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35000000005

第5章 昔日火星文明的历史见证(1)

一、探测火星与震惊的发现

地球人类渴望飞向火星的梦想由来已久,然而,从不且实际的幻想到明天去考察火星的具体技术方案的实施,经历了许多个世纪。人类在探测火星的这一风风雨雨的艰难历程中总算踉踉跄跄地走了过来……然而,科学家从火星探测器传回的大量火星照片上有了更多的新发现——它们正是昔日的火星上存在高度发达文明的历史见证。

(一)苏俄火星探测屡屡受挫

继月球之后,在探测金星的同时,苏联开始向火星发射行星际自动站,但是,犹豫不定的火星计划似乎蒙上厄运的阴影,就连最大的怀疑论者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向火星发射的行星探测器有2/3是在极其怪异的情况下“葬身”于茫茫宇宙或神秘失踪。前苏联宇航局和NASA对太阳系任何一颗行星花费的代价从来没有像对火星探测投入的代价那么大。

1960年9月,前苏联设计师计划向火星发射第一个“火星1”号自动站,因为当时正赶航天发射的最佳“天文窗口”。

亚·列别金斯基教授为“火星1”号准备了由电视传真机和光谱反射计组成的一套仪器设备,制造这套仪器的专家认为,该仪器应能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可是,当苏联航天设计大师科罗廖夫建议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预先检查一下这套仪器时,令仪器研制者们惊讶和沮丧的是,检查结果显示,这套仪器不适用,最终被放弃留在地上。

这只是一系列令人不快的受挫事件中的一例。

由于火星自动站和运载火箭的准备工作拖延,所以此次发射仍被推迟。最终,寄希望于“火星1”号能接近火星而继续工作,发射仍继续进行。

1960年10月10日,“闪电”号运载火箭运载着“火星1”号行星际自动站发射升空,但运气不佳,发射失败。原来,运载火箭第3级工作单元出现假遥控指令,从而导致运载火箭偏离预定轨道,这时,自控系统发出关闭发动机的指令,结果,运载火箭连同载荷在坠入东西伯利亚上空的大气层时烧毁。

接下来,又进行第2艘火星模拟飞船发射的紧张准备,第2次发射于1960年10月14日进行。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准备工作提襟见肘,这次发射也不走运,最终又以失败告终。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是,液氧供给系统的密封性受到破坏——液氧漏进第3级火箭的煤油阀中而冻结,从而导致第3级火箭发动机不能启动工作,运载火箭连同载荷在西伯利亚上空再次坠入大气层烧毁,宣告发射再次失败。

苏联航天设计师力图用两年时间从以往的失败中吸取有益的教训。1962年,当向火星发射的天文时机到来时,设计师们同时准备3个自动站,而且准备一次发射两个自动站,每一个自动站无论向火星发射还是向金星发射都取决于形势。

然而,这两个自动站远未飞出多远,实际上,1962年10月24日和11月4日两天,两个自动站只进入近地轨道,但是,这次理应把两个自动站送入飞向火星的轨道的助推火箭还没等发挥作用便连同自动站一起拖着熊熊火焰葬身于大气层中。然而,这第3次发射,尽管助推火箭把自动站送上飞向火星的过度轨道,但也像过去的失败一样。

1962年11月1日,当助推火箭把其中一个自动站送上飞向火星的轨道时,它可以把以往的失败一笔勾销了。

地面同“火星1”号自动站保持4个多月稳定的无线电联系。可是,当“火星1”号接近火星距其195000千米时,它突然“哑巴”了。“火星1”号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1963年3月21日,“火星1”号自动站就这样不体面地结束了首次近距离观察火星的尝试。

1964年11月30日,苏联专家在一系列探测火星的失败发射的艰难道路上又迈出可惜的一步。按照专家们的设想,应当向火星发射“ЗМВ-4А”自动站,发射虽然成功,它顺利进入近地轨道,可后来定向系统发生故障,该自动站却进入去向不明的“自由逃逸”飞行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火星计划再次进入危机期:分别于1969年3月27日和4月14日又进行两次火星发射,但由于“质子K”号运载火箭发生爆炸,两次发射再度受挫。

苏联为了挽回其在空间研究领域的威望,航天设计师制定了“M71”计划,该计划提出,在1971年内向火星发射3个自动站,其中一个自动站应先于美国火星探测器提前进入火星的人造卫星轨道,另外两个自动站应在火星表面着陆,以便对火星土壤进行分析研究。

