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9700000015

第15章 “价值主体”:“主体性”不可消解的维度(5)

在历史和现实中,人的被抽象化和片面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最为典型的形式。一是人的被“神化”;二是人的被“物化”。

人的被“神化”就是把人的生命存在中的超越性和应然性向度绝对化,把人归结为脱离现实生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超越的理想性存在。如前所述,人的生命是由自然性和超越性、现实性与应然性等多重矛盾关系构成的全面、丰富的张力结构,分裂和瓦解这种多重矛盾关系的张力结构,把超越性和应然性这一极孤立地抽象出来,把它视为人的生命的全部,人因此成为单向化的“神化”幽灵。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理解所表现的正是这种鲜明的把人“神化”的取向。海德格尔指出,传统形而上学一直把“超感性”的理念世界视为人所应当生活其中的真实世界,并因此否定现实的感性世界,“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世界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现实的世界。尘世的世界是红尘苦海,不同于彼岸世界的永恒极乐的天国”[36]。马克思曾批判黑格尔把人的生命表现过程“看成神灵的过程,然而是人的神灵的过程——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的过程”[37],认为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38]。两人虽然批判的对象和立足点不同,但都共同地指向传统形而上学把人“神化”的倾向。很清楚,人被“神化”的后果就是人生命存在中感性的、现实性的一极被彻底否定,全面、丰富的人的生命存在被瓦解与分裂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幽灵。

人的“物化”与人的“神化”相反,它完全抽离了人的生命存在中超越性、理想性的一极,把人归结为纯粹自然性的、物质化的存在。马克思曾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对此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道:“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39]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再次表达同样的思想:“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40]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41]物对人的统治,使人的生命退化为片面而贫乏的存在,人“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42],物的统治如同吞噬一切的黑洞,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异己的、敌对的以“物化”为本质的关系,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把人无限丰富的肉体和精神需要化约为对物的动物般的占有机能。很显然,人的这种存在状况,必然意味着他“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3],而这也必然意味着人的尊严的丧失。

人的“神化”和人的“物化”表面上相互对立,但实质上内在相通,二者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人全面、丰富的生命存在的分裂和瓦解。人的“神化”把人虚化为远离人间的幽灵,人的“物化”把人降低为欲望的“禽兽”。在中国和人类的历史上,这二者都曾以种种变化的形式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自我理解,而其结果无一例外的是人的尊严被亵渎、人的幸福被贬损。这些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只有把人当成全面、丰富的从而“活生生”的存在,他才是真正的现实的“价值主体”,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2]同上书,第103页。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18页。

[4]同上书,第23页。

[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页。

[6]同上书,第34-35页。

[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3页。

[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5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16]对此两个领域及其关系的详细讨论,参见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第四、第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8]同上书,第252页。

[19][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6页。

[20]同上书,第110页。

[2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95页。

[2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7页。

[23]参见[美]博格:《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7页。

[24]同上书,第39页。

[2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1页。

[26][美]博格:《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2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29]同上书,第308页。

[30]同上书,第32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32]同上书,第273页。

[33]同上书,第274页。

[34]同上书,第274页。

[35]同上书,第303页。

[36]《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70-771页。

[37]同上书,第175-176页。

[38]同上书,第16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43]同上书,第270页。

三、“主体性”观念的价值内涵与中国语境

(一)“主体性”观念与价值规范基础的重建

明确了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中“价值主体的优先性”原则,为理解“主体性”原则在中国当代哲学语境中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与坚实的思想出发点。“主体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其影响还从哲学辐射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一时成为整个中国人文学术界最为炙手可热的理论话语。但“主体性”观念及其与此相关的许多深层次的重要理论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入反思与探究。随着不断翻新的新思潮、新概念和新学术人物的引进与更新,这些重大理论问题逐渐被耽搁并被繁复的话语所覆盖。剥除繁复话语的覆盖,面向问题本身,对“主体性”观念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和省察,将仍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主体性”观念的凸显,究竟蕴含着什么根本性的理论诉求?

对此问题,人们更多从哲学“内部”的一般理论层面进行回答。最常见的理解模式是把“主体性”原则与“认识论”转向联系在一起,认为“主体性”原则的意义首要地体现在它推动中国当代哲学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长期以来,非反思的、直观的“自然本体论”哲学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以一种独断的方式断言世界的存在,没有自觉到所谓“存在”实际上是处于与思维关系中的存在,离开与思维主体的关联,离开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自觉反思,对“存在”的断言将是无效的。因此,“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和奠定,意味着哲学反思层次的一次重大跃迁,意味着哲学从“前现代”提升到“现代”的水平。一言以蔽之,从传统哲学“客观主义”取向的本体论向以主观能动性为根据的认识论的转向,是“主体性”原则深层的理论意蕴和在哲学史上最为重大的理论贡献。与这种理解内在相关,“主体性”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思想原则,按照这种观点,以传统哲学教科书机械的“物质本体论”为中心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在“物质”一统天下的世界图景中,人的“主体性”被还原为无人身的“物质”,这种“唯物主义”只能从“客体”的方面、以直观的方式理解事物,而不能从主观的方面理解事物、现实和世界。要克服这种“旧唯物主义”,就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1]。在此意义上,“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

不可否定,这种哲学学科体制之内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在更深入的层次上阐明“主体性”原则所具有的思想底蕴,就不能完全局限于哲学学科体系内部。只有反思这一原则中蕴含的时代内涵,我们才能切实阐明“主体性”原则的丰富意蕴。

