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是历史学著述的传统体裁之一。晚清亘古未有之变化,迫使史家反思传统史学之不足,带有一定西学色彩的新史学应运而生,编撰“新式中国通史”成为重要任务。新通史与“旧”通史的最大区别在于体裁改用“章节体”,记述内容不再局限于帝王将相,而是包含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且大多不再沿用“述而不作”的传统,改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与评价。
由于新式教育的兴起,很多学者出于教学需要,编写了很多历史课本,比如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吕瑞廷《新体中国历史》、顾颉刚、王钟麟《本国史》、傅运森《历史教科书》等,这些著作虽然内容都无一例外地顾及整个中国史,但距离“新式中国通史”都还有一定差距。20世纪第一部真正冠名为通史,并且被普遍认可为新通史作品的著作是黄现璠、刘镛合著的《中国通史纲要》。
初日本学术界誉为“中国通史权威”的邓之诚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近代恒重视历史一科,重其能随时代思想以前进也……独惜中国通史之编纂,尚未为学者所注意,坊间所见之本,非稗贩东西洋陈籍,以其见解为见解,即徒事零星掇拾,详则嫌于支蔓,略则嫌于挂漏,求其详略得宜,去取适当,足以发扬中国文化,供一世参考,及自修者,殆无有也……黄君现璠、刘君镛专意读史,以其钻研之暇,共成《中国通史纲要》三册。虽仅备纲领,而首尾贯串可观,遍及各个时代之制度沿革、社会进化,而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取材皆注其出处,使读者可以由是而知中国史之梗概,更可由是而加详加博,可谓繁简相驭,条理分明者矣。”
黄现璠(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和日本帝国大学,师从陈垣、钱玄同、和天清、加藤繁等著名学者。1937年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学研究会顾问等职。
黄现璠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中国通史纲要》原由北平文化学社初版于1932年,分上、中、下册。这部受到广泛赞誉的著作因为种种原因,在1949年后始终没有再版。为使广大读者有机会重新领略先生风采,我社经先生家属同意,决定再版本书。本书再版时考虑到目前读者的需要,做了一定调整:一是变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二是对编排格式做了一些修正。基本尊重原著的体例,采用“章,节,一,A,a,(1),(一),1.”:“注解”在文中采用“注×”标记,在各节下一级末注;“注解”后加“备考”。另外,原书出版时有一定的错别字,再版时一并做了修改。原书引用史料中有少量对少数民族有侮辱性的文字,如“猺”、“獞”等,依照现行规范,统一修改为“瑶”、“壮”等。
本书初版于20世纪初叶,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因而本书中存在一些和目前的史学认识有差异的地方,如农民起义的评价等,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