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300000030

第30章 本来面目与生同在

问:我们修行所修的那个东西,有的书上称她为元神,有的称她为神识,她是不是本来面目?

师:我们修行到某个程度,会有一个无形的东西跳出身体之外。许多宗教,包括一些大师传的功法修到最后,能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并不是我们佛门所说的“本来面目”,也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心”。佛门里所说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或者叫自性、真如,它们指的都是一个东西。其他宗教和功法所讲的神识、魂魄、元神等,几乎都是本来面目的外延。佛教讲人有八识,你没有把最核心的那个东西修出来,就没有证到究竟。就如同剥玉米,玉米就相当于我们的本来面目,但这个本来面目外面包裹了很多层,相当一部分宗教、大师所传的法门,当剥到第二层时,就说第三层是本来面目;剥到第五层时,就说第六层是本来面目。

在修行途中会出现一种境界,身心处于空灵状态,感觉自己是独立存在于虚空中的一个个体。就像剥玉米一样,剥掉一层,感觉轻松了许多;再剥一层,又感觉解脱了许多……每剥一层,内在都充满了喜悦和解脱感。如果你没有见地,会误以为你已经解脱或者开悟了;如果你的见地到位,会知道这正是功夫起用的当下,仍是沿途风光,这时候你更应该空掉身心,保持空灵状态。接着还会继续剥脱,剥脱的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业习、种种的概念、种种的意识和我执。当彻底剥完之后,会感到自己无拘无束,来去自由,不被万物左右,好自在,好洒脱,所谓的“根尘脱落,灵光独耀”,既可以融入万物,又可以独立存在,可来可去,又无来无去。

大根器的人会在瞬间爆炸、剥脱。根器钝一点的会慢慢地爆破,慢慢地剥脱。所以有些人一修行就有境界,就像夜空中连续绽放的烟花一样,“啪、啪、啪”炸开很多次。而大气魄的人只“啪”地一声,一次性炸开,里面那个东西顷刻就出来了。通常一次性炸开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童子身出家。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则会出现持续性的爆炸,一层一层逐渐爆开。但在出现这种境界之前,身心会经历一次大考验,会有一个大蜕变。出现这种反应时,需要非常健康的身心,尤其是健康的心理。如果你心理不健康,一出现境界就感到恐惧,你就会被卡住,无法前进,也就不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境界了。

能在瞬间炸开,靠的是一种心力——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力量,这是累世修来,累世积累而成的。但是,在此之前不知要“死”多少回!有几人挺得住,又几人会深信不疑呢?

神经不正常的人总说他的魂魄出去了,可以看到鬼神,他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他所说的出去的那个东西,是他的第六意识,他把第六意识当作本来面目了。这时候他所谓的解脱,只是剥脱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前五识来讲,第六识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如果继续修的话,第六识又会剥脱,出来一个第七识,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本来面目。如果你的慧根好,还会继续剥脱,直到我们佛门所说的第九识——白净识,它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妙明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我们坐在这里打妄想,或者做梦出去的那个东西,都是第六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它不依附于眼耳鼻舌身,可以独立存在,来去自由。

作为世间人,能把独头意识修出来已经很不简单了。有一种散乱心比较重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会突然惊一下才听到,才回过神来。实际上这就是他的第六意识打妄想跑掉了,所以他的前五根不起作用。而一个得道的人,他的六根已经可以互用了,他所谓的看,已经不是用他的眼睛看,所谓的听,也不是用他的耳朵听。六根一旦起用,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意根比身根不知要灵敏多少万倍,能接收到周围的信息,感受到别人的起心动念。如果他处在第七层意识里,就更敏感了。如果你喊他,他听不见,这种情况你们可以分析一下,他的六七八九识跑到哪里去了。之所以你呼他不能应,是因为他的第六识——意根跑掉了,所以前五根就“死”了,不起作用了。

一个人不能进入灵性的层次,就是因为六识、七识的贪婪、分别、执着没有打破,没有超越。只要一闭关,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前五根当下就超越了,这时候修行的起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一个有禅定功夫的人,他的意根(第六识)和神识(第七识)是相当敏感、活跃的。比如艺术家,包括音乐家、画家、雕刻家等,他们的灵感都是从第六识、第七识散发出来的智慧,他们的作品都是六、七识起作用的结果,都是六、七识的作品,不是前五根的。前五根只会让人变得庸俗,用前五根来分析判断,让它们起作用,结果是俗不可耐。一个人如果关闭前五根,用六根看问题,听声音,我们往往会说这个人比较脱俗。究竟脱的什么俗呢?就是前五根的俗。我们说这个人有大智慧,他从哪里来的大智慧?是谁的大智慧?就是八识的大智慧,绝对不是六识、七识的。

