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300000030

第30章 本来面目与生同在

问:我们修行所修的那个东西,有的书上称她为元神,有的称她为神识,她是不是本来面目?

师:我们修行到某个程度,会有一个无形的东西跳出身体之外。许多宗教,包括一些大师传的功法修到最后,能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并不是我们佛门所说的“本来面目”,也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心”。佛门里所说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或者叫自性、真如,它们指的都是一个东西。其他宗教和功法所讲的神识、魂魄、元神等,几乎都是本来面目的外延。佛教讲人有八识,你没有把最核心的那个东西修出来,就没有证到究竟。就如同剥玉米,玉米就相当于我们的本来面目,但这个本来面目外面包裹了很多层,相当一部分宗教、大师所传的法门,当剥到第二层时,就说第三层是本来面目;剥到第五层时,就说第六层是本来面目。

在修行途中会出现一种境界,身心处于空灵状态,感觉自己是独立存在于虚空中的一个个体。就像剥玉米一样,剥掉一层,感觉轻松了许多;再剥一层,又感觉解脱了许多……每剥一层,内在都充满了喜悦和解脱感。如果你没有见地,会误以为你已经解脱或者开悟了;如果你的见地到位,会知道这正是功夫起用的当下,仍是沿途风光,这时候你更应该空掉身心,保持空灵状态。接着还会继续剥脱,剥脱的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业习、种种的概念、种种的意识和我执。当彻底剥完之后,会感到自己无拘无束,来去自由,不被万物左右,好自在,好洒脱,所谓的“根尘脱落,灵光独耀”,既可以融入万物,又可以独立存在,可来可去,又无来无去。

大根器的人会在瞬间爆炸、剥脱。根器钝一点的会慢慢地爆破,慢慢地剥脱。所以有些人一修行就有境界,就像夜空中连续绽放的烟花一样,“啪、啪、啪”炸开很多次。而大气魄的人只“啪”地一声,一次性炸开,里面那个东西顷刻就出来了。通常一次性炸开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童子身出家。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则会出现持续性的爆炸,一层一层逐渐爆开。但在出现这种境界之前,身心会经历一次大考验,会有一个大蜕变。出现这种反应时,需要非常健康的身心,尤其是健康的心理。如果你心理不健康,一出现境界就感到恐惧,你就会被卡住,无法前进,也就不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境界了。

能在瞬间炸开,靠的是一种心力——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力量,这是累世修来,累世积累而成的。但是,在此之前不知要“死”多少回!有几人挺得住,又几人会深信不疑呢?

神经不正常的人总说他的魂魄出去了,可以看到鬼神,他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他所说的出去的那个东西,是他的第六意识,他把第六意识当作本来面目了。这时候他所谓的解脱,只是剥脱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前五识来讲,第六识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如果继续修的话,第六识又会剥脱,出来一个第七识,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本来面目。如果你的慧根好,还会继续剥脱,直到我们佛门所说的第九识——白净识,它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妙明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我们坐在这里打妄想,或者做梦出去的那个东西,都是第六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它不依附于眼耳鼻舌身,可以独立存在,来去自由。

作为世间人,能把独头意识修出来已经很不简单了。有一种散乱心比较重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会突然惊一下才听到,才回过神来。实际上这就是他的第六意识打妄想跑掉了,所以他的前五根不起作用。而一个得道的人,他的六根已经可以互用了,他所谓的看,已经不是用他的眼睛看,所谓的听,也不是用他的耳朵听。六根一旦起用,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意根比身根不知要灵敏多少万倍,能接收到周围的信息,感受到别人的起心动念。如果他处在第七层意识里,就更敏感了。如果你喊他,他听不见,这种情况你们可以分析一下,他的六七八九识跑到哪里去了。之所以你呼他不能应,是因为他的第六识——意根跑掉了,所以前五根就“死”了,不起作用了。

