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6100000011

第11章 复合材料的书法传播(1)

占据书法载体主流地位的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帛、石、粉壁等材质,而书法的非主流载体则有砖面、瓦片、树皮、树叶、花蕊等物质。书法载体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本身内涵的文化扩张维度。近世文艺理论家屡屡强调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一切艺术皆离不开千姿百态的客观物象,书法艺术自然而然也不会出现例外。然而,书法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更为直接、单纯而稳固,对各种材料具有强烈的依附性。

第一节 青铜器的书法传播

青铜器是一种世界性文明与文化的象征。人类在制造出青铜器之前已开始了解并认识铜金属。“青铜是一种铜和其他元素的合金,常见的有铜和锡、铅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铜器,通常也简称为铜器。青铜器在中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及铅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青铜礼器、工具、日用器、兵器、车马器等。”(注:项隆元:《中国物质文明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青铜器书法源于青铜器文字,而青铜器文字指的是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广义上的铭文还包括各类勋章、奖章、纪念章、硬币、印章以及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王荣泰主编《万寿大典》载:“古代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和日用器具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为礼器和乐器。礼器以鼎的形式居多,乐器以钟的形式居多,‘钟鼎’便成了古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统称为钟鼎文。古人称铜为吉金,故又称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或吉金文字,也称铜器铭文或彝器款识等。”(注:王荣泰主编:《万寿大典》,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第21页。)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以其多为礼器,其权力教化的功能不容忽略。

一、富有金属质感的国家教化的审美形态

冶铜业和制器业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必备元素。白云翔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铜金属,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尽管当时人们利用的是天然的铜。人工冶炼铜器的出现要晚得多,伊朗叶海亚地区发现的公元前3800年前人工冶炼的含有少量砷的铜器,是中东地区目前所知最为古老的人工冶铜制品;伊拉克发现的公元前2800年前后的含锡青铜器,是中东地区年代最早的锡青铜。”(注:白云翔:《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第26~27页。)《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过黄帝时代制作青铜鼎器之事,其中涉及各种鼎器的类别。

有司皆曰:“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飨。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注:[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5页。)

史学界大多认可鼎源于夏之说。《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注:[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新注》,上册,赵生群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4页。)巫鸿也认为:“青铜器的使用与第一个王朝夏相联系,接着便是三代以后的铁器时代。”(注:[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页。)青铜器所缔造的青铜文化组成了一种带有深刻文化与艺术印记的青铜时代,而青铜器则为青铜时代的文明主体。《中国书史》记:“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注:王志国、李会林、车锦华主编:《中国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我们今天常用的“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借自于西方近代考古学中的“技术演进三期说”(Three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简称“三期说”)。尽管18世纪初的艾科特甚至是古罗马的卢克莱修就已有了类似的说法,但人们通常将这一理论的发明权归于19世纪的丹麦学者汤姆森和沃尔索。

汤姆森在其《北欧古物导论》一书中仅对“三期说”作了简单的解释,认为在石器时代,武器和工具以石、木、骨或类似材料制造,人们对金属了解很少,或一无所知。在青铜时代,武器或切割类工具以红铜或青铜制造,人们对于铁或银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到了铁器时代,人们以铁来制造最为适合的器具,铁器的使用取代了青铜器。这一简单的表述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前半叶得到了极大丰富。(注:项隆元:《中国物质文明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110页。卢克莱修在其《物性论》(DeRemm Natura)一诗中说:“最早的工具是手、指甲和牙齿;然后是石块和棍棒。再接下来是铁和青铜,但青铜首先出现,铁在后来才被认识。”见Mac Curdy1933:1.9。在解释坟墓中出土的器物时,约翰·冯·艾科特指出,一定有一个时代早于金属工具的发明,这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后继者是青铜时代,最后是铁器时代。见Shararand Ashmore1979:52。引自[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明形态,世界各地皆出现过类型各异的青铜器。中国的青铜器不仅以制作精美、器型多样、艺术价值高著称于世,同时还以其附有精美的文字而在世界青铜器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商周时期冶铸青铜器的技术已很成熟,青铜器文化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青铜器书法的艺术性十分明显。郭沫若曾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的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留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与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便多少有它们各自的规律。”(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6页。)金文不仅得到文字学家的重视,还获得了书法界的强力关注。