在我们看来,“主体性”原则中包含着比哲学体系内部的观念变革更为宏大的抱负和目标,它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表达着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体现着一种重建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基础的冲动和欲求,或者说,它包含着对社会历史方位的基本判断和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批判性省视,并以此为前提为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确立价值坐标和价值规范基础的努力。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原则,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它的重大使命在于以思想的方式把握时代,而“对黑格尔而言,这个时代即是现代。黑格尔深信,不依赖现代的哲学概念,就根本无法得到哲学自身的概念”[2]。这即是说,哲学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时代的把握。而在黑格尔看来,现时代的本质特征,最核心的就是“主体性”原则。黑格尔说道:“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而言,这种“主体性的自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个人(个体)主义: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第二,批判的权力: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应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第三,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愿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第四,唯心主义哲学自身,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3]

同类推荐
  •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通过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 人生十修

    人生十修

    本书中,星云大师鼎立推荐了佛家的十修偈语,大师就普通大众所关心的财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课题展开的的真理和智慧。书中,作者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地引领读者亲炙大师真诚与慈悲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注,而透过本书精辟而又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给现代人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更深层的省思。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挺经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热门推荐
  • 邪君宠妻:嫡女风华

    邪君宠妻:嫡女风华

    慕九歌初见雪临卿时只觉得这是她见过最美的男子,那双和她极其相似的眸子,以及断了的腿,这便是慕九歌对雪临卿的初印象。雪临卿初见慕九歌时只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淡漠的女子,这便是雪临卿对慕九歌的初印象。
  •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知识百科(第一册)

    生活知识百科(第一册)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知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家庭生活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为更完善、更及时地向人们介绍生活知识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需要。本书针对家庭生活知识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科学的指导,是专门介绍家庭生活知识的百科式的工具书。其对于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其他图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豪宠天外妻:影后驾到

    豪宠天外妻:影后驾到

    天羽国最后一位皇室大公主,一身戎装利箭穿心从城楼跌下,再睁眼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京城席梦思大床上醒来。拧眉看着会说话演戏的扁盒子,会飞能跑的铁鸟铁盒子,更有露胳膊露大腿“伤风败俗”的俊男美女,乔乔深吸一口气表示一定要淡定。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母后曰——身为大公主,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胸襟和气魄!可是,眼前这个长得酷似她那个身娇体弱的短命状元郎未婚夫又端坐轮椅不良于行的男人该怎么处置?!上大学,古文古乐顺手拈来;治顽疾,中医针灸不在话下;拍电影,鲜衣怒马、杀伐果断、温婉贤良,千变女郎手到擒来!什么?总有小婊砸觊觎驸马花钱买凶害本宫?哼哼,左手拳右手枪,保全哪条腿自己想!这是一个古代公主在二十一世纪由新手村一路打怪刷BOSS升级到国际影后、上流社会第一夫人的励志故事;也是一个国际杀手首领一着不慎坠崖失忆最终沦为守着爱情盼着开花的小女人的堕落史!
  • 异界召唤之千古群雄

    异界召唤之千古群雄

    这里有西楚霸王‘项羽’。这里有绝代杀神‘白起’。这里有千古奇人‘鬼谷子’。这里有西府赵王‘李元霸’。这里有盖世猛将‘吕布’。……这是一个开挂的故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人呢?快进来扶扶朕(疯狂暗示加入书架),朕要拿传国玉玺,给读者老爷们砸核桃!什么?不吃核桃?没关系,拿朕的金箍棒来。给读者老爷们先剔剔牙,再随朕前往天庭吃鸡!……书友交流群573134668
  • 憩园词话

    憩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2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2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2短篇小说卷》选取1992年优秀的短篇小说近20余篇,包铁凝、莫言、余华、迟子建、苏童、陈忠实、王蒙刘震云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二十余位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短篇小说创作的极高水平。
  • 羽宙之主

    羽宙之主

    偶获阴阳珠,内蕴空间,竟然能将储物袋带进去,是洞天还是世界?不管怎么样,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空间问题了。颠倒阴阳大法,又称葵花真经,欲炼此功,必先自宫,古仙慈航道人修炼的功法。世间竟然还有如此邪门功法,血魔经在其面前,都只能算是正道功法了。
  • 杀人的玩具

    杀人的玩具

    国回铁横滨线相模原站的后面就是YED——美陆军相模综合补给厂,那是因为把军用车辆运到越南,而造成社会问题的基地。10月1日晚上8点钟左右,在距离YED不远的芒草町—角发生火灾。由于连续很久的放晴,天干物燥,火势一发即迅速蔓延,火场是一栋平房住宅,很快就付之一炬。发现起火大约5分钟后,相模原市消防车就赶到现场展开灭火工作,但当晚吹着强烈的东风,简直束手无策。消防队员只好以阻止火势蔓延太快为重点,后来在火场发现一具尸体。
  • 作为决定地位

    作为决定地位

    “要想有地位,先得有作为”,是一切组织和机构的员工必须遵奉的工作信条。这《作为决定地位》浓缩了我们这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的最迫切呼唤,寄托着各级各类组织和机构的领导者们的最强烈心声!书中首先尖锐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作为决定地位”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书的主体部分,就工作中“如何才能大有作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全书的主旨在于:呼唤各行各业的员工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奋发卓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一番大作为,铸造光辉灿煌的职业生涯,开辟广阔似海的人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