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正义感
季先生语录:
我虽然在任何书里还没有找到关于“正义”的定义,但一般人却对“正义”都有一个不成文法的共同看法,只要有正义感的人绝不许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打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小说里我们常看到一个豪杰或剑客走遍天下,专打抱不平,替弱者帮忙。虽然一般人未必都能做到这一步,但却没有人不崇拜这样的英雄。
何谓“正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如此看来,正义也是一种品格,一种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品格。
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正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正义的民族。
在西方,很多民族认为,力量等于正义。也就是说,谁有力量,谁就有正义。譬如,伊凡四世,纵然那个时代的人民痛恨他,但是时代一过,后来崇拜的、赞美的还是他。因为他有无穷的力量,代表着人民心中的正义。
而在中国,正义不等于力量。正义代表公正。譬如,在众多武侠小说中,那些行侠江湖,为老百姓伸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正义。像西门庆这样的恶霸,纵然他有钱、有才、有权,无论时代怎么变,他始终都不可能成为正义的象征。
人生中,要坚守本真,成为一个拥有完美品格的人,首先就得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有人说:正义是第一美德。还有人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由此可见,正义,是我们完善自己人格的法宝。事实表明,一个始终都讲正义、有正义感的人,才能坚持自我,成为一个坚守本真的人。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也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便是正义的化身,因为正义,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树立的是一种伟岸的英雄形象。
可以说,“三打白骨精”将孙悟空的正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初,唐僧以慈悲为怀,阻止孙悟空打白骨精。但是,白骨精的原形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了铲除这个祸害,不让它伤害师傅,祸害百姓,孙悟空不顾头痛,一棒打死了白骨精。
但是,唐僧却认为孙悟空这是杀生,是不慈悲的表现,是滥杀无辜。因此念起了紧箍咒,要把孙悟空逐走。孙悟空痛得打滚,对着师傅拜了三拜,便离去了。
尽管孙悟空这次被师傅严厉惩罚了,但是,之后在“八十一难”的其他磨难中,遇到祸害人间的妖怪,它还是毫不犹豫地与它们斗争到底。这就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它的正义感。
这是神话中的正义感。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进而坚守本真,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努力。
比如说,在生活中,遇到蛮横不讲理、仗势欺人的人,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在当今社会,恃强凌弱、以大吃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哪怕是小孩子之间,这样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要杜绝这样的现象,作为旁观者,我们就当秉持自己的正义感,站出来维护正义的一方,驳倒非正义的一方。而作为当局者,非正义的事,我们不要做。要敢于用正义来要求自己,要让自己拥有正义这样的美德。
否则,正义得不到伸张,非正义占据整个社会和人生,黑的反而成了白的,而白的却只能含冤变成黑的。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生中,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打击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真我、有良好品格的自己,才能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同时,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是奢望别人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
只有首先自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正义这一品格,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愿意主动站出来,为你伸张正义。而这,也正是季先生从自身的经历中所总结出来的道理。
总而言之,坚守真我的人生,需要正义这样的品格,人生在世,做人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做人要讲礼貌
季先生语录: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松苏内吉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可见,礼貌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社会,若是不讲礼貌,将会成为一个混乱而又野蛮的社会。因此,礼貌是一个社会的必要条件。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少不了礼貌。中华民族向来以优良的道德传统著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上,人们都予以礼貌以高度的重视。的确如此,生活中,处处需要礼貌。
例如,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熟人之间需要讲礼貌,古人所提倡的“礼尚往来”就是一种礼貌。除此之外,封建社会的“三纲六纪”、“人伦五常”等也是一种礼貌,尽管在如今看来,这样的礼貌有糟粕的地方,但是,诚如季先生所分析的,它们还是有可取的一面,因为它们能为良好的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不仅熟人之间要讲礼貌,就算是陌生人之间,也要讲礼貌。比如,受人恩惠,要说“谢谢”,这是一种“轻礼”。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提倡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则是一种“重礼”。再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礼。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礼貌关系。但是,这样的礼貌关系,事实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关系,但是,它需要以环境为衬托。举个例子来说,现如今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会,许多年轻男女公然在公共场合卿卿我我,搂搂抱抱。对此,季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礼貌的表现。用老一辈的话来说,叫“伤风败俗”。事实亦如此。尽管这是一个倡导自由的社会,但是所谓的“公共场合”就是公众共享的场合。既然如此,在公共场合忘我地亲热,就未免表现得有些自私,势必影响他人。拿高校来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若是每个学生都沉迷于这样的花前月下,那大学就不是铸就人才的熔炉了,反倒是浪费青春的场所。
对于这一种不讲礼貌的表现,季先生语重心长地劝诫说:“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综上可知,生活中,礼貌有许多种。身处社会中,不论是何时,都应当做一个讲礼貌的人。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修身之道。德国诗人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事实上,一个人的礼貌不仅能照出他个人的肖像,还能照出他的内心。因此,一个人若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问心无愧的、有修养的人,那么,礼貌这一课是不容落下的。