计划让第一个自动站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但由于自动站进入火星大气层的角度出现一点计算上的错误,这次火星表面软着陆未能成功:自动站或与火星擦肩而过,或与火星相撞而“毙命”,下落不明。

然而,1971年5月5日向火星发射的“宇宙419”号自动站由于助推火箭启动时出错,没能进入飞向火星的运行轨道而告失败。

又分别于1971年5月19日和21日向飞往火星的行星际轨道发射了“火星2”号和“火星3”号自动站,这两次发射终于完美无缺。

1971年11月21日,苏联“火星2”号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因出现故障而坠毁。

1971年12月2日,“火星3”号探测器试图飞抵火星表面,它在着陆时向地球传回15秒钟的火星上肆虐的沙尘暴镜头后,同地面的无线电联络突然中断。专家们推断,探测器着陆制动伞有可能被风速达140米/秒的火星沙尘暴扯碎,探测器未必能安然无恙……

由于火星沙尘暴继续肆虐,前苏联的火星轨道器在拍摄火星表面时白白耗费电能,在拍摄中一无所获,甚至连27千米高的火星上的奥林波斯峰都看不见。结果,该研究计划宣告失败。

1973年,连续向火星发射了4个探测器,都未能完成探测任务:“火星4”号飞临火星,但未能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火星5”号则在进入绕火星轨道不久失踪;“火星6”号着陆器成功进入火星大气层并打开制动伞,后来便神秘失踪;而“火星7”号甚至还没有进入绕火星轨道就失踪了。

1988年,共发射两个探测器:“火卫一”号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失去联系;“火卫二”号在进入绕火星轨道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它携带的着陆器也未能在火星上着陆。

1966年,发射了“火星96”号探测器,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未能成功点火进入前往火星的轨道,不久坠入太平洋而宣告失败。

(二)美国火星发射成败参半

人所共知,尽管1964年11月5日,NASA发射的第一个行星际自动站“水手”号成功地踏上飞往火星的征途,但是,以往的两次发射却未获成功。

然而,在第3次发射试验中,火星探测器虽然进入飞向火星的预定轨道,它却不知不觉地“逃离”了航天控制中心的监控。据说,“水手3”号自动站未能解决在大气层中的热防护问题,为此它需要增加很大附加重量,因此该自动站由于未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的正常飞行而“石沉大海”,去向不明。

这时,NASA陷入一片混乱,但时间不长。3周后的1964年11月28日,“水手4”号发射升空。这次发射使NASA的专家们的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该自动站不仅成功发射,而且飞抵目的地,它历经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飞临火星,向地球传回21张火星表面照片——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火星表面那没有生命的高低不平的环形山。

就在NASA尚未等到火星的第一批探测结果出来之时的1969年2月24日和3月27日,又分别成功地向火星发射了“水手6”号和“水手7”号两个行星际探测器:前一个探测器在距火星3390千米时对其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向地球传回76张火星照片。后一个探测器又向火星接近了3500千米并传回126张照片。

毋庸置疑,在火星上,等待人们的是一个最不好客的世界,在那里,很少有机会遇见火星河渠的建设者们——NASA的一位官方代表证实了这一点,他声称:“我们得到极佳的火星照片,可是,这些火星照片能向我们展示些什么呢?——一些令人凄凉而没有希望的死寂景观!”

然而,接下来的10年表明,甚至一些高官认为,他们看错了火星,他们不想在探测火星的道路上走得太快。

不久,美苏的火星角逐进入“休战”期,两国的航天专家们都开始冷静下来——他们在等待航天发射的天文时机的同时,各自都在努力寻找航天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力争不仅能提高发射的可靠性,而且还能获得有关火星的全新信息,因为谁也不想拿巨额投资“打水漂”。因此,美苏两国都为火星计划大幅削减开支。美国国会对制造新一代空间站“旅行者”号的计划也进行部分削减。

美国计划借助“土星5”号大推力运载火箭把重1090千克的“旅行者”号探测器送上火星轨道,让它成为火星的一颗人造卫星,同时向火星表面释放载有生物学仪器的探测器,以便寻找那里的有机生命。可是,由于“旅行者”计划被削减开支而降至第二位,与此同时,在1969年至1973年计划进行5次发射,总耗资12.5亿美元,加上越战的开支不断增大,“旅行者”计划被迫暂停。最终决定在1971年仅一年内发射“水手8”号和“水手9”号自动站。1971年5月8日发射的“水手8”号自动站发射不久,因运载火箭第二级停止工作而坠入大西洋。

