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语,从送行者一方讲是“送”,从离别者一方讲是“别”。俗话说“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送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有“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佳句,江淹也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虽然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但是它对于古人和今人的意义完全不同。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人的寿命又比较短,所以一次看似普通的离别就很有可能是以“生离”始,以“死别”终。《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也只有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我们才不会觉得孔夫子没有出息。恰恰相反,孔夫子是一个极有感情的人,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子女不在身边,该是一件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啊。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突然有一天,当这一切倏然而去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这些人和事物如此重要,怅恨不已。平时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就好像是一种司空见惯、令人习焉不察的东西。当离别的巨石从天而降,打破了平静的感情湖面,就必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人们心目中荡起无限感慨和叹惋的涟漪。从古至今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用如椽大笔记录下了这一幕幕离别剧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人与人之间最远的不是空间上的山水阻隔,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在交通异常便利的今天尤其如此。感情若在,虽然远在天涯,也可以近在咫尺;感情枯竭,即使躺在同一张床上,也可以是同床异梦。近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在他的《金粉世家》中这样写道:“冷清秋走了,金燕西也走了。曾经生死离别的恋人,就这样擦肩而过,他们带着伤感和悔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车轮,融入时代的洪流。”人与人的分分合合又有谁能够预见,难怪纳兰性德会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呢!爱情是这样,友情和亲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本书是在古代文学领域中披沙拣金的结果,也是一个时或见宝的过程。作品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时间上说上起西周,下迄明清;从空间上说,送别所涉及的地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为是送别诗词,所以文就不在关注的范围之内。其实也有很好的送别文章,比如唐代韩愈的许多送别序言就写得十分精彩,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也是送别文字中的佼佼者。此外,限于诗赋之间的界限,也就没有选取骚体和赋体作品。
本书通俗易懂,每首诗歌后边都有题解,或是介绍作者,或是简介创作背景,或是简析诗词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另外,编著者在注释中尽可能地将生僻的字都注音,不易懂的词语和典故也都竭尽所能地做了阐释。但愿这些努力能够成为您发现古代文学花园的一扇窗,借以瞥见送别诗词这一枝玫瑰花,哪怕只是惊鸿一瞥。
这是新世纪,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是一个繁华与骚动令灵魂迷惘和不安的时代。屈原在《离骚》中说:“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这本古代送别诗词的小册子,无法给您带来财富,也无法帮您成就功名,更不会替您找到通往权力巅峰的金光大道。这是一本适合在闲暇的时候,泡上一杯茶,在温暖的阳光下或是温柔的灯光下,随意翻翻的小书,品味古往今来的人们是如何在送别之际倾吐他们的一腔真情。如果借此能够带给您一份对美好情谊的温馨回忆或者是一丝勇往直前的力量,将是对编著者最大的鞭策与鼓舞。
吕来好
2013年10月18日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