古时候有一个叫牛皋的人,很不讲礼貌。有一次,他迷路了,向一个老大爷问路,老大爷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骂他没教养,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也迷路了。他看到老大爷,立即下马,然后毕恭毕敬地给老大爷鞠了个躬,很有礼貌地向他问路,这位老大爷见岳飞是个很有修养的小伙子,便热心地给他指了路。老大爷指完路后,岳飞又郑重地向老大爷道谢、告别。
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年轻女士不小心踩了一个年轻小伙子一脚,这位女士连忙诚恳地说:“对不起!”小伙子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的争吵避免了。诚如季先生所说的,因为这样微不足道的事而不讲礼貌,而大动干戈,是小题大做,是自找麻烦。
确实如此。因此,生活中,我们应当做一个讲礼貌的人。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季先生所说的“眼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的现象。须知,礼貌是使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催化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最主要的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礼貌不仅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宽容、理解的桥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格。一句话,拥有完美人格的人生少不了礼貌。
君子成名不逐利
季先生语录:
我们常讲,在世界上,争来争去,不外名利两件事。名是为了满足求胜的本能,而利则是为了满足求生。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成为人类的公害,谁也铲除不掉。古今中外的圣人贤人们都尽过力,而所获只能说是有限。
古人云: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概莫能外。从古至今,多少人因追名逐利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从中,人们的名利之心,可见一斑。这是一个极端。还有另一个极端,它深为世人所推崇,即如陶潜那般对名利予以淡泊的态度。前者是不当为我们所取的,因为将名利作为人生的追求,不仅是人生价值缺失的表现,也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而后者,人生在世能淡泊名利,是坚守本真,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表现,自古以来,深为人们赞许。
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一个毫无名利之心的人,可以说,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一旦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求胜之心,而这不正与名或利密切相关吗?说完全没有求胜的渴望,那是非常牵强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求胜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追名求利的人。这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亵渎,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毁灭。
试问,当今社会的一些贪官腐败之徒,若不是追名逐利之心过剩、过强,他们能走上被枪毙或者是被终身监禁的道路吗?“自作孽不可活”,到底还是追名逐利之心让他们自食苦果了。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人生中,该拥有的名誉或者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去争取,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人,其为人是坦荡的,其品行是端正的,其人格是良好的。但是,如若将逐名逐利定为人生的全部或者是最高追求,那么,这样的人格是不足为道的。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他被宋王作为使臣派往秦国。他出发的时候,宋王给他的全部财产是几辆车。但是,曹商从秦国回来的时候,却带回了一百辆车,还有许多银两和珠宝。
曹商回国后见到庄子,便不断地炫耀自己。他说:“先生啊,像您这样长年住在偏狭的陋巷里,穷得揭不开锅,饿得面黄肌瘦,每天只能靠编织草鞋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我一天都过不下去!您看看我现在,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赢得秦王的欣赏,秦王一高兴,便赏了我一百辆车,我现在的生活多好啊。这就是我曹商与您不同的地方。”
庄子轻蔑地看了曹商一眼,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秦王在生病的时候召来了许多医生,对他们当面许诺:凡是能挑破粉刺排脓生肌的,赏车一辆;而愿意为其舐痔的,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曹商你得到的赏赐这么多,一定是舔了秦王的痔吧?你还是离我远一点吧!”
曹商为了赢得秦王的赏识,为了追名逐利而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一切以“利”为重,把名利当作是自己的最高追求,试问,这样的行为是可取的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庄子蔑视和嘲笑曹商的缘故。曹商的例子对于生活中那些以追名逐利为最终目的的人来说,不失为一面明镜。
那么,我们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名利,才不损害我们的人格,至少不给我们的人格带来负面的影响呢?对此,季先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季先生直言不讳地相告,“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但是,他也坦诚地告诉人们:“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也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的确,季先生一生对待名利的态度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比如他在《病榻杂记》中的“三辞”就将他对名利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季先生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纵然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有名利之心的人,但是,他不会刻意地追名逐利,更不会因利而求名,相反,他的做法是:成名不逐利。
何以见得?拿“学术泰斗”一名来说,不论是从季先生在语言学上的成就来看,还是从他在比较文学上的成就来看,“学术泰斗”这一桂冠戴在季先生头上都是当之无愧的,试问,当今学术界,还有谁能如季先生一样在梵语研究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再问,又有谁能如季先生一样,精通几十种冷僻的外语?然而季先生用自己的成就铸就了自己“学术泰斗”之名,却不去争夺“学术泰斗”之利,而是公然请辞“学术泰斗”之冠冕,把自己打成一个“平民泰斗”。
与学术界那些为了争名逐利而卖弄玄虚的人相比较,季先生真实、坦然、谦虚的品格更为突出。而这也正是季先生完美人格的真实写照。
人生于世,对待名利之心,我们应当以季先生为榜样,成名不逐利,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却又不追名逐利的人。这样一来,我们自身的人格也会因之而不断地完善,而不会沦为名利的囚徒,成为一个人格有缺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