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欧洲、亚洲和非洲许多地区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为不平常的历史事件之一。因为它不仅涉及奥斯曼帝国本身这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风俗的历史,而且还涉及奥斯曼帝国与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邻邦之间复杂的战争、征服、外交和邻土纠纷的利益关系。因此,解释和了解奥斯曼人,为何由一个位于小亚细亚边陲,由伊斯兰信仰武士组成的突厥小公国,在100年的时间里,演变成为一个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而异族杂居的伊斯兰封建军事帝国,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课题。
一、开国君主奥斯曼
奥斯曼人起源于中亚的呼罗珊地区一个突厥游牧部落,后迁至里海附近,波斯的北部和东部,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皈依了伊斯兰教。13世纪时,为了躲避蒙古人西征大军铁蹄的蹂躏,辗转迁徙到黑海南岸的小亚细亚定居。当时奥斯曼人的数目很少,力量也很单薄,其首领埃尔托格洛尔掌管部落时,总共只有430个帐(帐是突厥游牧部落以氏族组成的经济单位)。后在一次关键性的战役中帮助了突厥塞尔柱人,于是突厥塞尔柱人罗姆素丹国的国王阿拉丁二世,将奥斯曼人安置在马尔马拉海北部,与拜占廷帝国紧邻的西北边境地区,萨卡利亚河畔,封赐给他们一块既不富饶也不值得令人羡慕的商业要道作为领地。此后,奥斯曼人长期在这里守卫边疆,抗击拜占廷帝国,成了突厥塞尔柱人的藩属附庸。日后奥斯曼帝国的编年史给奥斯曼人编造了一份血统高贵的宗谱,说他们的历史可以从中亚的乌古思突厥人,追溯至人类的狭口诺亚。按此推理,不用说,再向上就必然追溯到了人类始祖亚当。尽管奥斯曼人可能起源于原始部落,但此后奥斯曼人的强盛崛起,是出自于其宗教、军事和政治上的根本原因,而并非出自于部族的高贵血统。
14世纪初,日渐衰落的突厥塞尔柱人罗姆素丹国分裂成为10个突厥小公国,奥斯曼人就是这10个小公国的其中之一。他们同当时那些居住在拜占廷帝国边境地区的其他突厥人一样,在其首领埃尔托格洛尔的率领下,经常骑着战马,挥舞着军刀,打着向异教徒圣战的宗教旗帜,进入到拜占廷帝国的疆域进行疯狂的掠夺。1288年,年迈多病的埃尔托格洛尔去世,其子奥斯曼接管部落,继任首领。当埃尔托格洛尔去世时,他所传给儿子奥斯曼的领地,并不比原先突厥塞尔柱人赐给他的封地大多少。奥斯曼人对周围地区的大规模征服和兼并,大约是从13世纪80年代,新的首领奥斯曼同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艾德巴里的女儿马勒哈通结婚以后开始的。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德高望重的苏菲教派长老谢赫·艾德巴里曾在奥斯曼继位时,庄严地向他的女婿奥斯曼赠送了一把“胜利之剑”,并授予他以伊斯兰教“圣战者”的光荣桂冠,从此把奥斯曼引进了加齐集团,使他具有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精力充沛、气宇轩昂的奥斯曼,高举着“胜利之剑”,东征西掠,从而奠定了奥斯曼帝国600年的伟大基业。此后,举行隆重盛大的仪式颁发“胜利之剑”,也就成了历代奥斯曼帝国素丹继位时的传统仪式之一。
奥斯曼是一位具有非凡体力、超人精神和独创才能的组织者。他把涣散的突厥部落成员,训练成了一支组织严密、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他将掠夺来的土地和大量的战利品,分封给他那些屡建奇功的将士们,鼓励他们去勇敢地战斗。他还以伊斯兰教古老的“圣战”思想武装他的那些战士,并吸收那些从小亚细亚各地纷纷赶来的圣战者、爱好冒险的勇士,以及其他突厥部落的成员,来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圣战”思想的鼓舞下,那些以半宗教性质组织起来的商人、牧民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响应,对奥斯曼的事业给予热情的支持,帮助他传播宗教信仰,掠地劫财。因此,奥斯曼人的突厥小公国,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变成了一个“信仰武士”之国。
有一块被考古发现的早期碑文称奥斯曼为“信仰武士们的素丹”。有一位15世纪左右的奥斯曼帝国的编年史学家,在撰写王朝大事记时说:“信仰武士是传播伊斯兰宗教的工具,是涤净人世间多神论污秽的上帝仆人,是真主手中的利剑。”古老的“圣战”思想成为奥斯曼人发展、壮大、开拓基业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此外,奥斯曼统治下的突厥公国,也从小亚细亚的腹地汲取另外的各种力量:穆斯林艺人、商人、官吏、神学家、法学家、财政专家、教师,甚至是一些叛教者,都为这个新的边疆“信仰武士”国家似乎无穷无尽的机会所吸引,这些人均有助于加强奥斯曼人的社会组织。如有一位希腊叛教者科塞·米卡尔,就成了奥斯曼的亲密战友,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并肩作战。而他的后裔米卡洛格卢族则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始终占有显赫的地位。