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在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彝器均无铭文,盘庚迁殷之后铭文开始少量出现,一般只有一两个字,铭文的图案化比较明显,装饰意味较浓,大多为图腾、族徽符号,标明了器物的所有者。这些单个字或合文式的金文,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与底部等隐蔽处,文字的信息记录与传播功能,显然是次要的。殷商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增多,但未发现有超过50字的铭文,几十字的铭文也只有几例,名作如《小臣俞尊铭》、《四祀邲其壶铭》、《六祀邲其卣铭》、《戌嗣子鼎铭》、《宰甫卣铭》等。殷商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因为载体的不同,在线条上改方折为圆转,改钩廓为填实,改细笔为粗笔,所以殷商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化,更规范化,也更有书写的意趣。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因为记录占卜而占据了“鬼神”文化的核心。而在同一时期,金文的发展却处于被抑制状态。西周代殷之后,金文才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期。金文与甲骨文的盛衰,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文化选择的结果。(注:于剑波主编:《中国画教程·篆书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殷商青铜彝器的金文浇铸在青铜器隐蔽处有一定的规律。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记载:“商代铜器铭文的铸铭的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族氏,识别用途。如‘戈’、‘天’、‘子渔’是标记铸器的氏族或铸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则是标识存放地点和使用场所。所以,这个时期的铭文,一般都铸在器物的不显著部位,如爵、斝的鋬阴,尊、觚的外底,鼎、甗的内壁,簋、卣的腹底等骤视不能见的隐蔽之处。”(注: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9~350页。)1990年10月,出土于安阳殷墟郭家庄第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器291件,“有41件青铜器上带有铭文,铭文多为‘亚址’二字。”(注: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2页。)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记载:“商代晚期,金文书体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明显,被称为‘波磔体’,而且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较长的记事性铭文,在目前发现共十几篇。例如小臣俞犀尊,内底有27个字的铭文:‘丁子(巳),王省夔,王易(赐)小臣俞夔贝,惟王来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这篇铭文讲的是商王在丁巳那天巡视夔地,在途中用夔地的贝赏赐小臣俞。”(注:郭军林编著:《中国青铜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42页。)郭军林进而认为:“商代青铜器铭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形体丰腴,笔势雄健,笔画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其代表作品是司绩戊鼎铭和小臣俞尊铭,为以后的书法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虽瘦,但笔画多挺直劲美,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与第一种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体显得道美挺拔,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铭。”(注:郭军林编著:《中国青铜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42页。)商代青铜彝器铭文内容大体属于仪式范畴,其所涉的内容多为祭祖和铭记功业,不具备甲骨文那样丰富的个人体验和巫术意味。尽管殷商金文并不具备意识形态优势,但其书写风格却受到了甲骨文文化体系的影响和支配。商代金文中的族徽文字形近图画,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风格接近,这种造型对后世的瓦当文字以及道教符箓的文字造型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苗利娟在《试论商代金文的装饰图案特征》一文中认为,附于文字左右的装饰图案主要有兽面纹、夔龙纹及鸟纹三种类型,而极易与文字混淆的装饰性图案则有目雷纹、双目纹、龟纹、蝉纹、火纹等。(注:苗利娟:《试论商代金文的装饰图案特征》,《华夏考古》,2012年,第1期,第81页。)

作为礼器和乐器的钟鼎类青铜器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器型类标志。根据出土的青铜器文字可知,周代金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这一时段的铜器上文字较少,但字形较大,文字仍然保留着殷商晚期图案化和工艺化的痕迹,肥厚的捺笔广泛存在,笔力宏肆放任,文字结构松散,文字符号也不固定,尚未形成独立的美学风貌。其次是昭王、穆王时期,这一时期的器物较少,文字造型和风格与前期略同,字势收敛,已无前期雄健风格。再次则是西周后期,其中包括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周召共和、宣王、幽王当权时段。这一阶段的金文,已失原先的肥体造型,结字紧密,布局疏落,字形方阔,具有较为独立的审美价值。西周中晚期的金文出现了篆引现象,即篆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变化并彰显其自身的特点的程序,金文开始形成独特的造型风貌,装饰性的肥厚笔触逐渐消失,转而出现纯粹的线条化倾向。字形也不再散漫不定,而是趋于固定统一,而结构则改取纵势,造型修长婉丽,行笔圆融内敛,其审美风格不再是商代金文的雄强霸悍的风貌,转而呈现出浑穆精沉的品格。西周金文使汉字线条艺术的特性得以张扬,线条造型摆脱了铸范工艺的过程而寻找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西周金文的线条凝重自然,华润浑厚,已非商代金文相对沉滞呆板的线条造型可以比拟。

同类推荐
  • 书法:书法历史传承

    书法:书法历史传承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天下,览尽风光。如果有个风光集中、景物荟萃的地方,一览知天下,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巧啦!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承德。我是1955年至1958年在承德念高中,1971年又来承德工作,一直到如今,前前后后在承德生活了40年,和承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她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如今,我已到了“古来稀”之年,三个子女全在北京,他们动员我和老伴去北京过晚年。可我们舍不得离开承德,坚意要在承德生活下去。承德在300多年前只是居住十几户游牧人家。
  •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被称为“第二书圣”。多少年来,他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气势磅礴的碑刻书法一起,声名远播,走进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寻常百姓家。他的书香和风骨传遍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颜真卿以他正直、坚贞、刚烈的崇高人格和雄强伟岸、端庄肃穆、浑厚壮观的书法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颜真卿与颜体》介绍了颜真卿的家世背景、生平事迹、书法创作历程,对颜体也作了概要。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热门推荐
  • 风华绝代天女归来

