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4900000007

第7章 艺术的本源问题(4)

不过,真正以明确的系统理论的方式提出表现说的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的著名论断是“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6],简言之,就是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直觉或情感的自我表现。克罗齐认为,直觉是赋予感受以形式从而构成表象的心灵活动,亦即表现或掌握表象的心灵活动,所以“直觉即表现”。在克罗齐看来,艺术就是直觉,也就是表现。由于表象是心灵对感受的赋形制作,所以艺术即表现,也就是用感性的形式表现心灵的感受。克罗齐的直觉理论把艺术理解为纯然表现情感的心灵活动,从而把艺术与功利、道德、逻辑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一种社会化的是非选择性的情感,同时,艺术表现的并非直觉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科林伍德肯定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并突出了情感与想象这两个因素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地位。

很显然,艺术表现说是对摹仿或再现说的反对。它弥补了再现说在关注内部世界方面的不足,将艺术本质问题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与精神特性,标志着人们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但是,表现说又是“矫枉过正”的,它完全回避艺术与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本质,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是片面的。

三、形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动荡不安的时代,连续的战乱、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主义艺术的异军突起使得人们很快发现,无论再现说还是表现说都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下纷纭复杂的艺术文化现象了。在此情形下,形式说应运而生了。

形式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或符号本身,而不是作品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形式说的具体表现有多种,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在1914年出版的小册子《艺术》中,贝尔通过研究绘画艺术的经验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线条、色彩等排列组合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所谓形式,是指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关系”,“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7]在他看来,艺术家的情感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表现,比如“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色块化[8]作品,梵·高著名的《星夜》《向日葵》等,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人的审美感情,所以,“有意味的形式”乃是艺术最基本的性质。

无疑,贝尔的说法能够较好地解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审美特征,因此曾经风靡一时,但他主要是针对视觉艺术而展开的,对非视觉艺术的说服力显然不够。这一不足在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中得到了克服。苏珊·朗格一方面吸收了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艺术是构造形式或符号的活动的观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展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论说,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9]所谓“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指与生命情感相一致的、利用诸多媒介手段(如词语、色彩、乐音、姿势、可塑物质等)并通过技巧与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表象符号。艺术是多种心理机能的创造,作为一种符号(表象),它实际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化表现,而被这种情感符号(作品)诱导出来的实际情感,就是审美情感。

除了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和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形式说的具体表现还有诸如罗杰·弗莱的“形式高于内容说”、格林伯格的“艺术即媒介手段说”、阿恩海姆的“情感与形式异质同构说”等。总括艺术本质的形式说,其对艺术形式本身的独立自主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对澄清艺术的基本审美价值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不过,形式说企图从“纯形式”、“艺术作品本身”来解答艺术本质问题,这一方面完全割断了艺术与现实社会、艺术与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使得它自身的论证常常陷入抽象、诡辩的循环论泥淖,绕来绕去,结果在最基本的问题如究竟什么是“形式”、“符号”上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明白。

四、价值说

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似乎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这种状况,最近有不少理论家尝试着用新的方式来解答艺术的本质问题,譬如英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兹、美国自然论美学家桑塔耶纳、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卡冈和斯托洛维奇等,他们的探讨大体可统称为艺术本质的价值说。

价值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具有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功能和价值。“价值”是用以标明人对世界的需求关系、评定某个对象之于人的需要所具有的意义的一个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就从肯定感觉的真实性、肯定人的价值的角度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知识就是感觉”[10]。追求精神自由、摆脱外物束缚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类的历史就是人自觉创造外在世界同时又努力实现内在的精神自由的过程。而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更是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以体现人类自由这一终极价值为目标。正是在此意义上,将价值观念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理应成为艺术本质探讨的新维度。

根据前面所列理论家尤其是《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作者斯托洛维奇的研究,我们可以基本勾勒出艺术本质价值说的概貌。在价值说的主张者看来,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殊的审美价值。艺术具有若干对人有意义的价值,譬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等,但这些价值都是第二性的,只有作为表现人和人类社会、对人的本质力量有确证意义的审美价值[11]才是第一性的,它是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在艺术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等只有熔铸在审美价值中,以审美价值为内核,艺术才真正成其为艺术,否则它只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庸俗的政治说教或者拙劣的道德传声筒。艺术的审美价值的特征,就是它不同于科学、劳动、交往、运动等活动,因为虽然后者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那只是零散的、片断式的,唯有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才是整体的、综合性的,它能给人以集中而强烈的审美感受。不仅如此,艺术的审美价值还具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它不仅形成人们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且还能创造最高的美育价值,即培养全面、自由和和谐发展的人。——关于这点,我们将在第五章“艺术的发展流变”中详细论述。