1971年2月,美国天文学家查·凯宾预报:在火星的夏末秋初之交,很可能出现沙尘暴,火星不同于地球,那里的沙尘暴要持续长达几个月时间。

1971年9月20日,苏联两个自动站和美国一个自动站几乎同时出现在火星近旁。

1971年11月10日,美国“水手9”号自动站早于苏联自动站提前打开了摄像机,这时,全球性沙尘暴席卷整个火星。为安全起见,“水手9”号自动站关闭了摄像机,转入近火星轨道开始等待天气转好。

只是到了1971年12月,沙尘暴才停息下来,“水手9”号自动站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它向地球传回火星表面的高清图像。

到1972年10月27日“水手9”号自动站上的电能全部耗尽时止,它共向地球传回7239张照片。行星学家从传回的部分照片中惊异地发现,火星上绵延数百千米的“河床”,给人的印象是,火星上某个时候这些“河床”是被湍急的水流冲刷而成的。

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关于火星的地理概念。此外,火星上有水(或曾经有过水)——这意味着那里可能有生命!可见,NASA掌握着充分证据以便准备对火星作进一步考察。

20世纪90年代,人类共向火星发射8个探测器,只有两次成功,其中,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号是人类首次在火星上可以自由运行的火星探测器。

2003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向地球传回有关火星岩石成分的数据,与此同时,它还传回第一张火星的彩色三维图像照片。“机遇”号在“勇气”号着陆后两周时也在火星上成功着陆。

美国于2007年8月4日发射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在火星着陆,该探测器的本次使命是在极地附近寻找水或冰,以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次火星探测是地球人类12次火星着陆探测中的第6次成功探测。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火星探测,只是人类整个火星探索、考察和开发宏伟计划中的一个开端,还有更艰难、更漫长和更复杂的征服火星之旅在等待着人类!

(三)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

美国NASA“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一个叫“黄刀湾”的地方采集的土样显示,那里的某个时候曾经有过水。哪里有水那里就意味着有生命迹象。火星上这一轰动的新发现几天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学术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专家们相信,2014年在火星盖拉环形山着陆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沿着干涸的湖底行进。根据对在当地采集的土样的矿物成分分析,有望在这里的地下发现湖泊和河流。

科学家们认为,火星昔日的湖泊中可能存在过生命,因为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碳、氢、氧、氮、磷和硫,要知道,微生物可借助这些物质补充能量而生存下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质学教授仲·格罗京盖尔相信,定居火星湖中的地下微生物会自我感觉非常舒服。他的同行对此说:“人可以饮用火星上的水了!”

(四)干涸河床密布暗示昔日波涛汹涌

1976年,NASA向火星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行星际自动站,自动站在火星表面实现了软着陆,并首次传回火星表面的电视传真图像,科学家们根据这些传真照片坚信,今天的火星是一颗多沙尘而干燥的行星,其表面留下的这些纵横交错干涸的古老河床和水流冲刷形成的峡谷表明,火星上某个时候曾经有过水,而且水量充沛。从获得第一批火星照片的几十年来,随着对火星的深入考察,不仅在火星的大气中发现水的痕迹,而且在火星两极发现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组成的极冠。那么,昔日火星峡谷中和大流河川中曾经波涛汹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今天,科学家们发现,在火星地表铁锈色沙层的下方隐藏着科学上真正的意外发现——在火星最寒冷地区一米多深的红岩和红沙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冰冻水。

2002年2月,运行在火星轨道上的美国“火星俄底修斯”号探测器的γ分光计和其他仪器启动工作,它们的火星使命就是寻找火星上的水。这些仪器刚刚开始工作就使天文学家和宇宙地质学家欣喜若狂——这些仪器传回的信号证明,在火星的地下蕴藏着数量极大的氢——这只说明一点:那里有水!

