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进培正中学
一个学期的逃学“生涯”为小成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却也让他付出了代价。由于会考成绩不佳,他的升学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原来这一年香港的公立学校由于招收学生的名额有限,所以将参加会考的小学生分为两等,成绩好的为头一等,这一等的学生可进入公立中学。会考成绩不好的学生则为次等,这一类的学生就只能自己去找私立学校了。当然,如果能够找到愿意接收的私立中学,香港政府会为这一类学生提供所有学费的。
这个时候丘家的大儿子成煜已经考进了公立的巴富街中学,看来懂事的成煜是不用父亲操心了。但小成桐的升学问题却是个“未知数”,不知道哪一所私立学校能够接收他,所以亲自为小成桐找到一所愿意接收他的私立学校,就成了丘镇英先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丘镇英先生为他的二儿子首选的学校就是培正中学,这是香港有名的一所私立学校,虽然要想考取并不容易,但丘镇英先生还是坚定地要他的儿子报考培正中学,也许这正是一向注重对子女教育的丘镇英先生以此来激励他的成桐小儿发奋学习吧。
父亲的选择果然让小成桐感到了压力,他终于悟到,如果考不上培正中学,等待自己的则是无学可上。于是一度贪玩逃学的小组长开始用功了,原来玩耍的精力全都转到了培正中学入学考试的准备中。这一次,小成桐十分努力,大有志在必得之意。好在他原本就很聪明,再加上此番努力,终于没有让父亲失望。
而丘镇英先生为小成桐选择培正中学,还源于他曾经与培正中学的一段“渊源”。原来,培正中学的校长林子丰博士,因十分敬重丘镇英先生的人品和学问,曾力邀他来培正中学任教,但出于种种原因,丘镇英先生还是婉言拒绝了林子丰校长的邀请。虽然如此,却因此而结识了林子丰校长和他的秘书林汇丰。
小成桐终于考上了有名的培正中学,此时的他也很理智地认识到,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的奔走。而后来在培正中学经历的出色教育和学习,也对丘成桐的影响颇深,让他终生难忘。因此后来丘成桐院士回忆说:
“我知道考取培正中学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为了准备入学考试,我花了不少时间,可谓破釜沉舟,终于考上了培正,但我也不排除林汇丰老师帮过忙……我在沙田小学读书,成绩不算好,父亲很关心我的前途,尤其是中学教育,托了他的朋友林汇丰先生介绍进入培正中学,这可说是我一生的转折点。优越的校风、卓越的教师,无论在数学和中文方面的教育都影响了我一辈子……”
考进培正中学的道路虽不那么顺畅,但不难看出,经历了培正中学入学考试后,贪玩淘气的小成桐已经开始懂事了。
2.“多言多动”的中学生
培正中学坐落在何文田的窝打老道,这样住在沙田的孩子们就要每天走到沙田火车站坐火车到油麻地下车,再走路到培正中学,总共要用一个多小时。一般火车是一个小时发一次车,如果赶不上,就要乘坐大巴车了。只不过乘大巴车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因为大巴车是经过城门水塘再绕着山路行驶。因此对于中学生丘成桐来说,中学生活的开始,首先要适应的就是每天上学、放学的赶路程。
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乘大巴车,培正中学的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八点半之前赶到学校准时上课。但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就比较紧张了。培正中学下午的课是从一点到两点半,而火车是三点钟准时从油麻地车站发出,所以家住沙田的学生放学后往往都是急匆匆赶火车,放学后若稍有耽搁,坐上火车时就会气喘连连。
火车中途经过狮子山隧道时,随着喷出大量白色烟雾的油气和水汽就会一股脑儿从车窗进入车厢内,这时,丘成桐就会和旁边的同学们将车窗紧紧关住。天天都坐火车,也都天天在过隧道时关车窗,这样一来,互相都熟悉了,几个同学坐在一起就开始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时间一长,丘成桐又多了几个朋友。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有时甚至弃火车不坐,而沿着铁路轨道从油麻地一直步行回到沙田,尽管中途经过漆黑难行的狮子山隧道时,免不了有遇险般的惊恐,但大家仍然喜欢有说有笑地在一起。
有时候走到了沙田火车站后,丘成桐和几个朋友还不分手,他们会奔向火车站旁那棵大榕树下,那里有很多卖零食的小摊,他们会用中午午餐省下来的钱去买最爱吃的咖喱鱿鱼……
当然也有不太如意的事,那就是培正中学有些贵族化的环境让家境贫困的丘成桐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比如在刚开始到培正中学上学时,他的午饭都是由母亲做好带到学校吃,可是每当他拿出带来的午饭时,往往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没有办法,他就每天中午去学校门口的一家茶餐厅吃一元一碟的干炒牛河。
后来,丘成桐的小舅结婚后就住在培正中学的旁边,他有时就去小舅家吃午饭,这样还可以省下一些午饭钱。但这事还是让外婆知道了,外婆就告诉说,小舅的家境也不富裕,从那以后,丘成桐就再也不敢去小舅家吃午饭了。
也有的同学看到丘成桐是一个穿着破旧、来自乡下的孩子,往往会流露出一副鄙夷不屑的神色,甚至有时还会以强凌弱。一个身高体胖,足有200多磅的王姓同学,看到丘成桐身材瘦弱,又不是富人家的孩子,不由地心生歹意,只要见到丘成桐,就会用他那肥厚的双手紧紧攥住丘成桐瘦小的手臂,双臂生疼的丘成桐虽尽力反抗,无奈在那个身材比他大好几圈的“壮汉”面前,却是无论如何动弹不得。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丘成桐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每次都绕过他的座位尽力躲过。也有幸运的时候,会遇到几个要好的同学出手帮忙。这位以强凌弱的王姓同学的如此作为,虽然没有对年少的丘成桐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却也是中学生丘成桐的难忘经历。
