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99000000011

第11章 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5)

苏轼与第一位妻子王弗是一桩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夫妇和睦,琴瑟和谐。王弗是个很贤淑、“敏而静”的女人,她平实精明,一直关爱着自己的丈夫。她内向,与苏东坡的坦诚豪放的性格恰好互补共助。她知道苏东坡勤读苦学,就伴他“终日不去”;对于书中记事,东坡偶有遗忘,她都能从旁提醒,东坡问她其他书籍,她也“皆略知之”。在东坡做官之后,她时常提醒着丈夫为官琐事。东坡往往把与之交往的每个人都当成好人,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言“余性不慎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肺腑。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于是,就有了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当东坡在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悄声静听。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后,她问丈夫:“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她说,你呀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又有一次,“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后,立即对丈夫劝诫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有王弗在身边,可以说是苏东坡的大幸运。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不幸病逝,葬后,东坡在王弗的墓前悲痛的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一怙!”苏东坡与王弗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弗去世后,东坡一直不能忘怀,妻子提醒他的话语总是不时在耳边响起。就在王弗死后的第十个周年,正当苏东坡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在梦中又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让后人读了只想落泪的两阕小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其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年苏东坡三十九岁。词中写出了一个中年男人对爱妻十年前生死离别的惨痛回忆,透露出的是在幸福走开后只有在梦中才能追踪的那种凄苦心情,开创了用词来悼念亡妻的先河,深沉的表达了亡妻的追念与哀思。

事君以忠,尽忠合礼,以天下为先

【子曾经曰过】

“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智者感悟】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侍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来对待臣下,臣下应该尽心尽力去效命君主。”

君臣关系被历代儒学者和统治者重视,是儒家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在当时的各种社会和人身关系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性质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所以君臣关系得到历代儒学者和统治者重视。儒家在讨论君臣关系时,涉及到君主和臣下的关系如何进行定位、君主和臣子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君主如何对待臣子、臣子如何面对君主、还包括当君臣关系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解决等方面的阐述。

儒家认为“天下为公”,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都是为了方便百姓而服务的,所以君主和臣子应该是一种分工关系。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任,礼是周公创设的制度,至孔子时已经礼崩乐坏。为了恢复旧时礼乐,孔子在君臣对待关系中,强调君使臣,要按照周代礼制的方式;相应地,臣事君,也要忠于自己的职分。

孟子所谓“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儒家思想认为一个掌权的君主不可以置天下于不顾而把国家和社会纯粹视为自己私人财产的。这个论点也基本能被多数君王和统治者接受。《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天下是君主的天下,臣子的天下,更是人民的天下,不时某一个人的天下。王夫之就说:“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读通鉴论》)。意思说土地非王者一个人私有,而是为天人所有。这正是“大同社会”之理想,例如明代的樊玉衡就曾上疏万历提醒道:“皇上牵于皇贵妃体貌难处之故,优游隐忍,甘以宗社为戏,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贵妃之天下。”中国古代的天下为公的讨论,还回答了设君之道、为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它既论证了人类实行君主制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一般来说,历代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这些思想,还往往自觉地去运用它、利用它来调节政治或变革政治事务。

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和“保民而王”。万民立下君主是为了更有利于人民和维护政治秩序。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左·文公十三年传》中说:“苟利于民,孤(邾文公自称)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在其中)焉。”意思是说,上天之所以为民立君主,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生活。《尚书·仲虺之诰》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也就是说,人民天生是有其意志和欲望的,那么,不同人在自己意志和欲望下的行为就产生了相互关系中的矛盾和秩序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君主出现那就会使社会混乱。君主的职责是节强扶弱,任贤除奸,尚义兴利,安民怀远,保疆卫土。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等思想。

