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100000015

第15章 入定的四个层次

上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与入定是一样的。今天接着上一堂课,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中如何出来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把入定的过程再讲一遍:首先感觉到身体逐渐消失,接着感觉到呼吸逐渐由粗变细,接着感觉到念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那么,怎么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要入定多久(比如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时间一到,自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有动念,没有把出定的时间输入头脑,又没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难出定的,必须靠别人帮助。

中国的修行人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当看到同修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耳边三弹指叫他出定。由此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从甚深的禅定中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觉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接着是感觉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着是感觉到有念头了,会分析、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出现时,眼睛一睁开,就发现自己又真实地存在了。

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然出定的呢?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会出现。在打坐的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感觉空掉,这种感觉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对身体、呼吸和念头的觉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修禅者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就是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同样,当你把握了入定,自然会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阶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要赶快出定,然后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突然唤醒后,就入不了定了。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把怎么入定给忘了。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有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身体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了。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钟感觉不到身体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慢慢地,才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的出现。这时候就要翻身了。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有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时是由重到轻,身体逐渐消失,所以感觉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痛。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绝对正确。因为入定的过程与死亡的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后,他的神识也走了。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离开前一个身体,还未进入后一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但对于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入定分为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前三禅都有身体的存在、喜悦的存在。初禅是身体空掉了。在打坐的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进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已进入三禅。

在三禅,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能进入三禅的人,从外在的生理现象看,即便80岁的老人,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

人的身体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发硬,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大人会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一样,而大人却没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就会变得柔软。

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伤筋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呢?越是坚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损。越是柔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损。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脚也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进入二禅,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时,连自己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都听得到。这种内在的安静超过了外在,所以对外在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他也听不见,就是因为他的头脑很复杂,内在很散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时,你喊他不需要大声,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的磁场延伸得很广,甚至把你也包容进去了,所以你轻声一叫,他就听见了。如果内在的宁静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你也听不见。

处在三禅时,最明显的反应是不愿意思考,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都会感到身心很累。这时候也会有念头,但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着这股力量处于定中,也即所谓的气定则神闲。

为什么有的人打坐一个小时就感到很疲劳,想伸伸懒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劳时只要静坐一个小时,疲劳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轻松呢?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这意味着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所以会很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打坐的时候很放松,身体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了休息。前者是在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者是处于高质量的休息状态。为什么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在这一个小时中,他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当进入四禅时,六根已关闭,受、想、行、识已尽,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知”即《心经》中讲的“照”。此时你已成为一面镜子,任何人来到你这面镜子前,内在是什么样子,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现在你看不清别人,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修成一面镜子。有一天你修成了一面镜子,就会看清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人,还原他的本来面目。

佛教讲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条路,是所有教派共同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境界和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的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须经过四禅八定。

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无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的姿势调好;二禅,要把呼吸调好;三禅,要把意念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意念,所以不能入定。

深吸一口气,停在那儿,是什么境界?没有杂念,心内灵灵明明,身心高度放松。但不到1分钟,5秒钟一过,又有了杂念。但是你可以在这5秒之内进入初禅。一个人入定,一定是在吸气时,而不是在呼气时。念头是在呼气时才产生。

有的人通过多年死坐,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道是怎么进去的,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坐了几个小时,出定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入定、住定、出定,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的道理(指圣人的睡)。

问:进入三摩地,是否胎息停止了?

师:停止了。《俱舍论》和《华严经》都有论述。四禅八定的境界,在我们身上都出现过多次!一旦捕捉到一次,就会依循这个记忆,不断地出现。比如我知道有个姿势能进入梦境,就用这个道理来修禅,偶尔捕捉到初禅、二禅、三禅,就会根据这个记忆不断地演习。当进入四禅再出来后,才发现三禅与四禅有很大区别。

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他的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前几次入定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所以刚开始入定时,定十分钟就要出来几分钟,然后再进去十分钟,再出来……如此反复训练。就像你们进这个山洞一样,在里面待十分钟就赶快出去,在外面待几分钟又赶紧进来,再待十分钟又出去……如果进来后住上几年,就会忘了如何出去,如何再进来。

问:四禅八定是修行唯一的一条路吗?

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以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

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

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是身体运行的规律。有的人刚开始坐禅很清醒,接着就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则越坐越昏沉,甚至不打坐也昏沉。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时,头部不缺氧,就不会昏沉。当这股力量从上往下行时,头部就缺氧,就会昏沉。这个过程会持续地重复,究竟要重复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昏沉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到丹田,不要马上呼出去,气就会冲到头部,头部补充了氧气,就不会昏沉了。

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

师:可以。但如果功夫浅就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则没有问题。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是用吉祥卧入定。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了才可以。牛头懒融禅师修的就是睡禅。我有个师叔从不打坐,成天躺着,但绝不会睡着。躺着更容易放松,但一般人躺下就睡着了。

为什么古人都是采用“打坐”入定,而不是“打卧”入定?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我们的生理特点,时间最持久,也最容易入定。所以古人都不坐凳子,而是跪着或者把腿一盘。这时候下半身就不需要能量了,这样的姿势就把能量直接往上逼到头部,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部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当腿盘起来,这3/5的能量就供给了上半身使用。

