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
——培根
时空交错的旅行——寻觅布拉格
将布拉格作为我退休寻梦之旅的开端,主要源于歌德“布拉格是欧洲最美的城市”和尼采眼中布拉格的“神秘”。布拉格究竟美在何处,又如何神秘的问号一直在心头萦绕。退休伊始,我就随旅行团走进布拉格。导游说:“要理解布拉格的深厚底蕴,一定要走过查理大桥,登上布拉格城堡和在老城区漫步,这座城市的灵魂才会真正闪现。”
布拉格的象征——查理大桥,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连接着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桥的一端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全身雕像,两侧是带有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门楼,三十尊圣人雕像把大桥装饰得庄严、神圣,它们可是寄托着捷克民族恒久的信仰。其中大部分是复制品,原件已保存在博物馆内。历经653年的岁月荡涤和洪水冲击,查理大桥仍坚如磐石、完好无损。为保护大桥,现已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只供游人行走游览。
这座体现哥特建筑与巴洛克雕塑完美结合的不朽杰作,是由波希米亚王朝27岁的建筑师彼得·帕尔勒日设计的。据说,只有在这座桥上走上几个来回,才算来过布拉格,因为在不同时辰会看到不同的景观:清晨过桥时,一抹阳光将河对岸城堡照得熠熠生辉,君王们在接受这座古城的朝拜;白天过桥时,密集的人流龟速移动,桥上是艺术家兜售自己作品的市场,也是音乐人奉献斯拉夫优美旋律的舞台。上午堵住大桥的是四人乐队,三个戴软檐帽的弹爵士乐,主唱兼吉他手是一个披着灰白长发的老头,他嘶哑的嗓音十分动人,仿佛在诉说大桥的岁月与沧桑,让我不由想起鲍勃·迪伦。黄昏时,被层层围观、水泄不通的又是一个老头,这一人乐队更是身怀绝技,他将所有乐器穿戴在身上,手、脚和嘴同时发力,俨然一摇滚巨星,酷极了!不时博得阵阵喝彩;傍晚走过大桥,逆光中的古堡时隐时现、晦暗模糊,仿佛在向子民和游客问候夜安;当万家灯火时,布拉格喧嚣的夜生活拉开了帷幕,夜总会、酒吧、演奏厅和咖啡店热闹非凡、浪漫温馨。
我扶栏凝望桥下缓缓流过泛着银光的河水,不胜感叹!正是这条融入布拉格坎坷与荣耀的母亲河,哺育出波西米亚一颗颗璀璨巨星,让卡夫卡写出《变形记》、斯梅塔那创作出《我的祖国》,使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誉满天下。卡夫卡挚友雅努斯的话在我脑际涌现:“我经常会为卡夫卡如此钟情查理大桥而吃惊,他从3岁时便开始在桥上游荡,他不但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发现他竟在夜晚借着路灯的光亮数着桥上的石子。”1934年5月,静静地躺在维也纳郊外疗养院里的卡夫卡,让守候在他身旁的雅努斯记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句话:“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卡夫卡的浓浓乡情,终于在死去十年后感动了捷克人,1944年纳粹占领捷克,卡夫卡所有作品全都成为畅销书,他也成了捷克人民爱国主义的精神寄托。
斯美塔那的雕像矗立在查理大桥南侧,他忧郁而深邃的目光凝望着伏尔塔瓦河,似乎在回忆自己坎坷而荣耀的一生。我有幸顺道与大师合影,朝圣他的故居,实乃意外惊喜。作曲家在遭遇失聪、重病缠身的不幸中,创作出展示捷克民族意志和风土人情的《我的祖国》,感动着世人,至今流行不衰。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壮美乐曲,有着崇高的艺术品位,对于痴迷神往大海的我而言,自然更偏爱《伏尔塔瓦河》这首独立乐章。我把它收录于MP3,每逢旅行或休息时,时常会跟随斯美塔那的音乐旋律,尽情想象伏尔塔瓦河如何由“两条小溪逐渐汇合成巨流,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声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在岸边农村婚礼欢乐声中,从峡谷激流冲出,在布拉格宽阔河床中溅起浪花飞沫,月光下,水中仙女在翻腾的浪尖上翩翩起舞”的迷人画面,欣赏着水流生生不息到波涛奔涌的律动感,真是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在欧洲音乐史上,捷克音乐是一颗晚熟的果实。19世纪的捷克模仿和附庸德国、意大利音乐。斯美塔那最先创作出具有捷克人独特风格的全新作品,这正是斯美塔那备受尊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代表作品《我的祖国》,在每年“布拉格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都是必演曲目,捷克人以此殊荣纪念这位开创民族音乐先河的作曲家。斯美塔那不写交响曲和圣乐,也很少创作室内乐,是德沃夏克填补了这些领域的空白,两人并驾齐驱成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指挥帝王卡拉扬就十分青睐这两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交响乐《自新大陆》和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都是他非常喜欢录制、演绎的炫技曲。