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时,我还在上大学,比我大一届的师兄师姐已进入毕业季。那时候,我认识的四个师兄师姐分别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他们都是同一个学院同一个专业的。在校时,他们四人的情况分别是:
小蔡是大家眼中最活跃、最优秀的学生,工作职务是学生会主席,平均成绩95分,英语已过专业八级,堪称优秀。
小肖是学生会副主席,平均成绩80分,英语已过六级,比较优秀。
小李就相对逊色了,学生会小部长,平均成绩73分,英语四级。
小张同学是学生会干事,平均成绩61分,还有挂科经历,英语四级差几分没通过,还在补考中,算是马马虎虎混了张毕业文凭。
当招聘季来临时,我的这四位师兄师姐都积极地去参加各个企业的宣讲会和招聘会。他们四人的求职战绩如下:
小蔡和小肖的录取通知最多,拥有主动选择权;
小李就少了点,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
小张则成为了“找工作困难户”,被很多企业拒之门外。
最后,小蔡挑了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樱花纺织集团,资产总额10亿,拥有11家控股、参股子公司;小肖去了规模稍小的创维电子集团;小李也很想能签约去大型的集团公司上班,但一直没有面试成功,最后只好去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业务是做房地产的;小张则一直拖到毕业离校时,也没有单位录用他。离校后,他住在学校周围的地下室里继续找工作,最后,不得已去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做的是网络。公司在一个条件不好的旅馆的房间里办公,且两个房间的房号都非常不吉利,分别是1414和1444。不过他觉得有个工作就不错了,先干着吧。
四个师兄师姐,毕业时他们的工作确实和他们在大学的成绩是有关系的。他们所在的公司和个人的薪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那一届的毕业生们都很羡慕小蔡和小肖,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们的前途。大家都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越大,平台就越高,个人发展得就会越好。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2010年的夏天,我很荣幸地应邀参加了这四个师兄师姐当年所在学院、专业的毕业十周年聚会。除了去国外的几个同学没到场以外,其他同学都到齐了,包括我认识的这四个师兄师姐。
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已经都三十出头了,十年的变化真是让人感到意外。他们的事业情况分别是:
小蔡所在的樱花纺织集团于2008年破产了,做到中层的他已经经历了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目前在另一家服装企业工作,年薪在5~6万。
小肖在创维集团经历了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直至衰落,目前是业务副总监级别,年薪10万左右。
小李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间快速发展,前几年被房地产巨头——万科收购。目前小李是总监级别,年薪50万左右。他自己通过投资房产,在北京至少有四套房,个人资产500万以上。
小张——现在是老张了,目前已经是那家小公司的副总裁级别,年薪80万以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股票期权价值达0.5亿人民币以上。而他当年去的那家小公司现在叫百度。
四个师兄师姐,都是同一大学、同一学院、同一专业毕业的,都是离开父母、在大城市发展,为什么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十年前的预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为什么他们的人生道路和十年前的职业目标发生了如此得惊天逆转?
这促使我认真考虑一个问题——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参加完这次聚会后,我第一时间约了我的这位高人师傅。我们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咖啡吧里见面时,他刚从南美旅游回来,风尘仆仆,但却神采奕奕。
“师傅,你说我这四个师兄师姐的发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很困惑,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或者,是不是个人的发展完全是运气决定的?”
“好,提一个问题: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我回答说:“一样重要,都重要……”
“是吗?”导师凝视着我,进一步追问道:“再想想未来1~2年后的你,选择和努力哪个重要?”
我忽然感到心底有什么东西被打动了,犹豫着回答:“选择……”
“想好了吗?决定了吗?”导师的质问一句接一句,让我几乎没有喘气的时间。
我的眼前忽然灵光一现,如同醍醐灌顶,毅然决然地回答:
“选择!”
“给你五秒钟考虑时间,要不要放弃和后悔?”
“不要!”