NASA科学家从2002年2月就开始根据“火星俄底修斯”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绘制出氢(即水分子氢)在火星南北半球的分布图。据初步估算,在火星地表土层的下方蕴藏着巨大的冰层,这个冰层的一半是由冰冻水组成,而另一半则是由二氧化碳组成。

美国天文学家拜尔专门从事“火星是否存在水”的问题研究,他认为,“火星俄底修斯”号探测器上的仪器传回火星上的冰冻水不在地表而在地下的信号,是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极其重要的事实,问题在于,借助照相机不可能发现火星地表以下的水,要想搞清在火星地下蕴藏着冰还是水,必需借助γ分光计和中子分光计,正巧在“火星俄底修斯”号探测器上安装有这两种仪器。

(五)火星上发现古老河床

科学家从NASA“好奇”号火星车传回的最新火星地表照片中首次发现火星上富含砾石的古老河床。该地点位于火星赤道盖尔撞击坑北部。“好奇”号拍到的砾石聚积层与地球流水作用下的砾石进行比对,两者惊人地相似。

科学家通过火星古老河床与地球河床砾石形态的比对推测,在远古时期,撞击坑中曾存在水量充沛的河水。这一发现是火星早期存在液态水的有力证据。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对砾岩层地貌进行详尽研究,砾石的大小和形态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关于火星远古时期河水的流速和流距的线索。

这是在火星盖尔撞击坑坡地的夏普山底部发现的砾岩层。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威迪特里希通过对火星新发现的古老河床砾岩层照片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火星远古时代河水的流速可达0.91米/秒,河水深度可至人的裸关节与臀部之间。这一古老河床的发现使科学家们首次看到火星上存在液态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

较早之前由火星轨道探测器拍摄的该地区的照片中显示出这里存在许多显明的条纹状沟渠,液态水自上而下流动形成了扇形冲积地貌。有些砾石的形状呈圆形,这表明该地区曾存在湍急的水流冲刷并使砾石做远距离移动。在扇形冲积地貌中还发现数量较多的沟渠,这说明远古时期的某个时候火星上存在长时间的液态水流动。科学家通过地球上溪流砾石受液态水的侵蚀形态与“好奇”号所拍摄的砾石外貌进行详尽的比较性研究。

同类推荐
  •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电子计算机是能够把信息自动高速存储和加工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指计算机的一切电器设备,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本身的物理机构;软件指为了运行、管理、维修和开发计算机所编制的各种程序及其文档。硬件与软件结合成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包括数字式、模拟式、数字模拟混合式三种,通常我们说的电子计算机就指数字式电子计算机。
  • 动物奥秘追踪

    动物奥秘追踪

    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也涉及到一些引人关注的话题。本书作者对动物的习性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青少年科普读本。
  • 野马之舞(野生灵三部曲舞)

    野马之舞(野生灵三部曲舞)

    野生灵系列多是关于野生动物的记录和描述,这是作者戴江南在与自然万物的耳鬓厮磨间生出的大欢娱大忧伤,她带着人们徜徉在自然之中,在阿拉套山的悬崖旁观察金雕,在青格里河畔看蝴蝶,在天鹅湖畔驻足,在艾比湖畔与迁徙的鸟儿作别……她将一切自然生灵视若亲朋,以细腻亲和的笔触写下了一部当代自然传奇。同时,本系列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宣扬自然美均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

    这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随笔结集。书名The Medusa and the Snal 7,来自本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Medusa(美丢莎)是希腊传说中三大妖怪之一。她的头发是一条条蛇。有一个属的水母长有触手,像那妖怪的蛇发,因而得名。所谓Snail,是一种海生的蛞蝓,裸鳃类,没有壳。那篇文章,讲的是那不勒斯海水域中那一个特殊种的水母和那一个特殊种的蛞蝓结成共生关系的故事。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
  • 2012神秘的玛雅末日预言

    2012神秘的玛雅末日预言

    侵袭中国的大暴雪、南部大水、汶川地震,印度。墨西哥大旱,希腊与加州大火,印尼大地震,非洲粮食危机,日益肆虐的H1N1、飞机事故频发、 金融海啸……不断频发的灾难预示着什么?都与2012息息相关? 中国推背图预言:2012年将是“乾坤再造”之时!科学预测:2012,地球磁极大逆转,再现恐龙灭亡年代!星相学说:2012,大十字,日月相冲,流血与死亡同在! 太阳系开始崩溃,地球偏离轨道,月球撞击地球,海啸淹没大地,冰霜冻结森林,天空降下火雨,荒漠变成深渊。这是一本最接近玛雅真相的解密之书。 《2012神秘的玛雅末日预言》是一部关于玛雅预言最完整、最深入、最 接近真相的揭秘之书!
热门推荐
  • 茅山老道