但在捷克人眼中,斯美塔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斯美塔那纪念馆入口处,是出售斯美塔那经典唱片和明信片、书签等纪念品的小店;在靠近彩色玻璃窗之处,立着一个黑色的石柱,柱上刻着作曲家生卒年月日,上面是斯美塔那半身黑色雕像。室内墙上挂着作曲家和家人、朋友的照片以及书信和宣传品;乐谱架上摆放着《我的祖国》原始曲谱,曲谱留白处,斯美塔那用斯拉夫文标注着查理大桥和伏尔塔瓦河的字样,这是他生命的源泉。凝视着已经泛黄的乐谱,想到音乐家在精神病院带栅栏的小房间里饱受折磨、惨不忍睹的最后时光,不由潸然泪下。我的悲伤打动了馆内一位年迈的女管理员,她非常热情地走过来,让我坐在斯美塔那私人钢琴前的椅子上拍照,还让我站上圆形指挥台,举起斯美塔那当年用过的指挥棒留念。难忘这位女士,愿她健康幸福!走出故居,望着银波闪闪的伏尔塔瓦河,似乎听见流淌的河水在呼唤作曲家的名字。我明白了,他的名字就写在这条母亲河上,他的灵魂,已随着奔流不息的伏尔塔瓦河蜿蜒而去。
建于7世纪的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由圣维特教堂和大小宫殿组成。过了查理大桥,一直向山上走,布拉格城堡跃然眼前,最瞩目的当属布拉格最重要的地标圣维特大教堂,它是历代皇室加冕与辞世的长眠之地。那典型的哥特式尖顶以及融合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宏伟外观,令人想起波希米亚王朝昔日的辉煌。站在城堡高处俯瞰布拉格:朱红色的屋顶,象牙黄的墙体,淡绿色的钟楼,红顶黄墙与苍翠绿树连成了一片,百余座教堂和千姿百态的古堡耸立其间,这浩瀚气势与炫丽的色彩,是在世界上任何城市都见不到的。尽管留有旅行团未安排进教堂内参观的遗憾,但我仍满心欢喜、由衷赞叹,布拉格实在太美了!
山下老城区是欧洲现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建筑群落,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浓浓艺术气息,承载着近千年悠悠岁月。穿行于罗马式、哥特式及巴洛克式等不同样式不同时期的建筑中,仿佛在中世纪的布拉格老街徜徉;街灯是古老的煤气灯式;街道是一代代人用脚掌雕成的今天的模样;狭小的老屋,被罗马式回廊环绕,正午时分,太阳才会直泻而下,投进一片令人愉悦的阳光,靠着这点阳光,每个庭院都花木葱茏、色彩绚丽;老城区不仅保存了完整的中世纪建筑,也展示着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被称作“舞蹈者”的奇特建筑——弗莱德与金杰大楼,玻璃钢铁的金杰大厦紧紧依偎在弗莱德大厦旁,搭配巧妙和谐,像一对相爱的情侣,极富美感和灵性,被称为举世无双;广场上那座建于1410年的自鸣钟,钟上的窗门每到整点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12个圣像走马灯般一一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我挤在东张西望、目不暇接的游客中,想起歌德和尼采对布拉格的赞美,不由兴奋起来,因为我眼前的布拉格和他们当年所看到的一个样。我想,这大概就是尼采眼中布拉格的“神秘”所在——一个时光交错的城市。
卡夫卡纪念馆位于旧城广场旁,入口前面有两个巨大的K字,竖直的一划并连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门的右上角写着5号,转角处墙上是卡夫卡头像,下面刻着“弗朗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在此出生”。纪念馆宣传册称,当年的极权统治不喜欢卡夫卡,今日此馆是作为对卡夫卡小小的赎罪。所言极是!却见怪不怪,此类事多了去了,九泉之下,又有谁听得见!展室的面积约二十多平米,空间不大展品却十分珍贵,有卡夫卡的护照、《城堡》初稿的前几页、《变形记》封面、作品的几种初版本以及手稿信札、生平图片和亲朋照片等;屏幕上在反复放映卡夫卡时代的布拉格黑白片,总之,展馆的布置和氛围奇特、压抑,与卡夫卡作品中一些场景倒颇为相似。
卡夫卡在中国读者中声誉极高,大家讨论“异化”问题,最受追捧和广为引用的作家就是卡夫卡。从反映极权统治下官僚体制高高在上、冷漠威严,人们迷茫困惑、孤苦无助的《城堡》,到可怜的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肥大笨拙的大甲虫,被家人讨厌致死的《变形记》,令人情不自禁地在荒诞和真实之间穿行,苦苦思考一些隐隐绰绰、难以明喻的问题。中国读者喜爱卡夫卡,而卡夫卡也钟情中国,他阅读过许多德文译本的中国古典著作,创作了《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国人来访》等多部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在书信和谈话中也乐于谈及中国文化,他在给未婚妻的明信片上曾写过:“在内心深处我是中国人,我将要回家。”可见,卡夫卡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情结与缘分。为纪念卡夫卡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协会2001年创设了每年一度的“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组委会首次将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阎连科。阎连科的授奖演说令人感动。祝贺他获得这份殊荣!