“说得没错,是选择重要。既然你认为选择重要,那么这就是一个排除选项的过程。你告诉我,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比如你选A或B,或者选ABCD,这个A选项或B选项到底是什么东西?既然你认为选择重要,那么你告诉我,选什么会最好,选什么会最差?你做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我开始在脑海里苦苦思索答案:“工资,福利待遇……”
“也就是说,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导师如同少年般调皮地一笑,为自己倒上一杯滚烫的咖啡,但并没有放糖,“薪水和福利,往往是很多毕业生求职的第一目标,工资越高,就证明这家公司的含金量越高,越值得向往。你以前跳槽时,不也是这样认为吗?”
“也不完全是……”我赶紧予以纠正,虽然事实上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好,继续排除选项。你还会选择什么?”导师势在必得,又叫了一杯浓郁的黑咖啡。
这次我没有迟疑,简单干脆地回答:“兴趣爱好。”
“好,兴趣爱好。比如,同学A对动漫特别感兴趣,同学B对金融分析特别感兴趣。假如今天不是2012年,而是1972年的某一天,这两位同学都从大学毕业了。同学A计划进入动漫行业,同学B计划投身金融行业,那么,同学A有可能从事动漫行业吗?根本不可能!外部环境根本没有提供这个机会!”
的确,兴趣爱好可以选,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你不一定能找到对应的点。纯粹从兴趣爱好出发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就算今天,动漫动画和金融分析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才会有一定的机会,你去了小城市,还是没有机会。也就是说,地域的因素会局限你的选择。由于不同地方的人均GDP不一样,因此在一些小地方,很多行业都是没有的。举个例子,我在北京工作,很多在北京存在的行业,在小城市就没有,而这个行业,也许正是你感兴趣的。
好,兴趣爱好也算一个标准。你觉得还可以选什么?工作环境?地区?比如你是选择在北京工作、重庆工作,还是在小县城工作?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标准?大公司或小公司?比如你就愿意去世界500强,有些同学则愿意去小公司。
再比如企业规模,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大规模的企业,有的同学则喜欢小规模的企业。
再比如专业是否对口,有的同学想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同学则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甚至有些还特意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比如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是否会选择做外贸?事实上,在他面临选择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外贸行业最好的发展环境。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受美国经济不景气、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外贸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如果他选择专业对口,反而是相当不明智的决定。
再举个例子,学习传媒专业的同学,一般都愿意去各大纸媒行业工作,但现在,人们还买报纸吗?美国三大报业巨头全面亏损,没有一个赚钱的。纸媒正在不断被电子媒体取代。如果你按照专业对口的标准来择业,就会进入到下行的行业中,当然就会相应减少爆发性的机会,不可能快速地积累财富。
因为标准太多了,所以我们往往会在此迷茫、踌躇。人们都很清楚:选择很重要,但不明白的是: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到底要以什么为标准来做选择。这里面虽然包含着纷繁复杂的个人因素,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什么越拼命越努力,却离成功越远
目前,我的身边都是拼命工作的人们,但他们好像永远无法接近成功。
我有一位同学,从北京的一所高校研究生毕业后,在一个大集团公司工作。五六年间,他的工作岗位经历了几次调整,薪资也从刚入职的5000多元增加到了10000元。他工作很努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时也尽力与领导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他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可以改变命运。他持续努力工作着,却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他认为只要比别人更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一定能得到领导重视,就会升职加薪。
最近,我的这位同学要买房子了。在北京,位置在五环以外的100平米的房子,几乎都要160~190万了。他看了很多楼盘后,选择了一套180万左右的房子。这套房子至少需要首付70万,可以贷款110万。他自己攒了30多万,双方父母又支持了50万左右,他还要再背上100万左右的贷款,在未来的20年,每个月要还8000多元。我看到了他的微笑,他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就要拥有自己的房子了。
当我看到他的选择时,我深深地为他感到不安——我看到的是他未来的艰辛努力。任何大的收获背面就是大的风险。当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他还敢辞职去做那些有更大收获机会,但也有更大风险并存的事情吗?
真的是努力工作就能改变命运吗?
一定要舍弃如此多、付出如此多,才能获得成功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我导师的课程就这样开始了。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接受过许多观念的冲击,这些观念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没有丰富工作生活阅历的人也是无法体会和传达给你的。我的导师用非常清晰的语言,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讲解,把这些最有智慧的观念表述出来,并在战略上指导着我的发展,使我明确地看到了清晰的路径,工作起来更加踏实。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课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