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2400000007

第7章 杜威早期教育思想(2)

那么心理学教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指出,“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乃是,对学生心灵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培养”。[5]在杜威看来,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在单个人的思想中发生的,乃是通过自由、自主地与他人的交往而得到确立的。而且,这种有关自我意识的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才能进行。因此,允许学生开放性地阅读,扩大对新事物、新材料的认识,乃是中学心理学教学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杜威批评说,当时的中学教学在这个方面是很糟糕的。他说,在教学方面,教师已经习惯于向学生布置记忆性的作业,习惯于将自己所理解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宣讲给学生们,却不愿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杜威指出,在这方面,科学的方法,乃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对这种方法可能引起的误解,杜威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有关自我的知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将无所作为,也不意味着他不再进行积极的教学,它仅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依靠他自己去再生产和认识那些教学内容。

2.中学德育的改造

杜威很早便开展了对伦理学的研究,但对中学德育所面临的问题的探讨直到1893年才正式涉及。

杜威批评中学伦理学教学高度的形式化,主张伦理学的中心应该是人的生活本身。他反对将学科视为拜物,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本身,反对贬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价值,而让学生成为学科知识的奴隶。“在教室中进行道德教育已经过时了;学校错误地将伦理学教学等同于向学生们灌输伦理规范;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使学生不断认识到在校学习乃是生活的过程;……道德教学不应是对行为规范的灌输,而应是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6]

在杜威看来,伦理学乃是对活动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的陈述。正确的伦理学教学,不应是让学生学习那些生硬死板的行为准则;而应教导学生研究这些方式,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在他们的交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中将彼此联系在一起。通过客观的事实(facts)而不是臆想出来的东西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杜威举例说,教师问一个学生,当看到一个人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他们如何决定做什么才能帮助他缓解这种痛苦。在这里,不是在问学生要做什么,而是要他们思考他们应该如何决定做什么。这就是需要思考帮助的方法的问题,这里不是考虑是否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活的问题。同时要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以人类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将它们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不会压抑学生的真正个性和品德成长。教师要时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实际的情境和交往中,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识放在人类交往活动之中,也只有这样的伦理学教学才具有实际的价值。

在1894年的《道德训练中的困惑》一文中,杜威重又提出中学的道德教育问题。他指出,当前道德训练中的困惑实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鸿沟。第二,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前者乃是理论研究者之间的问题,后者则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理论研究者中,一派是直觉主义者,他们强调履行义务乃是由于其是义务的缘故;另一派是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行动者的真正道德化乃是对其行为后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而在杜威看来,“无论在何处,我们最大的需要就是使我们的理论服从于实践的检验,服从于实验的修正,同时,也使我们的实践具有科学性——使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能够达到最理性的观念的具体体现。”[7]

在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方面,杜威反对抽象地谈论道德教育或仅仅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授道德知识。实际上,道德判断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性。在杜威看来,一切道德都是社会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发展的。他坚持认为,最好的和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有当学校具有社会的环境,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灵活而不拘泥形式的关系时,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成长。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要成为典型的社会生活的胚胎,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因素。

杜威同时指出,道德教育可以分为社会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社会性,指的是德育目的和内容方面;心理性,指的是德育的方法和精神方面。从心理学上看,人的天赋本能和冲动是人的行为的源泉。冲动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素材和起点。尽管每个人天赋存在着差别,但是他们的冲动以及对做事的愿望仍然有共同的特征,道德教育的问题就是发现这些天赋本能和冲动蕴藏着什么,然后提供刺激和控制条件把它们组织到一定的行为方式中去。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来,而不是统一起来,这是造成当前道德训练的困惑的根本原因。

杜威在这一时期的关于中等教育的论述,其中有这样三点值得我们的注意:第一,这一时期,杜威对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论述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二,杜威特别强调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训练。这种对“自我意识”的发掘,为后来“生长”概念的提出准备了基础。第三,反对二元论的态度坚决。对理论与实践、自我与社会、社会性与心理性等的二元论主张提出批评,主张二者的统一,强调二者的共生性与不可分割性。

应该说,在密歇根大学时期,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还是浅层次上的。一方面,对大学和中学的课程、教学的思考直接源于其哲学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还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组织的,尚未对何谓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和教材教法的本质等根本问题做出解答。不过,在这一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独立性已初见端倪,这表现为以下三个“一”:第一,一个“信念”,即个体与社会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哲学(包括教育学)不应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制造对立而应为二者在事实上的和谐和统一而努力。第二,一个“方法”,即在教育研究方法上倾向于从事实和现实经验出发,对现代科学及其方法持有积极态度。第三,一个“统一”,即始终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主张在理论与实践、自我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统一。我们发现,这三个“一”贯穿其思想发展的始终。