一个人不能进入灵性的层次,就是因为六识、七识的贪婪、分别、执着没有打破,没有超越。只要一闭关,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前五根当下就超越了,这时候修行的起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一个有禅定功夫的人,他的意根(第六识)和神识(第七识)是相当敏感、活跃的。比如艺术家,包括音乐家、画家、雕刻家等,他们的灵感都是从第六识、第七识散发出来的智慧,他们的作品都是六、七识起作用的结果,都是六、七识的作品,不是前五根的。前五根只会让人变得庸俗,用前五根来分析判断,让它们起作用,结果是俗不可耐。一个人如果关闭前五根,用六根看问题,听声音,我们往往会说这个人比较脱俗。究竟脱的什么俗呢?就是前五根的俗。我们说这个人有大智慧,他从哪里来的大智慧?是谁的大智慧?就是八识的大智慧,绝对不是六识、七识的。

修行人从外面走进去,从里面走出来,这时候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眼耳鼻舌身就是八识、九识,就是本来面目,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我们池塘里的水一样,你用一个桶扣下去,里面的水和外面的水就隔开了。桶里的水就是我们的本来面面目,桶外的水就是眼耳鼻舌身。当你把桶拿开,水顷刻融为一体,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实际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只是我们来到这个器世间,受器世间概念的影响,按器世间的规则去思维、做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桶”。这个“桶”一旦形成,从此内外就隔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无形的“桶”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坚固,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如果你通过一种方法把桶一下提起来,内外的水就融为一体了。这个桶就是我执,就是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只有超越了五、六、七根,才意味着你把这个桶彻底打破,彻底拔除了,内外才能融为一体。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在静坐中观想你的身体通透了,空掉了,就像花一样开放了,像桶一样脱落了,散掉了,本来面目就出现了。这就是通过意识观想,用意识影响生理,让生理和意识统一,因为身心是一体的。

(上师拿来一个套了八层相同形状的瓷器福娃说道)这个就是道具——讲法的法器。你们说这么多层之中,谁是本来面目啊?这么多层又是如何套上去的?你贪婪虚伪,套一层;嗔心重,心量小,套一层;傲慢固执,自以为是,套一层;爱抽烟喝酒,套一层;爱说假话、绮语,表里不一,套一层;你好面子,我执大,又套一层;你嗜好多,习气毛病重,再套一层……就这样一层层地往上套,从此以后,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就和万物隔离开了,被死死地套在里面。她被染污了吗?她从未被染污。她需要修吗?她从不需要修。即便套上一百层,她也在里面闪闪发光,一尘不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门。它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是对那个东西的描述;一个是告诉你得到那个东西的方法,告诉你如何把那个最核心的东西提出来,如何把周围的东西像扫雪一样扫开,让埋在雪里的东西重见天日。外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要“时时勤拂拭”,里面的那个东西则是“何处惹尘埃”。外面的七层虽然不会染污她,但会束缚她,拖累她,让她无法解脱。

当你改掉一个习气毛病,等于剥掉了一层;你去掉一个嗜好,又剥掉了一层;你看破放下一个概念,又突破了一层……无论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不把这一层层的业习、概念、我执剥掉,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无论出家在家,只要找到一个途径,通过一种手段和方法,把你的“皮”扒开,你就解脱了。所以修行就是“扒皮”(把外面一层层的套具扒掉)。白天工作时,你套上这些面具、枷锁。晚上打坐、睡觉,如果这些面具、枷锁还不卸掉,无论休息多久,你都无法消除疲劳。一个真正入道的人,休息一个时辰,疲劳就消除,电就充足了。因为他可以瞬间把外面这七层都打开,直接和第八层沟通。而一般人只是剥掉了一层或两层,里面没有得到休息,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每天所学的知识都是为它们(一至七识)学的,它们不过百年就死了。而它(八识)里面什么都有,你生生世世的所学和智慧都储存在里面,就像电脑的内存芯片一样,你只要直接把它打开,你就开智慧了。你这一世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没有它的智慧,它已经轮回了无数世,你再有智慧也赶不上它的万分之一。你只要把外面这一层层剥开、拿掉,它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什么叫“所知障”?学的越多,障碍越大,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它们(前七识)的需要,跟它(八识)无关。

通过修行,你以为自己开悟了,解脱了。没错,你是解脱了,可是你只解脱了一层,你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七层。然后你跑到一行那里去参禅悟道,他又把你打掉了一层,你又说你在一行那里开悟了。没错,你能开悟一层已经很不简单了。可是,你以为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佛教,包括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大彻大悟,超三界了,实际上只是解脱了一两层,有什么用呢?所以佛教讲的“四禅八定”是共法,就是为了解脱外面这六层。里面的七八九层只有佛教有讲,其他宗教很少提及。所以明师的工作就是修理弟子,帮弟子“扒皮”,他什么都可以不会,只要会修理弟子就是明师。