虽然曾经历过不愉快,但此时的中学生丘成桐仍然聪明活泼、稚气未脱。毕竟他刚刚还是一个贪玩好动、逃离课堂一个学期的“小组长”。就如后来丘成桐院士回忆的那样: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香港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甚至逃学半年之久。真可谓徜徉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但当时我喜爱的不是这些书,而是武侠小说……”
因此,虽然已经迈进中学的大门,丘成桐仍然是老师眼中“多言多动”的学生,而得知老师的评语后,丘镇英先生也曾想了一些办法,但是他的二儿子“多言多动”的表现似乎改变不大。对于当年这一段时间的表现,丘成桐院士曾这样回忆说:
“在念中学第一班时,乡村孩子的野性未改,班主任叶息机老师在我手册上的第一段评语为‘多言多动’,第二段评语为‘仍多言多动’,第三段则为‘略有改进’,可见我上课时并不安静。父亲不见得很开心,由二姐来管束我……”
3.“最差”的音乐与“最好”的数学
聪明好动的中学生丘成桐走进培正中学后最不喜欢也是让最他头疼的课却是英文、音乐和体育。英语课成绩不好,似乎还“过得去”,因为在沙田小学时英语学习基础稍差一些,到了中学也是刚刚开始学习,只要加把力,虽然头疼,勉强还可以过关。
至于体育课,似乎就不那么容易混过去了。因为体育课要考跑步、仰卧起坐和单杠引体向上,这些需考试的项目都要求是实实在在的“硬指标”成绩。因此,丘成桐的50米跑步考试虽奋力紧追,成绩却只有9.5秒,仰卧起坐也只完成了30个,单杠引体向上就更不行了,满打满算还够不上两次,结果自然是体育考试全都不及格。
幸运的是,体育老师还比较宽宏仁慈,每到学期末填报成绩单时,虽然望着这个学生体育考试统统不及格的成绩直摇头,但总会大笔一挥“放过一马”,填上60分了事。因此,中学生丘成桐虽然体育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但却从不用补考。
比较起来,最差的就是音乐课了。用丘成桐回忆的话说:
“……音乐就真的不行了。纪福伯先生教音乐,每课必点名学生站起来唱一首歌,往往找最差那一名和班上最好那一名,最差的是我,最好则为宋立扬兄……”
原来,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单独唱歌时,丘成桐才觉得,自己唱歌时经常会“走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跑调”。为了弥补这一“缺欠”,他也曾做过多次努力。比如在课下加一把力去找表姐学习。丘成桐有一个表姐是音乐老师,又弹得一手好钢琴,他就每周末都去表姐那学习唱歌。虽然每一次都是认真地学习两个小时,却始终没有长进。后来三姐告诉他说,他唱歌时不但跑调,而且每次跑调的地方都不一样,可以说是无可救药……
糟糕的是,教音乐的老师似乎就没有体育老师那么“仁慈”了,从中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音乐考试,丘成桐全都因为唱歌严重走音而被老师给予不及格,无奈只得补考。只不过,唱歌虽跑调,乐理还不错,他的乐理考试成绩总是很好,有一次还在班上考了第二名,着实让音乐老师没有想到,以至于发卷子时对同学们说:“这次考试使我很惊讶,某人居然考得很高分……”
音乐考试虽然总是补考,丘成桐却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因为父亲并不太在意他糟糕的音乐考试成绩。说起来,这或许正是丘镇英先生最明智的做法,虽然不曾预见到他的二儿子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但他的培养和教育却一直深深影响着他的二儿子。
比起体育老师仁慈地“放过一马”和音乐老师的毫不留情,丘成桐在数学老师面前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这个时期的丘成桐虽然仍是贪玩淘气,但极聪明的头脑却早已显示出他的数学天赋。他喜欢听数学老师的讲课,也喜欢在课后钻研老师刚刚讲完的数学题,而经常名列前茅的数学成绩更让数学老师十分欣赏这个“多言多动”的中学生。因此丘成桐院士回忆说:
“……但是教数学的易少华老师倒很喜欢我,她刚从大学毕业,还在谈恋爱,在课堂上总是笑口常开。我也很高兴地用刚学懂的线性方程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我还跑去跟我的小学老师谈这种解法,但他没有兴趣听……”
音乐最差、数学最好,又充满稚气、聪明好动,这就是走进中学校门不久的中学生丘成桐。
4.文、史、哲的学习与积淀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丘镇英先生也对他们的中国古典文学学习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从最初的《礼记·檀弓篇》中“嗟来之食”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丘家的孩子们又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苏武答李陵书》、《吊古战场文》等长篇难解的文章了。
每天吃完晚饭后,丘家都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将客厅里吃饭的桌子清理干净,因为丘镇英先生要带着他的子女们围坐在桌旁一起读书。他自己则单有一张书桌就摆在孩子们围坐的大饭桌旁,这样丘镇英先生就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看管孩子们读书了。
此时的丘成桐仍然对精彩的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并不喜欢背诵那些又长又深奥的古文。无奈迫于父亲的威严,只好硬着头皮低头吟诵。有时候实在背不下来了,一向聪明机灵的丘成桐也会想出一些“小招”来应付盯着他背诵古文的父亲。
一天晚饭后,丘成桐坐在桌边正在心不在焉地读着王勃的《滕王阁序》,已经读了几遍了,还没有背下来,明知这几天父亲该听他背诵了,可他还是读不下去。看看桌子旁的兄弟姐妹们,都在认真看书,父亲也在低头看书。忽然,父亲放在那个书架上的一本名为《文心雕龙》的书吸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