修行人从外面走进去,从里面走出来,这时候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眼耳鼻舌身就是八识、九识,就是本来面目,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我们池塘里的水一样,你用一个桶扣下去,里面的水和外面的水就隔开了。桶里的水就是我们的本来面面目,桶外的水就是眼耳鼻舌身。当你把桶拿开,水顷刻融为一体,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实际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只是我们来到这个器世间,受器世间概念的影响,按器世间的规则去思维、做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桶”。这个“桶”一旦形成,从此内外就隔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无形的“桶”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坚固,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如果你通过一种方法把桶一下提起来,内外的水就融为一体了。这个桶就是我执,就是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只有超越了五、六、七根,才意味着你把这个桶彻底打破,彻底拔除了,内外才能融为一体。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在静坐中观想你的身体通透了,空掉了,就像花一样开放了,像桶一样脱落了,散掉了,本来面目就出现了。这就是通过意识观想,用意识影响生理,让生理和意识统一,因为身心是一体的。

(上师拿来一个套了八层相同形状的瓷器福娃说道)这个就是道具——讲法的法器。你们说这么多层之中,谁是本来面目啊?这么多层又是如何套上去的?你贪婪虚伪,套一层;嗔心重,心量小,套一层;傲慢固执,自以为是,套一层;爱抽烟喝酒,套一层;爱说假话、绮语,表里不一,套一层;你好面子,我执大,又套一层;你嗜好多,习气毛病重,再套一层……就这样一层层地往上套,从此以后,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就和万物隔离开了,被死死地套在里面。她被染污了吗?她从未被染污。她需要修吗?她从不需要修。即便套上一百层,她也在里面闪闪发光,一尘不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门。它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是对那个东西的描述;一个是告诉你得到那个东西的方法,告诉你如何把那个最核心的东西提出来,如何把周围的东西像扫雪一样扫开,让埋在雪里的东西重见天日。外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要“时时勤拂拭”,里面的那个东西则是“何处惹尘埃”。外面的七层虽然不会染污她,但会束缚她,拖累她,让她无法解脱。

当你改掉一个习气毛病,等于剥掉了一层;你去掉一个嗜好,又剥掉了一层;你看破放下一个概念,又突破了一层……无论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不把这一层层的业习、概念、我执剥掉,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无论出家在家,只要找到一个途径,通过一种手段和方法,把你的“皮”扒开,你就解脱了。所以修行就是“扒皮”(把外面一层层的套具扒掉)。白天工作时,你套上这些面具、枷锁。晚上打坐、睡觉,如果这些面具、枷锁还不卸掉,无论休息多久,你都无法消除疲劳。一个真正入道的人,休息一个时辰,疲劳就消除,电就充足了。因为他可以瞬间把外面这七层都打开,直接和第八层沟通。而一般人只是剥掉了一层或两层,里面没有得到休息,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每天所学的知识都是为它们(一至七识)学的,它们不过百年就死了。而它(八识)里面什么都有,你生生世世的所学和智慧都储存在里面,就像电脑的内存芯片一样,你只要直接把它打开,你就开智慧了。你这一世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没有它的智慧,它已经轮回了无数世,你再有智慧也赶不上它的万分之一。你只要把外面这一层层剥开、拿掉,它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什么叫“所知障”?学的越多,障碍越大,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它们(前七识)的需要,跟它(八识)无关。

通过修行,你以为自己开悟了,解脱了。没错,你是解脱了,可是你只解脱了一层,你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七层。然后你跑到一行那里去参禅悟道,他又把你打掉了一层,你又说你在一行那里开悟了。没错,你能开悟一层已经很不简单了。可是,你以为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佛教,包括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大彻大悟,超三界了,实际上只是解脱了一两层,有什么用呢?所以佛教讲的“四禅八定”是共法,就是为了解脱外面这六层。里面的七八九层只有佛教有讲,其他宗教很少提及。所以明师的工作就是修理弟子,帮弟子“扒皮”,他什么都可以不会,只要会修理弟子就是明师。

你们今天晚上把它悟到了,就没有白听,没有白学。所有的方法,包括禅、净、密、律,都是为了解决这个东西(本来面目)。如果去解决那些东西(外面的七层)都是白扯。密宗所谓的观想,观想自己头顶的莲花开了一层又一层,为的就是让这个东西出去,哪里是为了那些东西?为什么说修行人要除掉我执呢?我执是什么呀?就是那一层层表面上的东西。你剥掉一层就死一次,身心就蜕变一次,你剥掉几层就解脱几层。你感官的嗜好越多,灵性的智慧越出不来;你会的越多,本来面目——最核心的东西被套得越多,你越无法解脱。

古人用“解脱”二字,用得太精确了!外面的七层“解脱”了,里面那个核心的东西才能重见天日,和大自然和万物融为一体,万物就是她,她就是万物。你们说“解脱”这两个字是生理的现象,还是心理的现象?“解”的是生理还是心理?“脱”的是生理还是心理?