你们今天晚上把它悟到了,就没有白听,没有白学。所有的方法,包括禅、净、密、律,都是为了解决这个东西(本来面目)。如果去解决那些东西(外面的七层)都是白扯。密宗所谓的观想,观想自己头顶的莲花开了一层又一层,为的就是让这个东西出去,哪里是为了那些东西?为什么说修行人要除掉我执呢?我执是什么呀?就是那一层层表面上的东西。你剥掉一层就死一次,身心就蜕变一次,你剥掉几层就解脱几层。你感官的嗜好越多,灵性的智慧越出不来;你会的越多,本来面目——最核心的东西被套得越多,你越无法解脱。

古人用“解脱”二字,用得太精确了!外面的七层“解脱”了,里面那个核心的东西才能重见天日,和大自然和万物融为一体,万物就是她,她就是万物。你们说“解脱”这两个字是生理的现象,还是心理的现象?“解”的是生理还是心理?“脱”的是生理还是心理?

你没有真功夫,可以盘起腿来,放松身体,闭上眼睛,妄想自己脱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你的心力够,可以瞬间炸开。你经常这样观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能瞬间观想自己解脱了,就像观想莲花瞬间绽放一样,有个东西脱颖而出,迥然独立地存在,说明你是个上根器的人。

一个明师,一个菩萨,一个佛来度众生,他的悲心再大,神通再大,智慧再大,也大不过众生的业力与无明。众生的业力与无明永远无法除尽。所以说佛菩萨、明师只度有缘人,无缘的就留给下一个明师,下一个佛菩萨。度人自有后来者,众生也需要后来的明师、佛菩萨。

好了,回去观想吧。

2010年6月3日

同类推荐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

    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

    《华严经》描绘了富丽庄严的成佛境界,是诸佛最圆满的展现,也是每一个生命的觉性奋斗史。《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兼具文言之韵味与白话之易懂,接引读者进入般若经典的殿堂,开启圆满自在的人生。《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让你跨越文字隔阂,参与菩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网恋77天

    网恋77天

    简介:该书是一本以QQ为题材的校园网恋的浪漫爱情故事。这里没有武侠里的刀光剑影,这里没有玄幻里的斗气魔法,这里没有科幻里的天马行空,这里没有历史里的源远流长,这里没有后宫里的勾心斗角,这里没有悬疑里的扑朔迷离,这里也没有灵异里的毛骨悚然……这里只有毫无营养的对白以及淡淡的故事构筑成平淡无奇的小说。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本书分为哈利勒·纪伯伦、托马斯·艾略特、米勒·海明威等部分。
  • Songs From The Mountains

    Songs From The Mounta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师惊情

    仙师惊情

    望断天涯觅海角,回首地老顾天荒。不管你是人是仙还是妖,都是我心中所爱。如果你是天地不容,那我就为你与天地为敌。假如爱是一条不归路,就让我陪你走到最后一步。妖魔鬼怪,天打雷劈,就算还剩一口气,也要用这一息之念想着你。
  • 残笔如下

    残笔如下

    ……………………废稿集……………………(由于简介需要20个字儿,所以俺在这里凑字数,莫怪莫怪)
  • 缉凶

    缉凶

    西边的日头还露出半张脸,挂在远方的连绵群山上,似乎不舍得离去。夕阳余辉下,“醉月楼”前的那棵枫树上,满冠的枫叶愈发红得耀眼,就像火烧一般。一起风,枝叶飘摇,无数的枫叶就在此时窜上天空,纷纷扬扬,飞得满天都是。“醉月楼”的掌柜青眉将身倚着窗栏,望着窗外飞舞的红叶,手上却没闲着,两枚铜钱正绕着手指上下打转,黄澄澄的铜钱在她白生生的指间翻腾跳跃,如同活了的精灵,既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更脱不出她的五指掌控。“一碗粥,两张饼。”身后有个苍老的声音说道。青眉不用回头,就听得出说话的是谁,那是对老夫妻。
  •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本书主要从历史与社会、人文与生态方面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动画的组成元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蕴藏的艺术内涵。让读者逐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动画的神圣殿堂,去探索这种独特文化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动画艺术之美。其次,在动画影片的实践研究中,讲述动画艺术的人文与生态,评述在动画作品中存在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在本书的最后,对当前动画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蛮横相公贪财妻