注释

[1].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85

[2].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3,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50

[3].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3,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54

[4].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5,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278

[5].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p.85-

[6].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4,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54

[7].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4,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118

同类推荐
  •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如何建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本书分为理解新闻传播学、作为志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角度建立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通过学术对话验证了某些学术想象;第二部分围绕全面实现新闻教育的综台性、学木性和人文性展开探讨,既有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台理性的深思,也有对教学改革、读书与研究方法的分享。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热门推荐
  • 战友老姜和夏天

    战友老姜和夏天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若你安好

    若你安好

    盛夏的暑气虽然到傍晚仍未消散,可肖可还是出门了。她没有拿包,只带了家里的钥匙,钥匙只有一个,黑色的,拴在一个精致的明晃晃的钢制钥匙圈上,钥匙圈上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再挂个照片钥匙扣什么的带在身上,不是不想挂,是想带的那个人以前不适合这样张扬地出现,现在呢,已经没有这样一个合适的人了。她右手食指晃着这个孤零零的钥匙,看似轻松地出门,从十一楼往下走,走楼梯,不走电梯,这是她的习惯。锻炼身体,又保持身材,鱼和熊掌兼得。她是个拎得清的女人,事事都会在心里盘算一番的。怎么对自己有益,她明白。
  • 一缕霞光

    一缕霞光

    《一缕霞光》是作者伟子的一本散文随笔集,共收录了近些年来新创作的作品近九十篇。或记事、或写人、或写景的散文构成,作者以细腻的心触摸人生,并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感情真挚。
  • 剧作三种

    剧作三种

    乡间诊所。一张方桌,上面摆放几瓶类似酒精、碘酒、药剂的物品。两边各摆一个长条木凳。六七位候诊的病人或站或坐,有男有女,有老有小,乡下人打扮,穿着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破烂。安东·契诃夫医生正弯腰给躺椅上的马车夫看喉咙。契诃夫(一手轻扶患者的头部,一手将压舌板伸进病人张开的嘴里)说“啊——啊——啊啊”……马车夫(发出一串怪声)咿——咿——哎一鸣——呀……契诃夫(身子向后退了两步,用手在鼻子前扇动)您到底喝了多少酒,我的主啊?难道您一大清早就喝酒?马车夫(一手捂着腮帮子,从椅子站了起来)我亲爱的契诃夫医生,谁规定早晨不能喝酒,难道喝酒还要挑个良辰吉日?
  • 商女谋妃

    商女谋妃

    他,是生来的王者,丰神俊朗,文武出众,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心创造着属于他的王朝;她,一介商人之女,却不想入了太后贵眼,一纸婚书,却不过是代人接旨。犹记那日惠风和畅,她与他桃林偶遇。不过一念之间,竟不知那场注定的错过究竟错乱了谁的人生......
  • 快穿之逆光行者

    快穿之逆光行者

    背对着光明,一步一步的踏入黑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深信!
  •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掌心女皇

    掌心女皇

    ~新文《大唐第一女相》已发,请大家多多支持~奶爸黎玄穿越到古代,意外邂逅古代版的拇指姑娘,从此之后,他就开始了惊(tong)心(bing)动(kuai)魄(le)的生活。黎玄:以后你有心上人了,一定要先带来给我看,我觉得满意了,你们才能在一起。萧苓微:那万一你一辈子都不满意我的心上人,咋办?黎玄:那你就做个单身贵族吧。萧苓微:......当她真的决定做个单身贵族时,某男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女皇,求您立个皇夫吧。
  • 跌停板

    跌停板

    赵小雅端着茶杯小口地啜着咖啡,眼睛空洞地望着坐在对面的贾丽,贾丽正在眉飞色舞地叙述她老公如何爱她,如何疼她。可惜赵小雅一句都没听进去,头脑里还是昨晚与舒世年争吵的镜头:舒世年说,几子上大学不能报科大的志愿,合肥那个城市没有春秋只有冬夏,科大是全国性分配,将来回不了深圳怎么办?赵小雅坚持儿子应该报科大,儿子基础那么好,思维敏捷、缜密,是个搞科学的好材料,再说天下做父母的都这样考虑问题,将来国家建设怎么办?结果舒世年就笑话她有“政治情结”。说她父亲打了一辈子的官腔,现在轮到她来当接班人了。
  • 唐六典

    唐六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