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山房春事》是感叹今昔盛衰的诗作,通过古今兴衰的对比来寄托作者怀古感今的哲思。诗歌从人事与自然的巨大反差入手,年年盛开的繁华的庭树,代表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比如流逝的时间、长存的自然。梁园的昔盛今衰代表着人事的短暂与变化。作者在此产生了强烈的时间意识、生命感悟以及历史沧桑感。但见“年年岁岁花相似”,而那些往日在这花下寻欢的历史人物却已不在,只有这些花树依旧不管旁人地热闹盛开。人的渺小与永恒不变的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任何盛极一时的繁华最后都无法与时间抗衡,仿佛过眼云烟,人的渺小与寿命的短促也就愈发鲜明。诗人的着眼点在“伤今”,这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成熟的生命意识的反映。岑参从古人的经历中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未来,这包含着所有人类共同的感受,因而能够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从此意义上说,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生命哲学的诗性体现了。
【注释】
a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成所建,在今河南省商丘,建成后梁孝王招揽四方豪杰,在园中聚会游宴。因园中多兔,又名兔园。
b庭树:庭院中的树。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a,绿烟b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解】
这首诗以一轮明月为触发点,月亮每天晚上从海面升起,白天在云中落去,那么它的家在何处?月中的白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捣药,它是否会觉得疲倦?嫦娥一人孤零零地生活在月宫,她与何人为邻?作者这些奇特的想象背后,其着眼点正在于“孤寂”二字。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可是却离不开群体性生活。个体与群体,这对矛盾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李白作为盛唐最为伟大的诗人,他的孤独与寂寞是可以想象的,所谓“孤芳自赏”“对影自怜”的历史评价,实际上正是李白缺乏同道好友的不得已之举。因此,李白只能将月亮视为自己的朋友,这个人格化的月亮投射了作者个人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个体生存问题的哲学思考。
【注释】
a丹阙:朱红色的宫阙,宫殿。
b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名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a彩云间,千里江陵b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解】
作者因牵连永王李磷谋反案,被流放夜郎,他从四川赴贬地途中获知了被赦的消息,惊喜交集,便创作出了这篇传唱千古的名篇。这首诗的题眼在于“快意”二字,其字词中洋溢着明朗的激情,体现了诗人豪爽不羁的性格。写舟船之快,实是写心情之畅快。全诗一气呵成,毫无阻塞之感,痛快淋漓,第一句写白帝城之高峻,仿佛城池是在彩云中一样,以舟船从高处顺流而下的迅捷为“千里江陵一日还”作铺垫。第二句以空间与时间的对比衬托出作者还家的兴奋,第三、四句用两岸的猿声衬托行船之速,仿佛声犹在耳,船行已过万里之遥。诗人的心灵挣脱了羁绊,顾盼神飞,摆脱了困顿与烦扰。这种战胜困难,甩下包袱的情感表达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古今共同的人生体验了。
【注释】
a白帝: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
b江陵:又名荆州城。今为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
【名句】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岳
唐·杜甫
岱宗a夫b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c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读者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勇攀事业的高峰。
【注释】
a岱宗: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b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c决眦(zì):眦,眼角。决,裂开。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出塞(九首选一)
唐·杜甫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a。
苟能制侵陵b,岂在多杀伤。
【题解】
杜甫写有《前出塞》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当时唐玄宗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拓土开边战争,这组《前出塞》主要描写的就是唐与吐蕃的一系列战事,意在讽谏唐玄宗穷兵黩武的行为。本诗因其说理的形象性而广为流传。特别是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但可以用在战场厮杀上,也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其道理是,处理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的。
【注释】
a疆:疆界,边界。
b侵陵:侵略。
【名句】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伤时(二首选一)
唐·孟云卿
其二
太空流素月,三五a何明明。
光耀侵白日,贤愚迷至精。
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
常恐今夜没,须臾还复生。
【题解】
作者孟云卿,字升之,中唐诗人。诗风气格高古,追拟汉魏。
此诗名为“伤时”,即指时势难如所愿,故而感到悲伤。作者以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来阐述自己对时势变化和宇宙运行的体悟。作者先以十五夜月最为明亮和圆满为始,这时的月亮运行至最为全满的境地,它的光芒甚至可以和日光相提并论。所谓“至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极其微妙而不见痕迹的概念,也是一种无物不通,无事不晓的状态。不论是贤人还是愚者都在追求“至精”的境界。但是,世间众人未有一人达到这一境界,同时也不能超越这一境界。其道理很简单,四时是不断变化的,天道在盈亏的状态中不断交替。连自然都不能长久地保持一个不变的状态,又怎么能指望人来掌握世间全部的真理呢?
