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6000000011

第11章 有关“道德自我”问题的理论钩沉(4)

(1)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我的研究。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出现了一个被译作“自我”的概念,即“ego”,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很多时候,人们把它与自我混为一谈,事实上,由詹姆士开始的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使用的却是self这个概念。弗洛伊德所创立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概念指的是人格问题,自我(ego)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它与本我(id)、超我(superego)都被看做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与自我或自身(self)等是完全不同的。虽然,ego的概念中包含有一定的反省意识的意思,但在弗洛伊德的概念体系中,ego不只有觉察个人自我需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意识环境要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调解冲突、维持平衡的功能。弗洛伊德强调ego直接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联系,当ego不能同时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的要求时,它会发展起各种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除自我的压力,使机体免遭损害。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防御机制是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心理功能,自我功能的发挥,更多情况下也是无意识的。弗洛伊德的自我实际上就只是防御性自我,人们只是在异常的心理活动中才能看到自我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和荣格在同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发生分歧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思想,分别建立了个性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生物定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注重自律性自我的心理学,提高了自我的地位,使自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荣格认为自我是意识域的中心,是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情绪、感知觉等。自我的职能是维持日常生活,使我们体验到自身的同一性。他把创造性自我看做是人格的自由部分,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表示人格在各方面的和谐、充实和完善。

弗洛伊德逝世以后,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代表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已蕴含着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后经其女儿安娜的过渡,最终由海因兹·哈特曼建立,并经艾里克森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很重视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性功能。她认为,只有自我是可观察的,主张把分析自我作为解决所有精神分析问题的起点,这在自我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她对自我防御机制所做的系统的分析,强调了自我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意识功能的主导作用,对自我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哈特曼[41]确立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创立起了自我心理学。哈特曼把自我看成是本我的主人,是现实环境的主人,自我能够适应、甚至改造环境,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起源及其成就规律,从而使弗洛伊德的被动、软弱、受本能控制的自我获得了一种主动力量,使自我在心理生活中发挥首要作用。哈特曼区分了self和ego,指出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的混乱,认为精神分析特有的自我是一种根据理想来压抑本能的心理结构,是与本我对立的。哈特曼强调自我的活动性,认为自我不仅知觉着内部和外部世界,而且根据这种知觉引发适当的活动,活动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被动的、运动的宣泄,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适应活动,它确保人的生存、抑制和推进本能能量的宣泄。哈特曼重视自我的机能系统,认为自我的机能是以现实关系为中心,知觉、思维、活动、防御等与现实有关的机能是自我的重要机能,自我的根本机能则是适应环境。哈特曼承认自我的独立起源,赋予自我更大的自主性,认为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始终有其自主性的发展,这一发展可独立于本能的控制,并影响本能的发展。人在环境和本能面前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有能力控制环境和本能的力量。

艾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自我的独立性,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人本体意识同一性的源泉,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保证。艾里克森把自我放在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

(2)人本主义学派对自我的研究。

被称为“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是对当时盛行于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这两股思潮的不满及抗议的结果。他们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可怜的牺牲品;谴责精神分析以性本能决定论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把人描绘成禁锢在无意识本能之中的精神病人,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他们倾向于对“个性”“自我”等的关心与研究,把“自我”看成是能动的、积极向上的统一体,认为“自我”的力量是巨大的,强调自我潜能与人性的充分发挥,为心理学引入了一种新的信念、价值观。人本主义学派对自我研究的核心思想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实现是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戈尔德斯坦把有机体看做是一个整体,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主要是由“自我实现”的倾向所驱使的,他把达到最高境界的成就的倾向叫做自我实现,认为自我实现是所有欲望的中心欲望。戈尔德斯坦首创的“自我实现”一词奠定了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理论基础。马斯洛以整体和动力的观点探讨人的心理,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动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我实现的理论。他的一个基本信条是:人拥有一个成长、改进并使他的潜能发挥到最充分的内在驱力。而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达到了个人发展最高水平并充分实现其潜能的人。不过这样的人确实很少,要达到自我实现,他还必须先满足各种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马斯洛所言“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业”[42]。他还指出,如果一个人按照他的需要人格发展得不是很好,也别失望,因为就一事而言,自我实现是出现在毕生改进过程的最后的,“如果我们把成长定义为导致最终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那么就会更加符合观察到的事实,即自我实现在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终地进行着”[43]。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视为人类内部潜能充分实现的过程,为把自我问题的研究推向实用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及其他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起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人格来说是最重要的。[44]罗杰斯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the self)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构成个人的现象场,而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它是由个体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感知组成的。有时尽管自我已发生了变化,但维系对自我知觉的现象场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个体就有可能作出歪曲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要维系个体正面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一致性。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载《北方论丛》,2005(4)。

[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47~1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法]笛卡儿:《哲学原理》,20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8][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关文运译,316~3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382~3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28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同上书,282~283页。

[12][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1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载《北方论丛》,2005(4)。

[1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115~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6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6]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区分为三个阶段:单个自我意识、承认自我意识、全体自我意识,这些阶段各与主体一定成熟程度和主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性质相适应。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礼记·礼运》。

[21]《西铭论》,见《朱熹集》,56~68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2]《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王阳明全集》,2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庄子·庚桑禁》。

[25]《道德经》19章。

[26]《庄子·大宗师》。

[27]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见《***文集》,下,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9]《热风·随感录·三十八》,见《鲁迅全集》,第1卷,3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0]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189~19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31]鲁迅:《彷徨》,1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卷,943~964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3]Law rence A.Pervin:《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黄希庭主译,59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4]本部分内容借鉴了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中的观点,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5]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203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6]同上书,204页。

[37]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77.