    茅山老道

    五百年前,天地不知为何,九幽震碎,人类以及其他的生灵死后的灵魂没有去处,于是会聚到了昆仑山,经过吸食天地灵气,化而为鬼。在吸食了昆仑山脉龙气所产生的灵气之后,竟然都得到了修炼....
  • 伊豆豆奋斗记

    伊豆豆奋斗记

    伊豆豆手把手教你开店赚钱!职场宝典、营销策略、商战秘籍、豪门恩怨、青春爱情尽在其中…… “青涩篇”、“职场篇”“奋斗篇”“商战篇”“豪门篇”,看伊豆豆如何打拼奋斗成功!
  • 新反经(下)

    新反经(下)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 罗曼·罗兰小说集(傅雷译文经典)

    罗曼·罗兰小说集(傅雷译文经典)

    《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米开朗琪罗拥有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在他之前,佛罗伦萨的艺术天空是沉闷的、缺乏活力的,他的出现如疾风骤雨般吹散了笼罩其上的阴云。在他之后,米开朗琪罗的风格几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 萌妃志

    萌妃志

    她不就是聊天聊得高兴了一些吗?至于把她一个月奖金都扣了?她不就是长得稍微可爱一些吗?需要差点被男人诓骗?她不就是骂老天骂得凶了一些吗?居然撞上这坑爹的穿越!特么穿越就算了,为嘛她一穿越就赶上要出嫁?嫁的还是传说中对她恨得咬牙切齿、杀人不眨眼的王爷?王府之内,王爷对她恨之入骨;侧妃对她陷害不断;小妾对她嗤之以鼻;就连特么的下人也敢欺负她!草泥马,老子不好过,你特么一个也别想好过!【冷面王与二货王妃篇】:“这都是什么?本王妃要吃肉!吃肉!”某女气得面红脖子粗。“王妃,谁让您昨天……”回忆一下昨天……她豪气万千的对某王爷说:“轩辕傲,老娘不爱你,所以你有多远给老娘滚多远!”面色阴沉的某王爷掐着她的脖子:“霸占了本王王妃的位置还敢说不爱本王,哼,本王会让你在王府的日子,很!好!过!”真特么的小气!他以为他是金银财宝人人都爱?看了看那堆酱萝卜,憋了半天,为了肉,老娘就爱他一次:“来人,拿笔来!”……“王爷,王妃给您的信!”“念!”某王爷头也不抬。“亲爱的王爷夫君,人家真的很爱你,只要一秒钟见不到你,人家的心就开始一抽一抽的痛,噢……我的爱!我是那么的……王爷!”侍卫关心的走上前,看着那吐得天昏地暗的某王爷……“那个贱人到底想干什么?”吐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开口。“据说是想吃肉……”……本文女主骗得了太后,气得了王爷,泡得了帅哥,打得了侧妃,斗得过侍妾!什么宅斗宫斗各种斗应付自如!绝宠无虐!【广告语,横幅拉起】:不怕笑抽的跟着来吧!欢迎鲜花、钻石各种砸,请不要怜惜人家!啥?有臭鸡蛋?换成钻石砸我吧!效果是一样一样的!嘿嘿……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本书叙事虽平实,情感却激荡;虽力图掩饰内心之扼腕叹息,却时刻流露出作者历久弥深的乡情,以及对时代之“不得已”的种种挣扎。作者对故乡沦陷实质力透纸背的见地,异于文人单纯慨叹工业文明冷却农耕文明的质朴乡情,而更多着墨于地情国情,氤氲历史气息,落墨之处,尽显对家国历史的反思。
  • 文殊指南图赞

    文殊指南图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精选(下)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精选(下)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莫泊桑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 今生系之只待今生

    今生系之只待今生

    陆繁星望着那张66分的试卷,一阵鬼哭狼嚎,无奈之下只好,“闵衍,江湖救急啊~”。闵衍其实不想理的,但是他看着她那“悲催暗淡无神两眼发黑眼泪汪汪”的大眼睛后,摇了摇头。“我真是怕了你了。” 对,怕了你天天这样磨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你身边,或者,你不在我身边,我会不会疯,你会不会崩溃。