【注释】
a三五:阴历十五。
变律(十九首选一)
唐·苏涣
其一
日月东西行,寒暑冬夏易。
阴阳无停机,造化a渺莫测。
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
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
居然六合b外,旷哉天地德。
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c。
【题解】
苏涣,唐代宗年间人。诗歌质朴劲健,杜甫称赞其诗“殷殷留金石声”,其风格可见一斑。
诗歌对日月运行、寒暑变异等自然现象展开了细致的描述。这些纷繁的现象背后有着自然至道在统摄,这种“道”难以捉摸,不可名状。如果要描述它的形态的话,那就好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阴阳交替,不停变换。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宇宙运行的法则。唐代是道教兴盛的时代,苏涣也明显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上》)就被他改换成了诗句“旷哉天地德”。《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是下句“天地且不言”的出处。与自然天地相比,世间的众人无德不知修身,反而浮夸浪喧,与天地之德相去远甚。
【注释】
a造化:创造演化,指宇宙自然的玄奥,亦指至高的力量。
b六合:常用于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c喧喧:形容声音喧闹及人事纷扰。
官舍早梅
唐·张谓
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
晚时花未落,阴处a叶难生。
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
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题解】
张谓,唐代诗人。其诗词意精深,格律精严,清新雅正。
梅花是一种先开花后生叶的植物,进入生长树叶阶段的梅花已经结束开花期很久了。一般诗人描写梅花都是直接从梅花盛开的景象着手,张谓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结子生叶的梅花反推回到梅花盛开的景象。只不过,这朵朵盛开的梅花并不是实际的景色,而是作者的想象。以此来突出梅花盛开之“早”,切合诗题,独出新意。
作者在尾联升华了诗歌所表达的精神,那些在三四月盛开的桃李不要轻视这看似已经凋谢的早梅,它在寒冬时早已凌寒绽放了,现在正是它结子成熟,进入收获的阶段。其所蕴含的哲理是,俗世众人往往只关注眼前那些名利大权在握者,却瞧不起落魄书生,但是,那些看似落魄的人早已孕育着新的希望,他们在孤独与严酷的环境中已经展现了自身高洁的本质。等到春风吹拂时,也就是他们重新获得新生的时刻。
【注释】
a阴处:阴暗之处。
行路难(三首选一)
唐·顾况
其一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a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题解】
顾况,中唐诗人。他为人耿直,故一生官位不高,晚年隐居茅山。擅长七言歌行,诗风酣畅淋漓,意境奇特。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路艰难”的体悟,以及在艰难困苦中所思考的人生哲理。诗歌的第二层是表现作者的孤傲情怀,使得整个诗歌风貌随之一变。冬青树是一种常绿乔木,虽然饱受严寒的侵袭,却依然保持“常青”的姿态,与那些风霜一至便凋谢摧残的花朵不同。这是由于“凡物各自有根本”,冬青树之所以不调不谢,是因为它有着坚强的本性,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更改自身所具有的属性。这是这首诗最精华的哲理体现,顾况希望世人皆做有坚定节操的人,不因外界形势的变化或优劣而改变个人的品行。
【注释】
a中心:心中。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a无烟。
人学始知道b,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c,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题解】
这是一首劝谕年轻人惜时勤学的诗歌。作者以“击石有火”这一简单明了的意象阐明哲理,未经学习的人就如同一块顽石,无知无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迸发出火光。“道”代表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真理,是古人对于客观规律的形象总结,但是“道”并非天授的,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客观规律,才能体会到不断运行的“道”的存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必须是学习者自己总结和归纳的,所得到的知识也必须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识。最后,孟郊劝诫年轻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注释】
a元:原来,原本。
b道:道理、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
c运:使用,运用。
审交
唐·孟郊
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桂性,春荣冬更繁。
小人槿花a心,朝在夕不存。
莫蹑b冬冰坚,中有潜浪翻。
唯当金石交c,可以贤达论。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对交友问题的哲学思考。诗歌的开篇使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交友如同栽植树木一般,需要择取好的土地,因为“恶土”会影响树木的生长。这就如同交友不慎,一旦遇到中途翻脸的情况,诽谤非难也会随之而来。作者使用了一组对比来阐释君子、小人对待友情的不同态度,君子如同“芳桂”,不论时节如何变换,他们高洁的品行不会改变,对待友人的真心也不会变质;而小人的心性不定,如同朝开夕落的槿花一样,他们的“友情”也是如此。作者对于这种“中道生谤言”的境况充满了恐惧,他向读者提出了告诫,交友一定要谨慎,不要与那些心性不定的小人交往,否则就如同在暗流涌动的冰层上行走一样,随时有堕入深渊的危险。而那些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共患难的,如同金石一般坚固的友情,才是士人君子应该追求和珍惜的。
【注释】
a槿花:木槿或紫槿的花,颜色鲜艳,朝开夕落。
b蹑:踩,踏。
c金石交:指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典出《汉书·韩彭英卢吴列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
寓言
唐·孟郊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a。
贞明b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