[38]Bandura A.Socia cognitive theory.In:Vasta R, ed.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6.Greenwich, CT:Jai Press,p.1-60,1989.

[39]Markus.h.Ruvolo.A.Possible selves: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goals.Pervin.L.A Goal Concepts Inte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illsdale∶N .J.Lwrence Erllbaum Associates,p.84,1989.

[40]张丽华、刘晟楠:《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1]张晓静:《自我教育论》,53~56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等译,1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3][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2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同类推荐
  •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选取舒新城先生谈教育的文章22篇,其中有专论初、中等教育的文章,也有对社会现实与教育实际间关系之论述,见解之深刻,对于当世之教育亦有借鉴意义。或许有读者会想,民国时所谈的教育于今有什么意义。读罢本丛书这10位真正教育家的文章,你会发现,中国今天所有的教育问题在那时都已经存在,他们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超前的。对于思想,有时跟你所处的时代关系不大,跟思考的人有关。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谁来娶我的女儿

    谁来娶我的女儿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或是拿着写满信息的纸牌四处游走,或是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这里就是上海相亲角,一个特殊的公共聚会场所。相亲角中上演的并非是“剩男剩女”的戏码,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父母——当年的知青一代。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党疼”“国爱”,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们的集体性焦虑在相亲角中展露无遗。
  • 中国媒介批评学(上)

    中国媒介批评学(上)

    当今的人类世界已进入高度媒介化的时代。媒介与人、与人的全部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理解媒介?媒介在我们的身边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掌握媒介?如何利用媒介对于真实的世界和事物的真相进行认知和理解?并进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更加通畅和高效。媒介批评学,就是研究和回答这些重要问题的。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热门推荐
  • 洪荒天子(5)

    洪荒天子(5)

    洪荒中,毒虫遍地,异兽出没,危机无处不在,这便是始前的死亡之地。然而人类以天生的本能存于天地间,而他们之中的强者以神自居,用智慧与力量瓜分洪荒,分别统治着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从而形成了洪荒万国。而就在这血腥与杀劫之间,一位在蛇腹中、沼泽内、神剑下、陷阱里生存下来的少年,就在这野蛮与文明、毁灭与建设的洪流中崛起。他得到了苍天的眷恋,与神龙之丹融为一体,在广成洞府内开启心灵之门,悟透了天地的玄机,看遍了人世的杀戮争斗,孕育出无穷的智慧和能量,终铸就其不死之身,超越了凡尘的一切,游历于洪荒万国之间,组成“龙之旅”,横扫八荒,一统万国,创下了神州大地的千秋功业。他就是战神轩辕——洪荒天子!
  • 诸教决定名义论

    诸教决定名义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暗纪元

    黑暗纪元

    黑云笼罩全球,太阳永远消失,深渊的恶魔窥伺人间,人类进入了最黑暗的纪元。当我醒来,永夜之下,便是我的天下。
  • 未知的我的未知

    未知的我的未知

    真实的经历,很多人也都有过的特殊感受,只是没有人去探索和认知。一个平凡的青年探索未知的自己还有。。。。。。
  • 凰权歌天下

    凰权歌天下

    后世对南梁顺统帝推崇备至,盛赞其在位期间,乃大梁盛世之序幕。有趣的是,在所有歌功颂德的文献记录中,都非常一致的提到,顺统帝一生唯一之污点:帝独宠皇后谢氏甚!“你要做什么?”他瘫在地上,只见她一手拿着匕首一手却伸进他的亵衣之中。“殿下以为呢?”她缓缓扯开他的衣襟,举起手将匕首一举刺下……“你就不怕遭报应吗?”她懒懒地躺在榻上手上慢慢涂着丹蔻,瞧这下面一脸狼狈的女人邪邪一笑道:“报应?在这里,本宫就是报应!”
  • 夷氛闻记

    夷氛闻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忆挽笙歌

    忆挽笙歌

    做为一个天族和魔族的混血宝宝。阿笙却没有好的待遇,看不见也就算了。娘不疼,爹……这个爹话太多了,能换一个吗??某爹:女儿开始嫌弃我了,怎么办!…………阿笙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看见这个世界,于是便和天道做了一笔交易。某个不配拥有姓名的男主:我媳妇真迷人,但太弱,我要保护好她。阿笙:我这么强不需要保护。
  • 网游之霸血三国

    网游之霸血三国

    武道天下,一款风靡人类星际时代的游戏,当那片神秘的空间与游戏融合在一起时,乾炜的辉煌人生从此开始。
  • 川藏

    川藏

    《川藏》作者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写这篇东西,就在寺院的客房中间。四周静寂无声。抬眼就可以看见大殿的屋脊上站着永不疲倦的铜鹿,它们站在那里守护法轮。在我和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之间,是一片开满黄色小花的草地。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