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曾点责备道:“曾点,我早就对你说过,设坛教学虽然是我生活的目标,可目前还不是时候,这几年我还得努力学习,多学点知识才有资格做先生呀,因此,我只有等时机成熟后,正式开坛教学时,才能考虑收你们做学生。”
颜路一见先生不同意,“扑通”跪倒在地:“先生,我愿意象曾点一样,留在您的身边,聆听教诲。待您设坛办学时,再正式行拜师之礼,恳请先生恩准。我们不仅要做您最早的弟子,而且今后我们的儿子也要做您的学生。”
面对少年诚挚的态度,他拉起颜路,十分高兴地说:“好吧,你就和曾点一样,可以先留在我身边,做第二个非正式学生吧。”
颜路大喜过望,立即施礼道:“谢谢先生,我一定会刻苦努力,做好这个非正式学生的。”
故事3、以民为本的思想
“先生,我回来啦!”颜路人还在院外,声音就已经传了进来。
正在埋头读书的孔子,抬头笑着对身边的曾点说:“你看颜路,性子真急,人没进屋,声音就进屋里来了。”
曾点站起来,十分兴奋地说道:“颜路回来了,先生我去接一下。”见先生含笑的点点头,人小鸟一般飞了出去。
不一会曾点和颜路十分亲热的手牵着手走了进来。
见颜路一路走得气喘吁吁,他递过去一条凳子:“坐下,歇歇,喘口气吧。”
曾点连忙倒了一杯茶递了过去。
颜路接过来,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这才坐下。
“怎么样这趟郑国之行,有什么收获?”这是他的习惯,只要是身边人到别国去,他总是再三嘱咐他们多留心一下那个地方的治理情况,因此,颜路回来,他也就直接了当地直奔主题了。
颜路取下背上的包袱,从里面掏出一块白绢递给他:“先生,这是我带给您的礼物。”
“什么东西呀。”他接过白绢展开一看:“哦,是子产的画像,这可是无价之宝呀。”
“先生,子产这个人您认为他怎么样?”颜路见先生十分高兴地收下礼物,便大着胆子问道。
“哦,你不是刚从郑国来吗,还是你先介绍一下子产治国的情况吧。”他催促道。
“好吧,我就谈谈郑国人对子产的态度吧。”颜路理清了一下思绪,清了清嗓子说道:“先生,我在郑国住的这段时间,按照您的吩咐,我特意打听了郑国人对子产的态度,说实话虽然很多人对子产赞不绝口,可也有人说他坏话的。不过,我听到两个有关他的故事,因此触动很大。前段时间,有些人常常聚集在乡校里,对郑国的政治品头论足,议论时政,有些人大声指责甚至谩骂子产的治政行为。对此,一些拥护子产的人,愤愤不平,建议子产相国取消乡校。可子产却笑道:‘百姓议论国政,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即便骂几句也是好事呀,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说得对的就采纳,不对的就要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看看,子产的胸怀多宽广啊。”
颜路说到这里,又接过曾点递过来的茶,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咙,继续说道:“上次晋国在诸侯会盟会上,晋国国君提出,各国应向周天子进献同样多的贡品。郑国国君可就犯了难,虽然知道晋国国君提得不合理,可是却想不出办法对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站在身后的子产说话了:‘既然是结盟,各国就应该友好相处。如果象郑国这样的弱小国家,也和富强的大国晋国一样交贡品,岂不是活活逼死郑国的百姓吗?因此,缴纳贡品的多少,应根据各国大小贫富的具体情况,由各国共同评定,而不应由某一大国指定。这样才能体现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结盟才有意义。’子产的建议被大家采纳,郑国也就摆脱了缴纳贡品的尴尬。因此,我觉得子产可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大贤人。”
他十分激动地说:“颜路,你讲得很好,也评论得很对。子产是一位稳操国柄的政治家,是一位平民执政大夫。他十分尊重民意,以民为本,集思广益,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处理国家大事。你说得不错,能够做到这些,就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关键就在于是否由德才兼备者执政,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掌握了国家权力,来处理国家政务,国家才会富强,百姓的生活才会幸福美满。你们一定要牢记,要治理国家,就得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
曾点、颜路听了后,两人都用力的点了点头。
故事4、关于立业的沉思
这一年孔子已经二十九岁,也就是进三十了。常言道:三十而立,自己已经到了立业的时期,可自己立什么呢。坐在屋里,思绪如黄河之水,滚滚奔涌。他觉得思绪有些乱,屋里的空间显得太小,感到有些憋气,于是招呼身边的曾点说:“走,我们到外面走走。”
曾点虽然二十二三了,可还是少年的心性,听先生说到外面游玩,高兴得几乎要跳了起来,背着先生的茶壶,跟在先生后面。
他领着曾点在街上走了一圈,意犹未尽,眼见对面云蒸霞绕,云烟氤氲,顿时涌出登山一游的兴致。对面虽是一座小山,可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远近景色尽收眼底,近旁,条条瀑布如练飞流直下;脚下,碧水深潭里游鱼清晰可辨;远处,泗水浊浪咆哮吼声震耳。他站在山顶望远兴叹,思潮如涌奔腾直下……。