你没有真功夫,可以盘起腿来,放松身体,闭上眼睛,妄想自己脱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你的心力够,可以瞬间炸开。你经常这样观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能瞬间观想自己解脱了,就像观想莲花瞬间绽放一样,有个东西脱颖而出,迥然独立地存在,说明你是个上根器的人。

一个明师,一个菩萨,一个佛来度众生,他的悲心再大,神通再大,智慧再大,也大不过众生的业力与无明。众生的业力与无明永远无法除尽。所以说佛菩萨、明师只度有缘人,无缘的就留给下一个明师,下一个佛菩萨。度人自有后来者,众生也需要后来的明师、佛菩萨。

好了,回去观想吧。

2010年6月3日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知行合一:洗心禅5

    知行合一:洗心禅5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不是缺乏快乐,而是缺乏一颗感受快乐的心,正是心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本书中贤宗法师向读者讲授如何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用心修行,发现生活的规律,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走向快乐的人生殿堂。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星际5017

    星际5017

    星际,这是一个充满冒险,热血,激情,挑战的地方。
  • 我说说,你听听:Toastmaster演讲精选

    我说说,你听听:Toastmaster演讲精选

    本书是作者演讲稿的汇集,大多针对生活中有趣的见闻有感而发,比如男女之间吃什么的”随便”话题,比如《那些年我不明白的事》从成人的角度讲述了懵懂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作者的演讲稿小处着笔,却立意深刻,小小的论点却能有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在里面。每一篇独立短篇都可以视为是优秀的散文随笔,视野独特,文笔幽默,令人不忍卒读。
  • 食人鲨

    食人鲨

    陶淘等三个孩子跟跟随罕贝叔叔去鲸鲨岛。一到岛上,他们就被当地居民认定是给小岛带来邪恶的人。因为最近附近海里出现了一个会吃人的“海怪”,弄得人心惶惶。后来陶淘发现,海怪竟是鲸鲨!一向温顺的鲸鲨,怎么吃起人了呢?风暴即将来临,陶淘他们被驱离鲸鲨岛。
  • 位面穿梭者

    位面穿梭者

    大千世界,皆为平行。我挥一挥手,宇宙便是一片血雨腥风,我剁一跺脚,空间便是一片裂缝纵横。
  • 一点幻想

    一点幻想

    本应远离俗世的道门弟子,因童年的隐秘被卷入人魔妖三族的千年纠葛。他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选择都将给这世界带来一点改变。
  •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湘江战役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攸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毛泽东,周恩来作为红军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湘江边的这些勇士,就不会有毛泽东,共产党的天下。
  • 柔杀

    柔杀

    捶腿一阵秋日的寒风从门外吹来,吹在岳庭玠身上没有一丝寒意。从他这个角度,可以看见厢房外面那布满青苔的天井,和熙的日光柔和地洒下来,落在那两扇枣红色的木门上,可以从间隙里看见空气中漂浮的尘粒。这时,有人从门外悄悄闪了进来。“师父,师父!”大弟子许宁来到跟前,一脸虔诚,轻轻地唤道。岳庭玠心下安慰,努力想做出一些微笑来回应,但脸部僵硬的肌肉却没有一丝反应,不由得心下叹了一口气。这厢房很少有人能来,他现在躺在一张太师椅上,除了眼睛、大脑还可以活动外,全身的肌肉已不听使唤了,整个人和一棵树、一棵草没什么区别。
  • 不做帝王妻

    不做帝王妻

    她说:你灭我安陵一族,独留下我,仅为让我这个“不贞”罪臣之女替你生下皇子,还要逼我看你亲手杀死他!从今以后,我与你,只有恨,再无爱!他说:纵然朕最想保护的人是你,最在乎的人是你。但,却只能看你痛苦,让你绝望。因为你的姓氏是如芒在刺的“安陵”!他说:十六字的天命预言,让联将你视为棋子,但,朕不得不承认,朕确实动了心,动了不该有的情感,所以,终使天命预言发生了致命的逆转。他说:从第一眼看到你,朕就知道,这一生,必然为你所醉,所以,为你颠覆整个王朝、骨肉相残,亦在所不惜!
  •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是约翰·米林顿·辛格和叶芝共同完成的著名爱情悲剧。它改编自爱尔兰神话中迪尔德丽和康纳尔王的传说。迪尔德丽出生时,便有预言说,她会出落为美人,有卷曲的黄色发辫和迷人的灰绿色眼睛,但国王和领主们会为她发动战争……迪尔德丽长大后,康纳尔王要娶她做王后,但她却有了情人纳西。于是,康纳尔王派兵杀死了纳西三兄弟。最后,迪尔德丽在他们的坟前自刎而亡。此剧是一部辛格生前未完成的三幕悲剧,后来由叶芝和辛格的遗孀莫莉·奥尔古德继续完成。
  • 坑尾碎笔

    坑尾碎笔

    本书为作者在深圳石岩一个叫“坑尾”的地方写的一组散文。这里有将失业作为一种休克疗法的感悟“生活的陀螺”,有把回家看在生命基因里封存恒定的信息,它总在某个时刻将我们唤醒的“逆光”,每一篇散文都在不经意间述说着,将人、物、大自然的感知,氤氲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