为“类本性”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人属于社会性动物,人必须与他人结为一体才能生存,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单独生存。“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也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里的“社会共同体”实际体现的是两种性质,一种是个体生命的直接集合体,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就是一个整体性的“大生命”;另一种是生命个体彼此实现本质交换的存在形式,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体现的是个体生命的类本性。很明显,这两种性质是不同的,前者属于“群”的关系,后者体现的是“类”的关系。

人的生命有种生命和类生命,与此相适应地,社会当然也必然同时具有群性和类性两种性质。正如人作为人必须从种生命提高到类生命一样,在人类初期,社会的聚合主要是体现的种群性质(当然其中也含有类的成分),只有在人性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社会才能从种群本质逐渐转化为类性本质。从群性走向类性,也就是由动物性向人性的进化和提升,这个转化是必然的,但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今天仍然处在这一转化的过程,当前社会发生的许多问题,都同社会发育得尚不完善、仍然保留有种群的大量习性有关。

“群”属于生物学意义的物种本性,“类”是人之为人特有的自为本性。区别并认清“群”与“类”的不同本性,尽快走出种群关系的局限、发展社会的类本质关系,在今天,对于提高人性意识,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极其必要甚至非常迫切的。

群性和类性,从抽象的意义说,都有聚合、融合的性质。不同的是,群属于生命个体的直接聚合、外在性融合,类是个体生命的非直接性融通,属于内在本质的统一。生命个体的直接融合必然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只有同一时间相关地域的个体才能融为一体结成为群,这样结成的群体必然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与此不同,生命本质的非直接性融通就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它可以通过经济交流、文化传递沟通历史的和异域的生命本性,由此方式形成的只是类的统一体,不是独立的实体。这是二者的根本性质区别。

从这个区别我们就可以看到,“群”按其本性就是一种矛盾,它的聚合,同时就是分割,此地的结为一群,必然排斥彼地的另一群,在这一意义上“结群”也就同时意味着“分伙”。更重要的一点是,当个体生命结合为群之后,个体就失去了生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变成群体生命的一个残缺肢体,比如蜂群中各司专职的工蜂、护卫蜂、蜂王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种群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与其他种群(生命体)之间就必然发生生存性的竞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本来属于同种的蚂蚁却会打群架,而且打起来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根本原因,这就叫做动物种的“生存竞争”。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人类,我们经历过的历史何尝不是类于此!我们最初的“社会”,论其实质主要是“群性”的生命共同体,同一地域、同一血缘的个体生命集合成一个“大生命”,彼此生死攸关,命运与共,群(集体)的利益(等于生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是群体的附属物。后来随着群内的分伙和竞争形成了国家,国家的产生进一步强化了群的界限;并且还使群走向“人格化”,国王、皇帝作为本群的人格代表垄断了一切权力,子民则像蚂蚁一样被束缚在各自分工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生存性的利益需要,人群与人群之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争战、互相屠杀,从根本性质上说,这与蚂蚁打群架有什么分别?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加上了“文明”因素,方法更高明,手段更残忍。这就是人类过去的历史,其实应当说,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过去的历史,就在当前,我们还在承受动物种群习性带给人类的苦果。

人作为人的本性属于“类”,类也需要个体生命联合。它与群的根本区别是,这里的每一个体都是完整的生命体,类性社会是在个体生命独立基础上的联合,这种联合不但不损伤个体生命,相反,联合正是为了通过个体生命本质的相互交流,使各自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人的“本性”到了发展,发挥出他们生命中的内在创造潜能,人的类本性才能得到丰富,社会也才能进步。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亦即“人”的社会,必须以类为基点,它不是生命“共同体”,而是“生命”的联合体。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未来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在生存性利益上已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当然不可能完全消除群的关系,人作为不同个体相互之间也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更多的是属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的差别,不再具有你死我活的性质。

人是逐渐成长的,社会也要逐渐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是“群体本位”,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到近代逐渐转向“个体本位”。这个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为发展类本性开拓更广大的空间,为走向自觉的“类本位”创造必要的条件。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地域、国家、民族的严格界限已被突破,全球逐渐连成一体,人们之间开始了广泛的交往和交流。只是在这时,人的类本性才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人类从原始共同体经历过社会“国家化”的演化,现在正面临国家“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如果说前者强化了群的性质,那么现在正好要反过来消解这个种群性质。

