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凭吊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所作。诗人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这位楚国作家,并勾起自己的身世之感。在杜甫看来,宋玉不但善于辞赋,更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人物,只不过他仕途失意,屡遭误解,故生前死后人们都仅仅注意到他的文学才华。这是宋玉的悲剧,也是杜甫一生的伤心之处。于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怅望古迹,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意境交融,感情深挚。
【注释】
a 摇落: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 云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c 楚宫:指楚王宫,唐代已不存。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a,生长明妃尚有村b。
一去紫台连朔漠c,独留青冢向黄昏d。
画图省识春风面e,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f,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这首诗以西汉元帝时王昭君的故事为题,通过对昭君的怀念,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伤心怀抱。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或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自请嫁往匈奴,为宁胡阏氏。杜甫这首诗以工整的对仗和巧妙的联想概括了昭君的一生,表现了她虽身在异乡却始终眷恋故土的家国之思,这其中也贯穿了诗人自己的辛酸。正如明代王嗣奭《杜臆》所云:“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注释】
a 荆门:荆门县,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
b 尚有村: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今湖北省秭归县香溪。
c 紫台:指汉宫,语出南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d 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平原上,远望呈黛青色,故名青冢。
e 指画工为昭君画像的故事,详见《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f 琵琶:拨弦乐器,出于胡中,马上所鼓。
【名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a,崩年亦在永安宫b。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c。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四川奉节凭吊三国遗迹永安宫与武侯祠所作。永安宫是蜀汉先主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之地,武侯祠又是诸葛亮的祠堂,将这两处古迹放在一起吟咏,显然是在歌颂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但诗人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写明这一主旨,而是通过“岁时伏腊走村翁”、“一体君臣祭祀同”的具象场景,以数百年后民间对刘备君臣的深切怀念烘托出他们不朽的人格魅力,可谓构思精巧,描写生动。
【注释】
a 蜀主:指三国蜀汉先主刘备。窥吴:指意欲攻打东吴。幸:驾临。
b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临终托孤之地。章武二年(222),刘备率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遭东吴大将陆逊火攻连营,还守鱼复,改县名永安,营亦名永安宫。
c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蜀汉君臣。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a。
三分割据纡筹策b,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c,指挥若定失萧曹d。
运移汉祚终难复e,志决身歼军务劳。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拜谒武侯祠时所作,与他在成都拜谒武侯祠时所作的《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除了吟咏古迹之外,更将重要笔墨放在对历史的议论上,议而不空,情韵盎然。诗人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并对他有才无命的人生悲剧予以深切感慨。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凭吊英雄,故能涤荡人心,成为古今咏史名篇。
【注释】
a 宗臣:举世敬仰的名臣。肃清高:对其高风亮节肃然起敬。
b 纡筹策:费尽苦心进行谋划。纡,曲折。
c 伯仲:兄弟,喻指不相上下。伊吕:商朝开国重臣伊尹与西周开国重臣姜太公吕望。
d 失萧曹:超过萧曹。萧曹,指汉初功臣萧何与曹参。
e 运移汉祚:指汉朝气数已尽。祚,指皇位,国统。
金陵怀古
唐·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a,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b,老作北朝臣。
【题解】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怀古的重要题材。司空曙这首诗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此诗前两句写实,以简练的笔墨将古都金陵颓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鲜明具体。后两句则由实入虚,借用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典故,既伤感历史上六朝的兴亡更迭,又忧虑唐朝国运衰微的局面,贴切工稳,蕴含丰富。
【注释】
a 辇路: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
b 庾开府:即庾信,庾信曾任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
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a,屈子怨何深b。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题解】
三闾庙是为奉祀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而建,在今湖南省汨罗市。戴叔伦这首诗即是途经三闾庙,凭吊屈原所作。诗人抓住了屈原一生的悲怨情感,通过日暮秋烟里的滔滔江水和纷纷落叶,将这种感情含蓄地烘托出来,同时也再现了屈原辞赋萧瑟苍凉的审美特征,古今合璧,意蕴深厚。故施补华《岘佣说诗》评论此诗曰:“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
【注释】
a 沅湘:指沅水与湘水,这是屈原辞赋中常常吟咏的两条江流。
b 屈子:即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奸邪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怀石自杀。事迹详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a,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b。
【题解】