    风华绝代天女归来

    传言北云国有一女能指染江山最后为太子而逝不见踪影,某人邪魅一笑“你是我的灵月”某女冷眼一看“我才不是你的,”还想骗我要不是我发现了还想满到什么时候“是吗,只有试试才知道了”某女退后一步“你…别…过…来”“都这个时候还想瞒我什么”某女咽了咽口水“你都知道了!”“知道了”“别…别过来”[情景一]”不好了王爷,天羽国的太子又来了!”“什么!拦住他!”“不好意思我以经来了!”“宁玖,你来了”一脸怨脸的看着古灵月。看到赫连夙那张怨脸心情很不错“我只是来治病的,好大的醋味”满天的醋乱飞
  • 辣手小萌妃

    辣手小萌妃

    当个王妃很好玩吗?某女脑筋一抽,上了花桥,也上了贼船。新婚之夜,夫君的美颜,让她着实没出息的流了把口水。但一杯穿肠毒酒,摆在她面前时,彻底打碎了某女的美好幻想。侥幸未死,强势回归意欲报复的她,狠狠对某男说:“慕容今汐,我的决心就是,要让你不得好死!”已放弃了往日高冷形象的他,却悠悠然笑着说:“宁焉雪,我的决心就是,从今以后要与你同生共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就这么不靠谱地活着

    就这么不靠谱地活着

    人不靠谱一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不靠谱,基本没有什么靠谱的时候。富家千金周同同爱上了无业游民小屠,而小屠深爱的女孩阿然却满脑子都是狂热的电影梦。在阿然的怂恿下,小屠利用同同对自己的感情骗到一笔投资,并纠集了一群乌合之众准备拍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从编故事到筹备工作再到正式开始拍摄,大家从玩世不恭的瞎掺和渐渐变得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小屠无法自拔地卷入了与两个女孩纠缠不休的感情漩涡中,而他身边的朋友们也在经历着各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喜剧。当闹剧般的电影摄制过程进入尾声时,等待他们的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
  • 雕龙刻凤

    雕龙刻凤

    谢斌原本只是一个古玩街上的小贩,会一手还算不错的雕刻手艺,一次机缘巧合,修得高超雕刻神技,从此成为惹人瞩目的雕刻名家!在古玩这个暴利而又充满神秘气息的行业,陷阱和诱惑众多,突如其来的奇遇,让谢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我还是相信爱情吧,万一遇见了呢?

    我还是相信爱情吧,万一遇见了呢?

    生于书香之家的林妲对爱情安静固执,偶然邂逅了陶沙留学时,陶沙也跟去,睡在她的客厅。林妲享受着陶沙无微不至的照顾、宽容,也一直沉溺其中,以为自己跟陶沙会一直这样下去,美好,温暖。但是突然有一天,陶沙宣布所爱另有其人,并单身回国,林妲痛的同时,又心有怀疑,于是进行了一番调查,却发现陶沙的离去另有隐情。
  • 人间世之梅雪奇缘

    人间世之梅雪奇缘

    故事由萧家庄一桩灭门案说起。死里逃生唯一得救的十一岁女孩,被寄养到一个寻常人家。而后在流浪途中,遇到深中狼毒的少年,以此展开的奇情武侠故事。
  • 生活永远值得期待

    生活永远值得期待

    本书围绕平凡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娓娓而谈,口吻亲切,平易近人,文采飞扬,它能够使疲惫时的人们得以放松身心,使沮丧中的人们得以重拾信心,使抑郁中的人们能够找到快乐,使孤独中的人们能够发现人生的另一种美。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劝慰人们暂忘世俗的烦恼,重新审视真实的内心,此时,你才发现,原来生活是那么美好的,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 我们都被遗落了

    我们都被遗落了

    “所有的生命都像个苹果,有缺陷的,是因为你太完美,上帝怕别人嫉妒,所以咬了一口。所以,有缺陷的生命,都是上帝的宠儿。”“所以,你幸福吗。”“我还年轻,不懂得回答这句话。”“我知道,我还知道,幸福不是能馈赠的东西。”灰色的三年。有些时候,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把握的,就如命运.离落,菲岢,莫以安,徐格,浅释,等等.这些,站在青春的人,却面临着悲伤的洪流.是时光遗落了我们。还是我们被时光遗落。
  • 无双女尊:灵动天下

    无双女尊:灵动天下

    令万界畏惧的存在,在她眼里,就是一只小奶狗……【FBIWARNING:温情幻言,甜宠异世;前文坑深惊魂,没有小可爱出没,慎入】
  • 极品神厨修真录

    极品神厨修真录

    邪功秘法,将人精血炼化,化为血鼎,驱之攻敌;收地底四方大圣,天下墓穴骸骨无不听令行事。魔界大陆,斗气炼兽,忍者神通,五行妙术;香艳刺激,情节诡奇,刻画微妙。一个小厨子游走于生死边缘,成长为极品神厨,叫人拍案称奇。每晚8点,一日一更,求收藏、推荐、点击。本书QQ群:75328080,欢迎入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