我们当然也要看到,人是有惰性的,长期养成的种群本性不可能一下子根除。今天的人类仍然分成不同团伙,相互之间还在争斗不息。造成环境危机的所谓人对自然的掠夺,实质上不过是团伙之间的利益争夺;至今贫富两极仍在继续分化,人与人之间难以平等相待,这也与团伙的区分有关。尽管如此,这已成为不得人心之事,乐于此道者不过是一小部分人,人类的绝大多数对此是深恶痛绝、同声相斥的。我们绝不能为眼前的状况所迷惑,必须清醒地认清人及其社会的本性,看到今天的世界已经大不同前了,人在变,人心在变,人性在变,人际关系也在变。到达未来世界的时间也许会很长,但已经伸手可触,我们应当有坚定的信心。今天我们从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已经能够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未来前景。

我的结论是,长时期以来,“人性论”因其抽象性质,可谓声名狼藉,人们对待人文社会现象久已不作人性方面的分析,仅作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场分析,这种分析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丢掉了人性分析,对人文现象而言就等于失去了本根,因为人的一切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一切现象都是建基于人的本性、表现着人的本性。我们应该抛弃的是“抽象人性论”,不是“人性论”。抽象人性论之“抽象”,主要在于解决不了物性与超物性的统一性问题,使人和人性的认识陷入极端片面的观点。在我们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我认为,我们就应当理直气壮地恢复“人性论”,恢复人性论的分析方法。

[1]此文是我的导师高清海先生于2002年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1期转载。关于人性、哲学与人性的关系是先生生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以此文作为导言来寄托弟子对先生的怀念与哀思。斯人已去,弟子会谨记先生的嘱托,沿着先生的足迹,刻苦努力,继续先生未竟的哲学事业。

[2]关于这点,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人与动物对生命的不同关系,马克思也曾作过非常精辟的分析,详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卷)

    本书由吴晓明主编,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专业人员研讨使用。它广泛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广告人员、公关人员及娱乐圈,对于培养分析技巧,提高对伦理学的认识,颇有助益。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就像我们的对手一样,单从一方面去看待他,无疑会把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有提升的动力。本书就像位智者,谆谆告诉我们,口无遮拦,无异于在危机四伏的社会横冲直撞,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能让你少走弯路。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热门推荐
  • 90后我们的青春

    90后我们的青春

    我们孕育在时代的转角处,突如其来的接受着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的改变,繁华的都市喧嚣了你我本该寂静的童年,那青春洋溢的时光总是漫步在校园,我们不知不觉开始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混社会,玩游戏,谈恋爱……那些肆意的青春,就这样在背后留下。
  •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本书是四川省环保系统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后的成果汇编。全书就四川省污染源普查的经过和结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总报告(国家发令、地方筹组、全面铺开、详细经过、主要结论,等等)、技术报告、各类污染源普查分报告(放射性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废气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危废医废,等等),全方位立体地如实反映了四川全省各地区各行业各类污染源的存在现状,对四川省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为以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污染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全省乃至于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开展。
  • 天机悟道

    天机悟道

    张振宇自小研习易经,以卜卦算命为生。一日机缘突至,张振宇得练气士之法,自此踏上修炼之道。奇遇不断。先得先天灵宝,后得祖巫传承,空间神通纵横宇宙。盘古授过艺伏羲讲过道。断天机、测未来,仙神各界来去自如。各种奇异的生物,各种未知的文明,盘古世界之外尚有大道世界,无尽的世界之中,张振宇探索无上大道,见天地奇观,最终之道,道在何方,是否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
  • 宫婢

    宫婢

    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卑微的奴才。两个身份有着云泥之别的人在一起,当云被泥吸引住之时,却是一场浩劫。她只是一个身份卑微、毫不起眼的宫婢。她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地活着,却依旧不慎掉进了黑暗的深渊!为了讨她欢心,他给予了她莫大的恩宠,那是让后宫所有女人都嫉妒的独宠。然而这个女人却不识好歹的要逃离他---不---他不允许--他的爱就像越收越紧的铁镣,让她百般的痛苦,也让她几乎窒息。他甚至将她领至战场,当她将心交付给他之时……为了保住腹中的孩儿,她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被他救回时,她已经伤痕累累---
  • 圆明园总管世家

    圆明园总管世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光蔓延

    金光蔓延

    姚金女十六岁那年,忽然感觉吕城镇静谧的空气里多了一种震颤。这种震颤是从镇北那边传来的,沉沉的带着固定节奏的金属碾轧声,由远而近或者由近而远,穿过平素静谧温和的土层,再通过土壤,传导给墙壁、窗户、门框、床铺、桌椅。沉厚的碾轧声虽被分解零散成微微的颤栗,但乡村的风酥雨柔明显被注入了一种刚硬的元素。奇怪的是,金女问周围的人,都说没感觉到。“哪有什么颤动啊?你又神经兮兮瞎想了吧。”姐姐金朵摇了摇头,继续拿着抹布做她的事去了。金女又去问了母亲和弟弟,他们都说没感觉到。真是怪了。
  •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合常规的飞翔

    不合常规的飞翔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四川文学(2016年第2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2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