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李益这首《汴河曲》既从亲眼所见的汴河春景发挥想象,将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通过触目惊心的景观变化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人也在其中寄寓了对唐朝国运的深切忧思,揭示了倘若不能以史为鉴,则必将重蹈前朝覆辙的历史规律。全诗情景交融,感兴丰富,语言优美,旨意隽永。
【注释】
a 汴水:唐人习指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游览江都,动用百万劳工开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柳,世称隋堤,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b 杨花:此处双关,借用“杨花”之“杨”暗喻隋朝皇帝的姓氏。
隋宫燕
唐·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a,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题解】
这首诗与上一首《汴河曲》同写隋炀帝亡国的历史教训,但表现手法有所区别,《汴河曲》是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直接引出吊古伤今的感慨,而这首《隋宫燕》则借用燕子的视角,更加委婉、巧妙地展示了历史兴亡的沧桑与无情。尽管隋宫已然荒凉破败,燕子却仍年年如期而至,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本诗的艺术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释】
a旧国:指隋朝。
题楚昭王庙
唐·韩愈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a。
【题解】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书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途经楚国古都宜城时写下了这首咏史诗。楚昭王是春秋时期楚平王之子,曾经率军击败入侵的吴国军队,收复国土,故后人为之立庙纪念。这首诗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之后,则又意味深长:百姓虽无财力兴建高大庙堂,却也要用一间小小茅屋祭祀楚昭王,可见昭王的人格魅力流芳千古。这就是历史的公平与公正,时间的考验最终将证明一切人与事的真伪。
【注释】
a 一间茅屋:韩愈《记宜城驿》云:“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
游太平公主山庄
唐·韩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a。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b。
【题解】
太平公主山庄位于唐时京兆万年县(今属西安市)南。太平公主是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曾参与拥立唐睿宗的宫廷政变,并借此专权用事、把持朝政。后因谋废太子,事泄,被赐死。韩愈这首诗通过对太平公主山庄别墅的描写,侧面揭示了公主当年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表现,就此告诫当今身居高位的权贵们,纵然横行一时,却终究不能长久。
【注释】
a台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城: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
b 南山:指终南山,在京兆万年县南。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a,业复五铢钱b。
得相能开国c,生儿不象贤d。
凄凉蜀故妓e,来舞魏宫前。
【题解】
蜀先主即刘备,其庙在夔州,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前四句写蜀汉之盛,后四句写蜀汉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在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曾经有过开元盛世的唐朝,已经日薄西山,这情形正好似当年的蜀汉,于是诗人怀古伤今,不由感慨万千。此诗对仗工整、用典自然、议论精警、气韵超迈,不愧为刘禹锡五律中的代表作。
【注释】
a 三足鼎:指魏、蜀、吴三国并立,如鼎足之势。
b 五铢钱:古代钱币,重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造,后王莽代汉时废止,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加以恢复。
c 指刘备因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辅佐而开创基业。
d 指蜀后主刘禅不能效法贤人、继承父业。
e 事见《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妓,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a,日斜征虏亭b。
蔡洲新草绿c,幕府旧烟青d。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e,幽怨不堪听。
【题解】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接到朝廷召他返回洛阳的命令,这首诗便是次年春天他途经金陵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金陵的冶城、征虏亭、蔡洲、幕府山四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反映了从三国到东晋的历史变迁,并在写景中蕴含了对家国兴亡的无限感慨。诗人认为,六朝兴废皆取决于人事,金陵的险要地势并不能对政治发挥多少作用,历来六朝亡国之君,无不由于倚仗天险、沉迷声色而失道寡助,这些历史教训是多么值得今人借鉴啊!
【注释】
a 冶城:故址在江苏南京朝天宫附近,三国时吴国在此冶铸,因而得名。
b 征虏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
c 蔡洲:在今江苏江宁西南十二里的江中。东晋苏峻作乱时,陶侃、温峤领兵平乱,曾在此驻军。
d 幕府:指幕府山,在今江苏南京北,长江南岸,东晋丞相王导曾在此山建幕府,因而得名。
e 《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作。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a,金陵王气黯然收b。
千寻铁锁沉江底c,一片降幡出石头d。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e,故垒萧萧芦荻秋f。
【题解】
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地势险峻,是六朝著名的军事要塞。此诗前四句以精炼的语言描述西晋与东吴在西塞山进行的一场战争,说明了倚仗山川险峻苟安图存注定失败的道理。后四句即景抒情,以国家统一的现状与古人留下的荒凉故垒进行对照,传达了对当今统治者必须以史为鉴的恳切告诫。
【注释】
a 西晋太康元年(280),大将王浚奉晋武帝之命率水军顺长江东下讨伐东吴,直指吴都金陵。益州:在今四川,治所成都。
b 金陵王气:古人认为金陵地势险要,如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
c 东吴末代君主孙皓为防晋军来攻,在长江中暗置铁锥,并用千寻铁链封锁江面,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不料王浚以大筏冲走铁锥,纵火烧毁铁链,率战船直抵金陵,于是孙皓被迫投降。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d 石头:即金陵,又名石头城。
e 四海为家:喻指全国统一。
f 芦荻:生长在路旁水边芦苇一类的植物。
【名句】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阿娇怨
唐·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a,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