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成为唯物史观的焦点,历史当中偶然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争论的核心问题。西方学者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肯定历史是个人意志的产物。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用语的矛盾,从语义分析上就存在矛盾。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认为,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引历史方向的规律,然而历史象诗一样,象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律。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波普尔也声称没有历史规律,认为历史事件只能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历史领域根本不存在规律性的东西。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的因素,马克思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恩格斯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历史人物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和思想动机之间的联系是混乱而隐蔽的,当时要发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联系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使人们有可能发现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英、法两国的历史充分说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的国家近代历史的动力。这些阶级的产生可以归因是由于经济的原因,由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看来,对偶然性因素、思想动机作用相互作用的强调并没有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是对它的有益发展和补充。具体说来,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合力论”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理论活动中由于反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精神原则”之上的需要,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轻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它在肯定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补充完善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指出历史发展是社会形态中各种主客体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把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统一起来,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机械决定论。
其次,它张扬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区别于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潮,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理论在唯物史观中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它充分肯定作为主体的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时给出了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选择的理论依据。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现实。但是,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基础、条件和状况是不同的,它的发展需要依赖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对本国国情进行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
第三节 文化与历史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主要是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来把握文化的社会历史方位,因此,在解答关于文化在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时,他们主要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强调文化对于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要说明“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要了解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运行的基本图景,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文化观,就必须深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演进和历史进步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他们关于人类不同文明时期历史演进机制的分析。历史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理论所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在他们看来,不存在对所有历史时代都普遍适应的抽象形式,一切都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中生长、发展,同时也将会在历史中归于灭亡:要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必须首先认识既往的历史。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描述,集中描述从原始社会、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这种解释模式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对于人们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形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历史解释方式也存在着局限性,它过分强调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而对人作为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估计不足,从而忽略掉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互动关系,否定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是一种否定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线性历史决定论。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看成是人的现实活动历史,在社会经济史、社会形态史与人的发展史相互统一基础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对人的活动和人的全面关系的抽象,肯定了人类社会道路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多元性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对于历史进步的文化机制的高度重视。
一、对文化规律论与资本主义文化传播论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之前的一些著作中,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他们主要集中于关于人与文化问题的一般理论探讨,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与人的统一的基点出发,强调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是统一的整体,把人的异化看成是文化的异化。而在《共产党宣言》及之后的著作中,他们更多地分析现实社会和现实历史中的人与文化问题,在这里,人与文化不再是一个整体,它们被分裂为阶级形式和民族形式,因而,在资本主义时代,文化的问题不再是一般的人与自然地关系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历史性问题。因此,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把关于人的类本质分析转向了“世界历史”的思考,同时也把文化问题放置在更大的历史和现实视域中加以思考。
1、“世界历史”概念与资本主义文化传播论
“世界历史”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术语。“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其特定指涉,不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建立在大工业和各民族普遍交往基础上日益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世界整体性联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是这样来表明自己在19世纪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所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匮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正在逐步终结世界被分割为孤立的国家、国家之间较少相互往来影响的状态,国家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世界成为有真正意义的整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最先清醒地揭示出近现代的全球化历史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趋势做了进一步更为形象的描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对人类文明而言,原来资本主义还只是局限在某些国家内部,转变之后,资本主义慢慢开始变成具有同一化倾向的全球化的文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现象称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世界化。之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当中,确实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肯定了世界文化一体化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主导。在此理解的基础上,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完整第表述了自己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假说。这个假说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中心,以所有制的更迭为历史线索,叙述了从部落所有制经过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最后到共产主义所有的演变过程。这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范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了对文明模式发展的同一化认识,把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定义为“商品成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文明形态里,社会关系被简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人类的精神世界被金钱拜物教所取代。“在资本主义时代,一切诗情画意、一切神圣观念、一切家庭温情和两性之爱,全都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被消解。”受文化进化论和传播论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会以西欧为中心,向全世界各个地方传播渗透,所有民族都会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来,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照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已经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他们只能走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并且只有在发达文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解放,按照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演变的单线社会形态发展理论,落后国家和民族只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人类解放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条件。那么问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一定是单纯靠社会内部连续积累实现的吗?有没有其他方式也可以导致一个民族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修订了早期的世界历史思想,依据对不同民族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分析,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一定都是直接的决定关系,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