走过查理大桥、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朝圣了斯美塔那和卡夫卡故居,对布拉格究竟美在何处的问号,终于得解:布拉格之美,不仅在于它完整保存了千年来风格迥异、辉煌灿烂的建筑杰作和艺术奇观,更在于这个伟大民族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不苟,这份浸透骨髓的珍爱与呵护,恰恰是歌德和尼采所极尽赞美的缘由。
2010年11月4日
萨尔茨堡情思
人们把萨尔茨堡称作“深藏在欧洲腹内的一颗珍珠”,它孕育出人类最伟大的音乐神童莫扎特、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它旷世绝伦的自然风光,以及一部囊括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音乐之声》,让萨尔茨堡名扬天下,全世界游客潮水般涌向这座仅有二十万人口的小小山城。
我们的巴士从捷克驶向萨尔茨堡,沿途秋高气爽、风光如画,葱翠的山林,连绵起伏的丘陵、银波闪闪的湖泊和童话木屋似的农庄散落其间;远方山巅,不时闪过影影绰绰黑黝黝的古堡,让人想起中世纪时代那些神奇动人的传说;阳光在山林、丘陵之间跳跃着,那层层叠叠的绿、金灿灿的黄、黑压压的杉树林和山顶积雪皑皑、山下草木葱绿的阿尔卑斯山拥抱漫天舒展云的壮美画卷,激起了车上每个游客的浪漫情怀,数小时驱车飞驰的疲劳荡然无存,一个个睁大眼睛盯着窗外,生怕眨下眼都会漏掉一处绝佳景观;当停车活动时,一阵异常清爽之气扑面而来,大家再也顾不上欣赏四周的美景,而是张开饥饿已久的肺叶,拼命吸允着纯净透明的氧气,顷刻间,肺部如山谷般开阔敞亮,浑身舒服得甭提有多爽了!这是森林和草原制造的充沛氧气,正是由于奥地利人祖祖辈辈对环境倍加珍惜和保护,子孙后代才得以在美若仙境的山光水色中繁衍生息,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与的恩惠。
在萨尔茨堡两天短短日程,我们游览了《音乐之声》拍摄场景、游逛了著名的粮食街、朝圣了莫扎特故居:
一幅玛利亚带着7个调皮可爱的孩子雀跃在阿尔卑斯山脉蓝天白云绿地中的迷人画面令无数人沉醉和神往。虽然萨尔茨堡人认为《音乐之声》没有拍出二战残酷气氛和萨尔茨堡精神,过于诗情画意和理想主义,但恰恰是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将感人的故事融于萨尔茨堡绝美风光和欢快悦耳音乐之中的巧妙构思,才使影片誉满天下、经久不衰,一曲“哆来咪”和“雪绒花”,不知给世人带来多少快乐和憧憬,罗伯特懂得人心,他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我们满怀兴致游览了影片中玛利亚带领7个孩子在米拉贝尔花园唱“哆来咪”的地方、男爵大女儿与男友倾诉衷肠、且歌且舞的八角“玻璃屋”、还有特拉普一家合唱“雪绒花”的岩石骑术学校,以及特拉普男爵和玛利亚举行婚礼的月亮湖镇巴洛克式小教堂,这些《音乐之声》景点的再现,迎合满足了游客们寻梦的欲望和对美好往昔的回忆。惬意之余我不禁冒出一个念头,受益颇丰的萨尔茨堡是否对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心怀感激、有所表示呢?他可是用最美的艺术形式将萨尔茨堡介绍给全世界,并引来滚滚财源的一个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