孟子认为,君臣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分工,因此,他把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来看待,指出君臣之间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赋予君臣之间以一种崭新的政治关系。在儒家看来,君主只是依据天道扮演的一个职务性的政治角色,臣子是辅助君王完成利民惠民职责的,君主和臣下是一种分工关系。君主必须本分地遵守法则下的秩序和规则,遵守为君之道,而不可肆意妄为,否则,他将面临批评和反对,处于被动的困境。臣子必须以礼来忠君,维护君主的威严,完成君主交给的任务。在君臣关系人格平等的框架下,按照不同的社会分工,为君为臣者都要履行好自己的所系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端正自己的品行。孟子站在儒家伦理政治立场上,把君主的行为和臣子责任建立在个人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上,并以此来实现国顺民富!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事务纷繁复杂,并非一个人能够治理得了,而必须由众多臣工共同扶植,于是有君臣的分工。而君臣关系并非像父子那样是不可改变的亲情关系,而是像师友那样可以选择的平等关系。人们出来为臣做官,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即并非为君王一人一姓做奴仆,而是对人民负责,为大众服务。而天下的根本大事,“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所以,君臣之间应合舟共济,共同“以天下万民为事”,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论语》中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强调了“礼”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处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共同遵循一个原则——“礼”。“礼”是先王所遵守的原则,“礼”是一种规范,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秩序和行为规范,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的起居往来言行举止都有一个规矩并且以它为标准,都要遵守礼的规定。”礼”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家事国事只要照“礼”的精神去处理,做事以礼义为先,做人就不会出问题。由此告诉我们,“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维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上下左右,亲友邻居,人与人之间言语谦和,举止得体。互相之间彬彬有礼地相处,那是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说,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礼仪文化的倡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论语》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君臣间关系的处理和解决其他事情一样,都要遵守“礼”的规定,达到“以睦君臣”的目的。因为“礼”是君臣应该共守的,所以“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礼”的正义性!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样就需要注重在制定和实施中,君臣之礼要发挥“仁”的精神。一是君如何待臣,一是臣如何待君,在“仁”的精神下,君臣之礼应包括以上两个方面。

《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以一个国君的身份请教孔子,问他做为一个君王,应该怎样对待臣下;作为臣下又该如何侍奉君主?孔子从道德修养方面回答了鲁定公的问题。孔圣说,只要领导对下属真诚地礼敬、爱护、礼贤下士,臣下就会对君王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孔子认为君礼臣忠。君应当以礼使臣,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儒家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并不是单方的义务。臣应当以忠事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君臣相遇,各尽其道,各尽所责。

儒家倡导在君臣关系上,首先臣下要以礼侍君。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孔孟强调了一种有条件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在常态下,人当然要尊老、自谦、礼让,要下级服从上级。没有这样的秩序,社会就无法运作,也不可能和谐。

《论语》中就详细记载了一则孔子面见君王时的样子:“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意思是说:“进入朝廷大门时,曲身鞠躬而入,敬畏似无容身之处。不站在大门中央,因中央为君出入之处,立中门为不尊。行不踩踏门槛,踩门槛则不恪。过位,门之中位即君之出入位,不可穿越。君虽不在,过之必敬,足不可轻入之;同时说话声音低微,好像力气不足的样子。进入朝廷议事大堂,先要提起衣服的下摆,使之离地而不止于绊脚栽倒而失礼。侍立于大堂听君令,静心屏息,不喘粗气。这是近临君身当有的气容肃穆。议事毕出大堂之门,下了一级台阶后,才舒气解颜,恢复平日的怡然愉悦。下完台阶之后,像鸟儿般快步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复其常态的从容,但仍存有敬谨之心。”

这些都是孔子对君主的应尽的礼节,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孔子对君主的尊敬。孔子也曾自己说过:“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意思是说,对君主尽忠,人们认为是在谄媚。这样做是不是有一点过分了呢?做人难,做一个忠臣更难。一个人有时候想作一个好臣下,对君主尽忠合礼,而别人会认为你是溜须拍马。所以孔子告诉学生,做臣子就要有个臣子的样子,与君王相处必须讲究礼仪规矩,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只要你的内心是真诚的,不是故意讨好巴结就行。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扪心自问而无愧。

《论语》记载:“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夫子事君极其敬谨。君主所赐之熟食,必先正坐而尝之,再分赐于他人。正席先尝如面对君食一般敬重。君所赐之生肉,煮熟之后,必先进供于天地祖宗。君王所赐之畜生之类,必念君之惠,念生之怜,不敢杀之,而当精心畜养。周礼有“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服侍于君王,君祭祀前不能食,而己不祭则先食之,似若为君食也。或若有疾,而君来视,则移身于南牅下东首,使君得以南视之。东为生气之方,首向东以受生气。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犹如着朝服面君一般,敬之至也。夫子身为大夫,若君有命召见,则即刻赴命,不等驾好车马就先步行走了。

同类推荐
  •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首先梳理了西方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启蒙理性的主要价值观、自然法与个人主义、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意义等,并从中西思想比较的角度辨析了理与理性和理念概念的差异,其次梳理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以及思想界和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性的典型批判,最后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危机与前现代思想资源的关联,旨在给读者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轮廓。作者期望为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些前车之鉴。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走向新现代性的观念及其指导思想,并从若干方面进行了理论务虚,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使他明白,要想使人俯首帖耳,必须有一种深藏于胸、变幻莫测、凶狠刁钻而又充满智慧的心计和手腕,这就是领导人的统御之道、经世奇略。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 聆听大师胡适