价值说是艺术本质问题探讨中新的声音,它关注人的现世生存与精神需要,强调艺术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重实效,颇具启发性。事实上,艺术与生活的审美关系从来就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完全认识艺术的本质,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此外,我们在美学、艺术学中经常涉及的“审美范畴”(如美、丑、崇高、悲、喜等)、“审美趣味”(如高雅、通俗、精英化、大众化等)、“审美理想”(如大美、理想国等),如此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价值论倾向。因此,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价值论角度的切入,未来前景十分广阔。当然,目前的价值说尚存在简单化、立论粗糙的弊端,这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克服。

五、其他说

在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上,除了上述所说的“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和“价值说”,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界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提法,例如“无意识表现说”、“惯例说”、“行为说”、“过程说”、“审美意识形态说”、“审美反映说”、“特殊精神生产说”、“特殊掌握方式说”等等,我们姑且统一地称之为“其他说”。

无意识表现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艺术乃是人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欲)无意识的表现。这种观点的倡导者、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心理学的临床经验运用到艺术研究中,指出由于人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冲动往往在现实中受到压抑,因此它需要有一种转移或升华,即转向较高尚的、为社会群体所认可的目标上去,于是艺术就成为性本能在幻想中得以满足的形式之一。在弗洛伊德看来,欲望和幻想对艺术十分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欲望是艺术的动力根源,而幻想则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就是对人的欲望和幻想加以润饰,并附丽以快乐,从而使艺术成为社会共享的对象,引起审美愉悦。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弗洛伊德还专门分析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一系列世界文学名著,得出的结论就是:虽然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国度不同,但却“来自同一根源”,“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12]。将文学艺术视为人类“性欲的升华”,视为被压抑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呈现的“白日梦”,这是艺术本质无意识表现说的基本理念。

惯例说响应于现代艺术(如杜尚的《泉》《大玻璃》《L.H.O.O.Q》等现成品艺术)对传统艺术定义形成的挑战,认为艺术从来就不是审美的而是文化的,从根本上讲,艺术是一种由“艺术界”(Art world)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惯例”(Institution)体系。行为说强调艺术是行为,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方式,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一种行为,而艺术作品不过是行为的对象和手段。过程说突出艺术的行动或过程本质,认为艺术不为别的什么目的,只为呈现审美知觉的过程,艺术家的创造无非是以一切变形、抽象和扭曲将某种新奇的感受和体验传达出来,技巧手段如何并不重要。至于审美意识形态说、审美反映说、特殊精神生产说以及特殊掌握方式说四种,其基本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然后借用到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上来,这也是中国国内近些年探讨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总体来看,和前面列举的四种本质假说一样,上述关于艺术本质的各种论述都有其深刻性和启发性,但同时又都存在着片面性和偏执倾向的弊端。譬如无意识表现说明显有泛性论的意味,艺术不可能都是“利比多”(性欲)的升华与表现形式,惯例说明显有语境决定论的意味,艺术的尺度和标准无形中被取消掉了,行为说和过程说仅仅抓住了艺术特性的某一方面,明显有以偏概全的缺漏,而审美意识形态说等假说因受限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在立论的过程中则明显有机械化、简单化处理的毛病。严格说来,艺术的本源问题,同样是悬而未决的。

注释: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1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2版,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语出《尚书·尧典》,见上节“巫术说”出所引。

[4] 语出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5] 值得说明,这里的“表现说”一语多用于西语语境,中国传统文艺的表现性特质更准确的表述可叫做“抒情性”。无论是《诗经》“六义”之风、雅、颂、赋、比、兴,还是《楚辞》《史记》的“发愤著书”,说的都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6]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107~108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7]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4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8] 塞尚十分注重用色彩造型,他的作品中的田园、树木、房屋都是通过色块来表达的。他说:“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才是真实的。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又说,“绘画意味着,把色彩感觉登记下来加以组织”,“人们不说塑‘物体’,而说塑‘色彩’”。参见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214~21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9]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5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1] 这里所说的“审美价值”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与审丑相对的狭义概念,而且是宽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具有或然性、开放性的特点,但在表征人自由的感性精神本身方面却是一致的。杜夫海纳对此曾描述道:“审美价值证实了这种矛盾的相互关系:审美价值根据一时的念头被创造出来,然而却是迫切需要的;它是偶然的却又是必然的;它受知觉的支配,却又是不可辩驳的;它是想象的却又是真实的。”参见[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3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 这段话揭示的中心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参见第二章讲艺术创作心理之“无意识”的部分。参见[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160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同类推荐
  •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所写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伊索、罗马和菲得路等人,但经过改写,赋予了新意,都同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以及文艺斗争息息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例如,在《水蛇》、《仙女的礼物》、《绵羊》、《被保护的羔羊》等篇中,通过对蛇、狼、国王、朱诺的描绘,读者自然而然会想到德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暴虐、残忍、伪善和昏聩。另一些篇章如《驴和狼》、《鹅》、《驴》、《幼鹿和老鹿》、《鼠》等,对于德国市侩阶层的狂妄、愚昧、驯顺和苟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莱辛的寓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意义,战斗气息和时代感十分强烈。弗朗茨?梅林在谈到莱辛的寓言时写道:这些寓言是“小型火器里喷射出的连续不断的火舌”。
  •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本教材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于一体,并力图使它们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全书贯穿了理论与实务既相区分又相联系的思路,汇集了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网络经营等相关领域知识,分析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了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第三版引入“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视角,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读海文存