    蛮横相公贪财妻

    比她有钱,她忍;比她聪明,她又忍;比她还美,她再忍。谁让他是她的相公呢,反正他的就是她的嘛!比她小气,她忍;比她无良,她又忍;比她腹黑,她还是忍。反正只要他一如既往宠她就行了嘛!可是,比她还贪,这个。。。怎么可以忍?尤其是,对她贪得无厌,这个,绝对不可忍!她是无良腹黑、小气贪婪的魂穿女,视财如命;他是蛮横狠戾、霸道无情的傲娇帝,唯我独尊。胆敢觊觎她口袋里的票子,她就收了你裤裆里的命根子;妄想挑战他的底线,他就让你消失在地平线。一纸作为交易的婚书,将毫不相干的两人硬生生绑在了一起,看霸道傲娇帝如何蹂躏“白兔“美娇妻,观无良腹黑女怎样搞定“饿狼“善妒夫。*夫妻双双虐菜篇*“堡主夫人,求您开恩哪,我有眼不识金香玉,瞎了狗眼哪!以后绝对不敢啦!饶了我吧!”男子一手捂住殷红的裤裆,伏在一双皂白小靴前,痛哭流涕。“饶了你?”某女一双水眸滴溜溜的转着。“对,只要堡主夫人饶了我,您要什么,我全都给您。”男子偷偷侧目望向端坐在髙椅上的某男,心里哀叫连连: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就招惹上这俩祖宗呢!“饶了你呢,也不是不可以,是吧,相公?”某女一边慢悠悠的说着,一边讨好的望了一眼某男。某男无动于衷,端坐髙椅,悠然品茶。“只要你做点赔偿,我便饶了你。”某女笑嘻嘻的凑上前。“什么赔偿?我赔,我赔就是了!”男子如获大赦。“嗯,其实呢也没什么,只要赔偿我受到的惊吓费黄金一千两,扫了我踏青的兴致,也要赔偿黄金一千两,打了我的奴婢,这个自然也要赔偿,我呢,一向最看重我身边的人,打了他们呢,比打我还要严重,这个就赔偿黄金一万两吧,哦,对了,听说隐月湖在你爹名下,为了以后我再去游玩时不会受到惊吓,我看,就划归到战龙堡名下吧,暂时先这些吧,如果以后有什么后续损失,还得要你来负责。”某女说完,男子已经瘫软在地上,目光呆滞。某女犹不反省,巴巴地跑到男子面前,一边用力晃动,一边咆哮:“我告诉你啊,你可别装死,欠我的赔偿,一个子都不能少!”啸天堡的一众丫鬟仆人,忍不住冷汗涔涔,他们的堡主夫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彪悍啊!而悠闲喝茶的某男,愣是一口热茶没忍住,喷了服侍的婢子们一身。这丫头委实不像话,什么话都敢说,简直三天不管,就敢给他上房揭瓦!可惜他英明神武的堡主形象啊!呆滞在地的男子,愣是被某女的恐吓吓得浑身一个激灵,哭着道:“是,是,我赔,我赔,保证一分都不会少。”
  • 开国功贼5:快哉风

    开国功贼5:快哉风

    窦建德执意北伐博陵,程名振劝谏无果,只好努力保全窦家军的后路。在与柴绍的战斗中,不幸暴露了自己的全部实力。窦建德兵败归来,愈发觉得程名振对自己是个威胁,同时又看上了平恩三县的膏腴之地。便摆下鸿门宴准备捉拿他。靠着旧相识蒋百龄的帮助,程名振连夜逃走,并趁机救下了被窦建德囚禁的好朋友王伏宝。
  • 所以这里是蛊真人

    所以这里是蛊真人

    意外穿越到了蛊真人的世界,还成为老魔的同胞弟弟古月方正,苦思一夜,方正已然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欢迎加入道友添份花肥吧!群聊号码:73714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