他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大自然的魅力令他怦然心动,面对河水的奔流,潭水的清澈,他在想自己已经走到了而立之年,可是到底立什么业呢。按照他原来的抱负,他是想在政治上一展宏图,自己苦苦研习安邦治国之道,目的就是想要象先祖一样,为国君效力,为百姓谋利,他想自己如果能够拥有一个政治舞台,他保证只要一年,就能使鲁国民心稳定,国家安定,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鲁国脱贫致富,繁荣昌盛。可是,现实却无情地破碎了自己的梦,自从为维护礼制得罪了手握大权的季平子,他就明白目前在臣强君弱、礼崩乐坏的鲁国,在季孙氏操纵、把持之下,如果不能委曲求全与季孙氏同流合污,自己的仕途,只会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他当然不可能折服于当权者淫威,他必须坚持不渝地守住心中的大道,因此也就等于断绝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那么苟安于现状,就象现在一样无声无息碌碌无为的生活着,凭心中所学,凭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倒是不成问题,只是自己能够甘于平淡么?能够心安理得地胸怀济世安邦谋略,隐身于市井、山林之中么?能够让自己白白地混过一生么?!不可能,当然不可能。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自己绝不能因一时一刻的挫折,而消磨自己的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善于忍、善于等,静心以待,侍机而动。
其实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集聚一股力量,效法汤伐桀、武伐纣之先例,打倒昏君庸王,清恻乱臣贼子,另立圣君明主,实现“仁政德治”,统一天下,还政于民,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崭新社会。这条路虽然来得快捷,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自己却不能走,因为这是违反周礼的。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周礼是至德不可逾越的,因此这条路且不用说走,就是想也是一种罪过,而且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因此,他只有开辟一条新路,拓展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决心开创平民教育,扩大教育范围,自己虽然无法为国君效力,为国家兴盛效力,可是却可以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从而改变奸佞当道,朝纳不振的社会现实,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这设坛讲学的想法,已在他心中酝酿良久,此刻已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机,他必须紧紧地牢牢地抓住这个机会。
这次登山而望,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他感到自己的思路变得非常之敏捷,纠缠在脑海的一团乱麻,也理出了头绪,只觉得眼前一亮,原本朦朦胧胧的视觉,变得明晰清楚起来,他催曾点加快步伐,他急于回去找孟僖子,希望通过他的关系,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同,下诏同意他举办私学。
于是,他领着曾点急匆匆地往下山之路走去、走去…….。
启示:陈普拒官倡学
陈普系南宋末元初时代的人,据说他少年家贫,小时候就聪明过人,五岁时在田间看一群白鹭从空中一飞而过,便随口吟了一首《咏白鹭》:“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他的先生听了后,称赞不已。他十二岁就已经通晓四书五经。夏日的一天他和书友同游沉字桥,看见桥亭横梁题有:“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的上联而无下联,一时心痒低头思索片刻,便挥毫题对:“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谁知这一题,成就了他和朱熹的“千古唱和”,他由此声名远扬。后来他听说苏州大儒韩翼甫(朱熹再传弟子)在浙东崇德书院授课,便往崇德书院深造。从此成为朱熹的三传弟子。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他终于精通经史,名闻闽浙。
南宋灭亡后,元朝朝廷听说他博学多才,为了笼络汉人,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三次奏请授他为福建教授。
当快马驰来,公差将皇帝请他出山做官的诏书送达后,他总是寻找种种理由进行推辞,就这样连续三次拒绝了元帝的诏请。为了明表心迹,他还借咏竹题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表达了他为保持名节,不去钻营取宠的志向。他不肯做官,却回到家乡开办仁丰书院,且在书院中堂悬挂“志不仕元”横匾以明志。
人们听到他开办学堂,四方的学子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被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所折服,纷纷前来投学,竟使小小的山村书院,热闹非凡,每年前来求学者就达数百人。
在他的熏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在他的弟子中,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都成为当时理学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