    聆听大师胡适

    胡适一生,涉及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言论,其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朴实无华。兼具了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聆听大师胡适》系列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生、治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在胡适作品中精选出能够代表胡适思想的篇章,收录图书:《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等七册。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热门推荐
  • 重生恶女:校霸大人请低头

    重生恶女:校霸大人请低头

    重生之前,木梓溪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傻白甜——被渣男耍,被绿茶虐,还苦逼地一次又一次和命定之人擦身而过。好在老天有眼,让她重活一世,脱掉小白兔的外衣,恶女殿下闪亮归来。花式虐渣虐绿茶,让前世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校霸大人低头叫自己女王陛下!“宝贝,从今天起,”木梓溪抬起某校霸的下巴,勾唇一笑,“你就是我木梓溪的人了!”
  • 豪放词

    豪放词

    本书精选了一百零六首豪放词,分别对其词译、注解和评析,同时,对每个词人做了简要介绍。透过这一行行词句,遥想彼时词人金戈铁马、挑灯看剑的情境,我们胸中亦升起万丈豪情,被凡尘琐事蒙了灰的心也变得澄明。豪放词气势磅礴,不拘音律,汪洋恣肆,多慨叹家国、个人命运,描写边塞生活、家国情怀。苏轼、辛弃疾、陈亮等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浓浓相思,而多了“倚天万里须长剑”的雄浑气魄,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勃勃雄心。
  • 明末之虎

    明末之虎

    崇祯六年夏,后金吞并明朝辽南金州后,现代大学生李啸,魂穿成金州一名普通乡下猎户。一文不名,不带系统,不带空间,没有任何特殊金手指的草民李啸,该怎样在这明末乱世,走出自已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战辽西,征宣府,据山东,筑高城,拓海疆。。。。。。在这明末的黑暗时刻,且看穿越而来的李啸,如何为神州社稷,为华夏百姓,立下这昭昭功业,打拼出朗朗乾坤!男儿只手将天补,刀马所至皆汉土!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巷战之夜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巷战之夜

    《巷战之夜》写的是在日寇进攻面前,天津和潜山的人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中写到一位普通的教员,在与日军勇敢的斗争中,成长为游击队长,并率领民众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 爱奴

    爱奴

    他是权倾朝野的平远侯爷。世人只道他的容貎绝色无双,殊不知他是从人间炼狱里爬出来的恶鬼,可以卑鄙无耻,可以泯灭人性,可以出卖所有,一切都在所不惜,只为复仇。 她是一个还有半年便可以出宫的平凡宫女。十年的宫内生活,让她变得“又聋又瞎”,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只知埋头做事,别人骂她是无血无泪,不知何谓痛。只因为姓夏,她成为他折磨复仇的对象。伤痛,逃亡,陪伴,不离不弃,同甘共苦,让彼此的心贴近,却又因他的“心魔”而分离。生死离别的那一刹那,让他明白,对她,无论如何都放不开手。 而她,在他对她展现无意的温柔时就已深深沦陷。
  •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明治天皇:碧血怒涛卷(中册)

    本书是由传奇武的日本历史小说高产作家山冈庄八创作的一部纪实体小说。它以文学的笔调、宏大的篇幅,描绘了日本幕末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日本有志之士为推翻幕府统治,实现国家新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揭示了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幕府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统治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并最终走向明治维新的必然规律。本书翔实生动地描写了诸如“黑船来航”、“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和宫下嫁”、“寺田屋骚乱”等当时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此书,对中国读者了解日本近代史,尤其是从幕末政治走向明治维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微雨青春

    微雨青春

    命运: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曾经的故事全部洗牌,你还剩下什么?回答:钱。朋友:连说话都做不到,你还能做什么?回答:我活着只为了心!一个有钱,有心的生活是不是就完美了?
  • 贵圈狗仔多

    贵圈狗仔多

    楚:不想当老板娘的跑龙套的不是好记者。清:不能捉住小间谍的大明星不是好CEO。瓷君:作男作女,楚楚清心,一入某圈深似海,且看陆溪楚如何潜进娱乐圈,做最称职的金牌狗仔。
  • 赵氏孤儿传

    赵氏孤儿传

    赵武重生到春秋时期,晋国刚刚经历过下宫之难,那个历史上赵氏孤儿赵武的身上。看他如何带领赵氏族人,克服艰难险阻,让赵氏重新崛起。
  • 名柯同人:寂静之森

    名柯同人:寂静之森

    本片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以及社会环境描写最多,主人生哲学和宿命论的文学精品,不解释,仔细看就是了。一个人失去了什么东西,至始至终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不过。我想写出一个为敢于反抗“宿命”而献身,互相伤害对方,不惜忍辱负重前行,最终却发现自己沦陷于名为“宿命”的沼泽之中不可自拔,原谅命运也原谅自己的集体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