子时,人体的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在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和合的过程。之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种种境界。但功夫差的人子时打坐会影响身体,最好休息。老参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热门推荐
  • 别让我再遇见你

    别让我再遇见你

    通过鲜活的事例,围绕恋爱、婚姻、分手、小三、旧情人等情感话题,将男女交往技巧和注意事项分析得入情入理。作者视角独特,观察敏锐,语言实而不华、如话家常,诸多俗意盎然的被分析得入情入理,富于营养。
  •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非凡的人生不是无根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它需要你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疲倦,永不怯懦,执着地向人生的更高处攀登。你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你的血脉;你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藏送进你的根系;你若是一弯虹桥,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你的躯体。
  • 放弃起诉

    放弃起诉

    陈军是在刚坐下来招呼同桌的人动筷时,接到电话的。今天他的心情特别愉快,就像每次谈成一笔生意一样,时代广场的装潢工程,几经反复,他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动了不少脑筋才在今天下午敲定下来的。为此他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包括他已退休的伯伯。关键时也是他的伯伯一个电话,让原来的老部下沈副市长松了口,给他写了条子。陈军就是凭着这张条子,找到了时代广场的现场总指挥,签下了这份装修合同。这可是三千万的工程。够陈军忙乎一阵子了。他当然要为这事庆贺一番,然而眼下这场合,沈副市长、徐总指挥是不来的,但作为他自是有更好的答谢办法。
  • 赤脚张三

    赤脚张三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普陀山幽林古刹。突然,从寺庙高高的红墙上,跳下一位身材剽悍、剑眉虎目的青年。他背负褡裢,赤着一双大脚,幽灵似的朝绝巅奔去,飞身攀上了鬼愁崖。鬼愁崖,阴森可怖,嘶嘶风声和哗哗涛声,伴随着间或传来的夜猫子的凄厉鸣叫,令人毛骨悚然。登崖青年沉思良久,蓦地转身抱拳,大声说:“师父,张三拜别了!”趴在地上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一个鹞子翻身,扎下了百丈危崖。悬崖下,一只小舢板在巨浪中颠簸。张三秋叶般飘落而下,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舢板上。
  • 生活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生活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养”这个词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养出好皮肤,养出健康,养出好气质。本书向读者分享了在日常的美肤过程中应该注意怎样的问题,有哪些简单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肤质?减肥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盲目的减肥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那么怎样做到健康减肥呢?减肥又有哪些小妙招?养生最好的是食疗,可食疗也必须根据人群的不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怎样才能吃出健康?书中还为您贴心的讲解了餐桌上的一些礼仪以及在进餐时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让您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优雅。
  •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吕蔚涯和林乐知是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一个青春热烈,一个清冷淡漠,本无交集的两人却在毕业那年邂逅于夜晚的操场,就像炙热火光与寂寥冰雪的碰撞,这次相遇震颤着各自的心弦。多年前车祸留下的生死之迷深深埋藏在蔚涯心中,让她陷入寻找和等待的深渊。林乐知的出现让她尘封的心开始苏醒,毕业晚会后一次误会让原本就内心矛盾的蔚涯选择了逃离。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当寻找成为赎罪的方式,她渐渐走出过去。她重返故地,终于鼓足勇气推开爱情的门,林乐知却已有了未婚妻,她只得又一次逃跑。朋友的背叛、闺蜜的死亡、林家的落败、那个人的归来……他们的爱情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他们能否解开误会,幸福牵手?
  • 南瓜的日周月记本

    南瓜的日周月记本

    想和大家聊聊天,也想和大家说一说我是个什么人
  • 针尖上的天使

    针尖上的天使

    《针尖上的天使》创作于1969至1976年,以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1960年代苏联的重大事件为时代背景。在莫斯科,某机关报的总编在中央委员会大楼门外心脏病发作,调查推测是因为他收到一份地下刊物的原稿。没人知道是谁放到他桌上的,可是里面的内容令官方很敏感,要是泄露出去……小说通过总编的司机、报社同事,总编的妻子、儿子等许多普通苏联人的经历和生活,生动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揭示了那个时代报界内幕、领导层的种种情状,还有知识阶层与政府的关系,爱情与背叛的问题……
  • 职场潜规则之小三儿翻身

    职场潜规则之小三儿翻身

    自以为幸福的婚姻遭遇小三儿,我竟然猜不出到底谁埋伏在老公的身边,而欺骗和背叛却在不断的上演。遭遇婚姻危机的我,遇到水瓶座男人若即若离的追求。还是公司菜鸟的我,意外得到他有特殊价值的指点和帮助。我和陈宇的恋情急速发展,却总觉得背后似乎有一双眼睛在暗中窥视。到底是谁给自己下了套儿?我成了一个背叛老公和家庭的最失败的女人。我的眼泪顺着脸颊,在陈宇有规律的激烈起伏中抖落……
  • 三槐书屋诗钞

    三槐书屋诗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