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丘镇英受聘来到福建任省府服务员兼财厅三科编辑,很快升任财厅秘书,并负责编纂《福建财政》。但编纂工作还未及完成,厦门就失守,九江也沦陷了。回到蕉岭的丘镇英仍以极端的爱国之心为抗日救国奔走。他和志同道合的友人遍访全县后,即在县城成立了“青年群文化研究社蕉岭分社”,出版了《蕉岭青年》、《抗战周刊》,并制作巨型壁报宣传抗日。紧接着,他们动员知识青年,开展识字运动,倡办民众夜校。在他们前后创建的25所夜校中,男女学生竟达到1800多人。为支援抗日前线,他们鼓励农民冬耕,征募寒衣,在蕉岭县掀起了抗日热潮。
抗日战争期间,丘镇英还先后担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广东省政府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府参议员、国立英士大学教授等职。抗战胜利后,丘镇英在汕头参与救济总署工作,因廉洁奉公,被政府授予奖金……
对父亲的人生,丘成桐院士在2004年出版的《丘镇英教授文集》前言中曾写道:
“父亲的生平和父亲的看法一直指导着我的成长和我做学问的态度,父亲遗留下来的片段文章往往使我回想当年在家中的谈话,也惊觉这四十多年来我的想法受到他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希望父亲遗集的出版能够表达我对父亲感激和怀念的一点心意……”
由此亦可以说,无论是丘镇英先生的天生睿智和博学的文化底蕴,还是他热爱祖国、清廉奉公的高尚品德,在他的儿子丘成桐成长的道路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走进学校读书
一转眼,小成桐5岁了。丘镇英先生觉得该送他的二儿子去上学了,于是他决定带着小成桐先去报考当地的公立小学。那个时候,报考公立小学的孩子都要进行考试,小成桐自然也要先通过这一关才能走进小学校的大门。
在小成桐的眼中,公立小学考试的题目实在是很简单,不过是要求每个孩子写出从1到50的阿拉伯数字,于是他拿起笔,稍作一下思索,就很快将这些数字写完,然后交给老师,高高兴兴回家了。
可是没有想到,小成桐信心满满、毫不费力完成的考试,竟然是一个不合格的“作品”。原来,平日里在家中小成桐经常看着父亲伏案疾书,虽不理解其意,但却早早就已知道中国书法书写顺序全都是从右到左。因此在考试时,他突然灵机一动,自作聪明地认为,此阿拉伯数字也必定是按从右到左的顺序书写了。于是,由于书写顺序全都颠倒,小成桐的答卷上,“15”变成了“51”,“19”变成了“91”,“28”变成了“82”……
结果是,小成桐虽然很聪明,却落了一个考试不合格,自然是进不了这家公立小学了。丘镇英先生只好把他的二儿子送进了一间叫做永安小学的乡村小学。
地处乡间的永安小学条件差,离家也比较远,5岁的小成桐每天上学从“牛屎屋”出发到学校要走30多分钟的路程,母亲心疼小成桐,每天早上都叮嘱要出门的小成桐带上雨伞,这样既可以防雨又可以防太阳晒。
听话的小成桐背起书包拿上了雨伞。可是他毕竟只有5岁,个子也不高。因此当他走出家门撑起雨伞时,瘦小的身材加上头顶上张开的雨伞,俨然一个可爱的小冬菇。姐姐们看到了,立刻对着她们的小弟弟说:“看呀,我们的小冬菇来了。”
好在“小冬菇”并不生气,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虽然还不知道走进学校上学是什么滋味,但是他的心里已经对学校充满了好奇……
小成桐终于成了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时候,他的妹妹丘成琪、弟弟丘成栋也相继来到人间。家中人口又增多了,再加上丘镇英先生和夫人在汕头时收养的一个女儿,一家已是10口人,生活更加困难了。
虽然年纪还很小,小成桐却早已懂得父亲和母亲的艰辛不易,当时家中经济窘迫的情景更是深深留在了记忆中:
“……当时的生活实在很苦,父亲去上课,母亲尽力去找手工活儿做,找不到时,母亲有时去教会或救济机构拿到面条和面粉才能饱餐一顿……晚饭能够有肉食,就算是很幸运了。所以小时候都希望过年,因为过年时总有鸡吃,但却不知道父亲是借钱来过年的……我每天上学从家里到学校要经过外婆家,外婆和姨妈住在一起,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时,外婆叫我中午到她家吃饭,说有好东西吃。结果吃中饭时,外婆提供的是白饭和酱油,到如今还记得外婆满足的笑容……”
7.“小冬菇”的遭遇
小成桐终于开始上学了。只不过母亲和他的3个姐姐没有想到,永安小学带给小成桐的,除了每天手持雨伞赶上30分钟的路程,更有一场近乎磨难的遭遇。
原来永安小学有一群顽劣的少年,虽自幼在农村长大,却少了许多乡间的淳朴。他们喜爱打架斗殴,寻衅闹事,尤其是对少小单薄、无力抵抗的低年级小学生,更是百般欺凌,任意殴打辱骂。