雄武有略,野心勃勃,年轻气盛的奥斯曼继位以后,随即向外扩张势力。他首先攻掠的目标,一部分是与他同族的其他突厥公国。那些与之竞争的突厥公国在短暂繁荣之后,便在内部长期不和,以及奥斯曼人不断攻击的巨大压力下分崩离析。另一部分攻掠的目标,是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当时的拜占廷帝国也是由于内忧外患而极度虚弱,已经变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丧失了昔日的强盛。于是奥斯曼人乘胜而起。
奥斯曼人首先攻打邻近的一些突厥小公国,然后攻占了位于小亚细亚西北角,由拜占廷帝国统治的美朗诺尔城,并把该城改名为卡加希沙尔,作为其首府。1300年,奥斯曼在上下一片的交口称誉中自封为素丹,并宣布其领地为独立的公国。此时的奥斯曼突厥公国名声大振,在与拜占廷帝国长期的争夺中,从其同类的突厥诸国中脱颖而出,逐渐取代了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的历史地位。此时,许多突厥游牧部落在他们首领的率领下慕名而来,投靠效忠奥斯曼,愿意在他的麾下去同基督教世界的拜占廷帝国交战。奥斯曼的这些突厥游牧部落追随者们一律取用他的名字,通称为奥斯曼人。对于奥斯曼人来说,侵袭和掠夺拜占廷帝国,所能获得的不仅是殉教英名和人世光荣,而且还有巨大的财富,因为奥斯曼突厥公国占有的领土,横跨科尼亚和君士坦丁堡之间商队贸易的重要路线。
在1301年的巴法翁战役中,奥斯曼亲自率领他的“信仰武士”们击败了拜占廷帝国的军队,侵占了小亚细亚最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1317年,奥斯曼又率领“信仰武士”们进攻布鲁萨城。布鲁萨城是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重要的战略军事重镇,因此城垣坚固,防守森严,驻扎着大量的拜占廷帝国军队。双方对此城的争夺,前后持续了9年之久,各自都遭受到重大的伤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326年,当布鲁萨城因弹尽粮绝,开城投降时,奥斯曼已经因患重病生命垂危了。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该城的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以后被改建为清真寺。布鲁萨城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统治的彻底崩溃。此后定都布鲁萨城的奥斯曼人,完全控制了通往欧洲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新兴突厥公国的立国基础,而且为这个突厥公国跨海向欧洲的巴尔干地区扩张,铺平了胜利的前进道路。
奥斯曼不愧是一代开国君主。他雄才大略,敢想敢干,具有一种坚韧、顽强、正直、勇敢的天性。他深爱其属下的臣民,容许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而深得他的臣民们尊敬和拥护,受到后人的赞叹和怀念。据说,当奥斯曼本人即将临终时,还以他那微弱的声音告诫他的儿子奥尔汗:“不要悲伤,振作起来,我的孩子。要时刻牢记,不要残忍,因为对一个国王最有害的莫过于残暴。要主持正义,因为正义是国王治国的根本。要珍爱学者,身边要有懂法律的学者,因为真主的法律是我们唯一的武器。我的孩子,要公正无私,要仁爱,要时刻保护好你的臣民,这样你就能得到真主的佑助。用一系列美好的胜利来告慰我的灵魂吧!”奥斯曼去世后,这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突厥公国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奥斯曼帝国。
二、奥斯曼人的对外征服
1.“缔造者”奥尔汗
1326年,年仅20岁的奥尔汗继位,其英武有为,远见卓识不在其父奥斯曼之下。奥斯曼在世时,对奥尔汗一直寄托着无限期望,充满着深笃的厚爱。从小就让他立下宏愿,读尽天下好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年轻有为,充满朝气的奥尔汗即位以后,厉行进取,开始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征服。
