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一流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师德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里的践行,关系到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思想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思想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师德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有着直接联系,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师德建设首先是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大学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德建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立师德、铸师魂,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实践为例。北师大近年来实施了立德铸魂计划,弘扬校训精神,注重将理论武装与师德养成相结合,坚定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通过组织专家宣讲团、理论研讨、主题征文、实践活动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大力弘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开展校训精神大讨论,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融入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形成了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局面。通过此类宣传教育,广大教师不断深化对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认同,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职责与使命。
加强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要确保师德建设有实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制度在规范教师行为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诸多环节之中,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只有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把教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确保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合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紧紧抓住师德建设管理体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师德建设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具体操作上,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列为教师的第一规范,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坚持每年由学生对师德师风进行评价。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成效卓著。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的观点,即学术知识中融合着对正义和美德的理解。做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做到文以载道,将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成为知行统一的典范。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注入真诚的爱,在此基础上精心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也要民主、公平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意识。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近年来,全国高校涌现出一批师德典型,他们的学识魅力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其所蕴含的“奉献”、“红烛”精神,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也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和推出师德典型,开展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等评选活动。在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广大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蔚然成风。
助力专业发展、关心教师成长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高校工作规律和教师需求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第一位的,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师德水平的高与低,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上。师德建设应该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成为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教育的绩效责任被强化,一些学校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现了偏差,教师职务评聘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还未根本调整过来。只有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关心教师的成长发展,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依托和载体。
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为此开展了许多新探索:实施青年教师引航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业务指导和生活扶持;设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科研启动经费,为新入校教师提供资助;创新载体,持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搭建平台,选派教师出国研修,提升业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已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师德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品格,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精神追求。师德所倡导的是教职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传承和养成源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同时,教师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最直接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教师的品格最能体现大学精神,又能影响大学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宽容精神,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赖的人文氛围,才能让广大教师一心一意育英才,安安静静做学问,形成有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以教职工为本,将管理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努力形成尊师重教、服务教师的良好风尚。一是弘扬师德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学校历来重视以道授人,以德育人,强调教师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努力造就堪称人师的教育家。二是重视教师节,组织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教师风采”大型展览,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流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刘川生,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4月13日
增强社会责任感 放飞青春梦想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中国梦”打牢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强。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大变革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利益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先进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成长成才,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和谐、国家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强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
坚持立德树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坚持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鼓励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认知规律,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科学设置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程体系,把责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是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行为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中难以体会和感受到责任的分量。要使责任感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要创新体制机制,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制度化。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及监督体系,建立社会实践档案。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综合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整合资源,深入实施“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一千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一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决策咨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培育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完善制度建设,在责任文化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责任感的培育根本在于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推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推进社会环境育人,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和信用体系,促进责任意识发展和责任精神形成。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媒介素养,增强公共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把责任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和日常思想教育之中,开展“追寻中国梦·共筑师大魂”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在榜样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厚重的责任担当,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汇集起了实现“中国梦”的涓涓细流。
作者:刘川生,原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3日第5版
坚持以人为本 扎实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我校现有青年教师1087人,占教师总数的61%,他们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教育引导,在业务上扶持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扎实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理论教育,坚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
理论教育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