    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读海文存

    《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读海文存》精选了刘再复先生的散文集,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彰显出一种思想者散文的大气。书中的这些文字,是一位漂泊者的心灵自传,可让我们看到高尚心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还可看到思想的淬炼和生命的骄傲。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二十四节气(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二十四节气(阅读中华国粹)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为了更好的生活和生产,根据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她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将一年等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一回归年)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且大体规定了大自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候的时刻。
热门推荐
  • 重生僵尸至尊

    重生僵尸至尊

    何成变身《僵尸叔叔》中的僵尸王爷,从《青蛇》、《济公》、《倩女幽魂》到《天地争霸美猴王》、《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从普通白毛僵开始一路晋升。以僵尸之躯,撼动三界六道,诸天世界。ps:新书《我在鬼片世界》
  • 重世暖阳

    重世暖阳

    前世眼瞎看不清现实,错把渣男当真爱,亲手把爱自己的人推的那么远。幸运的是上天给了她一次重来一次的机会,她一定要亲手把前世仇报回来。
  •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

    《与庄共舞就这几招》主要讲述作者的看盘跟庄技术分析理论和投资理念,这些新的理论观点相信会让你耳目一新。只要用心苦读,细心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你便完全可以独立对一只股票进行客观地研判,这些都是作者近十年沉浮股海的经验精华。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与庄共舞就这几招》特别适合那些致力于金融(股票、期货、外汇)投资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士学习和阅读,相信《与庄共舞就这几招》一定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用心做一件事,做你喜欢的一件事,坚持下去,成功只是迟早的事。请相信自己: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 流光逐影

    流光逐影

    我愿永世追逐你的倩影只为能再次拥抱你世间万物有因才有果,所有的一切,仿佛冥冥中就已注定,又仿佛是阴差阳错,打乱了所有吾与如定下三世之恋,此生不负卿我寻你万年,怎奈近在眼前世人常说神界独子是个智障,放着万千世界不爱,独爱美人,却不知所有的一切都是劫而当事人却不觉如此:你于我是劫亦是缘,所以此生别想再逃他们走过青梅竹马,立过海誓山盟,怎奈度不过生死离别。沉睡也好,魂飞魄散也罢,我信你会回,此生,我等便是
  • THE FROZEN DEEP

    THE FROZEN DEE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城的灯

    城的灯

    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本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围城”世界:城里有“荣光照耀”,怡然而洁净;城外,则是一个巨大的不断为黑暗所吞食的黑洞,在欲望的渊薮中,罪恶肆意横行。在这城里城外的相互纠缠、撕咬的阵痛中,李佩甫通过他笔下的人物给我们展示了生命在对苦难与欲望的抗争中所具有的厚重感,这种抗争也是他对生存境况与价值理想的一次更为深刻的反思。
  • 谁的沧海不桑田

    谁的沧海不桑田

    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的姿态。在我孤苦无依时,我才发现,原来你还在我的心底,予我以力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坚强,直到有一天你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一朝重生,笑她废物?却不知她是来自多年后的绝世强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渣男纠缠,庶姐挑衅,世人耻笑,女子清冷一笑,素手一挥,毒倒碍眼之人!何为霸道?人若不服,杀了便是!何谓强者?天若欺我,逆了便是!他是暗夜至尊,世界只分他要的,他不要的。前者,他掠夺!后者,他摧毁!“女人,若天下人负你,我便为你屠尽天下人!”
  • THE HERITAGE OF DEDLOW MARSH and Other Tales

    THE HERITAGE OF DEDLOW MARSH and Other Ta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本书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从新世纪对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要求出发,剖析农村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