5岁的小成桐自然不能幸免,看着他个子矮小又身体瘦弱,那些顽劣的学童就总是在每天早上守在校门口,只等小成桐一到,就上前一阵殴打。小成桐年小力薄,只有受欺负的份,无奈的孩子只能忍受。
小成桐虽然年纪还小,却一向受父母影响颇深,从不愿挑事惹事。不料想打人闹事的顽童反而向老师诬告他。有一次顽童们打架凶狠,竟闹得老师都要出面处理。想不到老师却相信了顽童们的诬告,不但全都怪在无辜的小成桐身上,还对他横加批评指责,最后又对毫无过错的小成桐进行了课堂罚站的处罚。
小成桐虽然家境不富裕,却也是自幼在父母的疼爱、姐姐和哥哥的呵护之下快乐长大,何时曾受过这般无端的欺凌和责罚?可怜的孩子自然是倍感惊恐、郁闷,回到家中后就病倒了。
这以后虽有母亲和姐姐们的精心照料,但受了惊吓的小成桐仍然经常发烧,有时是长时间的高烧不退,有时则总是做一些怪梦、噩梦。无奈之下,父母只得让小成桐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在家里休息养病。
小成桐虽然不幸遭遇这一劫难,但却受到了父亲母亲、姐姐们的关怀和百般照顾,并终于恢复了健康。成年后的丘成桐院士对自己童年时的这一段经历更是十分难忘:
“……一年班下学期就留在家里养病,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发烧,由父母亲悉心照顾,常发噩梦,至今还记得父亲坐在床沿念经达旦。幸赖母亲喂我汤食,身体才慢慢地好转过来。还记得母亲喂我食藕粉的滋味。在这么穷的环境,母亲也还舍得花钱来喂养我比较好的食物,有了自己的小孩后,才知道父母抚养孩子的心情……”
小成桐逐渐恢复健康后,一直在香江书院教授哲学、西洋哲学史并兼任中国文史系主任的父亲丘镇英先生又接受了香港崇基书院讲授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的工作。虽说是做兼职教授,但这份工作却让丘镇英先生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之多,这也为丘家紧迫的经济缓解许多。随着工作的变化,丘镇英先生也再一次带领全家人搬到了新的住所。
新的家坐落在香港沙田的排头村,搬家的那天,一辆货车载着丘镇英夫妇和7个子女连同丘家的所有家当,来到了沙田的一家寺院前,丘镇英先生为他的一家人在这里租到了一幢房子中第二层的房间。
沙田新家的房间虽然仍不算宽敞,但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英霞别墅”。因为地处寺院,英霞别墅的环境也透着一股幽静。小成桐看到,和寺院紧邻的就是一座山,爬到半山腰时,就可以看到岩石的山壁,一股清澈的泉水沿着山壁缓缓地流出,再加上泉水四周长满了别有一番风味的绿色芒萁,更让小成桐感到了英霞别墅不同于元朗“牛屎屋”的沙田风景。
这一年,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转到了大围的沙田公立小学上课。虽然这时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丘家的学子队伍中,6岁的小成桐毕竟是年龄最小的,因而他这时还比较贪玩,也不知努力学习。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在路上觉得有些累时,也会向姐姐撒娇闹脾气,有时候干脆刚刚走到一半路程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了。这时候大哥成煜往往是不声不响,仍然乖乖地向前走,姐姐们则是连哄带拽地拉着小弟弟去上学。后来父亲知道了,总是嘱咐姐姐们在上学或是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拉着弟弟的手一起走。这一段上学路程的情景,无论是自己不懂事的闹脾气,还是父亲的关心和姐姐们的爱护,都成为丘成桐院士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与周围都是乡村农田的“牛屎屋”不同的是,紧挨山下的英霞别墅到处都是茂密高大的树木,而且还有不少荔枝和李子树,这让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但他们却不知道,长期在高大树荫覆盖下的英霞别墅不仅终日见不到阳光,还会有山脚下时不时吹来的凉风,而这些,对人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果然搬过来不久后,丘家一家人开始先后生病。先是小成桐,此前在永安小学受到惊吓发烧、做噩梦的病症,想不到此时又开始复发,不得已小成桐只得在家休息。紧接着大儿子成煜又开始不断发烧,懂得医药的丘镇英先生连忙为两个儿子处方开药,但却挡不住其他的几个孩子接连不断地感冒、咳嗽,丘镇英先生和夫人不由地焦急万分。
一家人的接连不适、生病,终于让丘镇英先生意识到,潮湿阴冷的英霞别墅已不能再住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