作为一个加齐国家,奥斯曼人必须南征北战,不断地扩张,去夺取新的领土,为信仰武士们的力量找到新的出路。1313年,奥尔汗率领军队从拜占廷帝国手中夺取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与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近在咫尺的尼克米底亚城,在不到短短的10年时间里,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已经完全纳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1354年,奥斯曼人到达马尔马拉海岸之后,便立即跨越海峡进入欧洲,并在战略要地加利波利建立起牢固的据点。值得注意的是,奥斯曼人在这一年才开始向东扩张,对小亚细亚的整个地区做全面的渗透,并完全控制了军事重镇安卡拉。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走势,就像季风那样时而向西,时而向东,但向西发展始终在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过程中占据首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部,紧靠通往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天赐良机的时光,使其面对一个摇摇欲坠,分崩离析的拜占廷帝国。另一方面也与这个帝国靠“信仰武士”打天下的传统有关。
奥尔汗在积极开疆拓土的同时,还特别留心政事,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因为在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实践中,奥尔汗逐渐认识到,虽然奥斯曼人越过伊斯兰国家的边境进行征掠,带回了丰富的掠夺品,这些掠夺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得奥斯曼人有了经济上的生存能力,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建立在一种可靠的国家经济基础之上,尤其是每当侵征不成功时,整个社会也就衰落瓦解了。奥斯曼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建立起比加齐社会原有的组织更为有效的国家行政组织。奥尔汗仿效突厥塞尔柱人的军事采邑制,对那些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者,一律赏赐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分封,并把突厥塞尔柱人的圣典和统治方式一并接纳过来,从而使得奥斯曼人的司法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即把原有部落的习惯记录下来,在伊斯兰法与突厥塞尔柱人成文法典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而酌加损益,编纂成为奥斯曼人自己的成文法典。奥尔汗还非常重视发展教育,注意为奥斯曼帝国培养人才。当他征服尼克米底亚城之后,立即在那里兴办了奥斯曼人的第一所设备完好的清真寺学校,并且亲自为这所学校选择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首任校长。后来这座城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奥斯曼帝国非常重要的教育中心。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奥尔汗的远见卓识。
此外,在奥斯曼人一系列巨大胜利的感召下,小亚细亚的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们蜂拥般地来到了奥斯曼帝国,并且组成了类似欧洲行会的严密团体,奉行着与加齐道德法规十分相似的一种特殊宗教精神。他们与加齐之间的亲密联盟和相互谅解,给予奥斯曼社会一种其他加齐国家所缺乏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奥尔汗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采纳了较为古老的穆斯林习惯,即容许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在缴纳了赋税和特种贡品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居留在被穆斯林征服的土地上。这样一来,在那些被奥斯曼人新侵占的城镇中,社会和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紊乱。这种政策固然使得居民相当混杂,但生活却大致相同。奥尔汗本人就同被奥斯曼人夺取到的一个城市中的基督东正教希腊领主的女儿尼鲁弗尔结了婚。此外,奥尔汗身边的一位希腊私人医生塔罗尼特斯,就一直感觉生活在奥斯曼人当中非常安逸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